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分析

時間:2022-03-18 11:25:33

導語: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分析

摘要:隨著客戶要求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如何有效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為此,企業紛紛將注意力投向成本控制和質量管理方面,期望通過借助這兩種途徑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然而,由于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二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矛盾,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同時實現降低成本和保證質量兩個目標,因此尋找平衡二者關系的途徑,將二者進行融合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文章在分析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關系基礎上,以質量成本為切入點,針對企業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的相關建議,以期幫助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質量管理;成本控制;質量成本管理

一、引言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生存,企業更加重視成本控制,期望通過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然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企業降低成本的方式變得更加難尋,尋找合適的降低成本方式成為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另外,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客戶對產品種類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滿足客戶不斷提升的產品需求。因而,企業紛紛將注意力轉到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借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同時提升自身經濟效益。但是,在產品質量提高的過程中,很可能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致使成本大幅增加,最終導致企業無法保持原有的優勢。倘若企業只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維持自身競爭優勢,那么很可能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基于此,企業會陷入降低成本與保證質量兩難的困境,無法實現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最終目標。因此,尋找平衡二者關系的途徑,將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實現融合,成為企業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關系分析

(一)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的辯證關系。(1)二者的矛盾關系。利潤最大化是所有企業經營發展的目標,然而,企業為了利潤一味減少生產經營成本,會導致產品的質量下降,企業聲譽受損,長久下去會威脅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使企業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運營狀態,在保證產品質量基礎上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利潤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在質量管理過程中,企業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需要支出一定數額的費用,因此很可能會陷入兩難的困境:一是當企業竭力想要提高產品質量時,很可能會導致生產經營成本的增加,在此過程中可能會伴隨著產品質量過剩的問題,造成企業資源浪費;二是當企業竭力想要減少產品成本時,很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出現,致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出大量無法使用的次廢品,最終導致企業無辜增加更多成本,與其初衷計劃相悖。可見,在一定程度上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之間存在著矛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由對立向統一轉化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2)二者的平衡關系。隨著當前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企業逐漸增強對質量管理的關注。一般情況下,隨著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但是在這一變化過程中,當客戶購買力增長速度無法跟上價格的上漲速度時,產品價格增長就會停滯,此時企業一味提高產品質量,只會增加產品成本,不會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另外,由于質量成本是產品成本的一大組成部分,其目標是把質量貨幣化,實現了將質量與成本以統一的方式進行計量。因此,當企業將質量成本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并且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認證標準,而產品價格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水平時,企業就能夠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合理性基礎上,為企業創造最佳的獲利空間,一定程度上使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實現平衡。(二)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的切入點。為了能夠實現既保障質量,又降低成本的目標,企業需要找到能夠將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相融合的結合點,使二者能夠有效連接起來。長期以來,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一直得到廣泛關注,因此在同業競爭者中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成為取勝的關鍵。由于企業產品質量及其成本存在著聯系,企業要想保證質量、降低成本,就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找最佳的質量點,形成一種最佳的質量水平。其中,由于質量成本管理是以降低質量作業投入成本,并且保障質量水平為目標的,作為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系著產品質量和成本兩個因素,因此在將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進行融合時可以將其作為切入點。質量成本主要分為外部失敗成本、內部失敗成本、鑒定成本和預防成本四類。其中,外部失敗成本主要來源于客戶對產品的不滿意、產品出售后發現為殘次品等方面,主要包括銷售額下降、召回、處理客戶投訴、退回等方面的成本;內部失敗成本主要來源于公司產生的不合格產品,主要包括返修、再次測量和校驗、殘次品等方面的成本;鑒定成本主要來源于公司為檢驗產品是否合格、是否滿足客戶需求所耗費的資源,主要包括第三方檢驗、產品驗收、檢驗器具和藥劑、質量檢驗等方面的成本;預防成本主要來源于為預防產品生產不合格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產品設計、市場調研、質量水平計劃、為提升質量開展的培訓活動等方面的成本。

