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住房保障策略的影響

時間:2022-12-01 02:09:00

導語:解析住房保障策略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住房保障策略的影響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起就開始在城鎮中實施公共住房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公共住房保障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是以低租金、福利制和實物分配為特征的。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的住房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人為地割斷了住房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內在經濟聯系,不利于住房再生產各個環節的良性循環。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雖然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有效地促進了住房建設的發展,但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各個群體之間住房差距的擴大。因此,政府相應制定了住房保障政策。本文著重研究探討住房保障政策是如何地受到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等的影響

一、經濟因素是住房保障政策的物質基礎。

所謂社會政策的經濟基礎,首先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即生產能力或財富總量;其次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從理論上看,社會政策行動需要投入大量經濟資源,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所創造出來的財富越多,才能越好地支持提高在社會政策領域的投入。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差異會影響住房保障政策。例如,丹麥、挪威、瑞典用于全社會福利支出要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0%以上,而其中用于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支出,占社會福利總支出的百分之二、三十。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發展中國家,盡管近年來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但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地域遼闊,我國的保障性住房支出在財政中比例較小。

經濟發展模式對住房保障政策也會產生影響。一般說來,與技術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經濟相比,勞動密集型經濟對勞動力成本的變動更加敏感,因而對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的制約更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其社會福利水平會更多的受到勞動力成本的制約,這就對我國提高住房福利產生一定影響。

經濟體制也對住房保障政策體制和運行模式產生影響。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福利制度與經濟制度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國家———企業福利模式”。例如,1998年房改之前的單位福利分房制度。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社會福利體制也必須隨之改革,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

二、政治因素影響住房保障政策的價值取向。

從本質上講,住房保障政策作為一種社會政策是政府或政黨為了達到其社會目標而對經濟與社會生活施加的干預活動,其決策和實施過程受一系列政治因素的影響。通過廣泛的實施住房保障政策,首先可以有效地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也就是居民有房住問題從而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其次,通過實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縮小社會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緩解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為社會政治穩定創造必要的條件。其次,通過實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重要的社會基礎,從而增強政府在社會中的凝聚力,并提高民眾對政府和政治制度的認可和擁護的程度。當代社會政策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含義是,國家向民眾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行動是基于民眾基本的社會福利,是國家保護公民基本人權的重要內容。

在住房保障方面,我國有很多關于住房的法規,規定了公民在住房方面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需要政府通過現實的住房保障政策行動來具體落實這些權利。

三、社會因素是住房保障政策制定的現實依據。

與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會政策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影響千家萬戶的生活以及社會各個群體和個人的實際利益,與家庭、社區、組織和階級階層關系等方面關系密切,并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

首先,住房保障政策與社會階層結構有著密切關系。社會政策是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進行的,社會階層結構對其社會政策產生著明顯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住房保障的功能一直是家庭、社區以及單位等承擔的。例如,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住房政策體系中,存在單位福利分房。

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單位”作為住房提供的主體已經不復存在。社會階層結構日益復雜,低收入、缺乏穩定和保障的就業使城市產生了新貧窮階層。雖然近年來通過改革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了保障房建設,有了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等,但依舊不能很好滿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不宜居、經濟適用房價錢偏高,這些都體現出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中對社會階層結構的把握還不到位。

其次,家庭結構和功能變遷對社會住房保障政策也產生一定影響。由于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不斷增加、家庭養老等功能弱化這些趨勢的出現,需要國家采取更多的住房保障社會政策行動相配合。所以,當家庭無法保障住房需求或不適于由家庭來滿足這種需求的時候,就應該由政府和其他組織整體性地來制定住房保障政策以改善低收入居民無所居或住房環境不好的問題。比如,對獨居、“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應該創新住房保障模式,把住房保障設置與生活服務的便利性、精神輔助等軟性因素結合起來。

同時,社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它在社會政策行動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社區自身以自治的方式向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務。二是社區參與到政府的社會政策行動之中,并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對于社區內住房困難的低收入“、低保”家庭能早日享受到政府的廉租住房優惠政策,社區會加大工作力度,利用多渠道向社區居民做好廉租住房補貼條件、廉租住房保障對象保障標準、所要提交材料等相關政策內容的宣傳,做好社區內低收入家庭和“低保”家庭的廉租住房補貼的申請和辦理工作等等。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組織方式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從組織中滿足各種需要,并且人們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以及所獲得的福利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情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所屬組織的影響。因此,社區及居民的組織化程度、基層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與服務意識、公平原則,影響住房保障政策的執行效果及保障對象的主觀評價。

最后,住房保障社會政策的目標之一是要促進社會發展,政府通過住房保障政策來“醫治”當前存在的住房問題,通過保障房的建設和主動的干預房地產市場來協調住房問題,通過運行住房保障政策而建構和維持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層面。另外,住房保障情況對個人和社會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合理的公共性的住房保障行動能夠促進建構一個平等、穩定、和諧的社會。

四、小結。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重視發展型社會政策模式,即在維護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使住房保障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相協調。通過廣泛的實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有效地解決基本的民生問題,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有房住的問題,從而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通過實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縮小社會分化和社會不平等,緩解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為社會穩定創造必要的條件。在住房保障方面,切實保障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使其能與居民需要及工薪階層的薪資制度聯系起來。同時,在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上應該以社會需求為依據,考慮到階層結構的變遷、家庭功能的變化及社區生活方式的具體情況。社會成員是否有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政策執行中是否存在著某種問題,需要政策制定者加以識別和研究。所以,在政府制定和執行住房保障政策時,應全面了解政策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