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經濟運行論文

時間:2022-04-03 09:29:00

導語:各國經濟運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國經濟運行論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逐步轉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這一創(chuàng)舉,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確實沒有直接講過,但是馬克思關于三大社會形式學說對于我們理解這一轉軌提供了啟示。我國創(chuàng)立并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當代實踐表明,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一、人類社會只有經過商品經濟才能進入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一個基本觀點

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觀察當代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形態(tài)以及我國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應該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學說。馬克思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是有多種依據和劃分序列的。這里只談談他大致同時提出的兩種社會形態(tài)劃分學說。一種是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以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劃分為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學說。后人將之概括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或生產方式的序列。這種劃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廣為流傳和普遍采用的。但是,還應該注意馬克思的另一種關于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這就是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以人的發(fā)展程度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劃分為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的學說。

馬克思關于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時間相距不足一年半。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這兩種劃分序列并不矛盾和排斥,也不存在哪一種劃分更重要,或者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學說已經取代了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問題。

馬克思說的三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fā)展三個階段,是以社會主體的個人的發(fā)展程度,即個人是否獲得全面發(fā)展和具有自由個性作為標準或依據進行劃分的。從經濟上說,這種劃分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程度,人們交換活動方式從而經濟關系的發(fā)展和演變。這種劃分說明:起初,由于生產力低下,個人沒有戰(zhàn)勝自然界的力量,不得不依賴并從屬于共同體,個人沒有獨立性。這表明個人發(fā)展程度很低,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最初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發(fā)展階段,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不獨立的個人,憑借血緣關系和對他人的依賴建立聯(lián)系,這時個人之間只有勞動交換,沒有產品交換,從而人們直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后來,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原來自然發(fā)生的個人對共同體的依賴、從屬關系解體,個人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性的基礎上的。這表明個人雖然有了很大發(fā)展,但仍然是不全面、不自由的,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發(fā)展階段,生活在社會中的已獲得一定獨立性的個人,通過交換自己生產的產品實現勞動交換和建立社會聯(lián)系,從而人們間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間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最后,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原先單獨的個人變?yōu)槁?lián)合起來的個人,他們共同占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和生產能力,并成為他們的共同的社會財富,從而個人得到全面發(fā)展,并獲得完全的自由個性。在這個發(fā)展的階段,人們又直接地交換自己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表明個人的發(fā)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實現了人類的最高理想,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社會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或第三大社會形式。

個人發(fā)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尺。馬克思說的個人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也是生產力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相應地也是人們經濟關系的形式發(fā)展的三個階段。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fā)展階段序列,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這樣一條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必須遵循以上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體次相繼前進,決不能從生產力低下的、人們在狹小范圍內發(fā)展著的第一大社會形式或第一個階段,跳越過人們建立了普遍社會物質交換和全面關系的、能夠滿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存在發(fā)達分工體系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而直接過渡到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第三大社會形式或第三個階段。從人們勞動交換的社會形式而言,人類社會決不能從自然經濟或半自然、半商品經濟,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經濟,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所以,馬克思用人的發(fā)展程度作為標準和依據,來衡量社會發(fā)展程度和劃分社會發(fā)展階段,是科學的。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以上兩種劃分序列,對于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以及采取的經濟形式,有重大現實意義。我國解放前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都很不發(fā)展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序列來看,屬于第五種即社會主義社會,但從三大社會形式序列來看,仍然屬于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發(fā)展階段。這種情況同馬克思原來設想的社會主義并不完全符合,或者正如有學者所說發(fā)生了“錯位”現象。也就是說,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從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序列來看不同于資本主義,但從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fā)展階段序列來看,又同資本主義處于同一社會形式即第二大社會形式或同一個發(fā)展階段即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上。過去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錢中,只依據馬克思關于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學說,不考慮馬克思關于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走了不少彎路,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糾正過來。

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兩種劃分序列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一個重大啟發(fā)是,在認識本國社會發(fā)展階段、確定理論政策和創(chuàng)建馬克思主義廣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時,將五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結合起來考慮,可能是一種新思路。也就是說,在考察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不僅要看到它們在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性質上的根本區(qū)別,而且要看到它們在社會經濟形式上又有相同的地方。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經濟已經發(fā)展為更高層次的發(fā)達商品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大大超越了馬克思生活時代的發(fā)展水平,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存在。在像中國這樣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則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必須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這些都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我們黨將我國現階段社會定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和創(chuàng)新,是對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

