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視野下人性的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3:05:00
導語:馬克思哲學視野下人性的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本主義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發展至現代后陷入了理論困境,迫切需要找尋出路。而馬克思人學源于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并最終超越了它,是人本主義哲學擺脫困境的解藥。馬克思人學包含著深情的人文關懷,在其發展歷程中,馬克思注重探討人的本質,強烈批判了異化勞動和人的本質異化現象,在關注人的生存狀況的基礎上,為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指明了道路。
[關鍵詞]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人學;超越
Abstract:Humanismphilosophyisagreatachievementinwesternphilosophyhistory.But,uptomoderntimes,ithasfallenintothedilemmaintheoryandneedstolookforanoutleturgently.Marx''''stheoryabouthumanderivesfromthewesternphilosophyonhumanism,andhassurmounteditfinally.Infact,Marx''''stheorycanberegardedasthemedicineswhichhelpthephilosophyonhumanismextricateitselffrompredicament.Marx''''stheoryabouthumancontainsaffectionatehumanecare.Inthecourseofdevelopment,Marxpaidattentiontoprobingintothenatureofhumanandstronglycriticizedthedissimilationlaborandthephenomenaofhumannaturedissimilation.Moreover,onthebasisofpayingcloseattentiontohumanexistence,Marxpointedoutaroadformankindtoliberateanddevelopfreely.
Keywords:westernhumanism;Marx''''stheoryabouthuman;surmount
在西方人本主義發展陷入困境之后,人們不禁要問,人本主義哲學的出路在何方?其實,馬克思人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雖然在時間上早于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流派,但它仍具有總結和批判現代社會中人的生活狀況的針對性,并在汲取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合理因素的基礎上以巨大的優越性超越了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
一、馬克思人學的形成及發展歷程
馬克思哲學及其人學是在西方哲學的氛圍中,特別是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氛圍中形成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肇始之時,也是馬克思登上哲學舞臺之際。因此,馬克思人學也是在批判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問題的初探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開始思考人的活動的本質問題。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直接論述的是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的差別,而吸引馬克思去研究兩者差別的,正是在這種差別中體現出來的對個人自由的自然基礎的論證。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是一種社會學說的自然基礎,這種社會學說就是關于人的自由的學說。馬克思在分析和肯定伊壁鳩魯提出的原子偏斜運動規律的同時,也批評了其局限性,因為伊壁鳩魯把原子偏斜運動對直線運動的脫離,看作是對必然性的絕對的逃避,是脫離世界而孤立。馬克思認為,不能用逃避現實的辦法去求得人內心的寧靜,這是無價值的[1]。
(二)馬克思對人的解放問題的分析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已涉及到對人類解放的本質問題的分析。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指出,鮑威爾的錯誤在于他只是批判“基督教國家”,而不是“一般國家”,沒有探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相反,鮑威爾把兩者混淆了起來,而真正的問題在于人類解放的本質是什么[2]。緊接著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明確地表達了關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的思想,他指出:“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3]就是說,無產階級是解放全人類的物質力量,而實現人類解放的途徑是通過哲學和無產階級的結合。
(三)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及人的本質異化的批判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比較集中地對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主要表達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基礎”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產品,對工人來說完全是異己的東西,它不歸工人占有,不歸工人支配,反而成為資本家用來統治和支配工人的力量,而工人在這種勞動中并不能表現出自己是個人。就是說,他在勞動中只是喪失了自己,這種喪失是人的異化。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把人歸結為自我意識時說:“人的本質,人,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因此,人的本質的一切異化都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異化。自我意識的異化沒有被看作人的本質的現實異化的表現,即在知識和思維中反映出來的這種異化的表現。相反地,現實的即真實地出現的異化,……不過是真正的,人的本質即自我意識的異化的現象。”[4]這樣,馬克思就批判改造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黑格爾關于“勞動是人的本質”的思想,把勞動看作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勞動是人的自我創造活動,在生產勞動這種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科學地解決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四)馬克思對人的奧秘的進一步揭示
馬克思對人的奧秘的進一步揭示,是在《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行的。《神圣家族》可以說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中間環節。馬克思在此書中發揮了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的思想,認為正是工人所從事的勞動形成了他們的革命性,并從生產勞動對社會歷史的決定作用的思想中,合乎邏輯地得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的結論。馬克思在完成《神圣家族》后不久,就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這里,馬克思第一次比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新世界觀的基本要點,集中地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指出了這種人本主義的認識基礎、社會基礎和歷史局限。馬克思指出:“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5]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的抽象思辨的王國,堅持唯物主義,但他沒有掌握辯證法,仍然是一種抽象的理論。此外,馬克思對“現實的人”做了明確的規定:“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6]馬克思通過分析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揭示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秘密,從而把人看作是具體的歷史的人,把生產力的發展看作是歷史的真正尺度,把個人的解放看作是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狀況的根本改造為前提的人民群眾的事業,這一事業只有通過共產主義革命才能實現。由此,馬克思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人學思想。
(五)馬克思人學的發展
