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介入政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3:54:00

導語:哲學介入政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介入政治研究論文

提前打響的美國總統選戰,沒有哲學與主義的辯論,只有事實的披露和競選策略的較量。候選人克里在發出“我們必須繼續給予重擊”的號令后,又攻擊共和黨人是“我所見過的最狡猾的撒謊者”。

白宮則要求政府官員必須睜大眼睛,尋找機會把總統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布什的一個助選廣告中,有原世貿中心的斷壁殘垣以及消防隊員抬著一副蓋有美國國旗的棺木等畫面,以顯示布什在面對美國經濟衰退、恐怖襲擊等重大事件中所展現的領導能力,但很快遭到九一一事件受害者的起訴和的嘲諷。

伊拉克費盧杰的流血沖突,情報丑聞的進一步惡化,都迫使布什把“建設性的保守主義”或者“反恐哲學”拋在腦后。不管有心還是無意,他這回不得不師從小兄弟布萊爾。英國首相布萊爾向唐寧街沖刺時,打出的是“第三條道路”的政治主張。而在后來的連任競選中,則閉口不談這一政治觀,拿出的全是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措施。

其實,政治哲學和主義早被局限在書齋里,比如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的作者)和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的作者)。而在現實政治中,梳理清楚事實和找到具體對策,才是政治家們的優先考慮。為實現權力欲望,他們可能像布萊爾一樣用理論來化妝自己,但在掌權的一剎那就會立即卸妝。英國《衛報》說,沒有哲學的政治值得贊賞,而不應該被蔑視,因為“沒有哲學介入就沒有政治傳染病”。

哲學不應被現實化

有哲學和主義的政治是危險的。哲學是學術,意味著“并不真的存在”,主義則是不能超越的宿命論。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伊格萊頓(terryeagleton)說:“政治一旦成為‘哲學的’,則說明你無事可為。因為哲學不反映現實,只是一種學理上的觀點。”那種販賣主義和哲學的政治家,往往得不到選民的青睞,因為選民看到的是政策帶來的實惠,而不關心“智力上的光芒”。

讓哲學停止對現實政治發揮作用的努力,開始于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把政治分為哲學的政治和現實的政治。哲學的政治是由思想家唱主角,要發現世界和社會的規律;而現實的政治是由政治家操持的,要以良知去解決大眾的具體問題。哲學一旦成為政治家的信條,他的政策不僅會偏離現實,而且阻止社會進步。

黑格爾和馬克思對康德的思想提出了挑戰,但西方人對康德思想的接受還是非常廣泛的。當抽象的主義在巴黎大街上演化為法國大革命的流血事件后,后世的西方人感到“沒有哲學只有常識”的英國的漸進式革新,才是平穩且值得推崇的。

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學者則從另外一種角度作了調和,認為政治哲學是一種知識。政治家懂點知識沒什么不好,但必須清楚活生生的現實才是政治策略的真正出發點。有了先入之見,政治家很難透視到現實的復雜性。

二戰以來的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主義介入政治帶來的最大災難之一。希特勒把納粹主義變成德國的政治信仰,加上與日爾曼民族優越主義的混合,帶給世界的是人種之間的仇恨、大規模的戰爭與殘酷無情的殺戮。

二戰以后,雖然政治哲學之不同導致了冷戰,但哲學和主義對西方政治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在大大減退。為了獲得選民支持,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治國方針是具體的策略,比如減稅、增加就業和如何花納稅人的錢。這些策略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能見的行動計劃,讓即便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能參與國家政治。

柏林墻倒塌后,西方的政治家和大眾對政治哲學現實化帶來的弊端更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歐洲。他們認為如果不是主義之爭,歐盟的整合會加快,經濟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在30多年前就達到今天的水平,九一一慘案也許會避免,巴以關系不會像現在這樣血腥,因為宗教也是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洲人看來,美國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宗教化,自視為“上帝的選民”,是哲學引導現實政治的具體表現,結果引起很多人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反感,進而引起恐怖襲擊。

缺少政治常識的布什總統上臺后,匆匆忙忙舉起反恐大旗,以古老的“十字軍東征”為藍本,演繹出哲學現實化的最新版本——伊拉克戰爭。反恐眾人鼓掌,而加上主義就容易以主觀意志替代客觀現實,結果是同盟離心、恐怖猖獗、伊拉克戰后局勢至今無法控制。現在布什總統在連任選戰中不再鼓吹政治哲學和主義,似乎是碰壁之后的清醒。

主義不是自吹的

西方人反對哲學和主義指導現實政治,并不意味著政治家都該是沒有主見者。杰出的政治家必有自己的一套治國方略,但其“路線”或“主義”是在政治實踐中體現的,而不是宣傳出來的;是后人總結的,而不是自己鼓噪的。

無論是“里根主義”還是“撒切爾夫人路線”,都是評論家和學者在觀察到他們的政治業績后,對其執政方式的理性概括,或者說是一種贊譽,表明他們對國家的貢獻是有歷史意義的。下臺前后沒有得到“路線”或“主義”贊詞的政治領袖,當屬平庸之輩了,比如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英國前首相梅杰。

美國現任總統布什能否連任成功尚待觀察。不過,無論成敗,“布什主義”一詞很可能出現在美國政治史上。與以往所不同的是,這個詞難分褒貶:他的政策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和外交套路,發動了一場理由不充分的戰爭,影響力自然非同尋常;但其政策實施的結果卻沒有讓美國和世界變得更好,倒是麻煩多多,屁股怎么也擦不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