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哲學史研究情況及其難點

時間:2022-07-01 09:18:49

導語:中華哲學史研究情況及其難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哲學史研究情況及其難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哲學作為思想中的現實,當代中國哲學史理論地表征了當代中國史,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和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哲學的總結、概括和反思,展開了一系列具有時代內涵的哲學論爭,取得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邏輯學和宗教學在內的哲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和哲學教育的重要成果。系統地研究1949年至今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既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迫切要求,也是當代中國哲學學者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當代中國哲學史

中華民族是富有哲學智慧的民族,并形成了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的中國哲學精神。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撰寫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國哲學史,其中,胡適、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撰寫的中國哲學史產生了歷史性和世界性影響。近60年來,特別是近30年來,中國學者又陸續地撰寫了多部近代中國哲學史、現代中國哲學史和當代中國哲學史。但是,較之關于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國哲學史和近現代中國哲學史,1949至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尚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為靈魂、主線和基本內容,并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敘述方式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是當代中國哲學學者的重大的歷史任務。

2.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經驗總結

當代中國哲學史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在當代中國60余年的哲學歷程中,哲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此同時,當代中國哲學學者在探索和回答時代性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中,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倫理學、美學、邏輯學、宗教學、科技哲學以及文化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價值哲學等部門哲學的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研究成果。以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方式總結這一歷程和經驗,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3.為我國哲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當代中國哲學史》教材

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哲學學科建設和哲學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進步。系統地梳理和總結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建設狀況及其研究成果,具體地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一項繁重而復雜的重要內容。在哲學學科建設中,特別是在哲學史學科建設中,撰寫1949—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為哲學學科課程建設提供具有系統性、權威性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教材,是我國哲學教育和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4.為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研究成果

與當代中國哲學學者對外國哲學、特別是對西方哲學的了解和研究相比,國外學者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的了解和研究是相當薄弱的。在這種背景下,撰寫系統化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梳理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闡述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與邏輯,介紹和論述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特別是深入地闡發中國哲學學者對當代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哲學思考,對于世界各國了解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哲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在《當代中國哲學史(1949—2009)》中文撰寫的基礎上,迫切需要將此項成果譯為英文及其他外文出版,以推進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

二、研究現狀綜述

國內關于1949—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主要包括五種情況:一是關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性研究;二是分別以哲學的八個二級學科為論域所進行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三是以當代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哲學論爭為對象而進行的專題研究;四是以哲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思想為對象而進行的專門研究;五是以當代中國重要的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為對象而進行的專題研究。與國內的相關研究狀況相比,國外關于1949—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成果較少,其中主要是前蘇聯和日本學者以及一些西方學者對上述某個方面的研究。

1.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性研究

關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性研究,比較系統化的成果主要是邢賁思主編的《中國哲學五十年》、楊春貴主編的《中國哲學四十年》和任俊明、安起民主編的《當代中國哲學史》,以及張永謙的《當代中國哲學記事》、劉夢義、陶德榮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稿(1949—1966)》、艾眾、李喚的《建國以來哲學問題討論綜述》等,李維武的《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尹繼佐、高瑞泉的《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卷》、丁祖豪等人的《20世紀中國哲學的歷程》等,也部分地涉及當代中國哲學史。這些研究成果為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1999—2009)》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但存在下述幾個方面問題:一是從時間段上看,上述成果是關于1949—1989或1949—1999的中國哲學史,尚未延伸至2009年;二是從敘述方式上看,主要是對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研究概況、重要文獻、哲學活動的梳理和概括,尚未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三是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是側重于對歷史事件及其哲學論爭的敘述與評論,尚缺乏對具體的哲學思想的深入研究,難以體現當代中國哲學的豐富的思想內涵。

2.以哲學的八個二級學科為論域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

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哲學學者比較系統和深入地總結了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歷史與邏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任俊明、舒遠招、郭建寧等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哲學史方面:陳來、張立文、周桂鈿、張世英、李宗桂等關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結,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外國哲學方面:湯一介、涂紀亮、劉放桐等人的成果;在科技哲學方面:李醒民、吳國盛、郭貴春等人的成果;在美學方面:王德勝、章啟群、戴阿寶等人的成果;在倫理學方面:溫克勤、王小錫等人的成果;在宗教學方面:何光滬、呂大吉、宴可佳等人的成果;在邏輯學方面:張晴、趙總寬等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在這些專題研究中,一是關于改革開放前30年的研究成果較少,二是側重于各二級學科總體描述的較多而系統地、具體地論述的成果較少,三是缺少對哲學學科整體上的梳理與論述。

3.以重要的哲學論爭為對象而進行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專題研究

哲學的派別沖突和哲學論爭是哲學發展的基本形式。當代中國哲學史也是在哲學論爭中展開的。以哲學論爭為對象而進行的專題研究,是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專題研究,主要有“關于中國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問題”的研究,“關于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研究,“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研究,“關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研究,“關于期間的哲學”的研究,“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研究,“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研究,“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關于現代性的反省”的研究,“關于中、西、馬對話”的研究,“關于后形而上學”的研究,“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課題”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凸顯了當代中國哲學史所討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構成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的專題研究中,一是需要從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深化對哲學論爭的闡述,二是需要充實相關哲學論爭的理論內容,三是需要概括和總結相關哲學論爭的研究成果及其歷史經驗。

