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紅棗產業扶貧創新路徑研究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鄉村振興紅棗產業扶貧創新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現鄉村振興,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但在鄉村發展中存在產品初級化、業態單一化及小加工廠定位趨同等千篇一律的問題,不利于鄉村產業結構的發展、升級和健全。文章從延川紅棗著手,探討其發展瓶頸,從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提出“12345發展規劃”,使延川縣立足產業振興的科學內涵,以實現產業扶貧、產業升級、產業興旺。
1前言
鄉村振興提出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越來越多鄉村城鎮為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加工出售、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發展,然而受限于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讓鄉村發展出現產品初級化、業態單一化以及小加工廠定位趨同等現象,不利于鄉村的轉型、升級及發展,甚至可能會和初心相悖,使這些鄉鎮淪為“空城”“鬼城”。調整產業結構對于延川是重中之重,本文直擊延川縣滯銷紅棗,以三產聯動發展為宗旨,解決產供銷脫節問題,打造特色優勢農產品,建立鄉村品牌;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幫助引導延川棗農標準化生產,引進專業人才,建立線上線下銷售網絡,擴大營銷渠道,進而實現產業扶貧,促進延川縣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2延川紅棗發展瓶頸
延川縣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全縣掛果面積20萬畝,近年來陜北地區氣候不斷改善,使延川夏秋兩季降雨量增多,紅棗大面積受災,產量、質量大不如前,同時新疆紅棗靠著品相大,占據消費者傳統意義上對紅棗“棗大即好”的評判標準,直接導致延川縣紅棗豐產難,豐收更難。2.1產品初級化普遍。從市場銷售數據來看,原棗占有率達到70%,延川紅棗因產品初加工居多、精深加工較少導致市場競爭力弱、紅棗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帶動性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難以形成規模及品牌效益。2.2科技支撐力度差。2018年1月至12月紅棗種植面積17.10萬畝,下降1.0%;產量達4.22萬噸,下降0.6%。釀成這一現狀的是棗瘋病,它作為我國棗樹的宿敵,嚴重影響棗樹生長,發病3~4年后即整株死亡,對生產威脅極大,缺乏科學技術來應對。2.3勞動力嚴重不足。紅棗產業是延川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直接促進農民人均增收約40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75%。近10年紅棗連年減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種棗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致使全縣40%以上的棗園荒廢。青年人外出務工、求學,形成“出去容易回來難”的現象,使老齡化矛盾突出,當地人才引進制度是短板,造成當地產業發展動力欠缺,高級人才匱乏。2.4銷售網絡不通暢。紅棗企業規模偏小且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盡管當今互聯網已將國內外市場連成一個整體,但是延川僅有少數企業進入互聯網分銷渠道,利用其平臺銷售,擁有自己的常駐客戶。但是總體來看,延川紅棗忠實客戶少且散。
3產業扶貧創新路徑
根據以上分析,參考我國鄉鎮轉型案例,選中在2016年成為中國特色小鎮的陜西楊陵五泉鎮,它通過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和科技產業培育發展了小麥培種、牛畜養殖、大棚蔬菜及果園種植等產業,采用特色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內涵發展模式,整合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同時通過實地考察,建議在延川縣推行“12345”發展規劃,從加工業入手,首先解決當地的紅棗滯銷的問題,建設鄉鎮企業,打造自己的生產基地,將產供銷聯合發展。其次在農業方面引進傳感器,實現精準種植。最后擴展銷售渠道,再以一、二產業發展帶動三產的發展。3.1堅持山地紅棗種植。3.1.1選栽優良品種,優化區域布局。目前必須以紅棗品種區域布局為前提,引進推廣優良新品種,從棗園中抽部分出來作為產業生態示范園發展,全方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優化管理,以示范園建設為抓手,集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抓好規劃建設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引領帶動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3.1.2大力推廣“紅棗設施栽培”技術。紅棗設施栽培作為新興技術,在我國只有6年的栽培歷史,該技術能在控制果實成熟期、調節棗林結棗時間、預防病蟲災害等方面做出重要改進。我國目前使用紅棗設施栽培的現狀來看,其效益顯著,單位面積收入高達2萬元,延川符合“紅棗設施栽培”的條件,可以爭取試行推廣,提高紅棗的栽培效益,使延川紅棗產業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3.2狠抓紅棗產業開發。針對鄉鎮企業存在的生產專業化程度不高、經營一體化不到位的現狀,鼓勵發展股份合作,推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政府可以聯合商人、企業,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紅棗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進一步深化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完善體系建設,充實人才隊伍,增加科技投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3發展三產聯動戰略。三產聯動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動力。從農業、加工業、銷售業三個產業入手,采取農戶與農民合作協會(紅棗協會)與加工廠進行交易的結構,將分散的棗農聚集,對紅棗進行篩選、精深加工,提高棗產品附加價值。在“產供產銷”的“銷”上下工夫,加速產業的融合發展,利用現有的網絡營銷電商平臺農村淘寶,來解決農民生產與銷售信息的不對稱、農產品銷路窄等問題;打造“互聯網+品牌產業”,形成延川特有的紅棗產品品牌和規模,降低農產品成本,同時打開農產品營銷市場,讓本地產品走出去,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3.4聯合四位一體發展。居民需要配合鄉鎮企業的需求,拋棄之前的“等、靠、要”,要自己爭取、自己努力;企業需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深深牢記落后就要挨打,諾基亞被收購是一代王者的終結,華為的興起就是未雨綢繆的成果,所以延川當地企業應抓住現有政策、資源等一系列機遇,鉚足了勁兒的向前發展。政府、相關機構調控機制建設應強調以企業與產業為主的同時重視社會組織作用,走向扁平網絡、市場運作和多元共治式創建,例如銀行需要加大投資建設資金的籌措力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工商部門則應該自主建設電子商務平臺或借力第三方交易平臺,努力發展本地電商;緊抓國家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增強本地電子商務對消費品市場的提升和帶動作用。3.5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五年內形成初步規模,有效解決紅棗滯銷困境,紅棗實現科學生產,提高紅棗精深加工率,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齊全,提高棗農經濟收入,創造增產又增收的大豐收。延川縣融合三產,形成合理有效的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4結論
目前延川縣存在的產供產銷脫節的問題,主管部門應進行產業精細化的分工,同時精準分析小鎮在其行業分工體系中的“專屬”位置,去挖掘、孵化、壯大延川“特色”。堅持本地特色,充分利用現有紅棗種植技術、經驗,利用科技、人才不斷創新,解決加工產業鏈中存在的基礎性問題;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區域協調機制,促進統籌發展;強化創建政策彈性,在企業發展中理性擴大規模,樹立獨有的紅色品牌,以當地農業的科技化的發展促進產業質量的突破,再刺激加工制造業企業的進步;以一二產發展帶動三產完善,促進延川當地的產業結構的完善、升級,促進產業興旺,建設現代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陳建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N].河北日報,2019-05-15(7).
[2]王瑩.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的產業發展[J].住宅與房地產,2019(9):254.
[3]劉鵬凌,萬瑩瑩,吳文俊,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體系及其應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13.
作者:李柔羽 解曉菲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 上一篇:農業結構對城鎮化影響分析
- 下一篇:環境規制對礦業產業結構的影響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