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時間:2022-10-07 09:40:20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摘要:中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國家的重點問題,其中農民增收問題更是需要被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以吉林市為例研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影響。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加速了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吉林市是典型的平原地區,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絕大部分,而林業和漁業的總產值雖然逐年上升,但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幾乎沒有改變。本文通過了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收入的相關理論和吉林市的現狀,通過對農林牧漁各業的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吉林市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以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環境共同發展的模式進行生產,在面對各方面壓力的過程中,我國將進一步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資源的合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No.6TERRITORY&NATURALRESOURCESSTUDY·43·理運用,依靠科技的發展與創新發揮地區優勢,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的農業。中國是農業大國,“三農”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其中農民增收更是需要被解決的首要問題,農民的增收問題不僅僅關乎民生、消費、綜合國力的提高,更關乎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1]。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者,農民的數量與素質以及它們所處的環境對整個國家的農業貢獻率有著很大影響[2]。因此,只有把一個國家的農業產業結構研究清楚,才能夠產生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現在有關研究多從全國角度或者是以其他地區為例思考如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出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策。在結合近年來吉林市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相關歷史數據對農業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為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可行的建議。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更是吉林市的支柱產業。截至2019年,吉林市鄉村人口為326.5萬人,占總人口的61.18%[3]。吉林市農業生產的土壤條件優越、土地資源豐富,但是也存在以下問題:農村從業人員產業結構高度水平偏低、農民增收動力明顯不足、人均消費長期低于全國水平等。如何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擴大農業發展規模,降低農業發展的風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4]。本文通過搜集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的資料,并進行鑒別和整理。同時對國內外學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對本文進行系統的論述,通過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本文進行理論支持。當前學術界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很多,但針對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則比較少。本文通過文獻搜集和實地調查為研究提供數據,通過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為研究結果提供有力支持。

1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及農民收入的因素

1.1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因素

1.1.1自然資源條件。農業是一種資源型產業,它依賴于有生命的動植物,與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土壤、地貌、水分等自然資源條件,決定了不同內容和重點的農業經營項目,進而形成不同的農業產業結構。1.1.2社會需要與市場導向。一般來說,人口越多就會導致對糧食的需求越大,容易形成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同時,市場引導農業結構調整,迫切要求農產品市場交易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5]。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人民的需求逐漸變為對品質的追求,農業產業結構也隨之變化[6]。

1.2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

1.2.1政府因素。國家對農民實施的糧食補貼、牛羊補貼等政策都會導致農民收入增加。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其他費用能促進農民增收,所以應當加強對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爭取使有限的資金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7]。1.2.2市場因素。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著農產品的價格,而價格上升與下降會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升與降。而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別國產品進入市場,更會導致價格增收難度的增大[8]。

1.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機理

1.3.1市場拓展效應。農業是人們追求其他需求的基礎,只有在農業產業平穩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二、三產業的進步[9]。隨著農產品質量、數量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平穩的增長,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追求農業現代化以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1.3.2比較優勢效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通過優化農業資源來提高農業的比較優勢。我國較他國具有的比較優勢為:擁有數量較大、成本低廉的農業勞動力[10]。但我國耕地資源不足,需要在大范圍土地上種植的農產品,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劣勢。吉林市應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建立專門的糧食、飼料等生產基地,結合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11]。

2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農民收入現狀分析

2.1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的約束條件

2.1.1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2003-2005年種植業所占比重波動較大,2006-2013年,種植業所占比重基本穩定在60%左右,而近四年來吉林市對畜牧業的支持也導致了種植業占比下降,由2014年的62.74%下降至2019年的51.36%。種植業產值比重雖然下降,但其在吉林市農業中的重要程度仍居于榜首。在“十二五”期間,吉林市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300億斤,比2012年增加103億斤,是全省乃至國家的“大糧倉”。2.1.2林業、漁業占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呈上升趨勢。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林業和漁業總產值雖有增加,但其總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很小,皆在3%以下,林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例從2017年的1.03%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1.34%。

2.2吉林市農民收入的現狀及問題

自2003年中國加入WTO以來,農民收入快速增長,2003-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2010-2019年農民收入水平在總體上呈波動上升態勢,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031.6元上升到2019年的13965元,增長了約3.46倍。按農民收入增長率變化可將農民收入增長進程劃為2個階段:快速增長階段(2008-2010年)。農民收入表現出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農民收入為4031.6元,相比2009年增長46.5%,至2010年農民收入達到6125.0元,共增長2093.4元;穩定增長階段(2013-2019年)。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穩定,截至2019年共增長了6292.5元,基本保持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

