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

時間:2022-07-19 10:26:29

導語: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

1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麒麟區人民政府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始終堅持工商業、服務業、農業發展的觀念,謀化促進勞務產業經濟的發展,始終按照“發展完善中介組織,強化培訓技術技能和建設完善信息服務平臺,有效完成外輸內轉勞動力結構,培育壯大勞務產業經濟發展”的戰略發展新思路,大力打造發展勞務產業經濟。全區勞務產業經濟穩步發展,2015年全區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302人,有序轉移輸出6233人,累計輸出農村勞動力17.62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1500人,實現勞務產業經濟總收入47億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77億元的49.08%,勞務經濟已成為全區農村經濟收入增收的重要途徑,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1.1偏、貧、遠村莊勞務產業經濟狀況

麒麟區比較偏、貧、遠的村莊如珠街街道聯合社區的莊科、白石巖小組,茨營鎮大麥。聯合社區是珠街街道偏遠貧困社區,轄區山高坡陡,水少,海拔2160m,以農業生產為主,轄區7個村小組4400多人口,有450人在外打工,以白石巖村小組為例,193戶900多人口,有200余人在江蘇、浙江打工,主要從事公路、建筑類工種,占全小組1/2勞動力;莊科村小組90多戶,370人,有60多人在福建、廣州打工,通過與打工戶的座談了解,每年每人除去食宿車旅費外,能帶回家中的純收入平均在4.5萬~5萬元。以此類推,社區每年僅勞務產業經濟就可以帶回2000萬~2200萬元的經濟收入。茨營鎮大麥村委會總人口836人,225戶,4個小組,人均耕地0.3hm2,少數民族占2/3,主要從事烤煙、玉米、馬鈴薯種植,外出務工的只有45人,主要是在杭州架高壓線,有部分在老撾修公路或在廣州做玩具,務工收入相對較高,每人每年除去食宿車旅費,帶回純收入6萬~8萬元,勞務產業經濟給大麥社區每年帶回務工收入270萬~360萬元。目前全區還有2.7萬貧困人口,勞務產業經濟對于全區脫貧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1.2勞務產業經濟的發展規模

全區勞務轉移和輸出的發展勢頭強勁,在“十二五”期間以每年新增務工人員11.6%的速度遞增,直到2015年由于全國經濟運行增幅減慢,只增長5.6%左右。目前全區已有19萬人次的打工勞務大軍,其中有7萬多臨時工和季節工,實現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19.2萬人次,初步推算實現全區勞務產業經濟收入在52億~54億元。

1.3勞動力轉移輸出人員的構成和流出狀況

在區內從事打工和創業的占31%左右,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左右;外出務工創業人員中,男性占78.2%,女性占21.8%左右。從年齡構成上看,18~22歲占21%,23~45歲占68.5%,45歲以上占10.5%左右。從文化程度上看,小學文化及以下占10.4%,初中占75.4%,高中以上占14.2%左右;從流向地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是流入到國內的昆明、江蘇、廣東、廣西、浙江、杭州、上海及國外的老撾、泰國、緬甸等地。

1.4勞務人員轉移方式及行業情況

“十二五”期間,全區勞動力轉移輸出從自發無序的流動為主,向有組織、上規模、有序化、合理化的轉移輸出方向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區委、區人民政府及各級各部門的努力,全區的勞務產業外出務工人員通過市區勞務產業辦、人力資源促進會、人社局和中介機構有組織的轉移和輸出比例在逐步增大。通過職業學校培訓、“老鄉帶老鄉”等方式有組織的轉移和輸出勞務人員占總量的51.8%左右。據調研和統計資料顯示,全區勞動力轉移和輸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建筑、加工、交通道路、批發零售、餐飲、社會服務、電商等行業中。外出勞動力主要從事配件組裝工、礦工、建筑工、泥瓦工、鋼筋、焊工、縫紉工、搬運工、技術工、物流工、產品推銷、保姆、修路、架線、家政服務等職業。

