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支持文明生態轉向論文

時間:2022-05-21 11:08:00

導語:倫理支持文明生態轉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倫理支持文明生態轉向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和特征;生態文明的理論資源;生態文明的發展路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黨和政府率先將生態文明上升到戰略目標高度加以建設、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生態文明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生態文明意味著人與自然間倫理關系的確立、生態文明意味著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由征服走向尊重、生態文明的倫理特征、社會倫理關系結構的雙重性、人類生態道德律令的普遍化和自覺化、中國傳統的生態智慧、當代西方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態政策、喚醒民眾的生態意識、構建生態文明的倫理體系、制定合乎生態文明的道德規范及相應的評價標準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出現,我國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災難般的破壞。片面強調GDP增長,消耗大量資源、大量排污的‘惡’的發展模式,使經濟與環境、生態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狀態。我國先后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表明了我國改變人與自然矛盾關系的決心。

在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時代,中國黨和政府率先將生態文明上升到戰略目標高度加以建設。文明的生態轉向無疑需要新的倫理支持,而環境倫理學將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倫理構建提供新的理論視野。盡管生態文明業已成為最熱門的話語而凸現于我國學界,但是對于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征、理論資源,以及建設路徑,尚待做更為深入的思考。因此,本文將從環境倫理視野對生態文明作一探討,以促進我國生態文明觀念的全面確立,推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一、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和特征

(一)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

生態文明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一種更高一級的文明形態,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形態,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方位的生態化構建。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核心的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根本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替代和超越。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可見,不管是廣義的生態文明還是狹義的生態文明,兩者都把生態與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前者稱之為文明的生態化,后者理解為生態的文明化。在環境倫理學看來,生態文明始終是以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核心的。因此,生態文明的倫理指向,就是要構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倫理責任”[1],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發展。

從環境倫理學視角出發,生態文明的倫理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至少涵指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生態文明意味著人與自然間倫理關系的確立。在以往的農業和工業文明階段,自然生態不在倫理之中。生態文明使自然不再游離于道德大門之外,人要對自然環境講道德。

二是生態文明意味著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由征服走向尊重。在舊文明階段,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不是文明而是野蠻,不是尊重而是征服、掠奪、破壞和踐踏自然,將自然視為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或手段。在今天的新文明階段,無論是文明的生態化還是生態的文明化,對自然應有的敬畏、對生態規律應有的尊重,對環境應有的珍惜,均是生態文明的題中應有之意。生態文明作為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的進步文明,倡導人們在合理繼承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用更加文明與理智的態度對待自然生態環境,反對野蠻開發和濫用自然資源,重視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益,努力保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關系達到和諧狀態。從而使人類不再是自然的支配者、主宰者,而是與其它生物同屬于自然這個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的“管家”,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與自然協同進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是生態文明意味著自然價值不僅要面向單一的個體,而且要面向多元的個體;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慮世代人的利益。

四是生態文明意味著人們的行為應以適度為原則。無論是人口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是生活和消費方式,不再是工業文明階段數量的越多越好、規模的越大越好,而是人們在與自然發生交往行為時,遵循適度、簡約、平衡原則,以自然環境的生態承載力為生態行為的道德底線。

(二)生態文明的倫理特征

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必然帶有不同于工業文明的時代特征。就其倫理特征而言,生態文明將向人們展示出許多新的倫理特點,筆者認為至少將呈現三大特征:

第一,社會倫理關系結構的雙重性。在工業文明時代我們的倫理關系結構主要表現為人際倫理關系。而在生態文明時代由單一的人際倫理走向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雙重倫理關系。當人們面向自然時,主體不僅要思考改造自然的行為是否符合人際道德,而且要考慮是否與生態道德相一致;不僅要追求生態的文明化,而且要力求文明的生態化。人們的行為只要缺少任何一種關系的制約,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鼓勵和推進人類將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將成為生態文明時代重要的倫理特征。第二,人類文化價值理念的生態化。在生態文明的引導下,人類對自然以及生態系統的價值將持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人們普遍樹立起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文化意識。人類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唯一具備主觀能動性的生物成員,必須遵守自然生態規律和自然的“內在價值”。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說的人們在改造自然中那種將“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理念,將得到真正實現。

