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真武神信仰對民間社會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6 05:42:00

導語:宋代真武神信仰對民間社會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宋代真武神信仰對民間社會影響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天道貴生,濟物度人、慈儉不爭,勸善成仙、忠孝仁義,誠信不欺三個方面對宋代倫理道德思想進行主要論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天道貴生,濟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經典宣揚的主要倫理取向之一;在重人貴生思想的基礎上,道教十分重視濟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來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普濟含有生命的世間萬物;天道貴生,神靈救生,人類也不能殺生害命;天道貴生,濟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導致放生戒殺的行動;如果說慈儉不爭是道家、道教數千年的優良傳統,那么勸善成仙就是道教生命倫理學的主題;宋代真武經典與《太上感應篇》在勸善成仙思想上的相互呼應;宋代真武經典大力提倡孝親——孝順父母的思想;融合三教倫理、宣揚孝親思想最集中的是《真武靈應真君報父母恩重經》;道教從五斗米道產生之日起,就把至誠守信寫在自己的倫理綱領之中;宋代真武經典明確反對虛偽欺詐,注重用誠信思想教化廣大民眾;宋代是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工商業界信仰真武神者也不在少數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宋代流行的真武經典包含十分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貴生、濟物度人的倫理取向;慈儉不爭、勸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義、誠信不欺的價值觀念等三個方面。這些道經伴隨真武神信仰的傳播而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對道教信徒有明顯的道德教化作用,對宋代以后民間社會的倫理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慈儉不爭是老子提出的道德思想

關鍵詞:真武;天道貴生;慈儉不爭;誠信不欺

道教真武神信仰是宋代社會的重要信仰之一。宋代官方民間編制刊行真武經典之風頗為盛行,據考證,宋代產生或流行的真武經典共有十余部,如《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真武啟圣記》、《真武靈應大醮儀》、《玄帝實錄》、《真武靈應真君報父母恩重經》、《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北極真武佑圣真君禮文》、《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等經典,這些經典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對當時民間信眾產生了很大影響。

宋代流行的真武經典包含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如真武神的來歷、修道及顯化、職司,道教基本信仰與真武應化之說,道教內丹修煉思想等。這里,我們著重探討這些經典中的倫理道德思想,主要從天道貴生、濟物度人,慈儉不爭、勸善成仙,忠孝仁義、誠信不欺等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天道貴生,濟物度人

天道貴生,濟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經典宣揚的主要倫理取向之一。道教與其它宗教相比,其教義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貴生。生,即生命的存在。貴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視生命為最可寶貴之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貴生”、“仙道貴生”。宋代流行的真武經典特別重視貴生思想,因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經稱“玄帝有潤澤發生、至柔上善、滌穢蕩氣、平靜之德,上極重霄,下及飛潛,動植莫不資焉”①。《太上說真武妙經注》云:按《元洞玉歷》西華帝君曰:“昔壬癸分于太清,以立次元之象,運于水宮而源之。水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與天地一同而長,且久利于萬物而弗自利,流渡萬物而弗自渡,萬物昏塞染著無所不滌,名曰備眾廣法也。”②老子認為水最能體現道的特色,故以水喻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玄帝千變萬化,為主教宗師。分身降世,濟物度人,無邊無量。”公務員之家

道教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雖然以人為重,“人命最重”,但貴生并不僅僅是針對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鳥獸等萬物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都需要人們憐憫善待,不可隨意傷害。因此,在重人貴生思想的基礎上,道教十分重視濟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來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普濟含有生命的世間萬物。宋代真武經典《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六在本經“易號假名,度人濟物,不伐其善,不矜其能”句下注云:“知易號假名,應化下土,度人濟物也。故玄帝凡一出世,興益教宗,普濟物命,博施利生,行道人間而不自伐,積成圣功而不自矜,其惟道長也。”同書卷六注“物得以萌”云:“萬物不匱,因一發萌,生端莫竭,交應流行”;注“萬類咸亨”云:“邦君得一,萬姓咸亨,昆蟲草木,各遂其生。”③這里主要是通過稱贊真武神濟物度人、救護群品的功德來宣揚道教重人貴生的倫理思想。