1.5勞務產業經濟呈現新常態變化

1)全區農村和居民從“盲目勞務”向“定向勞務”轉變。經區、街道、鎮勞務部門多方協調努力,在全國廣泛收集勞務市場信息,鎖定一些企業、城市用工信息,通過網絡等媒體及各街道(鎮)、村、組信息員傳遞用工和就業信息,幫助農村和居民適齡勞動力到企業、礦山、建設工地務工,并建立臺賬,跟綜服務,同時利用打工人員作為“信息員”,以傳、幫、帶的方式把周邊廠家的用工信息反饋回家鄉,帶領人員外出務工。2)過節、農忙不回家。部分常年不回家的務工人員、具有一定技能的務工人員看到,城市出現傭工短缺現象,過節、農忙不回家,除了節省下來回的路費外,期間的高工資足以請人干完家里的農活。3)從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一些務工人員通過區勞務辦、農廣校及一些職業學校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或在企業里學到技術后,待遇逐年提高,加上企業對技工的優厚條件,許多務工人員選擇在一個企業里長期工作,并逐步穩定下來。4)回鄉創業人員逐年增加。部分務工人員打工積累了一定經驗和資本后,開始向農村和社區回流。這些外出務工者回流不是簡單地回到農村耕地,而是將先進技術、經驗和積累的資金帶回農村,直接促進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返鄉人員中有70%以上回到農村流轉土地搞特色種植養殖,建起了家庭農場及合作社,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有30%左右在鄉鎮做小生意,最終走上了經商和辦微小企業的道路,圓了農民工的創業夢,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多元化經濟的發展。

2存在問題

2.1人員整體素質低

勞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個體之間文化差異很大,培訓提高難度很大,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能力不強。特別是技能型和技術型人才匱乏,導致大批勞動力只能從事一些簡單勞動或低技能型乃至苦、臟、累、危險的苦力型職業,降低了勞務人員的經濟收入。

2.2培訓效率不高

由于受培訓場地、師資力量、培訓經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開展技能培訓的量小、工種少,培訓率低,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相適應,學員外出后找到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就業率較差,完全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影響勞務收入。2.3勞務管理與服務工作滯后勞務管理與服務工作滯后,服務平臺不健全,致使對廣大外出務工者的信息、求職登記、跟蹤管理、維權等服務工作相對滯后,大多數務工者靠傳統的血緣、地緣、人緣關系盲目外出,導致外出務工者怕勞務信息不可靠、怕工作崗位不穩定、怕勞務收入受影響、怕合法權益沒保障。

2.4勞務人員的后顧之憂較多

外出務工的勞務人員后顧之憂較多,如子女上學不方便,孩子的安全沒有保障,老人撫養不周全,承包地拋荒較多,豬、雞、牛無人管理等。

2.5勞務人員權益保障堪憂

有部分勞務人員的工資、福利、醫療、保險等不能及時兌現;一些小企業、工廠及個體私營業主坑騙勞務人員現象時有發生,勞務人員的維權意識普遍比較薄弱,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即使維權當地勞動保障部門也不能及時解決,往往務工人員由于等不起或拖不起,走極端而出現違法事故,對家庭造成嚴重的后果。

2.6缺乏科學規劃

工作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數量只下任務不求質量,缺乏正確的戰略規劃和定位。對勞務人員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不充分,對勞務人員素質較低、觀念落后、法制意識薄弱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因此發生問題很難解決,且解決的成本很大。

2.7思想觀念保守、陳舊

由于受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觀念陳舊,戀鄉、戀家、戀地,甘于現狀,不愿外出。

3對策建議

3.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把全區勞務產業經濟工作

當作一項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來抓勞務產業經濟工作具有投入小、見效快的特點。雖然勞務轉移輸出產業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稅收沒有直接的影響和好處,但大部分勞務經濟的收入返還到家鄉和社區,縮小了貧困面,相應地也減少了地方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同時拉動了當地農村和社區的消費市場,間接地增加稅收和收入,穩定了社會。勞務轉移和輸出產業經濟工作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富民政策”,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深層次的影響。所以全區各級各部門應把勞動力的轉移和輸出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科學的長遠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有效地避免或減少政府的運作風險。為勞務人員返鄉創業提供優惠政策和管理辦法,實行產業、行業導向,規范和幫助返鄉創業人員流轉土地創辦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特別是鼓勵返鄉人員合理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及當地經濟支柱產業,并引導做大做強。