三、案例分析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神華”)成立于2004年,公司主營煤炭、電力的生產和銷售,是一家由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獨家發起,以煤炭為基礎的一體化能源公司,公司堅持以“建設世界一流煤炭綜合能源企業”為發展目標,躋身國際具備一定影響力的綜合能源企業行列。公司H股和A股分別于2005年6月和2007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601088。(一)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現狀。(1)質量管理現狀。當前,中國神華的質量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面:質量控制、質量監督和質量管理,其體系相對完善,各層次之間已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反饋機制(見圖1)。其中,該公司在質量管理方面可以借鑒的內容有:一是公司的質量管理規章制度較為細致、明確,員工責任劃分比較清晰,質量管理目標從個人、班組、車間、科室職責清晰,每個人都能清楚地做好工作定位。此外,明確的責任制和對應的獎懲機制,為公司實現良好的質量管理創造了條件;二是公司非常重視質量數據管理,其數據按照管理目標進行分類管理,并且嚴格要求工作人員將來自生產活動的數據,在保障質量和數量基礎上及時記錄,以便于為公司質量決策、評價員工工作提供依據。雖然中國神華在質量管理體系存在上述優點,但是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第一,公司的質量管理自成體系,未將質量成本因素考慮在內。由于公司不重視將質量成本數據加入到質量管理活動當中,使得公司在提升產品質量過程中,由于缺乏質量成本因素的指導,致使總成本增加,導致成本難以控制,使得成本控制目標與質量目標無法融合。第二,質量管理過程中未引進專業的成本控制人員,使得質量成本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當公司事后對總成本進行核算,發現總成本超過預期標準時,很可能會影響未來質量管理活動中資源的投入,致使產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公司現行質量管理考核系統未加入成本核算內容,使得公司無法對質量管理責任人的成本控制情況進行考核,考核體系無法起到激勵相關責任人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生產成本。(2)成本控制現狀。中國神華在成本控制過程中強調全過程、全體成員、全企業進行成本控制,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使成本控制觀念深入人心。同時,公司為了能夠更好地落實成本控制,制定了針對成本控制的責任機制和相應獎懲措施,使企業成員嚴格執行成本任務。此外,為了考察公司成本控制效果,公司還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議,總結工作中的成功之處并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時對成本控制方向進行調整,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但是中國神華在成本控制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點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由于成本控制的目標是降低成本,而質量管理的目標是保證產品質量,一味減少成本很可能對產品質量造成影響,甚至導致其無法達標,進而浪費企業資源,因此需要針對二者目標不融合情況進行改進。第二,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部門人員無法得到有效溝通,使得成本控制人員無法將質量管理過程涉及的成本進行控制。由于質量管理人員最清楚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產品的資源消耗情況,能夠更好地找到質量成本中的非增值項,因此要想更好地實現成本控制,就要幫助兩個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確定非增值的質量成本。第三,成本控制系統未將質量因素加入到考核指標當中,使得公司無法對成本控制責任人的質量保障情況進行考核,考核體系無法起到激勵相關責任人重視質量管理的作用,提升了企業出現質量問題的風險。(二)企業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面臨的挑戰。(1)融合的管理基礎。當前,中國神華在技術支持、人員架構、管理理念等方面已經為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其中,在技術層面,中國神華已經建立了較為系統的質量數據管理體系,包括產品質量測控、臺賬、數據記錄等內容;在成本控制體系當中,也實現了對經濟業務的賬務記錄、清算和對賬等工作。