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理論演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2:35:00
導語:社會資本理論演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從宏觀的視角介紹了社會資本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先回顧了資本理論的發展并引導出了社會資本理論的產生和興起,隨后分析了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上的應用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發展和豐富,最后介紹了社會資本理論存在的爭議。
關鍵詞:資本社會資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
社會資本理論是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理論發展較為迅速的一門理論,但由于其內容比較新且發展較快,國內學者在社會資本這一理論的使用上出現不少誤區,因此,有必要對該理論的發展進行梳理。本文將從資本的發展歷程入手,進而詳細介紹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從資本到社會資本
所謂的資本最早指的是物質資本(physicalcapital),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的內涵是以機器、設備等實物形態和以貨幣形態表現的生產性資源。在經濟學發展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經濟學家對資本的理解大都僅指物質資本,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就一直強調財富是物質產品,認為增加國民財富的途徑是通過增加資本積累和分工,資本積累量的大小是經濟增長率高低的關鍵,他們所說的資本就是指物質資本。使用了同樣的資本內涵,并在李嘉圖思想的基礎上,凱恩斯創造了一個宏大的體系。而在人文社會研究的歷史上,使用資本這個概念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馬克思了,他(1849)認為,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生產以獲得利潤(或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料。顯然,馬克思的資本也是物質資本,它的資本理論是有關物質資本的資本理論,后來被林南(NanLin,2001)稱為古典資本理論。
在研究史上,大部分時間里,資本都是指與土地、勞動并列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它以實物和貨幣(金融)形態出現,也被叫實物資本和金融資本,統稱物質資本。
隨著資本研究的逐漸深入,在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C•Schulz)、約翰遜(ChalmersJohnson)等發現人力也是種資本,資本可以存在于個體勞動者之中,它不是僅僅以實物和金融的形式出現的。舒爾茨在1960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人力資本(humancapital)的觀點,他認為人力資源應該被視為“一種資本形式,一種產品的生產手段和一種投資產品”(1960)。幾乎是同時,約翰遜(1960)也提出,因為獲得了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勞動者已經變成了資本家,即持有了不同于物質資本又同屬于資本類別的人力資本。貝克爾(1964)則對舒爾茨的理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一個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建立起來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勞動力的能力、技術水平等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社會擁有的受過教育和訓練的健康工人決定了傳統的古典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人力資本的投資則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技能,這就是經濟不斷保持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貝克爾,1987;舒爾茨,1992)。
以上理論都在后來的實證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證明。
人力資本理論的引入在研究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它修正了主流經濟學對資本的界定,大大擴展了社會財富創造中的資本概念,揭示了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轉化過程中,人的知識和創新能力在財富創造中的決定作用,肯定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巨大潛能以及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使得資本的內涵有了很大擴展,資本理論往前垮進了一大步。此后社會科學工作者探索的腳步不斷加快,在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20年后的20世紀80年代,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理論興起了。首先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爾(Bourdieu)正式界定并在社會學領域使用了社會資本概念,把它與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并列,幾年之后,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把它引入了美國社會學界并用它來解釋人的行為。
社會學與社會資本理論
