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視角下產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1 04:58:35
導語:產學視角下產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遼寧省產業經濟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遼寧省共有50多所高等院校,大部分開設了產業經濟學課程,其教學模式均比較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之以少數課堂案例講解、課外實踐則更為缺乏。目前,遼寧省專門的產業經濟學實踐基地比較匱乏,產業經濟人才培養缺乏與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遼寧省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課時緊張與龐大的知識體系間的矛盾。
近年來,產業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發展迅速,不僅其研究方法和成果逐漸豐富,并且與其他經濟學和管理學科在產業組織、廠商理論、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等許多領域得到了較好的融合、交叉和滲透,使得產業經濟學逐漸在拓展其研究領域的深度、維度以及研究視角。因此,除了產業經濟學傳統理論體系所涵蓋的產業組織、產業結構以及產業政策等核心知識體系以外,學生還需要具備扎實的數理分析基礎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而這則需要充足的教學課時。近幾年課程改革的總體趨勢是適當控制課時數的同時增加開設課程門數,因此,縮減后的40學時或48學時對于產業經濟學課程而言往往顯得不足,遼寧省很多高校都面臨著產業經濟學課程緊張的課時與日益龐大繁雜的知識體系間的矛盾。
2.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脫節。
產業經濟學的應用經濟學科屬性決定了其理論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只有與實踐較好地結合,才能使學生有效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產業經濟問題。而目前省內大多高校的產業經濟學課程僅限于理論課程。相比之下,其它管理類課程之所以能夠得到學生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管理類課程在設置時充分考慮了其管理學科的微觀特點,在課程內容、講授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充分將理論教學與生產經營實踐緊密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與學”以及“教學與科研”形成良好循環,使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的需求。產業經濟學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的原因主要歸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對于其他經濟學科,產業經濟學課程理論體系相當繁瑣,其知識跨越程度大、覆蓋面廣,以及本身的理論缺陷導致其在研究領域中的結論爭議較多,從理論到實踐的延伸與銜接被拖后;第二,各高校在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對課程實踐環節未給予充分重視,對于產業經濟學的應用經濟學科特點的認識和開發不足;第三,產業經濟學課程的任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需要提升,科班出身的產業經濟學教師仍為少數,從而造成對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接軌的理解不足。
3.教學目標與考核模式的沖突。
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標是是期望學生運用產業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前沿發展成果,分析當前經濟社會的一些產業問題或現象,并嘗試找出問題的解決途徑。如今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僅局限于傳統的考試模式,缺乏對產業經濟學實踐能力的考核。在現有的課程考核體系中,學生成績的評估通常是運用加權的方法,即學生的平時成績占20%~30%,期末考試成績占80%~70%的方式,二者累加。其中,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和課程論文等方面的綜合評估是教師評定其平時成績的依據,在總成績中占相對較低的比重。在這種考核模式下,筆試成績更容易決定一個學生的最終成績,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忽視課程實踐的重要性,背離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遼寧省產業經濟學的產學結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從產業經濟學課程自身屬性和特點來看,作為應用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產業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領域中產業組織、結構、管理、政策及其發展規律,這些與產業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目前遼寧省大多數產業經濟學課程均以介紹基礎理論為主,僅輔之以一些相關的研究方法,缺乏課外實踐環節,使該課程的其應用性未得到充分體現,理論教學與經濟實踐體驗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疲倦,缺乏對該課程的興趣與熱情。第二,從“產學結合”的自身特點來看,它是一種能夠為高校和企業帶來雙贏局面的教學模式,它可將高校與產業部門(企業)各自的優勢充分用于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產業進步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該種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能將行業的最新動態、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前沿的理論發展傳授給學生,同時把生產實踐與傳統的理論課堂教育環境相結合,以實踐驗證理論,以理論帶動實踐,進而達到快速培養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的產學共同發展的目標,滿足社會企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水平。可見,產學合作的自身優勢將滿足由產業經濟人才供給不足引發的產業經濟課程改革的要求。第三,從遼寧省當前經濟發展進程來看,在經濟體制改革與新型工業化過渡期普遍存在的區域內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間產業發展不平衡,區際間產業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亟需相關產業經濟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相應地,遼寧省高校產業經濟人才培養與產業對人才需求對接矛盾顯得尤為突出,而遼寧省在該領域進行的研究和探索還比較滯后。因此,以產學結合教學改革的視角,從遼寧省產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產業經濟人才需求特點,提高遼寧省產業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教學質量顯得迫在眉睫。
三、基于產學結合的遼寧省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措施
產學結合的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應確立以為企業服務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計劃的安排和課程的設置,將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需服務于社會對產業經濟人才能力的要求,使企業參與教學過程,教導學生在工作過程如何思考及運用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
1.設計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課件。
產業經濟學的教材應反映當前產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最新、最典型的產業案例和產業政策,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設計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課件的過程中應主動邀請企業參與,將企業所遇到的最新的關于產業方面的問題、案例及科研成果編寫進教材,做到充實案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編寫并出版體系完整、內容新穎、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具有遼寧省地域經濟特點的產業經濟學案例教材,建立產業經濟學試題數據庫,不斷更新和完善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
2.建設產業經濟學實踐基地。
可由企業提供場地、資金、設備,參照國外的產業經濟學模擬實驗室,由高校和企業共同建設產業經濟學實踐基地。在實踐基地教學過程中,高教教師可深入企業進行培訓學習,同時,在企業內部選派骨干人員擔任學科指導教師,負責協助建設產業經濟學實踐基地、開展產業經濟學專業實踐實訓,使學生在實踐基地接觸最前沿、最實際的問題,真正達到“教、學、產”一體化。
3.高校、企業共同參與教學。
為彌補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缺失以及高校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普遍缺乏,高校可邀請社會企業人士進行課堂講座,或請企業聯合高校進行具體產業的經濟分析,由于單一企業力量有限,可以由同一地區或同一行業的企業共同參與產學合作的過程。此外,可由高校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共同組成專業師資庫,按教學進程需要選擇教師或研究員承擔教學任務,定期為學生講授專題課程。
作者:楊鳳張兵陳征單位: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沈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
- 上一篇:城管局城市管理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深化干部預警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