在人員架構層面,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均是在廠長領導下開展,不同的是前者工作是由總工程師負責,后者是由總會計師負責。因此,在將二者進行融合時,可以在原有質量管理體系下(圖2所示),增加成本控制工作相關負責人,進行質量成本管理。基于原有質量管理體系,形成由廠長領導,各車間、各科室、總會計師和總工程師負責人共同組成質量成本管理小組,將質量管理辦公室與財務科相結合,共同進行質量成本管理的體系;在管理理念方面,由于廠長對于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方面均比較重視,且在這兩個方面公司均遵循全過程、全體成員、全企業參與的原則,因此為實現這兩個方面的融合奠定了基礎。(2)融合的適應性分析。一是借助質量成本,實現管理目標的統一。由于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為了竭力提高產品質量,導致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使得企業競爭力下降,亦或為了竭力降低成本,使得產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出現次廢產品情況的發生。因此,為了防止企業偏重于質量和成本控制其中一方情況的出現,企業可以借助質量成本融合質量與成本,從而幫助企業達到所需的經營管理目標。二是借助質量成本,建立質量與成本兩系統的聯系,實現管理過程的融合。一方面,質量管理人員可以將質量作業中涉及的產品批次、檢驗次數、產品質量信息、設備參數等數據信息傳遞給成本控制系統中的相關財務人員;另一方面,成本管理體系中人員可以利用質量管理中涉及的數據信息,核算出產品質量成本,將二者信息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將兩個系統中的人力資本、各項資源進行共享、整合,達到保障質量、降低成本的目標。三是識別質量成本動因,達到激勵責任人的目的。由于成本控制人員受自身專業和工作經驗等的影響,在掌握質量成本的來源、控制質量成本等方面需要質量管理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因為只有質量管理人員才能清楚知道質量成本作業中的成本是如何產生的,并且找到哪些質量成本是不必要的。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成本控制人員需要借助質量管理人員,幫助自身尋找質量成本的動因,從而實現對兩個體系中相關責任人權責的分配,有針對性地控制質量成本,并且通過建立相應的權責考核標準,激勵責任人開展相關工作,確保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的目標切實實現。(3)融合的弱點。中國神華雖然在管理過程中已經具備了融合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的基礎,卻仍舊存在以下幾個弱點:一是公司還未建立完善的的質量成本管理體系,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系統自成體系,二者無法實現聯通,因此管理過程無法融合。二是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采用的評價指標不相同,成本控制是依據財務數據指標進行管理,而質量則是依據技術指標進行管理,公司當前的核算體系無法實現將成本控制與產品質量的聯通,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三是公司的成本責任制與質量責任制不統一。公司在對兩個系統中相關責任人進行考核時,由于質量作業過程中需要涉及多個環節,且每個環節產生的質量成本都存在聯系,而公司成本數據是由財務科進行管理和控制,因此將質量成本責任歸結于某一責任主體是不正確的。另外,某一責任主體需要對成本負責,并不表示要對質量問題負責,由此可以看到該問題也是成本與質量未能融合的一個弱點。融合弱點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第一,質量成本數據難以有效獲得。由于公司未設置質量成本科目,在財務部門進行成本核算時,很多質量成本無法被發現,并且隱藏在各類間接費用當中,因此獲取有效質量成本數據,進行質量成本核算,是實現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融合必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兩個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各自為政的管理系統,使得公司資源無法得到最大化利用,企業質量成本在沒有借助質量管理部門人員指導情況下,財務科是無法準確對其進行核算的,因此要想將二者管理過程實現融合,就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第三,員工未能理解并重視保障質量與降低成本之間的關系,認為公司要想提高產品質量必然會增加相應的成本投入,而對于降低成本也只是關注于對辦公用品、水電等方面的節約,不重視對產品成本的節約,正是由于員工對保障質量與降低成本之間關系的認知不足,導致二者融合的難度增加。

