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個人倫理價值動力學沖突論文

時間:2022-04-27 05:00:00

導語:多樣性個人倫理價值動力學沖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樣性個人倫理價值動力學沖突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張華夏的社會系統倫理分析;個人倫理系統分析;個人倫理價值函數的運用主體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又能通過分叉和突變,重新組織自己的實體、過程和相互關系、張華夏的系統倫理學對個體的要求,實際上是社會系統對于個人的倫理要求、人類個體完全符合張華夏的廣義價值定義、S1有限資源與環境保護原則、S3社會正義原則、個人功利原則、個人必須對自己做出一定行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為的約束、不同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函數,這樣就為倫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在借鑒張華夏社會系統倫理價值分析的基礎上,初步分析了個人倫理系統的價值。我們提出,個人倫理價值是由有限資源與環境保護原則、社會功利效用原則、社會正義原則、仁愛原則、個人功利原則、個人義務原則和個人美德原則這七個價值變量組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對這些價值變量的傾向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權重數值和不同的價值判斷。我們認為,當我們把個人當作最小倫理系統單元時,就必然會將復雜性帶入倫理學中,為倫理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個人倫理;系統分析;價值函數

1.張華夏的社會系統倫理分析

張華夏在其《系統觀念與哲學探索》一書中,定義了廣義價值“:復雜系統在與環境進行不斷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中,能通過自我調節(自動控制)、自我維持或自我修復,使自己在環境中保持穩定性和亞穩定性;而當外部環境的干擾超過一定的穩定閾時,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又能通過分叉和突變,重新組織自己的實體、過程和相互關系,從舊的穩態進展到更能對抗外界干擾的新穩態。

這樣,系統的自穩定、新的穩定、目的點、目的環、吸引子、等終性、目標狀態等等就成了復雜系統的客觀的目的,達到目的的系統所依存的條件以及系統所采取的狀態與行為就成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在這里,目的和手段都是用系統論的、客觀的語言加以描述的,而不是用心理學的、主觀的語言來加以描述的。在這里,系統的目的,就是該系統的內在價值,而系統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成為它的工具價值?!盵1]張華夏在其廣義價值定義的基礎上,探討了生命系統、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的價值,以及生態倫理和社會倫理。[2]張華夏分析了五種不同社會系統的價值和對應的倫理。并且為自己提出了倫理學目標,這就是要協調這些又相互沖突的價值。“由于我們將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看作是一個達到一定目標的社會群體或社會系統,這樣不同的群體依它們的不同的目標與不同的共同體利益,有不同的運行機制和倫理規范,這就不可避免產生價值的差異、價值的沖突,需要進行協調?!盵3]為此,張華夏提出了他的“多元倫理原則的調節平衡”說,提出調節社會生活穩定性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四項基本倫理原則:R1有限資源與環境保護原則;R2功利效用原則;R3社會正義原則;R4仁愛原則。[4]張華夏通過加權系數來協調相互沖突的倫理原則,他給出了倫理主體A的總倫理價值函數:V(A)=αVa(R1)+βVa(R2)+γVa(R3)+δVa(R4)其中,Va(R1)表示該行為的生態價值,即該行為因符合環境保護原則而帶來的倫理價值;同理,Va(R2)表示該行為的功利價值,Va(R3)表示該行為的正義價值,Va(R4)表示該行為的仁愛價值。系數α,β,γ,δ分別表示這四項價值在總倫理價值中的權重。它對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數值。

張華夏的系統倫理學對個體的要求,實際上是社會系統對于個人的倫理要求?!拔覀兊纳鐣撌且粋€整合的、健全的社會,而我們的個人應該是一個整合的、健全的人,科學價值、經濟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政治價值、審美價值、生態價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都應該同時得到兼顧。我們應該是科學人、經濟人、政治人、倫理人、生態人,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我們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5]我們再用一段原文來清晰表明張華夏的倫理學屬社會倫理學:“所以R1-R4的作用是導致社會內部環境的穩定(Homeostasis)和外部環境的協調。如果R1被違反,社會與自然平衡破壞。R2被違反,社會總體福利得不到保障,人民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不穩定。R3被違反,人民自由與權利被剝奪,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出現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社會不穩定。R4被違反,社會成員間無愛心,社會也不穩定。所以,這四項基本原則就是社會系統的四個序參量。這四個序參量是協同的又是競爭的,由此而決定社會的自穩定、自組織的狀態?!盵6]我們認為,張華夏的社會系統倫理分析具有開創性意義,他為個體系統的倫理分析提供了一把鑰匙。但很可惜張華夏并沒有將他的系統倫理分析向個體系統的倫理分析深入地拓展,而這種拓展意義重大,會為倫理學注入新的活力。