二、當代世界各國實踐表明發(fā)達市場經濟是普遍共同的經濟形式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從16世紀誕生,到現在已有500年的歷史。以資本主義制度誕生為標志,人類社會進入了馬克思提出的三大社會形式序列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從人們的勞動交換關系的形式來說,盡管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早己產生并緩慢發(fā)展,但它成為社會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形式卻屬于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商品生產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出現,價值規(guī)律已經在長達5000~7000年的時期內起作用。那么,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當代的商品經濟又處在一個什么階段上?

關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歷史,傳統(tǒng)看法認為,它經歷了三個階段或有三種類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商品生產從原始社會末期產生,跨越存在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就將消亡。他們把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兩個階段。20世紀10年代以后,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它們在實踐中認識到,現階段的社會主義還不能消滅商品和貨幣,還需要利用價值規(guī)律。蘇聯(lián)在斯大林領導時期,明確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貨幣”,但強調它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有根本區(qū)別。這一理論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重大影響,總不敢理直氣壯地發(fā)展商品生產,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掛鉤,某些國家在特殊時期甚至主張取消商品貨幣和價值規(guī)律。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共產黨宣布: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學家提出商品經濟發(fā)展三階段論,將迄今為止的商品經濟發(fā)展歷史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三個階段或三種類型。但在理論研究和著述中,總是強調這三種商品經濟類型的不同,特別強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區(qū)別;對于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只簡單地提及,而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只有少數人探討過。其實,我國既然要發(fā)展商品經濟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上述這些問題是不容回避的,應該深入加以研究。首先要研究這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其次還要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和個性,考察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關于上述三種商品經濟的共性,我國學者將之歸納為以下諸點:生產者的勞動采取價值形式,商品交換遵循等價原則,商品生產者具有本位利益,商品生產者進行自主經營,與貨幣經濟共同存在,經濟活動受市場調節(jié),通行自由競爭原則,經濟具有開放性,等等。對于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qū)別,馬克思作了經典分析,集中表現在他提出的兩種流通公式上,前者為W-G-W(為買而賣),后者為G-W-G''''(為賣而買)。它們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前者建立在生產資料小生產者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追求使用價值以滿足生產者自身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交換時貫徹等價原則,不發(fā)生價值增殖;后者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和雇傭勞動的基礎上,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資本價值增殖,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剝削并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而等價交換僅僅存在于流通過程。對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區(qū)別,研究者總是強調它們的性質根本不同,如所有制、生產目的、作用和后果不同等等;至于它們的共同點,學者們很少論及。

但是,我國也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80年代初,卓炯作為我國最具創(chuàng)見的經濟學家之一,首先提出“擴大商品生產”概念,為研究近現代商品經濟理論,特別是為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開辟了一條拓荒之路。他認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過程是從簡單商品生產到擴大商品生產。從邏輯形式來看,簡單商品生產的對立物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如果把簡單商品生產說成是小商品生產,那么它的對立物是大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都屬于擴大商品生產,這是它們的共性,不同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如果按生產資料所有制來劃分,則是小私有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私有制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商品經濟(注:卓炯:再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68-73.)”。可見,卓炯對商品經濟發(fā)展歷史進行劃分時有兩個標準,一是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和生產規(guī)模來劃分,則有簡單商品生產和擴大商品生產兩種類型;二是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來劃分,則有前述商品經濟的三種類型。他的創(chuàng)見和突破在于前一種劃分,類似于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一樣。按生產規(guī)模來劃分商品經濟發(fā)展階段,符合從過去的小商品生產到后來的大商品生產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卓炯按生產規(guī)模劃分商品經濟類型的優(yōu)點在于,既能把歷史上的簡單商品經濟和后來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區(qū)別開來,又能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性尋找出來。但是,擴大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一個共性,但卻不能涵蓋和概括它們的主要共性;它是考察它們共性的一個切入點,但并沒有直接點擊到它們的核心。

