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美學話語失落原因及重構

時間:2022-04-10 04:25:00

導語:小議中國美學話語失落原因及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國美學話語失落原因及重構

關鍵詞:話語建構中國美學中國現代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摘要:本文從中國現代美學建立的基拙以及中國傳統美學自身弱點,分析了中國美學話語失落的基本原因,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國美學話語的道路。百年的中國現代美學史,建構了一個以西方話語為支配地位的美學“大廈”,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美學話語幾近凋零。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中國現代美學從梁啟超、王國維到朱光潛、蔡儀,再到李澤厚,建立了中國現代美學的基本架構,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然而,這些論著從命題、范疇到體系,基本都是“泊來品”,總是帶有模仿、照搬西方美學的痕跡,缺少自己的民族風格。正如聶振斌先生所說:"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講美學課,并且出版《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經過近百年,講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數量上實在無法作出精確的統計,但在質上我們敢說都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是摹仿西方的。”川中國現代美學已變成西方各流派美學思想的“傳聲筒”,而在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國傳統美學的傳播,卻成了“啞炮”。成復旺先生所言中國現代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已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理論思路迥然不同。當然,我們并不是就此完全否定百年以來的中國現代美學,也不主張用中國傳統美學代替中國現代美學,而是想在二者之間找到切人點,用西方美學的方法建構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經驗以及話語習慣的真正的中國美學。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這項工程中中國美學話語體系的建立是其中關鍵的課題。話語在理論體系建構中的重要作用,這不僅是理論外在的表達方式,而且是理論體系的思維方式。話語體系不能民族化,其所承載的理論體系便永遠無法民族化。這就給21世紀的中國美學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建構以漢語言的言說方式為思維基礎,以中國民族的審美經驗與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以探索中國民族審美共同性為最高目的的中國美學話語。

一、中國傳統美學沒有買到“人場”的“門票”

中國現代美學從建立之日起,就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無論是王國維、蔡儀、朱光潛還是李澤厚,都以西方某一流派哲學及美學思想作為建構自己美學體系的基礎,而且命題、范疇、體系也都是“搬來的”。

應該說,無論是王國維、朱光潛、蔡儀還是李澤厚,他們的理論建樹,對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是起了巨大促進作用的,它使中國美學走上了科學化、系統化的道路,有了比較穩定的邏輯體系和言說方式。然而,中國現代美學同時也走進了誤區,那就是在以西方美學為基礎建構中國現代美學時,不得不把話語權一并交出。語言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它不僅是人際間交流的,一個民族的言說方式更是這個民族的思維基礎。當我們把中國現代美學的話語權交給西方美學后,就意味著當我們再次面對美學問題時,將要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用西方的話語來言說。因此,形成以下兩種現象:

(一)用西方美學原理來俯視中國美學的實際,因此,只能掛一漏萬、牽強附會。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也要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理論并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精神。同時他們追求這種境界和精神,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辯和邏輯推導,也不像亞里斯多德那樣進行演繹和歸納,而是鑒賞、體驗、感悟、洞察、靜觀,因此,在形式上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牽強附會。中國藝術中的時空意識和觀念,是中國藝術對意境的獨特創造,它體現了中國藝術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意蘊、內涵和精神,它不僅是中西藝術方法論的差別,更是中西哲學和宇宙觀的巨大差異。像這種在中國藝術實踐中普遍出現的情形,在我們的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中卻極少談及,甚至避而不談。究其原因,就是以西方美學體系建構起來的中國現代美學,無法解決中國的美學實際。

(二)以西方美學話語來解釋中國的美學范疇、現象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經常造成“張冠李戴”或辭不達意。“當‘睜開眼睛’的中國美學家們幾近一致地把對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努力和希望,鎖定在近代西方美學為理論模式的方向上”時,中國現代美學便越來越深地陷人了西方話語的支配性體系之中,中國美學與中國現代美學的對話變得相當困難。在這種情形下,對中國傳統美學話語及中國人審美心理的解釋,只能是生拉硬套,甚至“張冠李戴”。例如,中國藝術史上并沒有西方那種刻意的祟高,也無恐懼與憐憫的悲劇,因而也沒有將之形成美學上的范疇,但有人硬把中國的陽剛之美、陰柔之美與西方的崇高、優美相等同,把哀、怨列人西方美學中的悲劇范圍,這無疑是一種“張冠李戴”的做法。中國美學中許多有獨特見解的美學范疇,而因西方美學中沒有,就被擱置不理了。

二、中國傳統美學缺乏科學的統籌與邏輯上的整合,難以形成嚴謹的學科體系

從目前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研究成果看,對專人的美學思想,如孔子、莊子的美學思想;對某一階段的美學思想,如唐代美學思想、魏晉美學思想;對某一藝術類的美學研究,如漢代書法美學的研究較多。然而,卻很少有人把中國傳統美學的這些寶貴財富做以整合,以現代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建構起以中國民族為生命本體,以漢語言的言說方式為思維基礎的中國美學話語體系。這確實是一件艱苦的工作。因為,我們歷來缺乏對中國美學史的縱向研究,缺乏對中國美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的深人研究和理性歸納。例如,對中國傳統美學范疇的研究,有人說,中國美學是范疇學,這種說法雖然簡單,但不無道理,范疇確實是支撐中國傳統美學的框架。但至今我們對其研究不夠,沒有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科學嚴謹的定論。像“境”、“悟”這些能在中國人心里引起萬千聯想的范疇,是中國民族心理、民族審美范式的代表,它歸屬于中國美學鏈條中的哪一環以及它在中國美學中的地位,都應該給予明確的回答。當然,我們承認中國傳統美學是繁雜無序的,中國古代缺乏像西方人那種審慎的求證和邏輯的思維。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們掌握了世界先進的文化和科學的方法論,不能僅僅當西方美學的“搬運工”和中國傳統美學的“傳聲筒”,應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完成中國美學由古代的向現代的轉換。

三、中國古代美學話語不夠成熟,缺乏對事物本質特征及內涵外延的概括和說明,也成為中國美學話語失落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美學話語多采用“描述性”語言和“比喻性”解釋,缺乏對命題、范疇的嚴格定義,內涵與外延模糊不清,往往形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形。比如,陸機在《文賦》中對藝術創作的想象問題做了精彩的描寫:“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鶩極,心游萬初。其致也,情瞳隴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擺下泉而潛浸。于是沈辭佛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世之胭文,采千載之遣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描寫之精彩確實讓人浮想聯翩,然而作為一個概念,陸機并未能對于想象的特點給予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再如《文心雕龍》對“神思”的定義,“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胭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在這里劉舞也只是借用了《莊子·讓王》中的一個典故和形象的描寫來解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以說,中國傳統美學的這種表達方式對中國美學話語體系的建立,起到嚴重的阻滯作用。

另外,中國古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漢語在“對接”時,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意義轉換,這也對中國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現代的確立形成了一定的阻礙。例如,今天我們提到“自然”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界”,而極少有人會想到“一種本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