2.個人倫理系統分析

不言而喻,人類個體完全符合張華夏的廣義價值定義,因而個人系統與生命系統、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一樣具有其獨立的價值系統和價值函數。

馬克思既重視人的自我價值,也重視人的社會價值,認為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統一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即自我(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人的自我價值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即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意義;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個體行為對于他人和社會的意義,即個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和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在人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7],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個體的活動具有滿足自我需要的價值屬性,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的前提,為個體的發展提供條件。人是社會的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類的存在物”[8]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和發展,人的創造活動已經超出了本能的滿足自身的需要,包含著滿足社會需要的價值屬性,因此,社會價值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

因此我們認為,個人價值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即社會價值V(S()SocialValue)和個人價值V(I)(IndividualValue)。其中,社會價值部分我們仍采用張華夏的四個價值分析,只是符號由R改為S:

S1有限資源與環境保護原則:一個調節社會基本結構、調節社會與自然動態平衡,以及調節政府與公民的行為的原則是正當的,它必須趨向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優美,否則就是不正當的。這個原則稱為利奧波爾德原則。

S2功利效用原則:一個調節社會基本結構的原則,以及調節個人與集體的行為與行為的準則是正當的,它必須趨向于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和減輕他們的痛苦,否則就是不正當的。這個原則稱為邊沁、穆勒功利主義原則。

S3社會正義原則:所有的社會基本價值,包括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些價值的不平等分配大體上有利于最不利者。一種調節社會基本結構和人們行為的原則是正當的,它必須符合這個原則,否則就是不正當的。這個原則稱為康德———羅爾斯作為公正的正義原則。包括平等的自由原則、機會均等原則和適度差別原則三者。對于他們的適度差別原則,即最不利者也受益原則,我們加以弱化,并不要求毫無例外地執行,只要求“大體上”如此。

S4仁愛原則:一種調節社會基本結構和人們行為的原則是正當的,它就必須促進人們的互惠和互愛,并將這種仁愛從家庭推向社團,從社團推向社會,從社會推向全人類,從人類推向自然,否則它就是不正當的。我們可以將這個原則稱為基督-孔、孟博愛原則,這個原則可能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鬃拥摹叭收邜廴恕?,“泛眾愛而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后來儒家道德家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仁愛原則的很好的表述。

我們另外設了三個個人價值變量:

I1個人功利原則:包括個人的名譽、地位、收入、尊重、友誼、愛情、權利、自由和自我實現等。我們大致可以將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個人的五種層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作為個人功利價值。[10]這五種需要依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排列,呈金字塔形。具體內容為:①生理需要,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包括攝食、喝水、睡眠、求偶等需要。②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人在生理需要獲得適當滿足之后,就產生了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和財產的安全不受侵害,身體健康有保障等方面的需要。③社交需要,是指感情與歸屬上的需要,包括人際交往、友誼、愛情、為群體和社會所接受和承認等需要。④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兩種需要。前者包括自尊、自信、自豪等心理上的滿足感;后者包括名譽、地位、不受歧視等滿足感。⑤自我實現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人有發揮自己能力與實現自身的理想和價值的需要。

I2個人義務原則:個人必須對自己做出一定行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包括自尊、自愛、自強;不自殺、不自欺、不自虐、不自瀆、不自棄、不自曝等。個人義務是個人對自身所應當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個人對自身必所為和必所不為的規定。

I2個人美德原則:指個人高尚的道德行為和優良的道德品質。不同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古希臘奴隸主把智慧、勇敢、節制與正義這四個作為主要美德。中世紀基督教提倡信仰、希望和仁愛三種基本美德。中國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種美德。在社會主義社會,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是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美德,同時肯定勤勞、勇敢、節儉、誠實等歷代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

這幾項價值是相互交叉的:包括社會價值之間的交叉。如有限資源與環境保護原則與功利效用原則之間有交叉,環境保護好,自然也會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個人價值之間的交叉。如個人義務原則與個人美德原則之間有交叉,自尊、自愛、自強既是個人義務又是個人美德;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之間也有交叉。如仁愛原則與個人美德原則之間有交叉,對他人的仁愛即與愛人民有交叉等等。