3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評價

3.1模型的建立及變量選擇

本文變量選取吉林省1998-2019年每年的種植業總產值(X1)、林業總產值(X2)、牧業總產值(X3)、漁業總產值(X4)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Y)作為研究指標。其中,以吉林市人均純收入作為因變量,其余作為自變量。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中多元回歸模型,對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進行檢驗,用Eviews9建立回歸模型為:Y=β1×X1+β2×X2+β3×X3+β4×X4

3.2數據的來源及模型的運算和檢驗

本文數據來源于吉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經整理后得到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以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1對數據進行協整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處理結果。由表1可知,1990-2017年吉林市農民純收入和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總產值是一階單整序列,即I(1)。然后,再對Y、X1、X2、X3、X4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3可知,雖然單個變量不顯著,但Y與X1、X2、X3、X4具有協整關系,并長期均衡。3.2.2對lnY、lnX1、lnX2、lnX3、lnX4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其模型結果為:lnY=0.95641lnX1-0.7596lnX2+0.3527lnX3+0.3337lnX4-5.97163.2.3實證結果分析及評價。由回歸方程可知吉林市的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畜牧業,再次是漁業,而林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有反作用。種植業(X1)結果分析。種植業產值每增1%,吉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95641%,其原因是吉林市的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中,種植業占一半以上,這體現了種植業在農民中占主要地位以及吉林市對種植業的依賴。畜牧業(X3)結果分析。當畜牧業產值每增加1%,吉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3527%。因為吉林市除具有良好的地理資源優勢外,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畜牧業產值在第一產業中占45.8%。畜牧業中的奶牛、黃牛的養殖,是畜牧業產值增加的主要來源。近年來畜牧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產生顯著成果,對農民的增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林業(X2)結果分析。林業產值每增加1%,吉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減少0.7596%。其主要原因是吉林市森林資源較少,吉林市的林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會投入資金較少,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保護難度大。對農戶來說,林業周期長、投資成本較高,這都是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影響較小的原因。

4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及對策建議

4.1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

4.1.1持續穩定地發展種植業。根據回歸結果可知種植業產值每增加1%,吉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95641%。因此,為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吉林市應該持續穩定地發展種植業。在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中,種植業一直占絕大比重,也是農民收入中的主要來源,但種植業占農業產值的比重從2001年的58.79%到2017年的52.1%逐年緩慢下降。吉林市應發揮綠色特色的優勢,優化種植業。不論是產量、品質、或是種植面積都有絕對優勢,玉米的種植占吉林市總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雖然本省的商品價值不占優勢,但玉米可以轉化為飼料,提升其經濟價值;大豆的種植則要發揮吉林市農業的優勢,進行大面積耕種、連片種植,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4.1.2大力發展畜牧業。根據回歸模型結果可知,畜牧業產值每增加1%,吉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3527%,且近十幾年來,畜牧業迅猛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很大的空間[12]。因此吉林市應大力發展畜牧業。

4.2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措施

4.2.1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吉林市應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效率。要針對不同縣市區的特點,建設不同的科技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實現周邊地區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13]。只有強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才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更好地調整。4.2.2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提高品種檔次,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市場上的大豆有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非轉基因的優勢讓中國大豆在食品工業領域將成為強勢產業。因此,加快新技術、引進與推廣就變得尤為重要。特色農業的發展更是實現吉林市農業產業收入的主要措施。4.2.3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吉林市可以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組織,扭轉單個農產品競爭力低下的局勢,變被動為主動,變競爭為合作,從而占據市場主體地位。市場決定生產,而生產服從市場的原則,既要重視生產更要重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形成訂單農業,構建農產品“產—運—銷”一體化服務,確保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陳嬈,田淑敏,主編.農業經濟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李秉龍,薛興利.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1).

[3]霍麗婭.從農民個人收入變化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轉龍村個案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06(6):39-41.

[4]何劍.農業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新疆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11):74-78

[5]李國祥.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5):12-20.

[6]熊德平,冉光和.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創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6):42-46.

[7]朱林強,翁貞林.財政農業投入對江西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415-419.

[8]陳彩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和作用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9):1-3.

[9]湯丹.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區域差異[J].經濟問題探索,2016(2):180-184.

[10]呂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之淺見[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3):13-14.

[11]宮會頂.齊齊哈爾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及應采取的對策[J].黑龍江水產,2012(3):36-37.

[12]孫長生,周瑩.齊齊哈爾市新一輪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J].理論觀察,2002(5):69-70.

[13]張旭起.陜西省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8):63-68.

作者:劉菲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