根據16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為了研究和揭示商品經濟發(fā)展各階段的共性和個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在劃分發(fā)展階段或類型時,采用包容性較寬的用語似乎更好,可以首先把歷史上迄今的商品經濟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為了與發(fā)達商品經濟相對應,可以把簡單商品經濟理解為不發(fā)達商品經濟。

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也就是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這里涉及到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這兩個概念的異同及其關系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曾經熱烈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大同小異的兩個概念。從這兩個概念的主詞商品和市場來說,它們是不可分離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通過市場實現,市場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沒有商品就不會有市場出現,沒有市場也就沒有商品存在,所以商品和市場是一bìng@①產生、互相依存、共同發(fā)展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同一種經濟關系的形式,在概念上并無實質性區(qū)別。但從這兩個概念提出的過程來看,它們的含義又是有區(qū)別的。商品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專門研究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制定了完整科學的商品貨幣理論,認為商品貨幣關系的實質是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人們勞動通過產品交換而建立的一種生產關系的特殊社會形式。后來,列寧把人們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作為一種經濟形式稱之為商品經濟。而市場經濟概念則主要是西方經濟學家使用的。20世紀20~30年代以后,比較經濟學或比較經濟制度學提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個對立概念,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說明二者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不同:資本主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和調節(jié)經濟活動,稱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用計劃來配置資源和調節(jié)經濟活動,稱為計劃經濟。可見,市場經濟的本質含義是指與計劃經濟相對立的、由市場及其機制來配置資源和調節(jié)經濟活動的一種形式或體制。即使從市場經濟概念的這個含義來說,它與商品經濟概念也是一致的,是專指商品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特征。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這兩個概念是對同一關系——商品貨幣關系從不同角度考察而得出的不同用語:市場經濟是從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來說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由市場機制調節(jié)人們勞動交換關系的市場經濟。從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的角度來看的商品經濟的這一含義說,那么它們就沒有什么發(fā)展階段的高低之分,說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的提法,其根據似乎并不能成立。然而,就市場經濟概念提出的時間來說,實際上它指稱是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fā)達的商品經濟才稱得上是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則比較勉強,充其量只能是不發(fā)達的、不成熟的市場經濟。所以,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其實也就是發(fā)達的市場經濟,二者在發(fā)展階段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國家,發(fā)達的商品經濟或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在20世紀最后20年,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發(fā)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采取的經濟形式。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的區(qū)別主要是:(1)在生產技術上,前者是建立在落后技術和手工勞動基礎上的個體小生產;后者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機器大工業(yè)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2)在所有制上,前者是個體小私有制;后者是日益社會化的所有制,或者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是社會主義公有制。(3)在存在領域上,前者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社會形態(tài)中不占主導地位,只作為附屬經濟成分在比較小的范圍內存在;后者則與資本主義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結合在一起,在全社會范圍內存在。(4)在經濟活動的目的上,前者是為了獲得相等價值的使用價值,以保值為目的;后者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價值,以價值增殖為目的。(5)在市場范圍上,前者只形成狹窄的有限的地區(qū)市場,后者則形成廣闊的完整的國內市場體系和不斷擴大的世界市場。(6)在經濟運行機制上,前者是在自然經濟統(tǒng)治下的小生產者的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后者是資本自由競爭和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并逐步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7)在生產規(guī)模上,前者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后者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