這樣,我們就有了任意一個主體A的總倫理價值函數:V(A)=K1Va(S1)+K2Va(S2)+K3Va(S3)+K4Va(S4)+K5Va(I1)+K6Va(I2)+K7Va(I3)其中,K1———K7為權重系數。它們對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數值。

3.個人倫理價值函數的運用主體

A的總倫理價值函數權重系數的不同,我們可以判斷其價值取向。

(1)當數權重系數K5=K6=K7=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變為V(A)=K1Va(S1)+K2Va(S2)+K3Va(S3)+K4Va(S4)。主體A就是一個忘我的社會道德實踐者,一切以社會價值為重,而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一種行為能全部滿足S1-S4,即能從S1∧S2∧S3∧S4推出,它就具有強的正當性,具有較高的社會倫理價值;而一種行為不能全部滿足S1-S4,即它只能S1∨S2∨S3∨S4推出它就只具有弱的正當性,具有較弱的社會倫理價值。

(2)當數權重系數K2=K3=K4=K5=K6=K7=0時,主體A就是一個極端的生態中心主義者。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1Va(S1)。主體A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自己甘愿犧牲,而且也號召社會其他成員做出犧牲。

(3)當數權重系數K1=K3=K4=K5=K6=K7=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2Va(S2)。主體A就是一個純粹的功利主義者。為了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和減輕他們的痛苦,他不僅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可以犧牲個人的權利。同時,他可能對于生態環境關注不足,而且可能是一個缺乏智慧、勇敢等品德之人。

(4)當數權重系數K1=K2=K4=K5=K6=K7=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3Va(S3)。主體A就是一個純粹的康德———羅爾斯正義主義者。它按照正義原則行事,同時,他可能對于生態環境關注不足,而且可能是一個缺乏智慧、勇敢等品德之人。

(5)當數權重系數K1=K2=K3=K5=K6=K7=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4Va(S4)。主體A就是一個秉承仁愛原則之人。他不追求無差別的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和減輕他們的痛苦,而更關注身邊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真心地愛著他們。他的愛隨著關系漸遠而逐漸淡化。他也不是康德———羅爾斯正義主義者,按照正義原則行事。而是從愛心出發,將仁愛從家庭推向社團,從社團推向社會,從社會推向全人類。

(6)當數權重系數K1=K2=K3=K4=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5Va(I1)+K6Va(I2)+K7Va(I3)。主體A就是一個典型的個人主義者。他以個人價值最大化為出發點。既注重個人功利的增加,又注重個人義務和美德的提高。而把社會價值只作為外在的獎懲函數。

(7)當數權重系數K1=K2=K3=K4=K6=K7=0時,其總倫理價值函數蛻變為Va(A)=K5Va(I1)。主體A就是一個典型的功利利己主義者。他以個人功利最大化為出發點。為個人功利的增加,他不僅不惜犧牲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甚至犧牲個人的人格、尊嚴。他把社會價值只作為外在的獎懲函數。

(8)當數權重系數K1、K2、K3、K4、K5、K6、K7均不為0時,主體A就是一個兼顧個人與社會價值之人。其總倫理價值函數為:V(A)=K1Va(S1)+K2Va(S2)+K3Va(S3)+K4Va(S4)+K5Va(I1)+K6Va(I2)+K7Va(I3)他既把社會價值作為內在的價值函數,又將個人價值作為內在的價值函數。他在判斷一種行為的正當性時,全面權衡各個分價值的大小和權重。馬克思認為,完美的價值實現是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11]由上分析不難看出,當我們把個人當作最小倫理系統單元時,就必然會將復雜性帶入倫理學中。我們會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函數,這樣就為倫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雖然倫理學家不可能研究每個人的不同的價值函數,特別是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不同的價值函數,但仍有可能從紛繁復雜的個人倫理價值函數中找出一些共性的東西。此外,當我們把個人當作一個系統時也必然會將動力學帶入倫理學中。既然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倫理的形成與演化必然要受個人倫理形成與演化的影響。而多樣性個人倫理價值沖突又具有動力學性質,研究這種動力學,對于理解社會倫理的形成與演化,預測其發展方向也許會是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2][3][4][5][6][9]張華夏.系統觀念與哲學探索[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185,185-201,198,234,199-200,235,23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9.

[10]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62-168.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