20世紀80年代,著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爾在《社會學研究》上撰文,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界定了社會資本的概念(社會資本這一概念之前就有人提出,但和后來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概念差距較大),他認為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同為大家共同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占有聯系在一起。這一網絡是大家共同熟悉和得到大家公認的,并且是一種體制化的關系網絡(Bourdieu,1985)。不難看出,在他的定義中,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的集合體,而且這個集合體是和社會關系網絡聯系在一起的。布迪爾是第一個把社會資本和社會關系網絡聯系起來的社會學家,他對社會資本的這一界定也把社會資本放到了社會學的框架之下進行研究。在進一步的論述中,布迪爾把資本按照形式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從社會學的角度,他認為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一樣,他們都屬于資本的范疇,對其進行投資都是有回報的,同時,社會資本又和經濟資本不同,它不是自然稟賦的,是在后天人們的活動中產生的,是看不見的,屬于無形資產。
布迪爾的文章發表后三年,在美國,一位叫詹姆斯•科爾曼(JamesColeman)的社會學家在《美國社會學學刊》發表了《作為人力資本發展條件的社會資本》(1988)一文,首次在美國社會學領域完整地使用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把社會資本引入了美國學術界,他認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除已有的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外,還必須引入社會資本的概念。撰寫此文的目的在于說明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之間的關系,認為離開了前者,人力資本的積累就無從實現。在得出結論之前,科爾曼先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和內容進行了界定,把社會資本定義為是“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其內容包括社會團體、社會網絡和網絡攝取。社會中的個體只有通過社會團體的成員資格和社會網絡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網絡攝取,才能得到社會資本的回報。Coleman(1988)給出了社會資本的五種表現形式:義務與期望;信息網絡;規范與有效懲罰;權威關系;多功能社會組織和有意創建的社會組織。他認為,社會資本具有兩個性質:不可轉讓性;對于收益者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
在科爾曼提出社會資本理念的同時,林南(NanLin)等社會學家也在關注著社會資本的發展,與前者不同的是,林南等學者的社會資本理論是從社會網絡出發,視角在于“關注社會資本的使用”。林南在社會網絡的研究方面享有廣泛的聲譽,他(2001)把社會資本定義為“一種嵌入在社會結構當中的流動的并且可以通過目的性行動來攝取的資源”,可以看出,在林南看來,社會資本是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社會資本有三個關鍵性的組成部分:嵌入于一種社會結構中的資源;個人涉取這些社會資源的能力;個人通過有目的的行動運用或動員這些資源。林南從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1985)關于非經常互動和低親密度的“弱聯系”的概念出發,認為弱聯系網絡與強聯系網絡相比能提供更多、更豐富和更易獲得的社會資源。
科爾曼系統地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而波茨(Portes)則把社會資本引向比較精細的方向,他(1993)認為,社會資本是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資格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短缺資源的能力,并提出社會資本是嵌入的結果。
社會資本的概念首先是在社會學上使用并得到巨大發展的,社會資本理論方面的大多數名家也都是社會學家,但這些社會學家在思考社會資本時又往往采用經濟學的方式,同時也用社會資本理論來探討各種經濟學現象和問題,這使得社會資本理論在經濟學領域有了很大發展并得到廣泛運用。
經濟學管理學對社會資本概念的引入與發展
經濟學界首先關注社會資本的經濟學家是盧里(Loury),他在對勞動力市場研究中發現,以社區的社會資源所體現的社會資本決定了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盧里(1977)在比較了生活區域不利的黑人孩子和其他孩子之后發現,通過實施對種族嗜好的合法禁止和提倡機會均等計劃并不能使得這些黑人孩子在長大后能獲得其他孩子一樣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同等收入與就業機會,原因在于他們所處的社區環境中可獲得的社會資源較少。通過這一研究,盧里在經濟學領域內引入了社會資本的概念,認為社區中隱含著社會資本。他還認為,經濟學中的“完全的利己主義”在生活中并不存在,個人追求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在于,現實中的人不是以個體的方式存在的,而是鑲嵌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的。
盧里的理論給了科爾曼很多啟示,他于1988年在美國學術界引入社會資本概念并把他系統化時,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并對社會資本理論進行系統研究,1990年他又擴大觀察對象,增加了社會資本的垂直部分,使得社會資本的內容從水平型聯盟擴展到了垂直型集體以及不同實體之間的行為,垂直型聯盟的特征是科層關系和成員之間的權利關系,這就涉及到了微觀經濟學方面的內容。總之,鑒于科爾曼社會資本方面理論的系統性,雖然他是從社會學家的角度提出社會資本的,但他的很多觀點成為了經濟學進行社會資本研究的基礎。
