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

時間:2022-05-22 10:41:00

導語:小議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

論文摘要:從現代主義談起,把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與社會、文化角度相結合分析,探討了其發展趨勢及成因,指明了解構主義建筑活動的特點。

論文關鍵詞:解構主義,建筑理論,建筑文化

1歷史的演變

1977年,英國著名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宣布:“現代建筑(指“現代主義”建筑)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死去”,其所取的主要標志就是帕魯伊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區的幾棟住宅樓在那個時間被炸毀。

帕魯伊特·伊戈住宅區是著名的美籍日裔建筑師山崎實的作品,該住宅完全是按照“現代主義”的“科學”理論設計的,曾獲美國建筑協會(AIA)的獎勵。但是,這些“科學”和榮譽并沒有讓它們的住戶滿意,他們憎惡它、詛咒它、破壞它,并最終迫使政府給予它“慈悲的一擊”,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些住宅既然是如此的“科學”和“優秀”,為什么會讓使用者如此的不滿意呢?原來,現代主義“科學”的指標、功能理論等是在剔除了人們具體的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家庭成員組成、個人興趣愛好等具體內容后,根據“純粹”的生理意義上的“人”的物理“需求”來制定的,而且還將人們的生活“規定”得十分明確,沒有改變的余地。這樣的住宅實際上根本未考慮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美國這個住宅已經不緊張的國度里,它被拒絕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這確實有些滑稽,打破了古典教條的現代主義建筑運動,將西方城市建筑進行了一次翻天復地的革命,但當人們想要歡呼現代主義的勝利時,卻發現自己又陷入了另一個教條中,被尊為真理的現代主義剎那間變得面目可憎,“建筑師再也不能被正統現代主義的清教徒似的道德說教所嚇唬住了”,人們開始研究如何人性化地進行設計,后現代運動在西方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在這其中以威尼斯學派為反思現代建筑運動的重要思想策源地,塔夫里(Tafuri)在他1973年出版的《建筑與烏托邦》及80年代出版的《領域與迷宮》兩本書中,探討了一種針對現代建筑和城市所置身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結構體系的意識形態的批評,他回顧了自啟蒙運動以來隨著資本主義和中產階級文明文化發展的過程,并指出現代建筑和規劃所持的烏托邦和先鋒立場,表面上試圖與這種文化相抗爭,但事實上不得不屈從于它。在先鋒摧毀傳統價值觀的過程中,現代化的進程和一種不斷推進的理性化正日益壯大。像柯布那樣的現代主義者所追求的,通過提供一套物質的形態(建筑與城市設計)可以指導人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從而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的努力是注定要失敗的。塔夫里的理論具有明顯的悲觀色彩,雖然他并沒有為未來指明方向,但是他將人們對現代主義城市和建筑的認識引向純專業領域之外進行反思,從這點來看,他的理論在今天所起的作用仍然意義重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筑理論在吸取其他學科豐富成果的同時,也在各方面發展著自己,在社會需求如此多樣化的時代,理論也變得專門化起來。同時,自然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短缺越來越威脅到人類生存狀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這也是對后現代建筑只注重純形式和哲學思辨的批判,對建筑師更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強調,應該說此時的建筑理論是應該向著嚴肅的方向發展的。

2文化作用

當代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指美國和西歐國家)已進入了“后工業化社會”,真正的自然已消失,整個世界已不同以往,成為一個完全人文化了的世界,“文化”成為實實在在的第二自然,世界整個地被知識化、話語化了,現代化就好比是把“自然”建構成“文化”,而后現代則是把文化到文化進行重構,將現代主義所堅持的打破然后重立。

傳統的審美規律在很多情況下已不再適用了,社會生活環境賦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選擇壓力。正如德國建筑評論家威廉·克勞澤爾在論述建筑與環境的關聯時給人們的忠告:“建筑師傾向于根據視覺規則理論來組織環境……由于它賴以存在的假設條件已經改變,傳統的視覺規則理論已不再真實可靠,曾經在建筑形體中建立起來的視覺和諧模式將不再重現。”在新的社會環境要求下,涉及不同環境層面的綜合體系的新理論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這里,從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闡明建筑文化觀念的演進機制。建筑學的發展軌跡是非線性的。用完形心理學對建筑風格的研究強烈地表明了這一點。古典建筑以構件精細取勝,忽略虛實、陰影等完形因素;現代建筑則從整體完形出發,忽略門、窗、柱等細部的表現。當代的解構建筑學說則將整體完形打散,后現代建筑則將細部裝飾重新拾起,甚至加以分解突出表現。從“古典建筑”到“現代建筑”再到“后現代建筑”,建筑文化呈現出跳躍發展的趨勢,而且帶有明顯的“返祖”現象,這是建筑文化的廣義進化特性。

