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時間:2022-10-29 11:10:38

導語: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摘要:基于2000-2016年河北省統計數據,以河北省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協調性為研究對象,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衡量二者協調性,并分析影響協調性的因素,力求提出促進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結構偏離度

一、引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河北省作為京津兩地的部分產業轉移地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三地功能做了定位,規劃綱要指出河北重在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河北省作為人口大省,民生問題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而優化就業結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的優化之間是有聯系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通過改變就業的物質基礎來改變其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來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同時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與質量的提高會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對于其經濟健康發展、社會穩定、縮小與京津差異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推進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共同優化成為重要課題。

二、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本文利用河北省2000年-2016年三次產業發展與就業情況的數據,來分析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于2001年-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1.河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衡量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通常用三次產業的GDP占當期該區域GDP的比重來表示。三次產業占比的變化代表了產業轉移的情況,即產業結構的變化。數據顯示,河北省第一產業比重從2000年的6.1%波動下降至2016年的5.9%,其中2010年比重最低,為3.1%。第二產業一直是河北省的主導產業,但其整體占比也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59.1%下降至2016年的35.2%,其中2013年下降幅度最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波動上升趨勢,2000年為34.8%,2016年上升至58.9%,尤其是2013年以后占比逐年增加。2.河北省就業結構的變化本文分析的就業結構指不同部門的就業人數占總勞動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布,反映產業之間就業比重的相互關系。就業結構的變動就是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部門間進行轉移和流動。數據顯示,河北省的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趨于平均。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明顯,從2000年的49.56%下降至2016年的32.68%,這與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聯系密切。機械化的迅速發展解放了第一產業中的大量勞動力。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呈平穩上升趨勢,其中第二產業就業比重2016年為34.08%,第三產業為33.24%。說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吸引了勞動力的大量進入,尤其是以現代物流、文化娛樂、科技研發、金融等為內容的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較為突出。

三、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衡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是否處平衡狀態的主要指標,因此本文選用結構偏離度來分析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結構偏離度用如下方法計算:Di=PIi/PEi-1其中,Di表示第i產業的結構偏離度,PIi表示第i產業的產值比重,PEi表示第i產業的就業比重,i=1,2,3。當Di<0時,說明第i產業的產值比重小于就業比重,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較低,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當Di=0時,第i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達到均衡;當Di>0時,說明第i產業產值比重大于就業比重,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較高,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圖2000年-2016年河北省產業結構偏離度經過計算得到河北省2000年-2016年的產業結構偏離度,參見上圖。根據數據分析得出,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為負,說明河北省第一產業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偏離度為正,呈下降趨勢且2016年趨近于0,說明河北省第二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在減弱,其產業與就業結構趨于均衡;第三產業偏離度為正且呈上升趨勢,說明河北省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未來對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總體來說,河北省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還沒有達到均衡狀態,就業結構暫時滯后于產業結構,特別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

四、河北省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的原因分析

1.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未得到有效發揮。根據上圖分析得知,河北省第三產業自2013年起發展迅速,截止目前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過半,河北省產業結構已處于“三二一”階段。但由于發展過程中,科技人才相對匱乏,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金融業、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仍大大落后于京津地區,使得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未充分發揮出來。2.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阻礙其向非農產業轉移。當下河北省農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導致第一產業中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因知識、技能水平的限制而無法進入非農產業。已有學者研究顯示,河北省農業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占總人口比例為38%;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數的34%。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業人口的文化素質處于較低水平,產業結構升級導致這部分農業人口向其他產業轉移的難度加大,轉移空間的縮小很容易導致其失業。3.城鎮化水平偏低壓縮就業轉移空間。較高的城鎮化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河北省城鎮化水平整體偏低,一方面導致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空間縮小,另一方面使城鎮產業升級進程相對落后,導致城鎮內部就業結構的優化進度相應較慢。

五、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就業吸納能力。根據分析得出,河北省第一產業仍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而第三產業所具有的較強勞動力吸納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參照發達地區,例如北京2016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了80.2%。因此,河北省應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應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延伸農業產業鏈;也可適度發展鄉鎮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消化農村勞動力。同時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并推動技術創新步伐。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扶植保險、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重視公共就業服務的發展,增強現有產業結構吸納就業的能力。2.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者素質,應該一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普及,提高勞動者基本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落實繼續教育與在職培訓,使勞動者技能水平能夠適應產業的發展。3.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城市集聚效應。河北省應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利用京津冀地區內城市集聚的優勢,特別是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產業轉移,要加快城鎮化步伐,還可通過完善區域內的就業交流機制來帶動自身就業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盛婉玉.論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優化的協調互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10-113.

[2]段祿峰.我國產業結構偏離度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6(06):122-125.

[3]劉福泉,孫錦,曹秀麗.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分析[J].經濟導刊,2010(10):88-89.

[4]吳若男.京津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特征與互動效率研究[J].經貿實踐,2016(1):94.

作者:齊爽 王琪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