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馬克思人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批判了蒲魯東的抽象人性論的唯心主義歷史觀,闡發了自己的關于人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規定著人的本質等觀點,還指出人性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要解放無產階級就必須要廢除舊的社會關系。而“《共產黨宣言》以天才的透徹鮮明的筆調敘述了新的世界觀,即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辯證法以及關于階級斗爭、關于共產主義、新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所負的世界歷史革命使命的理論。”[7]
二、馬克思人學之人文關懷維度
通過梳理馬克思人學的形成歷程,我們看出,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對人的問題的關注,對人的本質的探討,對人類解放的追求,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和人的異化的批判,顯示了他對人的生存狀況的強烈關注。他對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追求,則顯示了他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可以說,馬克思人學包含著深情的人文關懷。
首先,馬克思人學是在對以往學說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從論述伊壁鳩魯和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差別中論證人的自由,認為追求自由不能用逃避現實的方法來實現。在對黑格爾的批判中,重新顛倒了黑格爾所論述的國家與人的關系,把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看作是人的存在的社會形式,并在批駁鮑威爾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思想。可以說,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非常大,但馬克思沒有局限于費爾巴哈,而是對費爾巴哈的學說進行了揚棄和超越,把費爾巴哈的以自然為基礎的抽象的人進入到現實的歷史發展中的人,這是馬克思人學的重大貢獻。
其次,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和人的本質的異化的批判,顯示了他對人的生存狀況的極大關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和人的異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來是人的本質,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并不如此,它變質了,異化了,勞動成為壓迫工人、使工人成為非人的外在的統治力量。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但是異化勞動使這一切完全變了樣。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8]這種人同人相異化的關系,就是勞動者和雇主即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關系。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階級對立這個根本問題,正是由于生產資料隸屬于他人,不屬于自己,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關系才變成了階級對抗的關系。勞動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從馬克思對異化勞動以及人的異化的批判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人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工人的生活狀況傾注了極大的關注,他對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表示憎恨和憤慨,他迫切地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對工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這些正是馬克思人文關懷思想的具體體現。
最后,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和人類的解放作為人類最美好的發展遠景,顯示出馬克思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產的。”[9]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復歸,是指人從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異化狀態中擺脫出來,消除異化勞動帶來的種種影響,使人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和徹底的解放。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把人變成畸形的、片面的、異化的人,變成了一架生產財富的機器,共產主義則把人從畸形的、片面的、異化的狀態下恢復成正常的人,因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而工人階級解放的條件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
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藍圖決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按照人的發展需要所作的美好憧憬和科學預測。這種高瞻遠矚的科學預見,包含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性受到扭曲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包含著馬克思對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狀態的迫切吁求。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對人類解放的渴求。
三、馬克思人學對西方人本主義的超越
在考察馬克思人學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其中包含了深情的人文關懷。馬克思人學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均陷入困境的狀況下,它卻經受住了現實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人學說和現代西方人本主義雖然都是在批判繼承近代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兩者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因為兩者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馬克思人學超越了現代西方人本主義。
第一,馬克思人學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哲學發展的社會階級基礎,使它完全符合現當代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從根本上超越了近代和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因階級偏見而無法擺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都無法理解和闡明整個人類的解放問題。可以說,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者雖大都立足于將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但由于他們受到階級局限,他們的哲學所自賦的使命與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學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不可能被用來消滅一切奴役制,擺脫人被異化的地位,實現人的解放,或者說作為恢復人作為人的最高本質的精神工具,而這意味著這些理論必然脫離以實現人的解放為根本目標的現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不能真正體現時代精神的精華”[10]。雖然說它們在某些環節上或某種程度上對人的解放的思想有所提及,但由于其最終目標不在于此,無法擺脫自身所具有的階級局限性,不可能成為真正現實的哲學。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的學說關注人,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放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不僅在理論上滿足了人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導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可以說,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有力地促進了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斗爭。