四、企業質量管理與成b本控制融合的實現途徑

(一)建立質量成本體系。通過分析中國神華質量管理體系發現,該公司的質量管理工作做得相對較好,擁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因此,本文以該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在質量管理過程中充分融入成本管理,以質量成本為切入點,以成本控制為手段,將二者結合并建立質量成本管理體系(如圖3所示)。在原有質量管理體系下,公司只能對產品質量做到控制,無法實現降低成本,因此改進后的公司質量或管理體系將質量成本引入到體系中,將質量以成本的方式反映出來。此外,還對質量成本的管理架構以及會計科目進行了調整。在管理架構上,成立新的質量成本管理辦公室,在原質量管理辦公室基礎上增加成本控制體系中的總會計師和財務科兩個,原質量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質量數據收集、核算質量成本、監督和執行質量計劃;總會計師的工作是指導財務科開展相關工作,并對質量成本內部報告進行審核;而財務科主要負責匯總核算全公司的質量成本,并生成質量成本內部報告,質量成本管理辦公室會依據報告內容指導公司開展各項工作。經過上述改進,新的質量成本管理體系既保障了公司對質量的把控要求,也保障了公司管理者利用質量成本信息開展經營決策的需要[1]。在會計科目上,將相應的質量作業科目增設在成本費用中。根據質量成本的分類(包括外部失敗成本、內部失敗成本、鑒定成本和預防成本)進行科目設置,例如:在外部失敗成本分類中,增設“客訴賠償成本”在“營業外支出”科目下;在內部失敗成本分類中,增設“產品降級成本”在車間經費或生產費用科目下;在鑒定成本分類中,增設“樣品檢驗成本”在“制造費用”科目下;在預防成本分類中,增設“質量活動計劃費”和“員工培訓費”在“管理費用”科目下。清楚劃分好質量成本科目后,所有隱藏的質量成本便會顯現,并以數據的形式體現。公司管理者在制定戰略決策時,便可以以該值作為依據,制定相關的管理計劃。(二)編制質量成本內部報告。企業質量成本報告能夠幫助企業管理者查找質量成本來源和具體數值,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企業要充分重視質量成本報告的作用。當質量成本發生時,企業不應一味地將其歸為費用類科目,而是應該依據各科室提交數據,詳細將質量成本進行劃分,錄入到相應科目,從而保障所有質量成本均能夠體現出來,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準確的成本計算結果[2]。此外,質量成本報告編制可以按照公司不同的需求進行編制,既可以根據時間進行編制,也可以根據管理目的進行編制,其中,在編制短期的質量成本報告可以借鑒如表1所示方式:(三)加強部門間溝通。為了能夠快速、精準地核算質量成本,公司各部門必須共同協作,為質量成本核算提供數據支持。首先,各車間、財務科、煤質科、生產科等部門可以定期對質量成本進行初步核算,并將核算結果集中轉給財務科,然后財務科在綜合整理這些數據信息之后,制定出能夠有效幫助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的質量成本內部報告,公司管理者利用該報告信息便能夠有效制定利于公司發展的策略。其中,設計的公司質量成本核算流程如圖4所示:(四)形成質量成本責任人激勵機制。為了達到激勵相關責任人更好開展工作的目的,在質量成本報告編制之后,管理者需要依據報告內容以及公司的實際生產控制情況,確定目標質量成本的數值,以該數值為依據對責任人工作進行考核,形成激勵機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公司可以通過對責任人負責工作產生的質量成本實際值與目標值相比較,采用記分制準則對責任人業績進行考核,并且要求考核結果與員工工資掛鉤,以此對相關責任人實施獎懲,從而保證員工對工作負責,達到激勵質量成本管理相關責任人的目的,促進各相關責任人對質量與成本關系的理解,切實落實質量成本管理目標。另外,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發現實際質量成本值與目標值相差較大時,要著重對造成該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思考,追根溯源,逐步完善質量成本管理體系,進而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吳家杰.房地產項目的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J].中外企業家,2015(18):99+101.

[2]龍文博.工程項目質量與成本控制體系研究———以某道路建設工程為例[J].經貿實踐,2018(7):227+229.

作者:郭紅梅 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