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成人教育人生哲學論文
時間:2022-07-24 08:54:12
導語:儒道成人教育人生哲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成人”是我國教育傳承自古的目標。教育要促成個體的成長、人格的完善,根本是解決人生價值的取向問題。儒道哲學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有其完整體系。本文分別從人性論、人與社會關系論、人生態(tài)度論和人生境界論四方面進行對比闡釋,揭示二者獨特的“成人”之道,從互補融通角度討論儒道哲學對現(xiàn)代“成人”教育的適應性。
關鍵詞:“成人”教育;儒道人生哲學;互補;融通
“成人”,指人的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年齡長大,并不一定意味著“成人”,只有具備了自覺道德意識和知識、思維能力,再施以教化,才具備成人的德行。馮友蘭說:“有儒家墨家的嚴肅,又有道家的超脫,才真正是從中國的國風養(yǎng)出來底人,才真正是‘中國人’。”[1]因此,“成人”必是中國文化培育出來的人,應從儒道兩家的人格養(yǎng)成之道中汲取營養(yǎng)。本文試從人性論、人與社會關系論、人生態(tài)度論和人生境界論四個方面對比分析儒道人生哲學,探討現(xiàn)代社會“嚴肅又超脫”的成人教育內(nèi)涵。
一、儒道人生哲學的四元構(gòu)成
(一)對人的本質(zhì)的認識。要解決人的發(fā)展問題,首先要把握何為人、即人的本質(zhì)問題。儒家對人的本質(zhì)的認識,從孔子主張的“性相近、習相遠”的開放式觀念,到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主張,總體上是以性善為中心的。儒家雖承認人有自然屬性,但更張揚人的社會屬性。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因此,孔子圍繞人與人的關系確立道德規(guī)范(五倫),建立了“仁”學的基礎,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似有共通處。與儒家注重社會性不同,道家注重自然性。人的生命來源于“道”,所以人的本性取決于“道”的本性,而“道法自然”,因此人道也要法自然,固守天道賦予之德性。道家多用“真”“樸”來說明生命的德性:“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樸”是一種渾然未分的狀態(tài),都指未經(jīng)雕琢而保有的本然狀態(tài)。因此,抱樸守真才是生命完成的路徑,一切人為矯飾、違背自然天性的行為都會對生命造成戕害。伯樂善治馬卻幾乎將馬治死,倏與忽為混沌鑿七竅卻害死了混沌,都強調(diào)天道無為、人性自然,反對人為對自然的改變。(二)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人怎樣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在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中找到適當?shù)奈恢茫侨宓纼杉叶家卮鸬默F(xiàn)實問題。儒家認為人生活在人倫世界中,人的價值實質(zhì)也即人倫世界的價值,因而只能在人倫世界中對象化、客體化自身才能實現(xiàn)主體人格。孔子在回答子路怎么做一個君子的問題時,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自我完善要通過發(fā)揮在社群中的作用來實現(xiàn)。孔子以“仁”為人際關系的最高原則[3],其核心是愛人。愛人的起點是“親親”,再推廣到“泛愛眾”,前者合乎天性,后者合乎人道。愛人與自愛相互啟發(f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的“忠”與消極的“恕”,構(gòu)成了愛人的兩面,背后的邏輯都是由己推人。道家對社會采取回避趨向。上古社會“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理想的人際關系,人相交則爭,不如無交而自得其樂。道家對仁的看法是悲觀的,“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仁義道德是自然德性被破壞后的次等訴求,起于人的偽飾。同時,仁義的提倡進一步敗壞了人的真樸本性,人為了追求仁義之名而喪身、喪性。注重生命價值的道家提倡,相濡以沫而喪身不如相忘于江湖以存身。(三)對人生方向與處世態(tài)度的認識。道家既反對人為改造自然,在處世中必然選擇消極的態(tài)度,但消極中同樣蘊有一種主體性精神,“無為”比之“為”,亦是一種理性選擇。道家重身貴生、安時處順,首先是應對亂世的生存法則。老子說,無為以無不為,避免涉入紛爭帶來的生命損害,同時得以保持本性。人應尚謙、貴柔,不敢為天下先,亦是依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天道邏輯。莊子更關注人道,以生命為最高價值,反對殉利、殉名、殉業(yè)、殉天下。從莊子的人生實踐來看,他拒絕了楚王的國相委任,說“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從“濠梁觀魚”中體會自得之樂,通過“蝸角之爭”的故事批判現(xiàn)實,保持了個體的獨立性。(四)對理想人格與人生最高境界的認識。儒家追求“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內(nèi)具最博大的愛人精神,外具安定天下的領導才能。內(nèi)在修身行仁便能外在治世安邦,兩者是合二為一的。圣王之道有時代性限制,亦非常人所易至,更有啟發(fā)意義的是儒家境界的日常化訴求。“所謂人生境界,是人在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狀態(tài)。”[4]這種境界在“孔顏之樂”中得到了呈現(xiàn),身處簡陋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中,個體精神因?qū)W問道德的完善而得到滿足,實現(xiàn)了人生境界的超越。道家亦追求“圣人”人格,但與儒家的內(nèi)涵不同,從而這種人格所抵達的人生境界也有差異。莊子的《逍遙游》以鯤鵬展翅的想象畫面描繪了一種無形無礙、游心騁物的自由境界。自由的本源在于無待,即無所依賴,“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伎于眾”,排除世俗、外物、他人、群體對自身的約束,才能實現(xiàn)自由人格。功名、自我尤是自由的屏障,無己、無功、無名才是修行的境界。難得的是,道家還提出了抵達這種境界的方式:齊物和虛靜[5]。齊物則放棄分辨,回歸道之本然的混沌和整一,“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虛靜的狀態(tài)下人忘形去智、物我兩泯,才可以體味大道。