天道貴生,神靈救生,人類也不能殺生害命。如果人生身在世,犯有殺生之罪,則應志心朝禮天尊,祈求真武,懺悔赦罪。《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對下元末世淺薄,人心破壞,五情雜亂,更相疑惑……,“殺戮眾生,殘害物命”等現象予以譴責,倡導信徒應“首謝己身,發露懺悔,消諸罪戾,免受厄難……,今辰運心,仰佩玄言,當須精心禮諸化身尊號,愿是功德,廣救眾生,普度一切”④。《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二云:“謹按修真第二戒云: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切慮弟子某一真乖本,百念俱非,求適口之肥鮮,稱快心之爽美。捕獵投林之獸,搜羅飛野之禽。挾弓馳射于山間,設網低沉于水底。托合藥祀神之故,及侫官媚貴之為。煮宰、烹炮、火尋煿、炙烙,豈念輪回于惡道,安知人物之一途。”該卷列舉的殺生行為還包括“或處口傳言殺,或延賓養已殺,或手揉腳踏殺,或目擊耳聞動作殺,或故殺誤殺,狠戾有毒,殘害無辜,求取膏梁,貪嘗筋血”。凡此種種罪過,“兇神降附,苦病切身,輪轉受生,應諸惡極”。求懺弟子并法眾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當行陰德,廣濟群生,誓從今去,心懷慈惠,志務善修。剖析藩籬,解除羅網。痛憐眾命,常存救援之思,愛同一身,不恣殺傷之欲”⑤。

天道貴生,濟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導致放生戒殺的行動。當時流行的《真武出相戒殺圖》等,圖文并茂,利用道德的力量,規功世人珍惜生命,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愛護魚蟲鳥獸,使生命得以保護,使萬物得以生存,體現了道教重視生命、善待萬物的倫理思想。宋代真武經典通過宣揚真武神信仰的懺法、科儀等,在民間廣泛傳播道教生態倫理觀念,對現代社會倡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二、慈儉不爭,勸善成仙

道教主張尊道貴德,慈儉不爭,以和平寬容的精神對待他人,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從而達成“萬國咸寧”(普天下都和美順昌)的局面。

慈儉不爭是老子提出的道德思想。他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身處亂世,目擊暴力和殘酷面,戰爭的恐怖面,深深地感到人與人之間慈愛之心的缺乏,因而極力闡揚慈愛,把愛心加上同情感看成是人類友好相處的基本功力。他提倡儉嗇,反對鋪張浪費,反對窮奢極欲。他提倡謙讓、不爭,反對爭強好勝。老子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玄元圣祖,是道教的至尊天神。宋代真武經典稱真武神是“老君變化之身”。《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在解釋“玄武應化之因”時說:玄武“蓋乃玄元圣祖,護度天人,應化之身,神明之妙。蓋無形之為道,非有象之可言……,且玄元圣祖,八十一次顯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武曲顯靈之驗”⑥。真武神信仰與道教至尊天神“玄元圣祖”、“太上老君”發生緊密聯系,是武當道崇奉真武神為至尊神的先決條件。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慈儉不爭的倫理思想,也被宋代真武經典繼承發揚。《北極真武佑圣真君禮文》宣揚真武神有慈愛之心:“愿開慈造廣無邊,法界眾生蒙覆護。”“慈悲廣為作舟航,普度眾生登道岸。”⑦《太上真武妙經注》卷四引真武《垂世訓》云:“言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者,恭謙美眾,慈惠溫良,濟物利生,欽心奉正,節儉事親,修仁義,行方便,強莫聘,勢莫恃,憫孤寡,垂慈念,此人道也。人道尚不能修,去仙道則遠矣。”⑧宋代真武經典不僅反復宣揚真武神慈悲仁愛,濟物利生的神職功能,而且通過“法懺”的形式告誡世人,不得無慈無愛,敗人成功,不得爭強好勝,露才揚己。所謂“法懺”——即依照有關戒律檢討懺悔前世今生罪業及犯戒之罪,乞求神靈赦罪賜福。如《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四說修真第四戒就列舉了“敗人成功,析交離親”的罪過:“多起嫌疑,默懷嫉妬,只為利己,奚恤危人。孽其短而棄其長,旁覘有過;怒彼成而喜彼敗,深訝無功。誘引姻眷于燕齊,游說朋儕于吳越。巧言令色,但面是而背非;謀為不忠,徒心傳而口授。道聽而途說,隙窺而墻從。將有為無,架虛作實。不及者,妄加訾毀;多能者,曲肆損虧。隔絕往來,結成怨惡。”同書第五卷說修真第五戒列舉了“露才揚己,讒毀善良”的罪過:“以英豪凌鑠寬和,以藝能笑誨庸瑣。揚揚自得,行行蔑如。或勢力不屈,而起怨嗟。或語言多讠舀,而生譏誚。但知有己,旁若無人。自負太高,肆欺逾甚……。”⑨凡此種種罪過,都是不奉老子“三寶”,無慈愛惻隱之心,無寬容和柔之心,爭強好勝,露才揚己的結果,如果不真心懺悔,痛改前非,將“難逃重譴”。

