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論文:拖累國民經濟的“利潤”
時間:2022-10-10 03:11:00
導語:經濟管理論文:拖累國民經濟的“利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實現的利潤,絕大多數來自政府壟斷行業和公司。對于這個經濟現象,讀者怎么看?我個人的看法是,政府壟斷行業的巨額利潤,拖累國民經濟的增長。
利潤是他人的成本
讓我從一般的道理下筆:天下所有的“利潤”——不論來自什么行業、什么部門——統統構成他人的成本。這個論點不容易反對。不是嗎?你在報攤上買的這份《21世紀經濟報道》,市價2元,是你獲得閱讀滿足的“成本”;這2元錢進了賣家的口袋就是“收入”,減去開支,就是報社的“利潤”。很清楚,報社的利潤構成讀者的成本。
買報如此,買其他產品和服務也如此。燃油公司購買油輪的運輸服務,所付費用當中,含有后者的利潤。航空公司購買燃油,燃油公司的利潤因此打進航空服務的成本。電力公司的老總乘飛機出差公干,他的機票費用是電力成本的一部分。電力公司再向燃油公司賣電,順手把電力利潤又“裝進”了燃油成本。
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市場里,上述游戲日復一日地進行著。節日期間外出旅行度假嗎?車馬費用、住店開支、飲食購物等等,就是我們獲得閑暇的代價。不要說休閑不是生產就談不到成本:上班時間一到,你我要工作就不得不放棄閑暇。因此,閑暇為工作之“成本”,其中包括了旅行社、交通運輸公司、飯館商店等等機構和個人賺取的利潤。
賣家利潤以少為佳
如此說來,賣家的利潤怎么可能是“好事”?從買家——包括為賣而買的買家——的角度看問題,最佳境界是天下賣家的利潤全部為零。不但利潤為零,最好他們的成本也為零,買家可以免費得到產品和服務!兩年前“免費經濟”大行其道,歡呼者眾,是有道理的。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不是理想國,免費經濟不能普遍而持久——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然。退而求其次,我們希望賣家的成本和利潤小一點、再小一點。要是你象我一樣對減少賣家利潤念念不忘,靠什么可助我們如愿以償?
市場拉低利潤
中外經驗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賣家要謀得利潤——全部經營收入比開支多一點——殊為不易。好不容易爭得了利潤,要保住更是難上加難。合并起來,市場競爭好象是優先保佑買家的。
先說市場競爭中賣方的利潤來自不易。試想諸多賣家彼此競爭,物買價廉的供應商為勝,哪里輕易就要得一個好價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當年的掌門人斯隆先生有言在先:在商業世界里要創造滾滾財源,首要的法門是“與眾不同”。這就是現在大家朗朗上口的“創新”。不錯,創新可能獲取特別的報酬——所謂“創新利潤”是也。但是商場很無情:標新立異固然不難,但在市場上要人買帳的創新就絕不容易。
讓市場買單的創新可遇而不可求。世人英雄惜英雄,所以總把眼光盯著商場上最成功的企業家。可是,怎么可以忘記“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教訓?每一個成功的商界故事背后,有多少雄心勃勃、富有新意的商務計劃泡了湯——血本無歸,到哪里去談利潤?打平了算,市場給“獨到”付報酬的時候,吝嗇得很。
更多的情況,還是我們山西前輩商人講的“省下的、就是掙下的”——通過不斷降低成本獲取贏余。不要以為這一套很“土”,它與斯隆先生另外一個現代贏利策略——成本優勢——暗合。也不要以為“不斷降低成本”很容易,在保證產品和服務品質的前提下,成本領先是大學問。無論如何,賣家爭相節約成本來圖利,對買家是好事。如果下周每份報紙的利潤提高5毛、但成本降低1元,你不會不贊成吧?
最重要的是,無論因為獨到、還是成本優勢取得贏利,市場總會把信息透露出去。由于市場是開放的,利潤信息就刺激別人進入市場爭利。就是說,競爭把賣家的利潤不斷往下拉,直到“平均利潤趨近于零”。1985年前,在北京隨便開一間小飯館的毛利率總在50%以上,現在這樣的好事哪里去找?
另類“利潤”拖累經濟
但是,政府壟斷行業產生的“利潤”是另外一回事。利潤在這里被打上引號,不是說它就不是經營贏余。而是說,行政壟斷下收入大于支出的的贏余,產生的根據及其變動的邏輯,自成一家。嚴格一點,這不是什么利潤,而是“行政壟斷市場權力的租金”——實在過于拗口,我們還是叫“行政壟斷利潤”吧。
“行政壟斷利潤”是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實施市場禁入或限入的產物。在政府壟斷市場的條件下,在位賣家的地位非常特殊——遠離價格競爭壓力,無須不斷節約成本,也可以將“平均利潤趨向于零”的市場威脅屏蔽在經營活動之外。在這些約束下,希圖賣家利潤小而又小,等于與虎謀皮。市場的禁入和限入削弱了競爭的壓力,行政壟斷利潤哪里會有“趨向于零”之理?
拖累國民經濟的“利潤”
這不是說行政壟斷改變了市場供求規律。只要買家拒絕購買——因為買不起、或者買得起也不買——行政壟斷利潤是無法找消費者報帳的。幾年前我在中部地區農村看到拉上了電線的村子不點電燈,知道當地農民對付高電價使的就是“不買”這一招。問題是,“不買”意味著放棄消費——進而就無法從事相應的生產,對經濟的損害很大。
消費者也可以買替代品。廣東、福建沿海的鄉鎮企業,家家有自用柴油發電機——高價電的替代品是也。不料許多電廠并不好惹,他們要政府發文、以環保名義禁用柴油發電機。類似的戲文——行政壟斷部門“打擊”替代品——在許多地方時有所聞。要是替代競爭的大門不能洞開,可選的替代品質過于低下,對經濟還是有損害。
最不可思議的地方還有兩處。其一,許多行政壟斷部門在設備能力過剩的情況下,依然不降價、不讓利。典型如民航運力供大于求,管理當局還是堅持機票禁折令,好象誓與降價為敵。其二,政府壟斷的行當多為國民經濟的上游、上上游,現在這些部門成了“創利和資產增值”的主力,一大塊硬邦邦的“利潤”要下游千家萬戶買單,把國民經濟頂得渾身難受。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行政壟斷利潤拖累國民經濟增長。現在論千億人民幣計的燃油、電力、通訊等國有部門的巨額利潤,不是國民經濟之喜,而是國民經濟之憂。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