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評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8:49:00

導語:自由主義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由主義評析論文

一、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流變態勢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百年中國思想發展史,所呈現的是一個主流鮮明而又多元多樣的整體態勢。圍繞著謀求中華民族之獨立富強這一跨世紀主題,各種思潮沖涌而起,它們既各自確立又相互影響,從而使這百年間的中國思想界呈現出開放多元的鮮明特征。在這樣一個思想發展歷史進程中,自由主義思潮無疑居有重要地位。這一起于嚴復、中經胡適等幾代人薪火承傳的思想潮流,盡管始終未能成為百年中國的思想主潮,但與那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非主流思潮相較,它的生命力是相當堅韌和頑強的,并在民間和學界占有較大的思想地盤,即使是在它深受打壓而被迫滑向最低谷的時期,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也沒有消失。可以說,如果我們不能真實面對自由主義思潮在百年中國的潮漲潮落,那么,我們對百年中國思想史的認識與把握就一定是殘破的,而且對中國未來的思想走向的思考也可能陷入太多的主觀想象。

二、自由主義為何難成主導思想

(一)時代向社會各個領域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威嚴命令。從所周知,當時光流至19世紀中后期,曾創造了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卻進入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悲劇時代。東西方列強在中國大地上的猖獗橫行,使世界東方這一泱泱大國陷入了被瓜剖豆分的空前浩劫。面對著這種行將國破家亡的民族慘劇,舉凡有民族良知的中國人無不深感切膚之痛,整個中華民族也發出了求亡圖存的悲壯怒吼。在這種特定情勢下,時代便向社會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各個領域發出了威嚴的命令,要求一切服從救亡圖存,一切為了救亡圖存。而掌握著國家命運之舵的統治階層甚至相當多的人們,又都認為在這樣一個非常的年代所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威權政治和血與火與劍,因此自由主義當然不可能成為時代的主話語。

(二)自由主義被認為不是國家求強的最佳選項。作為近代中國第一位有影響的自由主義者嚴復,他之所以要從英美模式中引進自由主義并竭力加以宣揚鼓吹,雖然也是為了救亡圖存并使祖國早日致強,但面對著信奉專制甚至獨裁這一威權政治的執政者,面對著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儒教思想和后來的日德極權模式、蘇俄革命模式的強力影響,嚴復為使國家致強而發出的自由主義吶喊顯然是太微弱了。于是,自由主義便不得不退居于非主流地位甚至一度陷入被嚴重邊緣化的境地。

(三)缺乏市場經濟,法制基礎與民主政治的支持保障。西方的自由主義是基于市場經濟與法制社會的一種政治哲學思潮,其根本目的是致力普通個人的普通幸福。民富、公正、人權、自由、民主、共和、程序、法理等等,是自由主義思潮常用的重要關鍵詞。但正是在自由主義這樣一些本質特征和核心內容上,以嚴復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自由主義者和以胡適為代表的第二代自由主義者以及其后的自由主義者們,都不同程度的進入了誤區。嚴復的自由主義思想雖然比較接近西方的古典自由主義,并在關于開礦山、引外資等方面的論述中也體現了一定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但他卻更多的把自由主義當成了國家求強的手段,而沒有充分注意到自由主義致力于個人幸福這一本質內容。他雖然也抓住了古典自由主義致力于增加國民財富這一面,卻沒有把它上升到經濟自由、政治民主這一層面。作為中國自由主義第二代代表人物的胡適,從一開始就對古典自由主義學說中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信心,他熱衷的是一種社會自由主義,并對英國工黨的反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頗感興趣。他高唱的是民主、科學和個性解放,卻從不強調經濟自由和代議政治。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嚴復等第一代自由主義者,還是胡適等第二代自由主義者,當他們先后為自己所信奉的自由主義而奔走呼號的時候,中國既無一個發育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更無一個健全的法制社會。在一個以壟斷經濟、獨裁統治和人治模式為主的國家里面,自由主義的實現只能是一場夢幻。

(四)多種社會政治思潮對自由主義的沖擊與打壓。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中國思想界,既有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也有各種西方思潮的紛至沓來。這些思想皆各具影響,其中有些思想如馬克思主義更成為引領中國走向的主導性思想。它們的到來與活躍,必然會對自由主義形成挑戰和沖擊,從而大大沖淡了自由主義對中國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思想,更因為自由主義與它們的尖銳沖突,而不時對自由主義進行打壓。自由主義在中國的這種艱難情狀,在20世紀初、中期表現得特別鮮明。盡管自由主義在學界、民間仍有一定影響,但在那血與火的年代,它在強勢政治力量的共同打壓下,其生存環境之艱難也就可想而知。

(五)以儒教為本位的傳統文化思想與自由主義思潮有尖銳矛盾。中國的儒教和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彼此雖有某些相通之處,但它們畢竟分屬兩種根本不同的傳統,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有矛盾和沖突發生。如在政治精神方面,中國的儒教非常強調君、臣、民之間尊卑有序的等級關三、自由主義在中國為何揮之不去系,而西方自由主義所追求的則是自由、民主和平等。中國儒教在國家治理和公共事務管理上,所表現的是一種明君賢相清官的政治想象,即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種明君賢相清官的政治構想,仍然具有明顯的威權性質。正是從這種意議上講,中國儒教雖然強調以民為重,但這仍然是一種由政府本著安民撫民目的來行使政權的路線,而不是自由主義所主張的主要靠人民來伸張自己利益要求的路線。盡管民本思想的提出在中國儒教文化自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它與自由主義所追求的民主政治顯然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些差異的存在,必然使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與中國的儒教思想的沖突難以避免,并在有些時候和某些方面會表現得相當尖銳激烈。雖然中國的儒教文化顯得有些老態龍鐘,但它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支配作用和巨大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自由主義面對著實力強大的儒教文化,自然顯得勢單力薄,難以抗衡。