如果說慈儉不爭是道家、道教數千年的優良傳統,那么勸善成仙就是道教生命倫理學的主題。這種生命倫理學主張“長生之本,惟善為基”;“入善為生,為惡而死”;“若能行善無惡,功德備足者,可得白日升天,尸解成仙”;“積罪造惡,無由冀仙”。善則生,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生命存在的長度便與道德上的善惡相聯系,長生成仙即為至善的標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通過行善,人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意識到生命是種享受,值得永久維持下去,而長生不死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宋代真武神具有錄善罰惡的神職功能,《太上真武妙經注》卷四引《啟圣記》載:“真武上詣太清境,朝謁本師太上老君,告曰:‘吾以汝降伏天下妖魔,清寧宇宙。尚諸眾生,競赴輪回,經歷地獄,汝當普度。見善者以福加之,化惡者以善解之,汝宜更修其果’。真武遵奉而作頌曰:‘眾生造善,與吾齊身。我登正果,亦同好因’。”⑩同書卷六稱真武神“兼權三界,須臾邇遐,持惡錄善,止攝奸邪,總咨訣北極帝命,報應出右勝府司。作善者降之百祥,慶流后代子孫;為不善者降之百殃,遺烈衰絕嗣續”。該經通過《真武啟圣記》上的許多故事,作為真武神經常降于下界人間“錄善罰惡,輔正除邪,濟拔天人,祛妖攝毒”的例證,勸人行善積德,長生成仙。《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稱真武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間,受人醮祭、察人之善惡功過,年命長短。各種經典均宣揚行善成仙,凡虔心奉神,一意行善,待人以仁義者,神會登錄仙籍,長享福壽;凡不敬神明,作惡多端,不仁不義者,皆有報應,或惡死,或怪病,多有煎熬。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轉禍成福,久久必獲吉慶。宋代真武經典的這種抑惡揚善,勸善成仙的宗教倫理思想對民間百姓是很有影響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真武經典與《太上感應篇》在勸善成仙思想上的相互呼應。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太上感應篇》卷三云:“太上告真武曰:一切眾生,競赴善惡,輪轉生死,無有窮己。汝宜普為斷除邪見,察其罪福,增益功行,逐月輪,定日分,游奕世間。善者以福加之;不善者,以善解之。”該書大量引用《真武啟圣記》中獎善罰惡的故事作為勸善的例子,先后引用“焦湖惡報”、“華氏殺魚”、“鄒宿契靈”、“陳妻附魂”、“二真顯化”、“五虎中計”、“鄭箭滅龜”、“天降粟麥”等故事。南宋時期成書的《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也反復引用《太上感應篇》的辭句,如卷一云“臣等恭承經寶垂訓曰: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11}。卷二云:“臣恭承太上垂訓曰:夫人生天地之間,善惡不同,各自先身世緣所致。修善善至,修福福來。如影隨形,似聲應響。悟者見道,迷者居塵。”{12}宋代真武經典一方面為《感應篇》提供了大量獎善罰惡的例證,一方面又通過“懺法”等方式向信徒宣揚勸善成仙的思想,反映了宋代道教主動適應社會變遷和積極影響世俗社會道德生活的新趨勢。

三、忠孝仁義,誠信不欺

宋代是程朱理學興盛繁榮的時代,理學所推崇的忠君孝親、仁義道德等思想也受到道教思想家的重視。宋代流行的真武經典也常常宣揚忠孝仁義等倫理思想。《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九云:“謹按修真第九戒云:不得不忠不孝,不信不仁……指鹿為馬,將竊柄以弄權;謂烏曰鸞,欲希恩以示寵。博奕飲酒,而不顧其養;私財慕色,而不念其親。詈怒父兄,讒譖師友,違禮傷教,如勇疾貧。施為屢誚于鄉閭,篤敬弗行乎州里。”{13}這里,把忠君孝親放在重要位置,認為“事君非禮,弗克盡忠”為學道人的大忌。《北極真武佑圣真君禮文》說:“忠孝仁義如有失,無邊罪業實難逃。”{14}《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把“不義”(損彼利己者之類)、“不仁”(暴物凌人者類)、“不忠”(奸能不盡心者類)、“不孝”(罔親害教者類)列為重點抨擊對象,認為“不親尊長,不忠君主,欺凌卑小,舉意慢人”者,會受到“天官攝問,斗君追魂,送下九幽,受其痛苦”的處罰。

