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12-25 10:36:44
導語: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業聚集會產生集聚效應,這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首先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分析了產業聚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其次,從完善管理體制、健全產學研合作體制、完善技術與知識創新、促進產業聚集區域文化、制定合理的戰略發展規劃等方面論述了解決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聚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產業聚集主要是指產業集聚機構或者是企業在地里位置上非常接近,各個產業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大,支持和引導企業圍繞某一個核心內容進行分銷產品活動。在產業內部,分工比較明顯,可以使各類備件和工藝實現專業化。產業聚集效應產生之后,協會組織、員工培訓、中介、咨詢等相關服務機構逐步建立起來,并實現采購本地化,其中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
一、基于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聚集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上:1、大量的中小型企業集中的聚集與某一區域,可以使這個區域的生產協作和分工更加明朗,大大將低了企業由于頻繁交易而造成運輸成本。同時基于社會各個網絡關系的信任基礎而進行的分工合作,使企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維持了產業集聚穩定狀態。最后,集聚產業創造了馬修效應,吸引了大量的企業聚集在這個區域中,強化和壯大該區域的經濟發展。2、產業集聚可以有效的促進集聚區域內部新企業的飛速發展與成長。在集群中,有很多企業的性質是相同的,帶來了更多的專業性人才、開發性服務以及創新性研究,使區域內經濟發展獲得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市場信息,分工不斷細化。這種情況下,區域內部的新企業獲得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促進其不斷的創新和發展,提高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3、產業聚集能夠有效的促進區域社會經濟關系網絡,在集群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最高管理者不再以追求個人利益為主,而是以合作為主體,追求整體利益。從整體利益角度出發,加強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一個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使區域內部競爭力得以提升,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二)消極影響。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聚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上:1、場地或者是土地的成本增加。隨著各個企業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內聚集,由于各個企業之間的不斷的競爭,使得區域土地的成本日益增高,聚集的企業越多,區域土地就會越來越稀缺。這種情況下,使得土地的價格不斷提高,生產商以及居民的土地成本也會隨之增高。2、工資成本不斷增加。隨著產業聚集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活動越來越頻繁,導致運輸成本和土地成本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當居民在產業聚集區域選擇房產過程中,必須要有非常強的支付能力。根據學者霍吉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產業聚集規模的增大,工資水平會隨著區域人口的增長而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工資成本。3、社會成本。隨著區域空間中的企業聚集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犯罪率增高、生態被破壞、環境被污染等。而且這些現象愈演愈烈,這些現象的出現極大的增加了社會成本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區域的經濟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從某個角度上來看,現代城市之所以面臨大量城市病的關鍵原因之一便是產業聚集不經濟因素。
二、解決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對策
(一)完善管理體制。完善管理制度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需要加快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的推進速度,及時創新和調整,建立一個有利于產業集群綜合優勢能夠充分發揮,且廉潔、高校、精簡、協調、統一的管理體制。其次,相關部門要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大社會、小政府”的體制,按照責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相關模式構建一個綜合性服務型政府。最后,對行政體制進行改革過程中,其方向應該是行政一體化。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的首要任務是對分散管理、多頭管理以及分塊管理等各種問題進行解決,對產業集群實行統一式管理。這樣可以使區域內部的產業集群所承擔的權利、責任與職能相對應,而這些權限包括規劃土地管理權、預算財政管理權、規劃城鄉管理權以及各級干部的管理權等。(二)健全產學研究合作體制。健全產學研合作體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要幫助企業構建一個加強企業之間合作與溝通的網絡,使企業與各大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形成一個產業、學校、科研之間緊密聯合的運行體系,這樣可以使區域內部的產業集群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2、區域內企業聚集到一起之后,企業管理者可以組織內部員工不定期的對定向聯系的科研機構或者是大學實驗室進行訪問,向他們虛心求教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在訪問過程中,企業員工要對科研人員的研究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從中發現幫助和機遇,從而為工作創新提供保障。3、各個科研機構和大學要鼓勵員工或者是學生到聚集產業中進行實地考察,以此來了解企業的運行情況。(三)完善技術與知識創新。完善技術和知識創新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對聚集產業的離岸金融業務、外匯管理、多種所有制、綜合經營金融業、創業投資風險以及投資基金進行改革。加緊制定各個產業投資僅僅的相關運營方案,創新土地管理體制,對土地資源進行統一的開發利用。同時積極探索土地調控和引導經濟建設的新渠道以及用好政府對財稅方面的支持性政策。此外,加快聚集產業的更新改造、結構調整、高新技術改進,同時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2、以政企分開為原則,以混合經濟發展為主要模式,推進企業公有制公司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同時積極引進和大力發展民營企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聚集產業的活力。3、建設區域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主要是指將技術創新與經濟區域的應用、擴散以及產生關聯起來,并且具有內在關系的創新機構、組織和主體的復合系統。現如今,集群產業要將高新技術與科學進行高度的融合,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同時以集群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為主體,以資源共享、同業集聚為基本原則,使入駐的集中項目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完成技術與知識的創新。(四)促進產業聚集區域文化產。業集群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根植性,而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形成主要是建立在集群區域的文化之上的。產業集群的判斷標準是在集群區域內企業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之間是否具有內在聯系。簡單來講就是在區域內各個企業之間通過合作產生信任機制而相互“結網”。因此,想要消除產業集群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首先,要健全市場機制、增加社會資本、提高信任度、降低交易成本等,從而構建一個良好的區域文化。其次,區域內部企業不僅要高度重視內部資源的使用,以此來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同時還要積極的尋求外部資源,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實施和制定產業集群的政策。(五)制定合理的戰略發展規劃。地方政府在消除產業集群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過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區域性戰略發展規劃。首先,明確區域的發展思路。相關人員要以當地工業化程度為基礎,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目標,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指導思想,以對外開放為基本動力,以就業為主要責任,以信息化激活工業,構建一個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的區域戰略發展規劃,走出一條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環境少污染、資源低消耗、科技含量高以及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其次,堅持工業化適度原則。對新型工業化和已有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的關系、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從而制定出一個長期的產業布局規劃。
三、結論
綜上所述,產業聚集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經過上文分析可得,基于產業聚集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相關部門要在制定合理的戰略發展規劃基礎上,以區域文化為指導思想,不斷創新技術、管理體制以及健全產學研合作體制,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婷玉,宋然,代芃,南瑋瑋.產業聚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
[2]翁宇威,李治,黃小明.旅游產業聚集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影響——基于PVAR模型的分析[J].經濟師,2016.
[3]馬麗.要素聚集、產業聚集和園區經濟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16.
作者:劉廷東 單位:成都軌道交通管理有限公司
- 上一篇:消費符號生產與意義
- 下一篇:低碳物流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