上面講的發(fā)達商品經濟不同于簡單商品經濟的七個特點,正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共同點或共性。它們的區(qū)別點或個性有:(1)所有制基礎不同,前者是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后者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現階段中國則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結構。(2)追求價值增殖的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資本家個人發(fā)財致富;后者是為了社會整體和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3)在收入分配上,前者是少數資本家剝削大多數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并占有社會財富的大部分,勞動者僅獲得維持生存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只占有社會財富的一小部分;后者在本質上是勞動者平等地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但在一定歷史階段允許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4)在社會后果和最終目的上,前者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社會成員貧富鴻溝加深;后者發(fā)展趨勢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對于已經存在了5個世紀歷史的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如何劃分階段?過去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由于劃分依據不同而有多種發(fā)展階段劃分的序列;而單從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形式這一角度來劃分階段,則很少有學者做過。我認為,對它同樣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依據來劃分發(fā)展階段。如果從市場經濟概念原來的含義,即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和調節(jié)經濟的方式來看的商品經濟的角度,那么則可以依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的變化,把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的500年歷史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從16世紀資本主義誕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基本上是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的,可以叫做市場調節(jié)主導的市場經濟。(2)20世紀初,特別是20~3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jié)方式除市場調節(jié)手段外,又有了國家干預和宏觀調控手段,可以叫做國家調控和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前者可以理解為發(fā)達市場經濟的近代形式,后者可以理解為發(fā)達市場經濟的現代形式,或者叫做現代市場經濟。當今世界客觀存在的經濟事實是:包括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約200個國家和地區(qū),幾乎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一些國家早已建立了發(fā)達的市場經濟,一些國家已經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另一些國家正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就是說,除已經建立起發(fā)達市場經濟的國家外,其余大多數國家正向建立發(fā)達市場經濟的模式前進。總之,從當前實踐和今后一段較長時期的發(fā)展趨勢來看,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普遍的共同的形式。

三、資本和剩余價值也是發(fā)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

前已說明發(fā)達市場經濟是當代世界各國共同的經濟形式,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并不相同,那么,它們有沒有共有經濟范疇呢?當然,首先因為它們都實行市場經濟形式,不言而喻,商品經濟一切范疇,如商品、價值、貨幣、市場等等都是它們的共有范疇。可是,《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核心范疇,如資本和剩余價值能否成為發(fā)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并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資本和剩余價值是現達市場經濟共有范疇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解決。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范疇已經正式載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中。現在的問題是,這樣做是否有悖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實踐新發(fā)展出現的這個問題,因為已經超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進行理論概括的時代,我們既不應該要求前人那時就做出完全符合現在實際的回答,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受前人結論的束縛而不再進行符合時展要求的探索。因為馬克思《資本論》的任務是揭示19世紀中葉以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他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趨勢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特征的意見只是一種科學預測,這些預測應該接受實踐檢驗,并根據新的實踐加以發(fā)展。這樣做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恰恰在于,《資本論》為我們解決當前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據以前進的出發(fā)點。馬克思是運用辯證邏輯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一般和特殊相結合是一個重要方法,貫穿于整個理論體系的分析之中。當我們考察馬克思對資本和剩余價值這兩個范疇本身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它們又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

關于資本。資本的一般性是指它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研究了資本范疇的一般規(guī)定性。在他看來,“資本顯然是關系,而且只能是生產關系。”但是他在分析資本這種生產關系時,首先撇開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在最一般、最抽象意義上,從流通過程的層面上,分析了資本的屬性。馬克思在討論貨幣轉化為資本時,為了發(fā)現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貨幣的貨幣的不同,認為應該“先考察資本的一般規(guī)定”。馬克思認為,資本是一個價值額,也是貨幣,但與單純的價值不同,與單純的貨幣也不同,資本的一般規(guī)定就在于,它作為價值成了運動的主體,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勞動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510.)。《資本論》第1卷第4章在研究“資本的總公式”時,在敘述“勞動力的買和賣”之前,從比較資本流通公式和簡單商品流通公式的區(qū)別入手,從價值流通過程的角度,揭示了資本的一般規(guī)定性,說:“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余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176.)《資本論》第2卷第4章在談到“資本是一種運動”這一觀點時給資本下了一個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122.)資本的這一完整定義,顯然有兩個層次,首先它是一種自行增殖的價值,其次它是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建立在剝削雇傭勞動基礎上的生產關系。前一層次可以理解為資本的一般屬性,后者可以理解為資本的特殊屬性。資本的特殊性是指它是資本家所有的和進行生產的條件,是剝削和占有雇傭勞動者剩余勞動的手段,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性的含義從生產過程的角度,解決了資本作為能夠增殖的價值是怎樣增殖的,其來源是什么的問題。《資本論》第3卷最后一篇從社會歷史的高度指出:資本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20.)所以,說資本是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殊屬性的范疇是完全符合馬克思原意的。