宋代真武經典大力提倡孝親——孝順父母的思想。道教修煉內丹要求清靜守一,遠離塵世,修道之士辭別父母,隱居于深山密林中,如何孝親呢?《真武本傳經注》稱真武降生為靜樂國太子,年十五,“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后因功勞卓著,玉帝封其父為“靜樂天君明真大帝”,封其母為“善勝太后瓊真上仙”。入山修道者雖然不能像世俗之人一樣對父母盡孝,但修成大道后,可以超度父母同登仙界,獲得玉帝的封號,永脫輪回之苦。宋代以后修建的真武廟或玄帝宮,一般都要建“圣父母殿”,使真武神的父母和他一道享受世間香火崇拜。中國傳統的孝親思想與道教的神仙信仰相結合,在對下層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時更有威力。明清以后各地修建的真武宮觀多雕繪二十四孝圖等,即與宋代真武經典提倡孝親思想有關。

融合三教倫理、宣揚孝親思想最集中的是《真武靈應真君報父母恩重經》。如該經稱:“若世眾生,一念一動,緣行俱在迷惑。如人父母,誕生男女,始相不見,托相為有,有中有相,相化萬狀,艱難苦惱,憂慮悲戚,悉從相起。我既托相,日惱父母,念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緣我相故。”故應從我相中悉滅貪嗔,用報始相,使我始相,大得歡樂,悉歸無著。這是以佛教因緣說論父母恩重,勸人修行報答。《報恩圣號》云:“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萬千,殷勤寸念,令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崄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愿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父母,早得超生。”這里把孝親思想直接歸結為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具有儒家倫理色彩。而經中告誡道士及眾生,要通過禮拜真武為師,為現在父母祈福祈壽,為過去父母祈求超生,學道不忘報本,又是道教思想。該經以道圣為神、佛義為論、忠孝為先,是宋代三教思想融合的產物。

道教從五斗米道產生之日起,就把至誠守信寫在自己的倫理綱領之中。早期道教的代表人物張魯用誠信思想教化民眾。《后漢書·劉焉傳》說:“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皆校以誠信,不聽欺詐。”道教的早期經典如《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也反復宣揚“道德至誠”、“誠信不敢有所欺”;“人為仁義,自當至誠,天自賞之;不至誠者,天自罰之,天察必審于人”。道教認為,人們欲求仙壽天福,關鍵在于至誠信道,不欺不詐,以誠信守善來感動天神,蒙獲福報。

宋代真武經典明確反對虛偽欺詐,注重用誠信思想教化廣大民眾。《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卷九譴責了“徇名失實,悖行違言,徙木予金,償城易玉,矯枉輒欺于人已,虛辭不畏于神明”及“與人弗誠而多行背約”{15}的行為。認為凡有背真就偽、不誠不信行為的人應虔心懺悔,痛改前非,求神寬恕,除諸罪業。《北報真武佑圣真君禮文》譴責“偽詐傷真多巧詐”,“高低秤尺或欺瞞”{16}的行為,與《太上感應篇》一樣,把“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采取奸利”視為罪惡,奉勸曾行此惡事者,自覺悔改。

宋代是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工商業界信仰真武神者也不在少數。宋代真武經典強調經商不能損人利己,非法貪財。“非道之財”不可取,給神供獻的錢物必須是靠勤儉誠信經商而得的“凈財”。道經宣揚誠信不欺的商業道德,是與宋代商業發達后社會對商業道德的呼喚相一致的。

注釋:

①《真武靈應護世消災罪寶懺》,《中華道藏》第44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頁。

②③⑥⑧⑩《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中華道藏》第30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72、576、525、563、563頁。

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載《武當山歷代志書集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9頁。

⑤⑨{11}{12}{13}{15}《北極真武普慈度世法懺》,《中華道藏》第44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304、295、298、314、315頁。

⑦{14}{16}《北極真武佑圣真君禮文》,《中華道藏》第30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589、5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