三、自由主義在中國為何揮之不去

在中國,自由主義雖始終未能居于主流地位,但它始終頑強存在,從未銷聲匿跡,并以潛滋暗長的方式持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進程。只要一有合適的環境氣候,它就會頑強地探出頭來,甚至高高的浮出水面。自由主義在中國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狀態,自然有它相當深沉的原因。

(一)它體現了契合民心民意的理想訴求。自由主義的本質是致力于普通個人的普遍幸福,努力使社會臻于善美和諧,同時也具有經民富而實現國強的價值取向。這種民富國強至善的價值取向,顯然是深合中國民眾心理的。由于自由主義的核心內涵體現了中國民眾一貫的,普遍的和強烈的意愿訴求。因而能在他們心中產生強烈的對位效應。

(二)它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力量。在中國,頑固的封建文化思想并不會隨著封建帝制的崩潰而一起消退,它仍然在深層上影響著國家的政治實踐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教育活動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因此,反封建的任務也就必然相當艱巨和漫長并需要一種廣泛聯合的長期作戰。自由主義憑著其對人權、自由、民主、公正和個性解放等關鍵詞的呼喚與張揚,必然成為對封建主義的有力沖擊和對民眾現代意識的著力建構,并會從特定角度推進著中國的文化轉型、政治變革以及走向現代的歷史步伐。

(三)“兩岸四地”的雙向互動。自19世紀中后期以降,政治的利劍雖然曾一度斬斷中國大陸與臺港澳之間的聯系,但它卻始終斬不斷比風更自由的思想。加之“兩岸四地”有別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政治制度、相異的經濟體制和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這就為自由主義在“兩岸四地”的潮漲潮落提供了有異的生態環境。總體來說,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在港澳,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法制、文化以及知識分子的獨立性等各個方面的實現都比大陸見好。但是,中國“兩岸四地”的思想文化又始終是雙向互動的,尤其是到了20世紀后期,大陸學界和民間就更多地看到了海峽彼岸與港澳地區經濟自由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和文化自由主義的鮮活表現。可以說,自由主義在中國“兩岸四地”一直是此伏彼長、潮起潮落,并在20世紀末期的中國有了更大的思想地盤。

(四)中國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就像海洋匯納百川一樣,中國的文化胸懷一直是相當開闊的。即使是在古代,中國文化不僅完成了自身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匯融合,而且一直在實踐著與其它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這種持久不懈、多種多樣的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鮮明的開放性和很強的消化力,并由此奠定了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降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西文化的碰撞交匯,對西方文化、思想學說與科學技術的大量引入,更成為百年中國文化鮮明的世紀特征。西方的自由主義正是在這種歷史環境剛剛形成之時便經由嚴復等人的譯介傳播而濫觴于中國大地的。從思想史的角度觀之,嚴復在甲午戰爭后所發表的《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震動一時的文章,其突出的歷史性貢獻正是在中國第一次把自由當作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別和富強的關鍵;而從中西文化交流角度考查,嚴復不遺余力的努力,則開辟了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先河。自由主義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思想文化的一個分支,也由此開始了它在百年中華思想文化歷史河床中的前行歷程。

四、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近期態勢

當歲月流至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法制建設的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步伐的加快,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對外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自由主義在中國大陸似乎獲得了它前所未遇的良好生存環境。“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久處被壓抑狀態的自由主義很敏捷地從低谷之中掙脫出來,于1990年代末開始再次高高浮出水面,并在經歷了它與新左派“雙水分流”的短暫四、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近期態勢局面之后,在中國思想界逐漸形成了它與文化保守主義、新左派“三足鼎立”的當下格局。作為目前影響最大的三個思想流派之一,自由主義似乎顯得尤為卓然不群。因為他既沒有對過錯與負面影響負責的歷史包袱,又具有一個力量相當強大的國際背景。經過10余年的公開言說,自由主義在中國大陸已占領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地盤,而從接受對象日眾這一角度觀之,文化保守主義與新左派似乎都無法與它相比。盡管它所主張的政治自由主義仍無實現的現實可能性,而只是在民間不斷擴大著影響,但它所追求的文化自由主義卻早已成為現實,它所主張的經濟自由主義也已經成為政府經濟改革的主流性指導理論。這種情形雖使當下中國的自由主義呈現為一個矛盾的共生體,它自身尤其是在政治自由主義上的“激進”立場也需要進行調整,但與文化保守主義和新左派相較,它在民間和學界又顯然居于主流地位。和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末期任何一個時段自由主義的歷史境遇相較,當下自由主義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似乎都進入了一個最好時期。自由主義在當下這種發展勢頭,使我們不得不展開這樣的想象,在將來,它或許會在中國思想界產生更為深廣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自由主義歷史境遇近期態勢原因思辨

[論文摘要]: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中國思想發展史上,自由主義居有重要歷史地位并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特定歷史場域的制約和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它雖然一度遭受沖擊打壓,卻一直綿綿不絕,并從特定角度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變革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深層探究自由主義在中國潮漲潮落的主要原因,對推進中國思想文化建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