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社會科學社會責任

時間:2022-06-11 05:14:00

導語:民族院校社會科學社會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院校社會科學社會責任

民族院校是一種有機的社會組織,嵌入于其所生存的社會環境。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更是最直接地處在一個與其外部社會環境不斷進行交換的動態過程中。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特定社會場域為其提供的理論養料和實踐空間。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若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依賴社會持續發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為社會謀福祉。

一、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四項社會責任

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責任,依據其自身發展定位,在以大學的職能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學生的教學育人、創新與發現新知識的科學研究、服務包含民族地區在內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個方面;在以內在地存在于大學的本體價值中、以隱形形式作用于社會的內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領少數民族時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教學育人中,應是促進少數民族與包括漢族在內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業能力和現代化程度兩個向度上同質化民族院校教學育人,面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指的是“入口”,即他們是主要的招生對象。而從“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說培養目標是讓民族院校的畢業生只能服務于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或是只能適應民族地區的生活而不能適應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的生活而失去遷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讓自己的畢業生只有在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的環境下才具有適應力與競爭力,而失去包括發達地區在內的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與適應力,則是作繭自縛、自我矮化,甚至是為民族問題埋下致命的隱患。

(二)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區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研究,其中應用型研究應追求與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民族文化研究,畢竟只是少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者的研究,而對于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他們畢業后,要面對的是激烈的就業市場。對于民族文化研究,應當繼續保護和傳承,繼續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對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研究,應當“去少數民族化”,追求與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對于專門針對民族地區特殊自然、地理、風俗的應用研究,則應該依據解決這些特殊的的問題所需的專業知識走專業化或行業化道路,這本質上也是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

(三)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應當在加大應用型研究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進程中,追求服務社會能力的同質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的主要對象是民族地區。但服務的主要對象是民族地區,絕不意味著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只能服務于總體上還很落后的民族地區。民族院校應該具備服務包括發達地區的在內的非民族地區的能力,用能服務全國的能力去服務民族地區,即具備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同質化的服務能力。

(四)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應當引領少數民族時代精神在踐行教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的過程中,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造機會接觸并深入理解先進的理念與思想,保障少數民族學生享有信仰與世界觀的選擇權,引領他們在自由選擇中形成與當代社會、當代文明相適應的現代化程度的同質化。

二、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一)教學育人的學科基礎弱民族學科在各個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都居于主導地位,但在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地位也很低。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重點學科中,一級學科,民族院校是空白;二級學科,只有一所院校擁有。這說明民族院校與國家普通重點高校之間,至少是在學科建設上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1]民族院校的辦學特色,首先是民族性。可是對“民族性”應該做進一步深入的解讀。本文認為,“民族性”,根本上是堅持把少數民族學生作為主要培養對象,應是促進少數民族與包括漢族在內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業能力和現代化程度兩個向度上同質化。為此,民族院校應當區分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基礎學科和以培養少數民族具備同質化就業能力的應用型學科。對于后者,本文認為應當去民族化。民族院校的專業,未必非要牽扯民族性。如經濟學,未必非得學習民族經濟學不可。來自少數民族、民族地區的學生,更需要學習與其他普通綜合性大學同質化的課程,獲得與普通綜合性大學同質化的知識體系、思維體系與專業技能。同樣的商學院的教育,如果有北大清華商學院與民族院校商學院的課程可以選擇,我們認為民族院校的學生更應該選擇前者,甚至如果如果可以接受哈佛商學院的教育,那不是更好嗎?難道“民族化”了教育會比這對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嗎?

(二)創新知識的科學研究弱民族院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高水平大學相比,由于受地域、發展歷史、經濟以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制約,在科研競爭意識、科研環境及條件、科研經費投入、科研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結構單一,學術積淀不深,限制了學術水平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性的學術成果較少,標志性成果少;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能力還不強;科研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科研力量較為分散;科研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出現的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都迫切需要民族院校深入進行創新研究,做出解答。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都屬于其他相應專業的應用型學科范圍內的問題,只不過發生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身上。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也應該是從相應專業或技術的角度來尋求解決方案,而不必非要牽扯上民族學不可。這就是說,民族院校要提高服務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根本上是要提高與普通綜合性大學同質化的專業能力。

(三)服務社會的能力弱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量的現實問題不斷凸顯出來,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去研究現實性問題,并在研究中能提出對策,為黨和政府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提供決策服務。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服務社會中努力進步,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的看來,民族院校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仍然較弱。以2007年民族院校的科研經費投入比例看,在3362.7萬元經費中,基礎研究是1323.16萬元,應用理論研究1686.69萬元,應用研究952.87萬元。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經費不到三分之一。[1]民族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弱,不是由于相關學科民族學特色不夠,恰恰相反,是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問題的學科能力與專業能力不強,即在服務社會的能力上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差異化太大。民族院校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絕不是說民族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只能服務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恰恰相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落后,更呼喚強的服務能力。以弱扶弱,永遠孱弱。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求民族院校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不僅僅限于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而且還能面向發達地區、面向全中國的服務能力,即在服務社會的能力上追求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的同質化。前述三項如能達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少數民族的精英分子就將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擇業,在祖國的發達地區也能找到建功立業的場所,散居到全國各地,并擁有較好的事業發展的機會,這對民族問題的解決、民族關系的和諧將是至關重要的。