第三,人類生態道德律令的普遍化和自覺化。生態文明時代,環境倫理和生態道德將滲透到社會的所有方面,生態倫理意識、生態文明意識得到廣泛認同,生態文明行為由自發轉向自覺。在思維方式上,生態有機整體意識和環境道德理念成為指導人們生態行為的生態理性。在生產方式上,人類自覺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方式,建立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人類生產勞動具有凈化環境、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機制,沿著與生物圈相互協調的方向進化。在生活方式上,人類不再追求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追求高質量、低消耗,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既能滿足當代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又能滿足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總之,生態文明時代,倫理的綠化將成為社會的道德流行色。正如學界所說,21世紀將是生態化的世紀,21世紀的倫理、21世紀的文明同樣烙上生態化的印記。

二、生態文明的理論資源

生態文明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此舉對于破解全球生態危機有著轉折意義。社會主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旗幟鮮明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站在歷史和時代的地平線上,借鑒全人類文化中生態智慧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發展成果。

(一)中國傳統的生態智慧

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常常被稱為“天人關系”,究天人之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恒久的哲學命題,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態智慧為我國構建生態文明奠定了深厚的精神資源。

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生物同類,因此人對自然的態度應該是順從、友善的,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終目標,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其德”。儒家在主要關注人的同時,也看到了人的生活與自然的依賴關系,因此肯定人道本于天道,即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愛惜人自身的生命。在資源開發利用上,儒家強調取用有節,物盡其用,要求人們珍惜自然給人類提供的生活材料,崇尚勤儉節約,不浪費。

道家認為萬物都是平等的,由此主張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它反對把等級貴賤觀念強加于自然界,即反對以人力加之于自然,追求返璞歸真。這也是對道家“無為”的真實反映。雖然道家的“無為”思想在現代看來過于消極,但是卻為今天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佛教對生態文明的最大影響是“尊重生命”。佛教認為,宇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生命之法的體系,生命不只是存在于生命體之中,同時也存在于無生命物中,宇宙的變化具有產生生命的力量。因此,無論無生命物還是有生命物,都存在于普遍的生命體系內,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過是宇宙生命的個體化和個性化的表現。由此可見,在佛教理論中,人與自然之間沒有明顯界限,生命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而主張善待萬物與尊重生命。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最為集中地體現在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即人們要對所有生命慈悲,這就是佛教宣揚的“慈悲為懷”。

上述生態智慧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滄海一粟。深厚的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率先提出生態文明,以化解全球生態危機,無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二)當代西方的生態哲學思想

當代生態哲學思想在西方源于工業文明時代一些重大的環境事件問題而產生,如“八大公害”等表現出的人口問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傮w來說,生態危機的日益突出促成有識之士反思工業文明,當代生態哲學理論因此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當代生態哲學思想的出發點與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當代西方生態哲學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研究生態倫理問題,主要形成兩大派別: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被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因為這一理論將“人類”一詞個體化、集團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少部分人獲得利益的工具或手段,以致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因此這一理論遭到了后現代生態哲學的強烈批判。

非人類中心主義可以劃分為生物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態哲學理論。生物中心論認為,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是自然的主體和核心,也就是它把道德義務和倫理關懷的范圍擴展到了所有的生命。這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它承認了所有生命體自身的內在價值,在人與生命之間建立了倫理關系,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人主宰自然界的倫理價值觀。但是它依然忽略了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的價值,否認人對物種本身和生態系統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因此很難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生態中心論正是在這樣的倫理語境中,對生物中心主義予以了超逾。它將人類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二者息息相關。人類作為唯一有主觀意識的生物存在,只有從道德上關心有機整體的生態系統、自然過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做好代內公平、代際公平,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想盡管評論不一,盡管還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但是,它所提出的對自然的道德關懷,對舊文明的批判,對生態危機根源的探討,對于后發現代化的中國提出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目標,無疑具有積極的啟發價值。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態政策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勞動是人和自然的媒介,勞動過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2]。

