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國傳統(tǒng)哲學爭端解決
時間:2022-04-27 05:54:00
導語:透析中國傳統(tǒng)哲學爭端解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和諧爭端
摘要:在任何社會,爭端都應和平解決。如果存有過多尚未解決的爭端,人們就不能彼此保持良好關系,社會的寧靜也會受到威脅。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解決爭端采用調解。
中國人喜歡用法律以外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歷史原因在于公平正義感。其目標是為了維持社會和諧,即“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只要可以,爭端就以相互妥協(xié)的方式加以解決。按照中國人的世界觀,人與自然相互交織,形成一個無法分離的整體而延續(xù)存在。和諧或一元的思想,被中國人不斷變化地加以表達,來強調其主旨。儒家在這一點上起了主要作用,道家、法家、佛教和墨家也涉足其中。
一、歌頌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
人們只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就有可能和諧。因此,傳統(tǒng)中國的司法官吏的作用就與現(xiàn)代社會的法官不同。司法官吏的首要任務是教育人們注意舉止。據(jù)說,在舜帝任命皋陶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法官時,任命一詞強調的就是后者有教人法律的職責。司法制度的最終目標,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營造一個沒有爭端或犯罪、更適于居住的社會。采用法律或懲罰是想建立一個沒有這些東西的理想社會。在漢及其后的朝代,政府都變相地采用法律。他們都認識到法律存在的切實需要,認同僅靠教育和道德引導不足以使人們具有良好形為。而法律則能夠。不同學派都歌頌和諧。荀子,孔子的一個追隨者,將它與社會結構的調整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說,人類擁有至關重要的呼吸、生命和知覺,再加上一種道德與正義感。這就是他們成為世界上最高貴物種的原因。在體力上,他們不比一頭公牛厲害,在速度上,他們比不上馬:但馬和牛卻被人役使。為什么?我認為是因為只有人才能形成社會而動物不能。人為什么能形成社會?我認為是由于社會分類。社會劃分怎樣轉化為行為?我認為是因為人類的道德與正義感。因此,如果他們的道德與正義感應用于社會分類,和諧就會產生。如果在種類間存在和諧,就會產生聯(lián)合:如果聯(lián)合,就會產生巨大的體力;如果有巨大的體力,真力就會產生;真力產生,就能戰(zhàn)勝萬物。如果社會不是基于社會劃分而形成,就會產生爭端;如果有爭端,接著就發(fā)生無序;如果存在無序,就發(fā)生支離破碎;如果存在支離破碎,就會出現(xiàn)軟弱;如果存在軟弱,就不可能戰(zhàn)勝萬物。這就是為什么即便在最短時刻也不能忽視規(guī)矩和道德原則。對中國人來說,社會和平不意味著每個成員的主體權利得以協(xié)調。他們認為,正如西方人所說的,社會不是為個人利益而存在的:它早就有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它一直處于和平狀態(tài)---除非其中一分子打亂了它。這給中國式的爭端解決提供了哲學基礎:爭端或沖突是壞事因為它擾亂了和諧,預防爭端比事后解決要好。
二、對儒家來說,成功解決爭端的關鍵不是維護受害者權益或判給無過錯方以損害賠償,而是用道德規(guī)則教育當事人
這些規(guī)則中蘊含有中庸和忍讓思想。中庸思想防止人們采取直接沖突或極端措施(如訴訟或暴力)以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忍讓思想不讓人們堅持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自己有權享有。如果人們遵循這些思想,他們就會始終為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考慮,并運用自制來防止爭端。君子不與人爭。他不應只為自己利益,尤其是當這樣會使他人受損時。追求物質利益要讓位于保持和諧。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社會上的所有成員都照著做,當然不會有爭端。進一步講,儒家思想的本質是完善自我。即使他人沒做好,君子也要做好。儒家相信每個人最終都能被教育成君子。儒家愿意接受任何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以向他人證明自己是怎么做的。