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文化哲學研究

時間:2022-03-13 03:35:37

導語:藝術教育文化哲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文化哲學研究

我國的藝術教育自20世紀初醞釀發展起來,其內涵在文化沖擊和文化自覺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和拓展,由“審美教育”到強調傳統文化背景下民族藝術教育的回歸,反映了我國對藝術教育規律的探索以及對藝術教育目標的艱難定位,這個過程反映了中國由文化殖民心態向文化自信心態的轉向,這是由于藝術教育本身的學科價值決定了其在塑造民族心理、締造民族之魂方面的巨大作用。新時期的中華民族正走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藝術教育必將形成新的力量之源,為民族復興增添新的動力,要承擔此項重任,藝術教育也要不斷提煉學科方向,擴充內涵,在文化哲學維度上準確定位。綜觀中外藝術教育目標定位,從希臘時期的“以美輔德”到歐洲古典時期塑造理性的人,從中國傳統藝術教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在塑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品行過程中琴、棋、書、畫的藝術價值體現來看,藝術教育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形態中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從當下的高校藝術教育現狀來看,高校的藝術教育應當在培養青年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展現文化實力上著力,但從施教方式、施教內容到施教效果來看,藝術教育顯得無所適從、不得要旨,藝術教育的現狀堪憂。

一、高校藝術教育的文化哲學參照系的缺失

藝術教育的文化哲學參照系指的是用文化和哲學的視角來認真思考高校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取向,即在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自信的雙重指向下,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內涵的重新發現。從文化哲學角度來研究我國現階段藝術教育目標和價值取向,暴露出以下幾個缺陷。(一)教育目標窄化。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根據國情與時代要求而設定,我國現階段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就是通過音樂美術等媒介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感、有擔當的社會建設者。藝術教育的目標體系中不僅包括審美能力的提升,更有文化層面的傳遞與創新,不僅有藝術技能層面的知識傳遞,也有文化品味、文化內涵等維度的認同。反觀當下,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窄化為審美教育,缺失人文素養培育以及缺乏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認同。1.審美教育等同于藝術教育。審美教育是席勒在總結康德美學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強調邏輯前提是人要由感性走向理性,強調主體對客體的審視、對立,人與自然的對立,美育充當了主體對客體作用的手段與媒介。在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與沖擊下,19世紀的中國也開始接受了美育的觀念和內涵。美育一直伴隨著中國對科學與民主的追求。但當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再次回過頭來審視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時,中國需要的是傳統哲學與美學觀的回歸,即回歸中國傳統的生態美學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觀、追求藝術意境、不同民族間的“和而不同”的思想,這些偉大的藝術文化思想對于培養文明、民主、和諧、道德的中國人來說是極為珍貴的,更體現中國人高超的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智慧。顯然,這些傳統的藝術文化思想應該作為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主體對客體審視的審美教育,而是真善美相互融合的整體教育。2.人文素養的缺失。從現在的藝術教育即美育的手段來看,強調以培養鑒賞能力為主、創作能力為輔,使教育對象在優秀作品的實踐中學習審美知識,形成審美能力。具體由三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組成:藝術知識、藝術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能力[1]。在當下的藝術教育領域,對青年學生的藝術教育就是審美教育,甚至有“不突出審美本質的藝術教育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2]之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不論是音樂教育還是美術教育都強調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欣賞、審美創造、審美評價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境界”[3]。毫無疑問,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提高他們對藝術品判斷、欣賞、甚至創造的理性思維能力,但審美教育只是藝術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教育還應該有對文化素養的培育,對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和認同的養成及對民族文化有繼承、傳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層面的培養等。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講是藝術教育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當下。3.情感認同的缺乏。藝術教育是情感教育,“藝術并不打算在深度和廣度上效仿自然,它堅持于自然現象的表面……通過在這些表面現象中發現合乎規律性的特征、完美和諧的比例、美的極致、莊重和氣概、最高程度的激情,把這些現象的最強烈瞬間具體化”[4]。從柏拉圖的“痛苦和快樂的混合情感”到貝多芬根據席勒《歡樂頌》所作樂曲表達出來的人類情感,都說明了情感性是藝術的核心特性之一。藝術教育之所以能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就是因為藝術教育可以產生強烈的情感感染力,能夠使學生在參與藝術活動過程中有真切的情感體驗,產生強大的精神內驅力,驅動受教育者身心發生變化,行動產生改變。這里的藝術教育活動當然不僅僅是對藝術品、藝術活動進行審視、欣賞、評價等所謂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而且還應該包括藝術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認同、傳遞和深化。(二)藝術教育取向的功利性。