創新思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3:53:00
導語:創新思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活力,又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創新。這種偉大的理論創新,不僅體現在理論成果上——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而且體現在思維水平上——表明我們黨對為什么創新、如何創新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自覺。
歷史的必然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創新思維是時代的產物,是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的反映,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當今世界,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來勢兇猛,高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文化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世界已經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社會財富向擁有知識和信息的國家和地區聚集,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也就是說,誰掌握了新知識、新信息,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因此,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創新能力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通過思維創新來推動實踐創新,從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從國內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無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循,都需要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唯有創新、創新、再創新,才能解決層出不窮的新矛盾、新問題,才能不斷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2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我們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的成果。
從我們黨自身的狀況看,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地位、任務、面對的環境、黨員的構成和數量等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對黨提出了新的歷史性課題:如何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如何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如何始終保持黨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性質,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等等,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黨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以創新的精神搞好黨自身的建設,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我們必須堅持用時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進取的精神提升自己。
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黨,要使黨和國家的發展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因此,理論創新是黨的事業前進的重要保證。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在其創立1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影響,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許多新的要求。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帶來了經濟領域的深刻變化,也帶來了社會領域和思想領域的深刻變化。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新情況新挑戰,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立足于新的實踐,把握住時代特點,研究現實中的重大問題,用創新的思維作出新的回答。
科學的概括
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夠實現理論上的偉大創新,就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堅持運用創新的思維對創新的實踐作出科學的概括。
關于創新的地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這是同志總結20世紀世界各國政黨,特別是共產黨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并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勃勃生機,靠的就是堅持改革,銳意創新。同志還指出:“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論科學技術》第215—216頁)翻開人類歷史的漫長畫卷,我們不難發現,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依賴于科學的重大發現和技術的重大發明,依賴于人類認識的革命和觀念的更新。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歷次重大科學發現所引起的技術突破,都引發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和社會的深刻變革。近代以來人類文明進步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得益于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生產力,得益于近代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解放。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民族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后,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創新能力的大小是一個主要因素。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來臨,創新能力不僅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而且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創新,就一定能夠趕上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關于創新的內容。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所謂理論創新,就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不斷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內容。所謂制度創新,就是要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的體制,即在經濟體制上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政治體制上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文化體制上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所謂科技創新,就是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所謂文化創新,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創造出更加燦爛的中國先進文化,從而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就以上幾種創新的關系看,它們無不是與思維的創新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同志指出:“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創新的理論思維。沒有理論創新的民族,不可能成為強盛的民族。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275頁)當然,我們所說的思維的創新不是脫離實踐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它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一切創新的基礎。
關于創新的源泉、動力、標準和主體。實踐是創新的唯一源泉和根本動力,也是檢驗創新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當然也是創新的主體。正如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所正確指出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我們黨總是強調,一切科學的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和在實踐中豐富、發展的理論。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明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必須反映社會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放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檢驗它的真假,考察它的成效。那些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不能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創新都不是真正的創新。因此,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強調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必須尊重人民的創造,傾聽人民的呼聲,接受人民的監督,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黨的工作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不斷推動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關于創新與黨的思想路線。創新與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是根本一致的。黨的思想路線就是創新的思想路線。拋開創新,就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如同志所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適應國情與時代、形勢與任務的要求而向前發展,始終興旺發達。任何安于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都不利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同上,第629頁)要創新,就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同時,我們也并不是為創新而進行創新,而是為了使我們的思想和認識更加符合實際,為了使我們的理論更好地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因此,我們所說的創新是以科學性為基礎的創新,或者說科學精神是創新精神的內在的本質的規定。“馬克思主義是最講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論科學技術》第193頁)所謂科學精神,就是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的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創新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進而通過理論創新來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
創新的指針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一偉大的奮斗目標,就必須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創新思維的結晶,又是進行創新思維的指針。
創新就要形成鼓勵創新的良性體制和文化氛圍。體制與創新關系密切:好的體制是創新的動力機制,對創新起著規范、引導、激勵等作用;壞的體制則阻礙理論和實踐創新。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科技體制的改革,都必須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和支持人們干事業的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文化氛圍對創新也至關重要。中國傳統文化既有提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積極方面,也有不鼓勵創新的“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消極因素,創新就必須破除那些陳舊的思想,樹立“敢為天下先”的觀念。我們要鼓勵和支持冒尖,鼓勵和支持當領頭雁,鼓勵和支持一馬當先,為創新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環境。
創新就要有一大批勇于和善于創新的人才。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地為之奮斗。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必須有大批的人才。創新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人才的問題。當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的培養,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人才資源并不十分豐富,特別是人才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更新人才觀念,借鑒國外人才資源開發的經驗,探索更加靈活的人才工作思路,營造符合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和人才的總體需要,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大力實施人才戰略,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
創新就要求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作好表率。中國共產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在各項工作中起先鋒模范作用,更要“努力成為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典范”。(《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703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必須掌握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做好本職工作的科學精神和專業知識;必須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與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一致,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各自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古人說得好: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不斷發展的事業,我們在前進中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課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因此還要繼續進行新的實踐和探索。只要我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不斷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 上一篇:宏觀經濟政策研究論文
- 下一篇:財政政策效應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