(四)引領少數民族時代精神的氣息弱目前,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在爭奪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和引領少數民族時代精神的氣息還比較弱。民族院校作為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和精英分子薈萃的場所,承擔著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和批判性地更新和發展少數民族知識、理念的使命,不僅在關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重大判斷和決策上,而且在人們尤其是少數民族區分善惡、建立信念和認識真理上,能夠代表“社會的良心”,以其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文化引導少數民族的時代精神。西方敵對勢力在文化上,不斷對我國高等教育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企圖用民族認同和宗教認同凌駕甚至替代公民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主義認同,要對包括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截然相反的精神引領。

三、提升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的建議

(一)在國家政策層面上支持民族院校就業方向根本調整應當鼓勵一般的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尤其是高水平的一般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服務民族地區,而同時支持和鼓勵民族院校畢業生服務于發達地區。以往我們常常認為民族院校的畢業生主要來自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地區,因而應當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其實恰恰相反,來自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的生源更應當走向發達地區,走向全中國。而總體上仍欠發達的民族地區,更需要包括清華北大復旦在內的頂尖大學的一流畢業生的服務。越是落后,越需要水平高的服務與引導。國家應當在就業政策上給予民族院校政策上的幫扶與支持,尤其針對來自落后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在促進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包括發達地區在內的全中國范圍的就業方面予以政策性傾斜。當然,國家還需要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自由流動,打破造成勞動力市場橫向分割的制度性障礙,保障少數民族畢業生自由遷徙與擇優的能力。

(二)提高民族院校學生就業能力,促進民族院校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同質化。民族院校應當重塑培養目標,應當使得其培養對象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全國性勞動力市場范圍內能和漢族學生具有同等的競爭力。少數民族學生應當具有同漢族學生接近甚至是一致的機會進入到跨國公司管理人員、高精尖技術人員的行列。在全國范圍內,而不僅僅限于民族地區范圍內,少數民族勞動力的職業結構及其所服務的產業結構接近漢族。[2]作為第一個把國家安全同大學建設聯系起來的國家,美國大學的發展也具有國家行為特征,由國家重點支持。[3]在我國具體國情下,民族院校的建設與發展事關國家安全。國家應當加大力度,支持民族院校在教學理念、教師素質、培養模式、硬件建設等方面實現轉變與進步。民族院校對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培養,應當走應用型的發展方向,且應當與部屬普通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在知識、技能上具有同等的競爭力。

(三)打造去少數民族化的但又有自身獨特核心競爭力的應用型學科群,造就民族院校服務包括發達地區在內的全中國的能力民族院校服務于民族地區,不應當是只能服務于民族地區,更不能以只能服務于民族地區的服務能力去服務民族地區。民族院校中有為數不少的是屬于新型的綜合性大學。新興的綜合性大學雖然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發展均衡,但往往面臨高水平學科不多、學科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認為,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學校,都是在一、兩個領域首先突破。一個學校不可能在很多領域同時達到一流,一定要有先后。要根據學校現有的辦學實力和發展潛能,集中力量重點建設關鍵學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就會拖累前進的步伐,減緩發展的速度。對于那些沒有發展潛力的學科,要限制其發展,甚至淘汰拖后腿的學科。[4]民族院校根本的問題就是一個字,弱。要改變現狀,獲得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民族院校的領導者就決不能優柔寡斷,瞻前顧后,遷就現狀,否則就會喪失發展機遇,就要犯歷史的錯誤。走外延式的發展道路一定要慎重,再鋪新攤子一定要慎重,上新的學科門類,而應該重視那些與優勢學科相關的學科,或者盡量使較弱的學科與優勢學科形成交叉學科,從而提高全校學科的整體水平。

(四)構造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現代化、同質化的人文氛圍民族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應當是營造能讓少數民族畢業生在思想和觀念上與普通綜合性大學畢業生更加一致的同質化氛圍,即在促進少數民族生源現代化方面背負特殊的使命,這其中尤其包括培養少數民族離鄉離土是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下的必然,是一種先進的理念。市場經濟,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勞動力的自由,尤其是勞動力遷徙的自由。勞動力遷徙的自由,從外部來說,需要打破由于戶口等外在的制度性障礙;從內部來說,則需要根本改變勞動力主體——即就業者——的思想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抑或說現代文明的發展,要求就業者根本改變人與土地不可分離的觀念。戀土情結,其是長年小農經濟或是落后的生產力下形成的觀念。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的觀念,應當是依據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綜合考慮,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遷徙,自由擇業。任何民族都不是天然地永久地生活在現在的土地上,都是經過遷徙與流動的或長或短的過程,因此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認為祖國的某一個地域是歸該民族所獨有。

(五)培養具有“理工氛圍”的哲學社會科學氛圍加強理科的建設,尤其是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證、試驗、模擬仿真等現代研究方法的相關理科的建設。目前,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正在出現重大的革新和突破,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綜合研究、實證研究、模擬仿真研究,將實驗方法引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已是大勢所趨,也是科研方法創新的主要方向。促進科研方法創新的基礎是數據。數據庫建設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工程,對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