對藝術教育起源及其文化特質的梳理和考察,是為了回答藝術教育“為什么”的問題,回答藝術教育的價值何在;為了回答藝術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問題,即在當下藝術教育是否是國民教育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從歷史角度看,藝術教育自從誕生之日起,就直接指向人生命存在的優化,以及最終實現教育對象生活條件與生活方式的改善。這也可以看做藝術教育作為引導和規范而存在的功利性與工具性價值訴求,在藝術教育走向民主化與大眾化的當下,接受藝術教育已經成為每個公民的生活選擇和基本權利,所以藝術教育必然成為惠及國家公民的教育類型。其次,藝術教育獨特的認知規律和創造品性,使得受教育的青年學子在藝術活動過程中體現出人類最高的力量和生命價值,追求著自我實現,這就是藝術教育作為認知和創造而存在的人文價值。在藝術教育中,認知取向與功利取向是相互關聯、彼此滲透的[5],共同實現人的認識與精神上的整體優化。但若從當下藝術教育尤其是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看,藝術教育的人文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是割裂的,甚至只有工具性價值在起作用,表現在以下三點。1.缺失生命關懷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養青年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和靈魂,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題、以文化建構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體現、生命確立、生命發展的法則和原理”[6]。藝術教育就是要通過人文情感、人文情懷的教育,使青年學子對20世紀以來科學理性的飛速發展帶來人類生存危機有著更為深切的認識與體會,使得大學藝術教育在人文危機中不至于滑落得太深。“當今的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成為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7]在功利價值的影響與沖擊下,人們把技術和技術理性當做追求功利的手段,在高校藝術教育中,表現為:注重藝術知識的灌輸而沒有情感的傳遞;只注重藝術技能共性化目標的達成而忽略個性生命的價值體現;對知識與技能的功利化學習目的而缺乏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深度思考。如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設計邏輯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藝術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配以藝術技能的教習和藝術作品的賞析來豐富學生的藝術理性思維,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必備的工具性知識和技能參與社會競爭,而不去問在藝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個人獲得何種生命體驗,也不關心藝術教育是什么和為什么等深層次觸及人類靈魂的問題。所以在這樣的藝術教育淺層目的驅動下,大學的藝術教育只能是舍本逐末,亂象叢生。“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8]教育尚如此,何況藝術教育呢?2.缺乏生活關照的藝術教育。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開篇就開宗明義:“教育是生活的需要”[9]。這一命題的提出不僅僅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理性的、思辨的生活是人生的輝煌樂章”的思想,還發展了盧梭的對人尊重的“自然人”教育觀。“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在杜威對教育的論證中得到充分的闡述,它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驗的價值,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教給學生,強調探究生活的意義,并把探究精神視為教育內在的目的和其知識論的核心[10]。既然兒童教育中強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是重視兒童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和自我創造,那么同樣在高校藝術教育場合,在強調自我創造、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的當下,生活的教育意義就不能被掩蓋。讓大學生在生活中接受藝術教育,強調藝術教育的生活內涵就是迫在眉睫的改革方向。當下藝術教育中呈現出來一幅幅失去生活意義的圖景發人深省:學生們被淹沒在藝術的書本知識中,把來源于多樣化生活的、鮮活的教育資源用固定的符號加以固化,并通過訓練式、背誦式的考試和教學加以灌輸,從而剝奪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批判和對未來生活的建構[11]。3.缺失文化自信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要回歸對生命意義的訴求,要復蘇生活意義的求索,這是藝術教育價值體系的兩個重要參照源。作為中國新時期大力弘揚文化自信的助推器,藝術教育應當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增加文化自信。因為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寶庫中,藝術文化猶如明珠熠熠生輝、光芒四射。對這些文化藝術珍品的解釋、傳承、傳播正是大學生增加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徑,這其中既包括建筑、雕塑、繪畫、詩歌等有形的文化遺產,又包含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音樂遺產,而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傳承與傳播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是缺失的,就其比例與教育來說,遠遠不能與西方藝術文化的教學相提并論,中國藝術教育更多地表現出的是一種“無根”的教育。看藝術教育文本,西方美學史、西方藝術史、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素描、油畫、和聲、鋼琴、視唱練耳、作曲技法等等,這些介紹和宣傳西方藝術的文本占據藝術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介紹民族音樂、民族繪畫、民族藝術美學的文本只是偏居一隅,而且其核心內容已被西方藝術的標準格式化了。再看藝術教育的方法,中國民族藝術講究韻味,追求藝術的境界和心理的感受。西方藝術追求形象設計,追求藝術表現力。不同的藝術哲學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藝術風格孕育出不同的藝術教育規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旨在通過對藝術的體驗而領悟中國人獨特的系統性、整體性的詩意藝術思維,通過對藝術教育而感受到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觀,體會到中華民族藝術規律“術與道”的分野。西方的藝術則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面貌,在對西方藝術的教育中,側重于藝術知識體系的建立感的培養,可以培養學生對人性、理性的歌頌與認同感,但同時也造成了重技術而忽視倫理的弊端,只重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然環境,從而形成“單面人”的畸形化培養路徑。