3形式和功能

形式和功能未必一定對抗,形式也不一定要服從功能,形式有時就是功能,而有些功能就是形式。對形的不斷創新與追求,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歷史學家在劃分世界文明發展史時,把用審美觀念建造建筑與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參照標準。距今五千年以上的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亞述、巴格達古城遺跡不正是被認為人類文明的起點嗎?否則,蝸牛的殼、蜜蜂的巢、熊窩、由人工建造的簡陋的豬圈、馬廄、輸油管道、涵洞等,就是最純粹的現代建筑理念了。因為它的形都是從功能出發而形成的。人類文明最根本的靈魂就是創造,巖畫、圖騰、原始建筑的裝飾、彩陶、音樂、舞蹈,這都是人類走向文明的特征。一旦溫飽基本滿足后,人類精神、感情的需要便大于物質需要。

當代的人類社會更是如此。這些感情的創造物便是藝術。藝術的觸角無所不至,建筑能抵制嗎?能抵制得住嗎?不能分割“用”與“形”,它們都可能是建造的目的。形與用可以互相轉化位置,形與用都重要,對形的創造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這些基本觀念和現代主義的形式與功能比較則更具有混沌、復雜、矛盾的特點,但它更接近于實際,更容易描繪建筑行為的瞬間,這便是當代建筑觀的另一種趨勢。

4理論和實踐

人們都認為建筑學無疑具有被社會廣泛公認的理論傳統,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始終秉持著嚴肅的方法態度。對于那些急切地關注真實世界變遷的人們來說,建筑理論與建筑實踐相比,在功效、貢獻和地位方面似乎并不顯著,難以引發人們對有關建筑的種種內容和學問做出總結、概括甚至提升的理論興趣;相反,具體的建筑創作以及對創作結果的探討,長久以來占據著研究上的主題優勢,成為學科中主要的日常研究內容。由此,理論研究便散落在各個分化的專業關注點之中,而這些關注點僅在某程度上有所聯系,研究的目標也著重于創作的發展和形態的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無論是建筑理論研究還是建筑學整體學科,現今狀況和發展前景中都隱含了某些簡單化的錯誤傾向,或者說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為的簡單性。理論著作通常無力提出一套協調透徹的完整成果以回答,諸如:“建筑的本質的科學界定”、“建筑活動的社會構成”或者“建筑的社會意義何在?”等等此類的問題。在如今理論發展現狀中普遍存在著簡單化傾向,在認識和方法上缺乏嚴謹的態度和扎實的作風,那么這樣一種建議就只能生發出一番窘迫不安的騷動。

解構主義建筑活動向傳統的以及現代運動以來公認的建筑創作原則及規范“質疑”。這種“質疑”反映出解構主義建筑活動與以往建筑活動的本質區別。1)“質疑”不同于“否定”和“排斥”,它規定了解構主義建筑活動的非排他性,與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的建筑觀念相比,這種以非排他性為特征的創作思想,意味著新一代建筑師對建筑活動復雜性的理解、重視和肯定;2)“質疑”與“再次肯定”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力圖發現古典形式美以外的東西,發現創作思路的非理性、非邏輯的成分,發現建筑中非文化的、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形式,與后現代主義建筑活動相比較,解構主義更富有自覺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兩點可以說是今后西方建筑理論會一直遵循的方向。

5結語

20世紀是迄今以來西方建筑史上最輝煌的一個世紀,不過同樣的,也是令人茫然的一個世紀。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世紀會在西方的土地上留下如此紛繁的建筑,從風格上來說,20世紀的西方建筑經歷了從現代主義到多元主義的過程,今天人們在西方城市中已經找不到一種可以統治一切的建筑風格了。各種建筑都有其存在的土壤,都能展現出不同于西方古典形式美以外的東西。從對建筑的認識到關系具體的建筑方法的建筑理論同樣龐雜,在文中所能見到的趨勢就無法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因為建筑理論本身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它注定是被社會這只大手所操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