著名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1985)在提出自己的“弱關系力量”假設時,強調人們的經濟行為也嵌入于社會關系網絡的信任結構之中,這種大范圍的社會信任結構就為特定的交易提供了具體的規則性期望,有效阻止了違反“互惠性”義務行為的發生,從而大大節約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以上學者雖然在經濟學上使用了社會資本,但他們最終研究中心還是在社會學上的,普特南(Putnam)的出現讓社會資本全面進入了經濟學、政治學等領域,引起了社會科學界乃至整個學界(尤其是經濟學界)的重視,他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理論和觀點也使得自己成為了社會資本研究史上繼布迪爾和科爾曼之后的第三個標志性人物。
普特南是在研究意大利南北政府績效時候引入社會資本的概念的,他所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探索了經濟現代化程度與制度績效之間的關系后發現,僅僅將南北制度績效上的差異歸結為南北方經濟現代化程度上的差異是有很大不足的。于是,他們深入到意大利一千年前的歷史中尋找根源,運用了大量證據有力地證明,公民生活的差異在解釋制度成功方面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此,他引入了社會資本的概念,他認為社會資本定義是“一種組織特點,如信任、規范和網絡等,像其他資本一樣,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它使得實現某種無它就不可能實現的目的成為可能”。意大利最富經濟活力的中北部地區賦有公民活動的網絡和規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紡織品和服裝、家具、農業機械、制鞋設備、優質陶瓷和瓷磚等“集群”(cluster)產業,這些網絡組織使得小企業在專業化的基礎上既能獲得規模經濟,使得地區經濟充滿了活力;而南方地區所具有的則是一種垂直的政治結構、零碎而且孤立的社會生活,以及互不信任的社會文化,他們的家族企業之間也一樣相互不信任,從而導致了無論在創新性,還是在企業活力和企業競爭力方面都無法與中北部的企業相提并論,使得南方經濟普遍比北方落后。
普特南(1993)認為,南方差距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他們的社會資本存在差異,社會資本通過推動和行動提高了社會效率,社會資本提高了投資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而南方的社會資本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南方經濟落后這一現象。
普特南(1996)認為,社會資本逐漸被認為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他指出,許多有關農村發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對于當地的經濟增長來說,由當地基層協會組成的富有生命力的網絡同物質投入、適合的技術一樣必要。
就社會資本對經濟產生影響這個觀點來說,普特南得到了絕大多數學者的支持。后來的學者武考克(Woolcock,1998)、簡•弗泰恩和羅伯特•阿特金森(1997)、埃文斯(Evans,1998)和福山(Fukuyama,1995)分別從創新、制度經濟學、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等方面研究社會資本,發現當各方面都以一種信任、合作與承諾的精神來進行經濟交往時,就能得到更多的回報,也能提高生產率。
在管理學領域,使得社會資本理論得到最大運用和發展的是美國學者伯特(Burt),他的“結構洞”理論指出,如果有經濟體(企業)能與結構洞兩端的個體(組織)都建立起關系進而跨越機構洞,它就可以同時使用兩端個體(組織)的資源并因此而獲得競爭優勢,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最后勝利。
在理論研究進行的同時,有關社會資本的實證研究也在同時開展,相關實證研究也證明了已有的大部分社會資本理論觀點的正確性。這其中萊克和基費(Knack&Keefer,1995)、扎克與萊克(Zak&Knack,2001)、古依斯等(Guiso,2001)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社會資本能帶來經濟增長。在國內研究中,張維迎(2002)、張其仔(1999)的研究表明社會資本和信任對經濟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張廣利(2004)驗證國外有關社會資本理論在我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適用程度,并比較中西方社會資本差異。
社會資本理論研究中存在的爭議
由于社會資本理論發展的歷史比較短,研究學者在社會資本是否集體所有、群體是否封閉、測量能否量化等方面存在爭論。其中爭論最激烈的是在社會資本是否集體所有的領域,以科爾曼和普特南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資本屬于公共財產,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的兩個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公共性。而以波茨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認為,社會資本并非公共物品,原因在于社會資本可能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對整體社會的消極作用。
在社會資本會促進經濟發展這一觀點上,也并不是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同。有學者(Honget等,2001)研究發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Miguel等(2001)認為不是社會資本帶來了經濟繁榮,而應該是相反。而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阿羅雖然斷言世界上許多經濟落后地區,市場經濟不發達可由缺乏相互信任來解釋,但他卻認為這和社會資本無關,甚至認為社會資本根本不能被稱為資本。以上爭議仍有待于近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程民選,龍游宇,李曉紅.經濟學視閾中的社會資本—經濟學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研究,2006
2.張其仔.社會資本的投資策略與企業績效[J].經濟管理,2004
- 上一篇: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研究論文
- 下一篇:縣工商局提高巡查執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