二、文化哲學參照下藝術教育人文價值的回歸

20世紀80年代,中國教育與課程運動在“2061計劃”和“普及科學”的聲浪中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介紹、引進和借鑒西方科學發展的知識與技術也成為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與內容,于是中國的教育改革開啟了時代篇章,但是從中國藝術教育運行30年現狀看,情況卻不容樂觀。在追求科學技術的工具性思維指引下的藝術教育貌似轟轟烈烈,表面看成就斐然,但是其造成的民族文化自信的失落、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感的淡漠已經使得中國藝術教育的取得的成就大打折扣。如何走出困境?論者認為,根本任務是價值觀的反思和重塑。(一)生命意識中藝術教育內涵的充盈。“教育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如何充分生成。”[12]藝術教育就是運用聆聽、欣賞、體驗、表演、創造等手段,把沉睡在生命深處的自我意識喚醒,使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鑒賞力、藝術表現力復蘇與回歸。1.藝術教育應當引導生命發展的方向。藝術教育應當在引領人類后天發展方向上起著巨大作用。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高度評價了藝術教育對于人的后天發展定位上的功用,古希臘的“七藝”中就有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七門功課,注重以音樂來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完人的教育作用。可見藝術教育在引導人類感性與理性思維的統一,審美與非審美的統一,豐富人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性能力,同時在道德上獲得提升,思想上受到教化,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如何發揮藝術教育的育人功用,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關鍵還要考慮到藝術鑒賞、藝術創造、藝術表現的價值。因為在引導生活發展方向上,只有藝術鑒賞力的不斷提升、藝術表現力不斷拓展、藝術創造力不斷激發,才能鑒別出藝術的真偽,具備了鑒別的能力,才能樹立正確的藝術方向,才能進一步激發藝術創造力,激發創造靈感,從而創造出具有真善美相融合的藝術精品。而這一切僅靠審美欣賞是萬萬做不到的。只有充分認識到藝術鑒賞、藝術表現和藝術創作價值的合法性,以其自由、超越的藝術旨趣使青年學生的情感得到規范、節制和凈化,從而塑造一種超越的人生境界,賦予一種超脫的人文精神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并且通過個性素質的全面協調而自由的發展,實現青年學生群體素質的建構,成為一個和諧有序而自由發展的群體[13]。2.藝術教育應當張揚生命之個性。藝術教育不僅僅培養社會需求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完人,而且要在充分展現個體化生命面相過程中起到獨特作用。對于每一個生命個體而言,整體上都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征。藝術教育就要尊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給個性一個施展和張揚的空間和機會,而在張揚個性與生命的舞臺上,藝術教育發揮著獨特作用。因為藝術品是藝術家特定時期、特定情境中創造出來的,從時空維度來看,它具有不可復制性,從創作情感上看,也不可復現,而且人類的藝術創作活動極具個性化,每件藝術品都有著極富個性的風格特色,因此藝術教育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其培養出千差萬別、鮮活靈動的藝術人才,而這些個性張揚的藝術人才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成果,“各美其美,人合美之,美美與共”,才構成人類文明之美景。因此藝術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西方藝術中那些具有強烈生命沖擊力的藝術精神,也要引導學生體驗到中國傳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量,讓學生的心靈敏感起來、活潑起來,能夠體悟到中國人獨特的生命情結與文化品格。(二)生活世界語境中藝術教育本源追溯。生活世界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西方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對“現象學”的哲學命題,他針對歐洲自然科學走入“死的世界”的死胡同,而提出自然科學要走向屬于人的“活的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其后的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則更深化了對生活世界中人的交互主體性的認識。在教育領域,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信條,實際上指出了時下的教育嚴重地脫離了社會生活的弊端。