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產業經濟下的服裝設計課程
時間:2022-12-05 03:52:07
導語:略析產業經濟下的服裝設計課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梳理教學理念改革建構
(一)提升多元藝術氛圍
“時尚不僅僅是做一件合穿的衣服,更是要通過這件衣服來反映社會現狀”,在一種充滿創造力的藝術氛圍里解讀時尚和文化,所繪制的和設計的產品就不會流于拙劣和無趣。無論尋求革命性的服裝理念和服裝形態、嘗試建筑設計、平面設計、畫家的思維方式的交融、還是嘗試出新的色彩碰撞和組合、專注于面料的再次設計和實驗室的革新,創作氛圍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形成“課程鏈接”式教學
(1)實用的速寫課程內容的強調,為服裝設計課程作輔墊。
(2)效果圖表現技法課分為兩個階段:基礎技法階段和項目設計階段。
(3)調研內容的重視。
(4)設計圖作品完成的成品形式。
(5)評定方式。
二、拓寬教師國際化、跨學科的發展空間
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教學模式,但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高校不失時機地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素質是關鍵。一是對所有教師進行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二是為教師提供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嘗試“外引內培”的方式。發達國家大學一般每隔3~4年就為在職教師提供一次帶薪學習的機會,為教師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心有多大,思維有多廣,舞臺就有多大。芝加哥大學前校長羅伯特·赫金斯(RobertMHuchins)曾表達過這樣的思想:“教育不是教授具體的事實、理論和法則……不是將學生們培養成為專門的技術人員。教育寧可撥亂他們的固有思想,而能促進學生開闊眼界,啟迪他們的聰明才智……”教育是傳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日本東京文化服裝學院現有很大比例的技能型的助教和具有實踐經驗的講師、專任教授、專任講師、專任助手(協助實踐教學的助教)、“特別勤講師”(來自企業的兼職講師)。此外,還將社會上有學術成果、實踐知識和敬業精神的優秀人員請進高校。尤其是來自知名企業的資深設計師或工藝技術師來擔任的兼職講師,不僅直接傳授一線的實踐經驗和和操作技術,更重要的是將教學內容結合企業的設計課題展開教學研究。
三、大力營造“實驗性藝術”的實質性
實踐教學環境國內的實踐教學環境正努力的方向:開放性、多元化、國際性、跨學科。一方面,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共建、校外實習等形式,高校落實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加強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主要是指校內仿真型建設,大力投資建設各類模擬實驗室。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以英國為代表的國際藝術教育更注重學生作品的觀念化表達,強調社會前沿話題的社會批判性,跨學科、跨媒介成為大趨勢。國外的實踐教學環境:來看一份關于英國設計委員會和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赴美調查訪問的報告:
1、現場項目:學校將真實世界的情景和實習約束作為創造力之動因,這一重要性得到普遍地認可。即,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真實的作業情景,并且給予其真實的財務和時間約束。此外,項目使用企業模型和項目計劃書競爭,學院準許在公司里工作的學生把產品帶到市場上去。
2、企業文化和教學贊助:項目領導很關注行業贊助商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也把他們稱作“顧客”,把學生稱作他們的“產品”。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有個很有趣的贊助模式:贊助商贊助的金額多達20萬美金,可以加入行業聯合體,并以此來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產權。
3、區域性特點:走訪的各個城市都展現了各自不同風格的設計和創新,但共同點就是都反映了緊密的行業聯系。
總之,美國的這些區域性設計和創新環境體系使其社會經濟環境得到認可,也是建立在與工程、商務和行業關系之上的。綜合比較可以看出我國與美國設計行業的實踐教育存在了不小差異。調整學科設置,增強學生動手能力,這是很多學校實踐教改的重點。但如何讓學生快速完成角色轉換,適應企業崗位需求,不是單純靠學校可以實現的,只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更多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才能有效解開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局,才能真正打開中國服裝設計現有的尷尬局面,才能切實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飛躍。
作者:王玉萍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提高電力營銷服務意識的探討
- 下一篇:論智能用電在電力營銷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