4.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對象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專題研究

哲學思想是貫穿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人民日報》于1950年、1952年先后發表《實踐論》和《矛盾論》,1951—1960先后出版《選集》1—4卷,極大地推動了哲學思想研究。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成為哲學界最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并成為國家社科基金等立項資助的重點。深入地研究哲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思想,并在當代中國哲學史的視野和論域中予以論述和闡發,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大課題。

5.以當代中國重要的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為對象而進行的專題研究

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李達、艾思奇、楊獻珍的哲學論著及其哲學思想研究,有一批成果問世;張岱年、馮契的“綜合創新”和“智慧說”的研究得到深化;肖前、黃枬森、高清海、陳先達、陶德麟的文集或自選集先后出版。與此同時,“熊(熊十力)、馮(馮友蘭)、金(金岳霖)、賀(賀麟)”的哲學思想以及港臺和海外的著名學者(如牟宗三、唐君毅、余英時、傅偉勛、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等)的哲學思想,均有重要的研究成果。這為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三、研究的思路與目標

1.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內容哲學是思想中的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當代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因此,1949年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歷史,并構成《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靈魂、主線和總體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哲學學者比較系統和深入地總結了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歷史與邏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任俊明、舒遠招、郭建寧等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哲學史方面:陳來、張立文、周桂鈿、張世英、李宗桂等關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結,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外國哲學方面:湯一介、涂紀亮、劉放桐等人的成果;在科技哲學方面:李醒民、吳國盛、郭貴春等人的成果;在美學方面:王德勝、章啟群、戴阿寶等人的成果;在倫理學方面:溫克勤、王小錫等人的成果;在宗教學方面:何光滬、呂大吉、宴可佳等人的成果;在邏輯學方面:張晴、趙總寬等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在這些專題研究中,一是關于改革開放前30年的研究成果較少,二是側重于各二級學科總體描述的較多而系統地、具體地論述的成果較少,三是缺少對哲學學科整體上的梳理與論述。

2.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

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應當依據馬克思關于“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的相互關系的思想,把內容研究與體系敘述相對地區別開來,首先是切實地開展內容研究,然后再集中力量進行體系研究,以系統的、深入的研究成果構成《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完整體系。在總體設計上,關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工作,可分為“問題研究”、“論域研究”、“歷史研究”和“體系研究”。首先是具體地、深入地進行當代中國史與當代中國哲學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當代中國的哲學學科建設、當代中國重要的哲學論爭、當代中國的重要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的歷史研究、問題研究和論域研究,然后再進行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體系研究。以歷史研究為基礎,以問題研究為統率,以論域研究為重點,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對體系結構進行統籌安排?!皢栴}研究”主要是提煉、概括、梳理和回答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大問題;“領域研究”主要是概括、探討和評價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各個時期的研究狀況和研究成果;“歷史研究”主要是分析當代中國哲學史與當代中國史的具體的內在關系,揭示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體系研究是在內容研究的基礎上,對問題研究、領域研究、歷史研究的成果進行總體性和整體性的研討,對敘述體系作出總體安排,并按照1949—1977和1978—2009上、下兩篇的總體框架設計具體內容,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主要目標

以歷史研究、論域研究、問題研究和體系研究為基礎,以完整的體系構架、翔實的文獻資料、深入的問題分析和具體的理論論證撰寫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是這一重大課題的基本目標。從這個基本目標出發,具體目標有四:其一,“問題是時代的格言”,以概括性地提出問題統領歷史敘述,以具體性地分析問題闡述理論論爭,以建設性地深化問題探索哲學發展規律,而不是表層地描述當代中國的哲學史,不是把當代中國哲學史寫成事件、人物、著述、觀點的“實例的總和”,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目標之一;其二,當代中國哲學史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是在哲學論爭和學科建設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系統地闡述這一歷史,深刻地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經驗,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目標;其三,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是一種作為意識形態的“學說”,又是一種作為文明積淀的“學術”,還是一種作為理論思維和人文精神的“學養”。當代中國哲學史,既是作為“學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當代的各種哲學運動、哲學思潮、哲學理論批判的“學說史”,也是作為“學術”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的各種哲學對話的“學術史”,還是作為“學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的“學養史”。從“學說”、“學術”和“學養”的互動中闡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體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目標;其四,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通過撰寫完整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系統地介紹和闡述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與邏輯,全面地介紹和論述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著述及其哲學思想。推進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目標。