關于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一般性就是馬克思說的“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251.)。這是對剩余價值一般性的經典解釋。馬克思還說過,如果我們把剩余價值、剩余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這幾種形式,而只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990.)這表明馬克思本人也主張對剩余價值這些范疇進行抽象,發(fā)現它們的一般性并成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的共有范疇。當然,馬克思講得最多的是剩余價值的特殊性,即它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雇傭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體現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自己以及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往往在資本的一般性即能夠增殖的價值的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說明其他社會形態(tài)里的經濟現象。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經常提到前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古老的資本形式。盡管那時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卻使用了商業(yè)資本、生息資本(高利貸資本)等這類用語,以說明它們也是一種能夠增殖的價值,從而拓展了資本范疇的適用范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全國解放前后也經常在一般含義上使用資本范疇,用來說明革命勝利后的經濟現象。認為建國后“國家銀行的資本”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在分析東北經濟情況時,為了與“私營資本”范疇相對立,提出了“公營資本”范疇,還使用了“國家資本”概念。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經濟政策方面規(guī)定:“國家資本和私人資本合作的經濟為國家資本主義。”(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1版,8.)在這里,使用了“國家資本”概念。1950年1月,中蘇兩國在新疆合資設立金屬和石油公司,劉少奇給的報告談到雙方出資問題時,使用了“資本”、“中國資本”、“蘇聯(lián)資本”等概念(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1版,98.)。可見,建國前后,我國重要文獻和黨的領導人并不認為“資本”是資本主義特有范疇而忌諱使用它,而是在通常一般意義上即企業(yè)經營所需本錢、資金來理解它的。

后來對資本、剩余價值等范疇作絕對化理解,拒絕在一般性上使用它們的始作俑者,是斯大林主持編寫的、于1954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從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制度這一立場出發(fā),在資本主義部分中,只強調資本范疇的特殊社會性,完全否認它們具有一般適用性;在社會主義部分中,宣布“資本、剩余價值、利潤、生產價格、雇傭勞動、勞動力價值等等表現資本主義關系的范疇已經消失”(注:蘇聯(lián)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M].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435.),甚至認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必要產品和剩余產品等范疇也不復存在了。取代它們的是社會財富、國民財富、公共財產、生產資料、產品等大量物質形態(tài)的范疇;因為還承認有商品、貨幣存在,也使用了一些價值形式的范疇,如基金(生產基金、流通基金)、貨幣資金、贏利、成本、價格、社會純收入等等。可見,教科書作者試圖用一整套全新的范疇代替《資本論》中的范疇,以表現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蘇聯(lián)教科書的這些觀點和作法,深深地影響著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理論界。

在這里,不應該忘記那時及其后我國許多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這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做出的貢獻。首先要提到的是無產階級理論家,在廬山罷官之后的1963年,在深入鉆研《資本論》及其科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關系兩重性學說(注:文集[M].第4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第1版,441-461.)。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兩重性以及內在矛盾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資本論》研究的主題;并認為《資本論》是“解剖社會主義經濟形態(tài)的典范”。他還認為,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特殊形態(tài)中揭示出生產一般,不但發(fā)現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而且也指出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適用于社會主義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資本論》中的許多范疇,除表現資本主義特殊以外,還表現出社會化大生產的共性,適用于社會主義經濟。他針對蘇聯(lián)教科書在社會主義經濟學中絕對排斥《資本論》范疇的作法,尖銳地指出:“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有人企圖用全新的概念和范疇去代替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使用的一切概念和范疇,這種嘗試,看來沒有十分必要,而且也難以成功,因為這些概念和范疇除了表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以外,還表現社會生產的一般性。”還要提到的是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孫冶方,他在60年代初也對蘇聯(lián)教科書進行了嚴肅批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這里只提及一點,即剩余價值也適用于社會主義的觀點,他說:“依照我的邏輯,既然承認‘剩余產品的價值’的說法,那么,甚至剩余價值一詞也可以采用。”(注:孫冶方:社會主義經齊論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189.)卓炯在80年代初,更系統(tǒng)地提出關于擴大商品經濟的共有范疇的觀點。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同屬擴大商品經濟,資金、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等等是它們的共有范疇。對于剩余價值,他堅持馬克思所說它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物化的剩余勞動的理解。他認為剩余價值有兩重性:作為勞動過程的剩余價值是一個經濟效果問題,而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剩余價值才是一個剝削問題。他這一觀點在經濟學界引起很大爭論,現在已被多數人所接受。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資本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范疇,資金才是擴大商品經濟的共有范疇。這就是說,資金作為擴大商品經濟的共有范疇,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剝削工人的資本,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則表現為發(fā)展生產、增進社會福利的“社本”(注:卓炯:再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M].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77-82.)。卓炯用“社本”與“資本”相對立,后來還有人用“公本”與“資本”相對立,多數人用“資金”與“資本”相對立,這表明前人在對“資本”是否現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這個問題上的探索是多么艱難。

