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思考

時間:2022-10-30 03:25:46

導語:讀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思考

1引言

陳家琪的《當代哲學問題九講》,很多問題豁然開朗起來。本書第一講,即“什么是當代哲學問題?”,明確了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哲學是用思想去把握時代,離不開感受性、想象力、回憶能力和概念的框架二者的緊密結合。在我看來,這也是貫穿全書的思想,盡管各講所涉及的具體問題不同,但是始終圍繞這個核心思想展開論述。

2政治哲學用政治的概念把握當下的時代

關于政治哲學成為顯學,作者借用了邁爾在《神學抑或哲學的友愛政治》一文中提出的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蘇聯和原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二是啟示宗教問題;三是人們對于新的絕對義務的渴望;四是后現代大潮中,人們對某種決定性的大事件有一種混亂的、朦朧的期盼等。對上述四個方面進行詳述,依據的還是“哲學是用思想去把握時代”這個指導思想。如就羅爾斯的《正義論》,陳教授指出“這本書想給出一個能替功利主義的,或能為被稱作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國家的人提供一種相對公平、公正、正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方案”。基于對社會財富分配的思考,羅爾斯的確在《正義論》中回答了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社會制度的問題。書中指出:“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足見,經濟問題關系治國安邦,一直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在中國,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中國選擇的道路既不是凱恩斯主義,也不是新自由主義。中國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主導,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裝置,那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勞資關系為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等著述中,就資本對勞動的控制與剝削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討論了資本和勞動的本質、資本和勞動的未來等問題,揭示出資本主義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探究勞動關系結構中勞資沖突雙方力量的態勢以及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在多大程度上擺脫被迫接受其他人決定工資和工作條件的狀態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理論體現在以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為基礎、以勞資兩利思想為原則、以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為目標、以‘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為載體的四個方面。”也就是說,中國并未完全照搬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沿著歐美的范式發展,而是根據時代要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學者說:“目前我國流行的勞動關系理論,源自歐美的產業關系理論,其研究范式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變遷不斷發生變化。”變化不可避免,這點毋庸置疑,然無論怎樣變化,和諧的勞資關系一定要展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的優越性,那就是以人民利益的保障為中心,體現公平與正義。以上足以證明,政治哲學是用一套政治概念在思想中去把握時代。政治與哲學在柏拉圖那里就沒有分開,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以及其中等級森嚴的制度就是對政治所做的哲學思考。政治更不能脫離現實,脫離時代,政治哲學成為顯學足以說明哲學距離現實很近。

3現代性的危機與知識分子的困惑

值得提及的是黑格爾和漢娜•阿倫特。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序言中提到兩種態度:一個叫天真心靈,一個叫認真態度。所謂天真心靈就是常識心理,即人云亦云的心理。認真態度在這里指的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在《反抗“平庸之惡”》中,漢娜•阿倫特指出:“惡是不曾思考過的東西。思考要達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而涉及惡的瞬間,那里什么也沒有,帶來思考的挫折,這就是‘惡的平庸’”無論是所謂的認真態度還是平庸之惡,黑格爾和漢娜•阿倫特這兩位大師的觀點指導我們,哲學研究者,尤其是在高校從事哲學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以一種近似簡單平實容易理解的語言將深奧的哲學理論講透徹、講明白就是一種貢獻,這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不要以為惡一定是十惡不赦,一定是巨大的破壞,平庸之惡常常更多,卻極容易被忽視,甚至被接受。知識分子該怎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故弄玄虛,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也不能自甘平庸等等。《當代哲學問題九講》第五講專門討論了現代性危機與知識分子。陳教授認為“在現代性情況下,知識分子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工具理性的知識分子,就是專家治國型的知識分子......還有一類是批判型的知識分子。”,前者把理性當作一種工具來治國,后者敢于批判社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士”的精神品質等。現在要闡明的是,盡管后一種知識分子在被邊緣化,那么是什么最終導致了后者的邊緣化?能否抑制這種邊緣化?這些就是哲學問題了。哲學對時代進行把握,把握不是被動地接受或者機械的反映,是基于感受、想象、回憶基礎之上,借用一套概念和框架所做出的有意義的表達。即要有“感受性或者敏感性,回憶的能力,展望的、想象的能力......要有概念的框架,這些概念的框架與經驗與現象(也就是內容)合成為哲學的理念”哲學要回答知識分子被邊緣化的根源,就要用哲學概念進行表達,“現代性”就是這樣的概念。第五講先闡釋了現代性的危機,然后引出知識分子問題,因為“現代性”的復雜性,那么知識分子的困惑將繼續下去。

4結語

綜上所述,哲學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哲學距離生活其實很近。本書的其他幾講,如世紀的思想情緒及20世紀的主導邏輯、社會轉型中的信任問題,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與母語的危機等,從不同的論題展開闡述,但同樣彰顯了這樣的哲學精神。

作者:李瑩波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張利萍,邸敏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理論述要[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5).

[4]馮同慶.勞動關系理論的中國應用及其不足與補救[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5).

[5]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