現在看來,當下的藝術教育同樣存在脫離現實生活的傾向,鮮活的藝術形式、富情的藝術作品、激情蕩漾的藝術創作過程應該為青年學子打開通往多姿多彩生活世界的大門,通過人與人、人與藝術之間交互主體活動而獲得豐富的藝術知識和藝術創造力,從而塑造“完人”。1.有溫度的藝術教育。生活世界語境下的藝術教育,不僅關注教育對象藝術能力的形成,更是一種以藝術實踐活動和美感體驗為手段的綜合育人活動,是對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意志品質、創造能力的整體性提升,關注教育對象的整體素質提高和人格完善。在藝術教育中,讓廣大青年學子投身藝術實踐中去,在生活中發現美,積極創造健康的生活。在藝術創作課程中,學生在優秀藝術作品的精神力量感召下,積極探索藝術創作規律,在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活動中,完成陽光向上、向善的作品,并且獲得知識與心靈的雙重提升,讓藝術教育猶如和煦春風吹拂著青年學子追求藝術境界的心田,帶著溫度,帶著生活的氣息。2.品味生活情趣。有“品味”就是指藝術教育有著自己的學科品性,至善尚美。在科學世界中,充斥著主客二分思維,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人在科學技術活動中獲得了對自然界的支配權,因此征服與被征服在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世界里成為主題。自然界被看做是被使用的世界,把世界上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而藝術世界則追求詩意人生,在藝術世界里人類能夠跳出“自我,跳出主客體二分的狹隘世界觀,用非功利眼光和審美的胸懷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精神家園”[14]。藝術教育應當引導青年學生在對藝術的學習中,追求和諧、至善、尚美的藝術精神。在生活世界中提取藝術基因,鍛造藝術品質,升華藝術境界,從而自覺拒絕異化,將生活世界與美學境界打通,達到個體心靈最高境界。(三)文化自信心態下藝術教育回歸傳統之路。在黨的上,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新時期站在歷史高度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與尊重,它在對新時期藝術教育指出了更為清晰的發展方向。作為藝術教育題中應有之義,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造性發展是藝術教育所應承擔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它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樹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價值方面是不可代替的。1.文化自覺心態下藝術教育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傳播。文化自信心態下要重視傳統藝術品的賞析、傳統藝術創作過程的體驗、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感悟。要通過對傳統藝術史的介紹,了解民族精神的源泉,對傳統藝術品的賞析增加民族情感的認同;對傳統藝術創作過程的教育教學,體驗民族鮮活的精神面貌;對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教學與傳遞,讓青年學生感悟到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層“意境”,深刻認識到中國生態文化觀在解決環境危機、人類精神危機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藝術教育在提升文化自信層面有著重大意義。2.文化自信心態下藝術教育發揮民族傳統藝術的教育價值。在高度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立場上,才能獲得廣泛而意義深遠的文化認同,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能比肩全人類偉大的文明成果,從而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在歷史演進的長河中,沉積下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創造出許多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在藝術教育課堂上,就可以出土文物為線索,介紹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課上,我不講一句愛國主義,就講我們古代音樂、古代建筑……同學們無不贊嘆于中華文明的優秀與偉大,大家內心的溫情和敬意自然就有了”[15]。筆者認為,文化自信心態下的藝術教育應當充分發揮民族傳統藝術的教育價值,讓底蘊厚重的文化告訴青年學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自覺與警醒,在此基礎上產生對民族文化高度的認同感與復興民族文化使命感,進而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升騰而帶來的民族自豪之情。

作者:李勁松 焦杰潔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