這一學說能夠用于指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實踐,消滅一切奴役制度,一切特權階級和階級對抗,使一切人都擺脫被異化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由。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通過美好的憧憬實現的,而是通過工人階級解放這種政治形式表現出來的,因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并不僅僅涉及工人自身的解放,而是包含全人類的解放。無產階級取得共產主義的勝利并不是為自己的階級謀取私利,“無產階級在獲得勝利之后,無論怎樣都不會成為社會的絕對方面,因為它只有消滅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對立面才能獲得勝利。隨著無產階級的勝利,無產階級以及制約著它的對立面——私有制都趨于消滅”[11]。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人學推動了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必須用它作為思想武器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比較之中不難發現,一種哲學如果只能從抽象的意義上探討人的自由、解放,而不能在現實中成為用于指導人們解放自己的武器,那么這種哲學就沒有任何真正的現實意義。無產階級應當徹底改造以往哲學上存在的種種片面性和局限性,才能用于解放自己和全人類。馬克思人學從本質上說是唯一完全符合現代社會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哲學,是唯一能克服各種類型的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的這種或那種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哲學。
第二,立足于當代人的生存境況,避免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相對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傾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悲觀絕望情緒。
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對人所處的困境束手無策,甚至認為痛苦就是人的本性。當他們反思人類所面對的種種難題和困境時,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工業文明和空前發達的科學技術。但是,在自己的創造物面前,當代人卻喪失了自我,成為物的奴隸,這種近乎二律背反的生存窘境也使他們的理論不能自圓其說,急需變革。
相比而言,當代人并未走出馬克思的哲學視野,馬克思人學是立足于當代人的生存境況的。事實上,遠在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就經由獨特的理論視角對人類的這種生存困境進行了批判性研究,并指出了人類擺脫困境的路徑,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正是上述研究的集中體現。隨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公諸于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大放異彩,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其對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生存窘況的剖析是全面而富有洞見的:一方面,馬克思揭示了異化現象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普遍的物質變換導致人的社會關系變成了人對物的占有和所有關系。私有制的存在使活勞動的主體(工人)被顛倒為客體,死勞動反而支配著主體。然而,死勞動及其衍生物不歸活勞動,卻歸資本所有,異化便由此而生;另一方面,馬克思分析了異化的種種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根本的異化是勞動的異化。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身是人的生命活動,但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卻呈現出相反的性質和樣式,即異化勞動。作為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現象,異化的歷史作用是雙重的,它的普遍存在導致人的世界的貧乏和喪失,人際關系冷漠,拜金主義泛濫等等嚴重后果。那么,如何揚棄異化?馬克思認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資本主義在以異化的形式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創造著克服異化的條件。最終的出路在于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代之以共產主義。可以說,馬克思對當代人所面臨的困境早就作出了冷靜地分析,并指明了出路,能在真正意義上起到關懷當代人生存窘境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人學實現了對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超越。
第三,西方人本主義認為觀念統治世界,把概念看成決定性的原則,從中引出人的概念和本質,其根基是理性形而上學,探討的是抽象的、概念意義上的人。而馬克思人學的根基在于社會實踐,在于把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是現實的人。
雖然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強調哲學關注的中心應該是人,但他們無法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階級關系,無法理解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因而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關懷人。
馬克思反對并超越那種脫離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的形而上學,把哲學對人的研究建立在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馬克思人學始終關注的是社會中現實的人,因而馬克思宣稱:“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后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他們的意識。這種觀察方法并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12]只有從這種前提出發的哲學才能真正把握人的現實生存狀態,超越那些抽象地討論人的人本主義,并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正是從現實的人出發,馬克思得出了令世界震顫的結論,他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稱:“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是整個世界。”[13]可見,馬克思人學為無產階級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處境、使命和斗爭方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了人類哲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變革。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4]。同樣,一種哲學學說在一個時代的實現程度,取決于這一學說滿足于這個時代的需要的程度。這是衡量哲學學說的生命力強弱以及是否具有時代性的重要尺度。每種哲學都反映它所處的時代,但是,只有那些真正滿足時代需要的哲學,才有資格被命名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人學對資本主義歷史時代本質的深刻把握使其具備強大的理論穿透力,直逼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窘境,并為人類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博士論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12][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6,p73,p11.
[4][5][6][8][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102~103,p56~57,p72,p59,p81.
[7]列寧選集(第2卷)(下冊)[M].北京:中央編譯局,1972,p578.
[10]劉放桐.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現當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141.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p44.
[13]馬克思.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p62~63.
- 上一篇:區黨風廉政和機關作風建設會的講話
- 下一篇:國土局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