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的社會化及就業擬合分析
時間:2022-10-22 09:38:05
導語:產業結構優化的社會化及就業擬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需求與國際貿易被認為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原因。需求原因可以概括為:不同產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產品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會發生變化,即人們的需求結構會發生變化,進而誘使產業結構發生適應性改變。國際貿易原因可以概括為:國際貿易促使各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優勢產業,并從中獲益,從而引導本國產業結構朝著符合國際分工的方向轉換。
社會化指的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動態過程,即從“非社會的”變成“社會的”過程。“社會”指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它與“自然”和“個人”相對立。因此,社會化就是指由自然的變成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由個人的變成非個人的,即集體的、人類共同的。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產品交換的經濟形態叫做“自然經濟”,這里的“自然”是指在這種生產狀態下,人與人的關系少,即生產的社會性少。基于社會化范疇,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得以重新解釋:追求勞動自由的內在沖動,促進勞動者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法的支撐下,勞動者不斷創新相互聯系的方法和渠道,在商品經濟社會,這種創新集中表現為社會各個領域的商品化。由此,由商品這一特殊中介聯系起來的產業部門之間形成的關系,就是產業結構。圖1是產業結構優化的社會化過程。對上述產業結構優化的社會化過程需要說明幾點: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動力是人類追求勞動自由的內在沖動,也可以簡單概括為“社會動力”,這種動力在非階級社會直接表現為人類擺脫自然束縛的努力,在階級社會則還要表現為要求擺脫人與人的關系束縛。第二,新的商品領域和新的聯系方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一對共生的范疇。這里暗含的一個假設是: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商品經濟范疇。離開商品經濟范圍,就不存在產業結構轉換問題。第三,新部門與新產業之間的差別集中表現為范圍的不同,一個新的商品部門,只有擴展到全社會范圍,才能稱其為產業。新的商品領域過程和新的聯系方法過程。前者與需求以及國際貿易引導的產業結構優化過程類似,后者則強調在現有的商品經濟領域(產業部門)內部通過加強勞動者之間的聯系或創造新的聯系方法,促進該領域的擴張分化。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化過程不僅能夠解釋正常經濟形勢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問題,而且能夠為當前困難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優化提供解釋,同時也提供了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促進就業的路徑。
三、就業與產業結構優化相擬合的社會化策略
(一)農業產業化應立足于增強各經營環節之間的聯系,避免單一的市場化
我國農業產業化政策的市場取向非常明顯。在完成了規模生產、流通組織建設、龍頭企業帶動等環節后,農業產業化卻陷入了一個“陷阱”,即農民增產不增收。從社會化過程看,農業發展過程缺少的是農業生產者之間的聯系、農業生產者與農業技術之間的聯系、農業生產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的聯系,以及農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聯系。
(二)制造業應立足國內專業化分工的發展,避免過度依賴國際分工
我國制造業的主要問題是國際市場份額高,但是收益率卻較低,根源在于自身社會化程度低。一方面體現為要素商品化程度不足,勞動力要素受到流動約束的制約,嚴重缺乏集體談判能力。資本要素受資本市場的制約,無法形成對社會化生產方式的支撐,特別是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體現為組織的社會化程度不足,集中表現在行業協會缺乏對外談判力和對內影響力。再一方面體現為缺乏社會化的技術服務體系,技術及其標準大多受到國外的控制,直接導致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上的不利地位。因此,制造業的優化應立足于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通過各類生產要素組織與要素市場的發展,為制造業提供支撐,不僅可以把更多的制造業附加值留在國內,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服務業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完善和創新兩個取向,循序漸進地推進服務部門社會化
服務業優化發展不應局限于新興服務部門的發展方面,還應該注重傳統服務部門的完善方面。由此,在政策引導上,應該注重現有服務部門完善服務內容,健全服務組織,細化服務過程,以及兩化服務評價等環節。這些環節往往都是勞動密集型的,有利于增加就業。
作者:譚夢潔 侯國棟 呂孝天 單位:山東省煙臺大學
- 上一篇:黨員思想政治工作匯報材料
- 下一篇:城市群產業結構變遷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