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奧運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4 04:15:00
導語:后奧運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奧運經濟的內涵
奧運經濟是指奧運會舉辦前后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與奧運會舉辦有聯系的,具有經濟效果或經濟價值的各類活動。
后奧運經濟,顧名思義就是奧運會后的經濟效應,一般是在奧運會閉幕之后,奧運會的積極效應開始遞減,奧運經濟中的消極效應將更明顯。這是由于投資突然失速,且國內、國際的消費需求在奧運舉辦期和后奧運初期釋放得差不多了,沒有了有效消費需求的支持造成的。
歷屆奧運會主辦國后奧運時期經濟發展分析
一般從奧運會舉辦前一年至結束后的第二年,奧運會主辦國的GDP增長平均下降4%。而投資水平的變化就更為明顯,平均下降幅度高達10%。工業生產增長也同樣呈現下降趨勢,幅度居于上述兩者中間為6%。1984-2004年20年間共舉辦了6屆奧運會,除1996年的美國以外,其它舉辦國的經濟在奧運會后都放緩了。不過,這些國家經濟放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類情況:
(一)奧運會前經濟加速增長而奧運會后經濟增長放緩
以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為例:奧運會開幕前兩年的經濟加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拉動,而在奧運會當年,投資增速就已經開始下滑,從而使經濟增長放緩;奧運會之后投資下滑的幅度加大(漢城奧運會除外),經濟增長也隨之更加疲軟(韓國在漢城奧運會后投資和消費依然強勁,其經濟放緩更多地是因為經常項目的緣故;悉尼房地產行業是唯一奧運會后繼續受到正面刺激的行業)。
(二)奧運會前后的經濟增長都趨放緩
例如,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西班牙從奧運會前幾年至奧運會后一年的投資和消費增速均逐年大幅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根本無法觀察到奧運會對舉辦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三)經濟在奧運會之前經歷了加速增長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美國經濟在奧運會之前經歷了加速增長,這是符合人們預期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奧運會之后美國經濟增長并沒有放緩,而是繼續加速增長,背后的動力則來自于消費和投資的持續增長,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要歸功于當時方興未艾的“新經濟”即“以知識和思想為基礎的經濟”(肖煉,2002)。可見,各國“后奧運低谷”現象的形成有著不同的原因。
北京奧運會后奧運經濟發展分析與展望
(一)北京奧運會后我國奧運經濟發展分析與展望
我國舉辦奧運的國情和發達國家或者亞洲新興國家的情況不相同:首先,我國人口眾多;其次,奧運之后市場需求會進一步釋放;第三,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然處于2000多美元的較低階段,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不會因為奧運結束而受到太大影響。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僅在基礎設施投資上要增加很多,在產業上的升值空間也非常大,還可以再不斷地往更高附加值的產業上投資,這些都會帶來經濟增長。
我國的經濟規模比其他辦奧運會的國家大很多。我國整體的經濟規模是希臘的16倍、澳大利亞的8倍。蒙特利爾和悉尼為舉辦奧運會動用了全國GDP的五分之一,因此,“后奧運低谷效應”比較明顯。但北京奧運會投資占全我國總投資的比例不超過1%,奧運經濟對主辦城市北京經濟影響有限,即使北京在奧運會后經濟產生波動,對我國經濟的整體影響也是有限的。因為舉辦奧運會對于我國這樣高速增長的經濟體而言,“后奧運低谷效應”幾乎不存在。
我國辦完奧運會以后的未來幾年還有很多重大的國際活動,可以彌補北京奧運會結束后減少的基礎設施投資。另外,除了和國際會議、國際活動有關的基礎設施投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各個城市、各個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空間也較大。
奧運會后我國經濟走勢還受著國際環境的影響。復雜的國際環境,特別是歐美經濟走勢趨緩將對我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2007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17萬億美元,外貿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國經濟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一員,其經濟增長愈來愈受到國際經濟、特別是主要國家經濟的影響。特別是國際石油、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美元貶值、美國次貸危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對我國經濟帶來了極大考驗,不過我國有能力像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一樣應對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的影響,保證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二)北京奧運會后首都北京奧運經濟發展分析與展望
北京正處在城市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處在人均GDP從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邁進的發展階段。歷史實踐表明,處在這個階段的城市,經濟始終會保持向上的活力,不會因為舉辦奧運會而引發“后奧運低谷效應”。
從經濟增長角度看,我國長期增長潛力為9.3%-9.5%,北京的長期增長潛力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因而不存在后奧運時期北京經濟增長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2008年奧運會以后,北京將加強新城建設的基礎設施投資,這將會部分彌補奧運場館投資的減少;北京的地鐵建設不會因為奧運會的結束而停止;從2007年初開始,北京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將會減小2008年以后投資減少所帶來的落差。
從房地產市場來看,奧運會舉辦之前的最近幾年,北京的房價雖然一直在快速上漲,但這并不能完全歸因于奧運會的因素。后奧運會時期,只要影響房價上漲的這些因素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只要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不發生根本性的逆轉,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就不會出現大幅下跌的現象。
從消費需求的角度來看,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經突破1581萬人,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來人口總量最多的奧運會舉辦城市,其內在的消費需求潛力較大。奧運會后外國運動員離開所導致的消費需求下降相對來說不會很大。奧運會后外國游客的數量應該也不會大幅減少,而國內游客數量更不會因此而減少。
從場館建設的角度來看,北京奧運會31個場館中有2/3為改擴建和臨建場館,較好利用了原有體育設施。并吸取其他主辦城市的成熟做法,對國家體育場等6個大型場館及相關設施項目實施了項目法人招標。這種市場化運作模式為控制政府債務壓力,保障場館賽后利用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場館在空間布局安排上,與城市規劃、大學建設、社區發展相結合,也為賽后更好地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我們國家和首都北京的經濟不會出現“后奧運低谷效應”,且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這不等于說在經濟持續增長的道路上沒有障礙,主辦國實行的經濟政策才是決定經濟波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明義,方芳.“后奧運低谷效應”之探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鄒飛鵬.后奧運經濟的分析與對策[J].企業活力,2008
3.梅松.北京經濟發展報告(2007~2008)[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內容摘要:縱觀歷史,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國在會后大多會經歷一個經濟回落的過程。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遠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我國經濟是否也會經歷“后奧運低谷效應”。通過研究,筆者認為奧運后主辦城市或國家經濟下滑不是規律性現象,其影響因素較多,只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就能平穩、順利渡過后奧運時期。
關鍵詞:北京奧運后奧運經濟發展與展望
- 上一篇:交通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情況總結
- 下一篇:交通局長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