四、研究和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點、難點問題

1.對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把握和評價

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和評價當代中國哲學史,是這一課題的首要的重點難點問題。1949年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既不同于1840年以前的中國傳統哲學的形成和演進的哲學史,又不同于1840—1919的西學東漸和救亡圖存的近代中國哲學史,也不同于1919—1949的救亡圖存和傳播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現代中國哲學史。1949—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征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確認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這一靈魂、主線和根本內容,是研究和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具有根本性的重點問題;而如何在研究和撰寫過程中切實地體現這一靈魂、主線和根本內容,則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需要解決的根本性的難點問題。

2.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前30年”和“后30年”的關系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當代中國史從總體上可分為建國以來的“前30年”和“后30年”。與此相對應,當代中國哲學史也可分為改革開放前30年的哲學和改革開放后30年的哲學。對這“前30年”和“后30年”及其相互關系的總體把握和評價,是撰寫1949—2009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個重點難點問題。2011年7月1日,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把中國共產黨90年的光輝歷程概括為“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這為撰寫當代中國史和當代中國哲學史,特別是為理解和評價“前30年”與“后30年”及其關系提供了最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依據總書記講話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文獻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基礎性的重點問題。

3.黨的領導集體的哲學思想與學者的哲學研究的關系

1949年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黨的領導集體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哲學思想、鄧小平哲學思想、“三個代表”的哲學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此同時,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不斷深入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對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的哲學探索,形成了內涵豐厚和形式多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成果,艾思奇、李達、楊獻珍、馮契、肖前、黃枬森、高清海、陳先達、陶德麟、孫伯鍨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及一批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者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哲學思想。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和評價這些研究成果及學者們的哲學思想,如何在統一的敘述體系中闡述黨的領導集體的哲學思想和學者們的哲學思想,并使其重點突出、相得益彰,是撰寫中的難題。4.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哲學其他二級學科的關系建國60多年來,哲學的八個二級學科既有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共同參與的重大哲學論爭和相互滲透的研究成果,又有相互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課題和研究成果。因此,對于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線索、基本內容、敘述方式及文獻選擇等諸方面,各二級學科的理解是各有側重的。在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敘述體系中,既不能將其寫成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也不能將其寫成哲學各二級學科的演進史。如何在《當代中國哲學史》中處理哲學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是撰寫時的又一個重點、難點問題。

5.重要的哲學論爭的理解與評價

哲學史的重要內容是各種哲學派別、哲學思潮、哲學理論、哲學觀點之間的論爭。這些哲學論爭既同復雜的現實問題息息相關,又同復雜的理論問題密不可分。1949年建國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論爭,首先同建設社會主義的復雜的現實問題息息相關。與此同時,這些哲學論爭又表現為對復雜的哲學問題的不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之間的論爭。在當代中國哲學史上,哪些哲學論爭是重要的,哪些哲學論爭是次要的,如何看待這些哲學論爭的性質,如何評價這些哲學論爭的成果,從這些哲學論爭中總結出怎樣的經驗教訓,從這些哲學論爭中概括出怎樣的哲學發展規律,這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重點難點問題。

6.重要的哲學理論和哲學家的選擇與評價

哲學是歷史性的思想,哲學史則是思想性的歷史。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既不能離開當代中國哲學所論爭的重要哲學問題,也不能離開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在當代中國哲學史上,究竟有哪些哲學家是非寫不可的,哪些哲學理論或哲學思想是需要著重闡述的,對這些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應當怎樣評價?如何在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意義上闡述重要的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這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在材料選擇和評價上的一個難點問題。這個難點問題,直接關系到能否凸顯當代中國哲學的思想內涵和學術價值,能否達到張岱年先生所說的“審其基本傾向”、“析其辭命意謂”、“察其條理系統”、“辨其發展源流”的治史目標。

7.當代中國哲學史與當代外國哲學的關系

在歷史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的我們的時代,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當代中國,關切和研究世界各國的哲學,是當代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建國以來外國哲學名著漢譯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推進了我國學者對外國哲學的了解和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運動、思潮、流派,特別是分析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后形而上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中產生了持久的廣泛影響。20世紀80年代的“尼采熱”、“薩特熱”、“弗洛伊德熱”以及“波普熱”、“皮亞杰熱”,90年代以來的“維特根斯坦熱”、“胡塞爾熱”、“海德格爾熱”以及“福柯熱”、“德里達熱”、“羅蒂熱”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熱”,是當代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哲學現象。這些哲學現象包含哪些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如何把握、闡釋和評價這種哲學現象,當代中國哲學怎樣在世界哲學的舞臺上發出自己的獨特聲音,是撰寫1949—2009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又一個需要嚴肅對待和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8.《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體系結構和敘述方式

哲學史是思想性的歷史,而不是事件、人物、觀點及其評點的陳列史;當代中國哲學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而不是哲學各二級學科建設的演進史。在以當代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歷史時期為基本線索的基礎上,如何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靈魂、主線,如何以重要的哲學論爭為背景提煉和概括當代中國哲學史中的重大問題,如何敘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二級學科的相互關系,如何選擇和闡述各個時期的重要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如何論述各個時期的哲學狀況及其發展趨向,這些都是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哲學理念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