二、從儒道互補樹立“成人”教育目標
儒道人生觀的差異互補足以培養(yǎng)有道德持守而豐富靈動的人,即馮友蘭所說“嚴肅又超脫”,它的現(xiàn)代教育內(nèi)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一)善性與真性兼具,養(yǎng)成主體性人格。儒家主張人性是良善的,但需要鞏固培養(yǎng)。孟子說善心的擴充才能發(fā)展為仁義之德。人性是發(fā)展的,道德是不斷完善的,這個過程需要克己復禮,勉力而為。儒家提出了一個人格完善的問題,并終身以之。這明顯是人為的努力,是道家所反對的。道家主張不以人為損天然,要保持自然素樸、渾然天成的德性。它是客觀的存在,沒有善惡的分辨和價值判斷。道家尤其指出對德性損害最大的是仁義,它克服了人格虛偽化的傾向。在利益至上、傳統(tǒng)道德約束薄弱的現(xiàn)代社會,儒家提出的道德自覺尤其重要,對現(xiàn)代人在義利矛盾中如何抉擇具有導向作用。同時,道家的淳樸追求亦能成為人們摒除誘惑、保持本心的護佑。(二)既入群又獨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會的存在,人的價值實現(xiàn)應包括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融合。人總是從他人認可中獲取自身價值的認知和實踐勇氣,但又要注意過度融入群體以至于消解個性的可能。入群滿足歸屬感,適度張揚自我則培養(yǎng)個體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時代的變革打破了傳統(tǒng)“五倫”的格局,但儒家主張的“忠恕”觀念,與現(xiàn)代社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合作共贏的精神相貫通,仍可作為對待人己關系的基本原則。此外,現(xiàn)代教育應育出“有高尚精神的人性與有原創(chuàng)能力的靈性的人才”[6],前者即適應群體的道德善性,后者訴求于生命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靈性乃自然之性的綻放,發(fā)揚人的直覺力、主體性,會產(chǎn)生類似“庖丁解牛”游刃于無間、“梓慶削木”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力。(三)進取與游心,擴充人生內(nèi)涵。儒家主張積極入世,道家主張出世全生,但根本上二者都追求生命的自我實現(xiàn)。有為的目標會增加行動的效能,也會帶來挫敗的可能,因此儒家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靈活選擇,但真正的仁者是不遺余力的,孔子直到臨死還在哀嘆道之不行。道家提供了追求失敗的補償機制,雖然它的初衷并不訴諸外求。道家追求游心騁物的自適生存,為生命提供了寬裕的空間,并誕生了審美的內(nèi)蘊,比如“濠梁觀魚”的雅趣和“莊周夢蝶”的哲思。現(xiàn)代社會,存身不是緊迫問題,人對生命的漠視卻成為隱憂,忙碌之余對生活內(nèi)涵的追求也提上日程。儒道二者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現(xiàn)代社會可以轉(zhuǎn)換為不同人生階段的主題,或是追求過程中心態(tài)調(diào)整的策略。(四)日常與超脫,涵養(yǎng)生命趣味。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將功利性輸入社會各個領域,現(xiàn)代生活中充斥著社會化的“有用”之念,也充斥著娛樂化的“無用”之物。“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強調(diào)了精心的思致安排,但最終訴求是利益,這本質(zhì)上還是人生觀問題。儒家的入世當然有其世俗追求,外王為其事功,但內(nèi)圣是其內(nèi)構(gòu)。孔子的人生總結(jié),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最終的境界是道德自由為核心的自我實現(xiàn)。還要注意到儒家追求道的日用表現(xiàn),舞雩臺上的俗世之樂是融入了禮樂理想的,而道家予人以超脫,消減“功利心”對人的異化,避免生命淪為逐利工具,實現(xiàn)部分的自由。此外,大眾文化和娛樂至死伴隨著網(wǎng)絡經(jīng)濟愈演愈烈,現(xiàn)代人沉浸于碎片時間和庸俗消遣,也需要用超越性眼光看待,培養(yǎng)不受時代裹挾的個體審美趣味。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一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33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傾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1):61-66.
[4]許宏海.論人生境界[J].社會科學,1998,(9):60.
[5]陶東風.死亡焦慮與莊子人生哲學的超越性結(jié)構(gòu)[J].東方叢刊,1992,(4):91-112.
[6]楊叔子,余東升.文化素質(zhì)教育與通識教育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
作者:王 佳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檔案管理人力資源論文
- 下一篇:水電機組設備倉儲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儒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