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產業結構變遷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時間:2022-10-22 09:40:58
導語:城市群產業結構變遷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隨著該城市群各核心城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其產業結構和就業比重發生了較大變化。目前,該城市群各核心城市的產業發展不盡相同,產業結構變遷和就業結構存在不相協調的問題。
(一)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結構變遷分析
武漢市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第i產業的產值比重用Qi表示,i=1、2、3,按當年價格計算)在2006—2013年期間總體呈下降趨勢。由于工業和建筑業發展較快且穩定,所以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在45%上下波動。2011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達最大值51.4%,具體表現為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增長幅度較大,迅速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第一主體。2006—2011年期間武漢市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均低于第三產業,形成“三二一”型高級產業結構格局,但2012—2013年期間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逐漸下降,低于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形成“二三一”型產業結構格局。長沙市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在2013年降到4.1%。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較上年減少0.9%,原因是糧食、棉花、牛奶產量和集體企業工業增加值減少。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較快。由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大于第二產業,目前長沙市的產業結構仍為“二三一”型產業格局。南昌市在2013年由于棉花、水果總產量降幅較大,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降到最低值4.7%。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總體處于上升趨勢,表現為汽車、化學制品等制造業增速較快。第三產業發展穩定,產值比重保持在38%上下。第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相差較大,產業結構表現為“二三一”型格局,若按第三產業目前的發展速度,達到“三二一”型的結構還需較長時間。合肥市第一產業發展穩定,產值比重均值為5.4%。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呈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光伏及新能源和裝備制造業增長較快,吸納勞動力就業較多。2006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與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接近,但從2007年開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逐漸擴大。因此,合肥的產業結構經歷了從接近“三二一”型結構到“二三一”型結構的轉變。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就業現狀分析
從就業人數來看,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市的總就業人數在2006—2013年期間逐年增加。2013年,武漢市總就業人數522.24萬人,同比增加15.84萬人;長沙市總就業人數456.63萬人,同比增加8.7萬人;南昌市總就業人數326.14萬人,同比增加10.24萬人;合肥市總就業人數504.4萬人,同比增加19.5萬人。
二、產業結構變遷對長江中游城市群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一)第一產業勞動力過剩
2006—2013年,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的第一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均呈下降趨勢且都大于0,說明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大于產值比重,即勞動生產率偏低,第一產業有過剩的勞動力資源。其中,2013年長沙的第一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最高,其值為19%,說明該城市農業技術發展落后,勞動生產率過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勞動力過剩嚴重。武漢市的第一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最低,其值僅為6%,說明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較快,剩余勞動力資源較少。這四個城市的第一產業勞動力資源均有剩余,如果對這些剩余的勞動力進行集中教育和培訓,推動其向效益更高的產業(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將會大大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協調發展。
(二)第二產業勞動力緊缺
2006—2013年,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市的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均為負值,說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高,其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但第二產業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值所占比重不高,且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偏高,勞動力資源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其他三個核心城市相比,武漢市的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最高,說明武漢市的工業、建筑業發展較好,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足。長沙市的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先增加后減少,2013年為-21.5%,說明該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發展緩慢,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雖然南昌市的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一直增加,但由于生鐵、粗鋼、鋼材化學藥品原藥增加緩慢,2013年偏離度仍為-19.1%,勞動力數量仍然嚴重短缺。合肥市的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從2006年的-24.8%增加到2007年的-12.5%,僅一年時間就增加12.3%,主要是因為2006年合肥市重點企業發展較好,工業增長較快,提高了該市的就業數量,但2007年之后第二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急劇下降,說明該市第二產業勞動力仍然不足。
(三)第三產業勞動力不足
武漢市第三產業的結構效益偏離度從2006年的-2.8%增加到2013年的4.1%。從表面來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完成了從短缺到過剩的過渡,但從總體實際情況來看,隨著該市金融業等服務業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仍急需高端技術人才,勞動力資源仍顯不足。長沙市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等發展穩定,所以第三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變動幅度不大,但勞動力需求仍顯不足。南昌市的第三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為正值,但從總體來看偏離度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13年,偏離度下降到最低值2.7%,說明隨著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快速發展,該市急需更多技術人才。合肥市的第三產業結構效益偏離度2006—2010年期間均為負值,說明隨著住宿和餐飲業、營利性服務業等的快速發展,勞動力資源數量仍不足以滿足該行業的需求。
三、提升長江中游城市群勞動力就業率的政策建議
(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第一產業生產率
雖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從當前形勢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四個核心城市的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卻不斷下降,且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資源過剩,農村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只有努力提高第一產業生產率,充分利用剩余資源,轉移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第一,根據企業的需要,對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使其加速融入企業。第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納入就業工作的一部分,多渠道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第三,取消城鄉戶籍制度,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自由轉移,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
(二)提高工業技術創新水平,進一步發展第二產業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具體表現為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加快發展工業化,必須立足實際情況,提高技術創新水平,進一步拓寬第二產業的就業渠道。基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情況,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技術較落后,且勞動力資源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為提高第二產業的就業能力,必須增加第二產業勞動力的需求量并加強技術創新。而長江中游城市群有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制造業產業集群,汽車、裝備制造、鋼鐵、紡織服裝等支柱行業迅速發展,必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等高技術產業在未來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通過技術進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力就業彈性,進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是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其發展進步離不開城市化的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強,因此為滿足第三產業增加就業的需要,可為其發展創造一定的條件。首先,要發揮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個城市的核心地位,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以促進大中小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其次,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調整產業整體布局,大力發展就業規模較大的產業。第三,金融保險業、服務業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應為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采取鼓勵政策,優先發展就業彈性較高的產業。
作者:張素芳 單位:鄭州大學
- 上一篇:產業結構優化的社會化及就業擬合分析
- 下一篇:扶貧攻堅“十大行動”推進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