3.2高度重視,強化培訓,改變和完善勞務產業運行機制

多渠道拓展勞動力轉移和輸出方式,提高技術和技能培訓的檔次,將苦力型勞動力輸出向技術性、技能型、智力型勞動力輸出轉變,從根本上改變勞務產業格局。因此要積極發展引導性培訓,加大資金投入,對一些特別貧困的民工在培訓上給予扶持或補貼。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統籌規劃、協調運作的培訓機制,把農村社區勞動力開發轉移輸出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社區勞動力就業培訓,真正做到面向農民農村社區,開設各種短期、中期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班,培養一批有一定層次的技術和技能型人才,真正提高勞務產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提高勞動力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提高勞務產業的總體經濟效益。

3.3開拓創新,優化環境,積極鼓勵外出勞務人員返鄉創業

一是對返鄉創業人員投資的項目,給予從外引進資金的同樣優惠待遇,在貸款、稅收、手續等方面給予扶持,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全過程的服務,幫助他們返鄉創業,興辦企業,特別要加大扶持創辦“觀光、旅游、休閑”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為發展“美麗鄉村”貢獻力量。二是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打工潮”走向“創業潮”,實現“勞動力轉移輸出人員帶回資本,引回人才,轉移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雙贏目標,助推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3.4搭建平臺,加強引導,促進轉移輸出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發展勞務產業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各種媒體以及發放宣傳資料、召開務工人員和創業人員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宣傳,激發農民外出務工的能動性,引導農民樹立敢于離土離鄉搞創業、進城入廠變市民的精神;充分發揮區內勞務中介組織、勞務市場、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心以及各中專技術院校就業渠道信息廣的優勢,定期不定期的舉辦用工企業招聘會,為農民外出務工搭建信息平臺,提供就業門路,促進轉移輸出。要借助“春風行動”“創業帶頭人巡回宣講活動”“民營企業招聘活動”“農民工維權服務活動”等方式,開展集中宣傳和服務,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發展勞務產業的良好局面。

3.5廣辟就業渠道,拓展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空間

新形勢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了新機遇,要抓住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當前關心重視“三農”工作的有利時機,進一步開拓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空間。一要在新農村建設中拓展就業空間。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重視利用當地原材料和勞動力,注重建設能夠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促進農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項目。同時積極發展觀光農業、生態旅游業和配套服務業,帶動勞動力就業。二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拓展就業空間。積極鼓勵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村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由產品生產向產前、產后轉移,擴大就業容量。三要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拓展就業空間。要認真落實省、市(區)發展區域經濟,加快推進城市化、城鎮化進程,增強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和承載能力。要大力實施園區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一批項目的開工與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要大力發展工商、運輸、建筑、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保險、公用事業、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城鎮房地產等新興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同時,要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吸引更多農民進城創業和居住。四要在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中拓展就業空間。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吸納就業和帶動勞動力轉移中的積極作用,引導民營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延伸產業鏈,擴大勞動力轉移空間。要引進和扶持發展一批有規模、有實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提高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開辦各類旅游、餐飲、運輸、商貿流通、家政服務等項目,創辦編織、鑄造、加工、維修等經濟實體,擴大勞動力就地向非農轉移就業容量。五要在建設現代化農業中拓展就業空間。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培養新型農民,造就一批職業農民。積極鼓勵農民加入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事技術、信息、市場流通等服務。

作者:盧琴 唐家壽 劉自興 單位:1.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麒麟區分校 2.曲靖市農廣校

[參考文獻]

[1]馮紹賢.麒麟區年鑒[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收稿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