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環境和生產資料,使人類能夠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界??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根源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又依賴于自然界。從人與自然的發展歷程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不斷的矛盾與協調中。從歷史上看,人與自然最初是對立的,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一種敬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對自然進行征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提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馬克思主義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休戚相關、生死與共、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關系。因此,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以免遭到自然界的報復。馬克思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和共產主義”三合一的生態觀,以及未來理想社會“人與人的和解”和“人與自然的和解”的雙和解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制定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在理論上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調整。先后經歷了從制定“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再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這些都為“生態文明”的提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有效的實踐經驗。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文明思想融合了中外古今的生態智慧,并從中國現有國情出發,反思社會發展模式,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主動承擔起破解危機、拯救文明的重任。當然,生態文明的提出僅僅是問題解決的開始,如何找到一條可行的建設路徑,將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生態文明的發展路徑

(一)喚醒民眾的生態意識

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項目問題、技術問題、資金問題,而是核心價值觀問題,是人的靈魂問題”[3],即生態危機的根源應該歸結為現存的一些思想文化觀點和價值觀念。的確如此,正是民眾長期在“人定勝天”的文化氛圍中形成了征服自然的觀念和態度,才會造成當下極其嚴重的生態危機。確切地說,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類的文化危機造成的。因此,轉變人們以往無知無畏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喚醒民眾尊重自然等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首要前提。

喚醒民眾生態意識的方式主要是推進生態文明的宣教工作,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如,在全社會發起生態文明的理論討論,深刻領會生態文明的內涵;制作一系列的宣傳畫冊,給民眾以視覺和知識上的沖擊,認識到以往對待自然的無理與粗暴,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并實現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自覺轉型;開展生態文明宣傳研究,加強宣教隊伍的建設,避免宣教工作的盲目性與延遲性。如果中國13億民眾具有了生態意識,認識到自然的價值與權利,明白人類應對自然界承擔相應的保護義務,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就有了可能,同時也才有可能實現人的生態文明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生態文明的倫理體系

道德原則是一種道德理論,一般以概念、范疇等抽象形式表現出來,構成一定的倫理體系。它們以理論方式反映著人們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一定的道德關系,反映著社會對人們的一定的道德要求,以及以一定形式規范制約著人們的行為。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文明形態,需要新的倫理體系的支撐。環境倫理作為當代生態危機和環境革命的產物,是自然界發展到人類歷史階段,伴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完善而爆發的人類倫理觀念的一場革命,其本質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因此,生態文明倫理體系的構建,在環境倫理學看來,就是必須緊緊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為中心,建立適應生態文明的道德原則體系,即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目標體系、生態道德內容體系和生態道德實施體系,以及生態道德評價體系。在合理的生態文明的倫理體系支持下,踐行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調整生態行為,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制定合乎生態文明的道德規范及相應的評價標準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狀態。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一種道德關系,是指人要以道德來制約人的生態行為在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時,不致破壞生態環境而危害人類本身。生態文明的提出,要求我們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制定人類的道德規范,尋求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社會約束與評價機制。

環境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軟約束”,相對于法律規范,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自我控制和約束力。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道德規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起著有效的調節作用。任何一種社會活動的有序、協調發展,都離不開一定道德規范的整合和調適。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有賴于環境倫理精神和環境道德規范的引導和約束。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需要人們具備生態道德自覺,需要人們以生態道德責任感面對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問題,需要以生態道德規范來評價和約束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切活動和行為。

生態文明的道德評價標準,總體上說,凡是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建設的行為便是善的,凡是有害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建設的行為便是惡的。當然,自覺遵守環境法應當是生態文明的底線倫理標準,明確規定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而積極踐行生態倫理的行為可以容許有多種境界。其中最高境界就是“生態慎獨”,即不管在何時何地,不管有無監督,總是以生態道德規范自己,自覺兼顧人的利益和生態利益,自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繁榮,為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盡心盡力。

參考文獻:

[1]余謀昌,王耀先.環境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吳慧娟.淺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J].社科縱橫,2006(12):27-28.

[3]陳學明.生態文明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