我認為,根據馬克思經濟學的科學方法,根據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實踐,現階段世界各國仍然并將繼續(xù)處于發(fā)達市場經濟階段,資本和剩余價值是它的一般性的共有范疇;與此相聯(lián)系,由它們派生的許多范疇,以及相關的經濟理論、經濟規(guī)律也具有一般性和共同作用。當然,在不同基本經濟制度下,它們又具有特殊性,其內含、性質、表現會有所不同,運用于實踐時的作用、后果也會不一樣。其理由簡單歸納如下:

首先,這是運用馬克思經濟學科學方法論得出的結論。馬克思研究方法中一般和特殊相結合的辯證分析方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這一方法說明,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結合在一起的,一般性是特殊性的基礎,特殊性是一般性的表現。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研究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但資本主義經濟又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因此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必然有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的方面,另一是撇開資本主義特殊性的關于社會化大生產和發(fā)達市場經濟的一般性的方面。正是后一方面,為我們現在研究社會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持。必須指出,在馬克思時代,他沒有預見到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情況,也沒有預見到現代社會主義國家還要保留和發(fā)展商品經濟。所以,我們現在提出將商品經濟劃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或發(fā)達市場經濟兩個階段,以及資本和剩余價值是發(fā)達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等等,并不是馬克思原來就有的觀點,而是根據馬克思提供的方法論研究當代世界各國經濟實踐而得出的認識。

其次,這是對當代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實際做出的概括。當代世界各國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有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另一些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有些國家屬于經濟發(fā)達國家,而大多數國家則屬于經濟欠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或體制,像資本、利潤(剩余價值的現象形式)是普遍通用的概念。既然各國普遍實行市場經濟,那么,它們必然奉行市場經濟理論,遵守市場經濟規(guī)律,實行市場經濟政策,因此,市場經濟理論中的一些范疇和規(guī)律,必然成為各國經濟學的共有范疇和規(guī)律。像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使用的商品、價值、貨幣、市場和資本、剩余價值這些基礎范疇,可以為現達市場經濟繼承和使用,也就沒有什么奇怪了。還要指出的是,目前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像資本、利潤(剩余價值)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生活,并且進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這是客觀事實。理論界要做的,是對這種實踐做出馬克思主義的概括和闡釋。所以,本文的上述概括,并不是單純的理論推導,而是對當代世界各國市場經濟實踐做出的符合實際的理論概括。

最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以及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要。第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生產目的是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此不僅要擴大再生產,而且要追求經濟效益,增加資金積累,因此資本或資金的保值增殖是國家和企業(yè)的重要任務。馬克思所說的資本是增殖的價值、剩余價值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些一般含義,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本質,應該大膽地運用于社會主義經濟。第二,我國現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用現達市場經濟通行的理論和范疇是很自然的事。我國現在有各種所有制企業(yè),除公有制企業(yè)和私有制企業(yè)外,還有國家控股的、各種所有制互相參股的股份制企業(yè)或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對于各種所有制企業(yè),特別是混合所有制企業(yè)來說,進行經營活動和建立經濟聯(lián)系,必須有統(tǒng)一的經濟范疇、概念、用語、指標,否則將寸步難行。在一個企業(yè)內部或企業(yè)之間,如果對于國有、公有經濟成分使用“資金”、“社本”、“公本”,對于私有經濟成分使用“資本”,這將如何具體操作?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的經濟,不僅要大力發(fā)展對外貿易、吸收外資和發(fā)展“三資企業(yè)”,而且要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打交道等等。如果我們的經濟范疇不與國際經濟接軌,自立一套范疇,這又將如何操作?可見,我國推進改革開放建設事業(yè),迫切要求我們提出一套符合現達市場經濟的范疇,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亻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