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被教育成君子,爭端也就會變少,即使有一點也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按照這種世界觀,原始的和諧是完美的。任何變化都只會擾亂它。其實,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家。他曾承認自己只在傳播傳統(tǒng)思想而沒有創(chuàng)新。他也曾自豪地指出他所推崇的禮是周代的東西。在一個封閉的條件下,習慣成了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最好準則。在社會或經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僅靠遵循習慣來避免沖突。這樣,習慣就更為人所接受,因此社會和諧就得以維持。正如儒家看到的,一個人與不同的人保持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兩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隨著他們關系的改變而改變,而禮則明確了他們待人接物的適當方式。如果人人都接受儒家規(guī)范并遵循禮,社會將會和諧。那么防止爭端的最好方式將是教育人們遵循禮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如果有爭端,解決它的過程將被視為一次對沖突各方進行道德教育的機會。其目標是教人怎樣按禮去做。
三、道家的中心思想是個人主義
他們從不細化人們?yōu)槿颂幨碌囊?guī)范。但同其他學派一樣,道家也帶有和諧思想。這不難理解,因為儒、法、道三家都是在動蕩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對道家來說,事物的初始階段是最好的。這種見解并不少見。事實上,在每個文明的神話時代,和諧常被頌揚以充當自然秩序,也被用在人類社會的原始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特別是在道、儒兩家看來,就是這個被頌揚并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和諧。對道家來說,與自然保持一致,與他人保持和睦關系,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情。與他人發(fā)生爭端,會受到公眾的譴責。道家以自制作為必要元素來構筑和諧社會。老子提出,人應盡量無欲。因此,他們不應斤斤計較。老子視爭端為壞事。他為人們給出指導性原則。老子描述的理想社會沒有爭端。從其字面理解,可以認為是每個人過著完全隔離、不與他人來往的生活。不鼓勵為私權斗爭。老子主張,如果沒有爭端,大家會很開心。盡管說人不應為私權斗爭,但他在表達這一意思時態(tài)度并不拐彎抹角。他相信做出忍讓的人最終將擁有更多。天道偏愛保持自然,越無為越能持久。其實,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才是順應天道的。這一思想稱為“天道無為”。原則上應是:“不要發(fā)生爭端,采用調解。”根據(jù)老子的說法,法律沒必要存在也不會被接受。建立理想社會的第一步就是摒棄法律。其思想是為了讓人回歸到天真狀態(tài)。這可能是自然法的中國版本。盡管認為天道無情,老子仍主張?zhí)斓览鲜瞧缓萌恕R驗橹贫ǚ墒菫榱祟嵏蔡斓溃纭皳p不足而奉有余”,這與天道是相違的。因此應摒棄法律。莊子也持同一觀點,不過,一個人如果犯了錯或貪得無厭,最終仍將被上天懲罰,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四、墨家推廣其“兼愛”思想
他們表示,愛他人必將最終讓全體受益。這種態(tài)度的根源在于墨家對人性的信任。人們存在爭端有兩個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人是自私的。由于自私,人們?yōu)閿U展其自身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哪怕傷害他人。另一理由是辨別是非沒有標準。當存在不同標準,爭端就不可避免。處理爭端的最好辦法,要么是解決,要么仍用堅持天道的預防爭端規(guī)則。正如墨家所理解的,這一規(guī)則是“兼天下而愛之”。
佛教在漢朝以后對中國產生影響。在某些方面,它類似道家。其中心思想是提升自我以求完美。帶著對和諧的頌揚,佛教試圖避免一切爭端。用佛教的話就是“出家人與世無爭。”
總的來說,各個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排除爭端。儒家的禮為良好行為提供了標準。法家用懲罰來防止人們存在爭端,墨家則通過主張愛惜他人的人最終將得到好處,誘導人們避免爭端。道家和佛教從個人主義角度來考慮問題。他們認為如果人人都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和諧狀態(tài)最終將會實現(xiàn)。
- 上一篇:市國家稅務局年度工作之意見
- 下一篇:談論當代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