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奧運經濟效應素及對策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30 05:28:00

導語:后奧運經濟效應素及對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奧運經濟效應素及對策探討論文

摘要:現代奧運具有多元價值,它會給主辦國帶來巨大的商機,對其經濟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但也有些曾經主辦奧運會的國家在奧運會結束后,經濟由繁榮走向蕭條,這種現象被稱為“后奧運經濟”效應。對2008年奧運會后中國經濟的走向加以分析,認為其有“后奧運經濟”效應發生的潛在因素及不可能發生因素,經過分析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后奧運經濟”效應。

關鍵詞:后奧運經濟;潛在因素;對策分析

1“后奧運經濟”效應潛在因素

(1)奧運前后投資總量的波動。從2001年申奧成功后,中國進行了大量的奧運投資,而奧運會主辦國最主要的經濟風險就是近期的奧運投資需求膨脹帶動遠期需求的急劇萎縮。從投資總量看,奧運前投資需求巨大,但奧運后相關需求卻急劇下降,導致社會總需求出現一個明顯的下降。盡管北京奧運會投資開始較早,但是奧運投資引起的投資需求的波動不可避免。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需求拉動,奧運前后投資需求的波動必然會影響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

(2)奧運后支柱行業的走向。在準備奧運會過程中,北京特色的支柱產業也逐步形成。主要包括建筑業、通訊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商業零售業、旅游業等。這幾大支柱產業在奧運后都可能面臨經濟增速下降的風險,尤其是目前占經濟總量比重較高的建筑業、房地產業在奧運前后的巨大變化將會引起整體經濟的劇烈波動。同時,從事這些產業的職工,在奧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增加的,但是奧運后相當大一部分人將重新尋找工作,這就增加了就業壓力。

(3)經濟周期因素。根據我國GDP增長趨勢分析,短周期平均波長為四年,中周期平均波長為八年。從中周期波動角度分析,2004年是該輪經濟周期的波峰,按照八年推算,2008年將進入周期性衰退階段。這可能會對后奧運經濟具有“放大效應”,從而加速奧運會結束后國民經濟下滑的速度。再者,從2007年后半年開始,國內經濟出現過熱的趨勢,CPI、PPI指數不斷上漲,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也加重了奧運后中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4)奧運會本身是一種資源,如果沒有后續產業的支撐是難以擺脫困境的。建筑業、房地產業的大規模投資已經造成了大量的泡沫存在,如果泡沫不能很好的消除,將會導致消費水平下降、銀行不良貸款急劇增加,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

2中國“后奧運經濟”效應不會發生的因素分析

(1)投資慣性的存在。一項大的工程并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項目一旦啟動,就需要連續投資,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的連續巨額投資,在帶動經濟增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對于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相對于工業更新換代方面的投資,奧運會的投資并不是最大的投資,并且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廣州亞運會,還需要繼續進行大量的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引導投資走向的因素還是繼續存在的。

(2)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中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時期,經濟現代化還有很長的發展過程,由于中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套先進設備引進投資等,工業升級方面如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升級等,這些都需要繼續進行大量的投資。科技創新、高端人才的培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也需要大量的投資。對于投資引導型的中國經濟,其引導經濟繼續增長的因素還是存在的。

(3)據統計數據顯示:奧運會對中國GDP的推動效果在2007年僅為0.22%,2008年加上旅游收入也將止于0.25%左右。與往屆奧運會相比,北京奧運會確實投入了較多資金,但與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比,這一數字并不大,并且這些投入是分攤在很多年,因此,中國經濟其實對奧運的依賴非常小,奧運結束后經濟的下滑也僅限于如此程度。

(4)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政策的傾向,使得眾多的外資企業紛紛到中國投資,建立了非常好的產業發展基礎,而且隨著道路交通等公共設施的改善,為外商到中國投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因此未來中國還是會吸引外商來投資的。

(5)奧運會實際上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契機。作為一種最有價值的宣傳方式,奧運會后會有更多的人知道中國,會有更多的人來到中國投資、旅游,因此,不管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都很有可能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

(6)中國仍然處在人口紅利的階段,單位勞動力成本還處在相對比較低的水平,對帶動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一步發展還是很有利的,這些都不會受到奧運會的影響。

3我國對后奧運經濟的規避及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1)合理設置比賽場館,提高其賽后利用率。2008年奧運會比賽場館分為新建館和改建館。在新建館中,有少數是臨時性場館,這主要是考慮到一些冷門項目比賽過后,其專用場館利用率不高,采取臨時性場館賽后可拆除,避免場館資源的浪費。另一部分是永久性設施,對于這部分場館要提高其賽后利用率,如承辦各種國際國內賽事、向市民開放使用等。歷史表明,賽后場館利用率過低,場館維護負擔沉重是過去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后奧運經濟的一個重要導火索。有效的避免這一問題的產生,將有效的減少甚至避免后奧運經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公務員之家

(2)合理控制投資需求,為支柱產業尋求新的經濟支撐。投資需求是一國總需求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多少、增長速度的快慢將直接影響到一國的總需求,進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狀態。奧運會后投資需求會有下降是正常的,關鍵在于需要尋找其他新的手段保證經濟的增長。可見,合理安排奧運前后的投資規模、平抑投資總量的明顯波動,將有助于保持舉辦地區甚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

(3)合理調整賽后經濟,要充分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作用。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過快及消費價格指數不斷創新高的形式,“適度從緊”是我國2008年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在2008年上半年,各類需求由于奧運會的因素,還會成向上發展的趨勢,這就要求使用適當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目的在于控制通貨膨脹,防止通脹情況進一步加強。

(4)積極利用奧運這個“中國品牌”。舉辦奧運是一個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途徑,是一個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中國通過申辦和主辦奧運會,受到了西方媒體的更多的持續關注,這種長周期、高頻率的報導,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樹立國家品牌有著重要作用。國家興、企業興,國家品牌打響了,企業小品牌要緊跟著大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國企業。

(5)重視促進城市文明建設,這是奧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2008奧運會提出“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提倡“共建共享”,這在城市管理上對我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應當借此機會加強城市管理的力度和質量,使我國城市的發展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厲以寧.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奧運后的滑坡[J].當代經濟,2007,(2).

[2]鮑明曉.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及首都經濟的影響[J].前線雜志,2001,(8).

[3]陳劍.奧運經濟北京的創新與發展[J].北京社會科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