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地資源保護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6 10:20:00

導語:我國土地資源保護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土地資源保護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對當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強對農田保護,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我國;土地資源保護;問題;對策

1我國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

1.1大規模違規圈地,導致耕地資源數量迅速減少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客觀上需要為工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保障;而主觀上則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過度擴張、盲目設立開發區、亂批濫占耕地,在財政壓力和政績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亂占濫用土地,把土地資源作為地方上“原始積累”和政府消費的財源,通過土地“農轉非”這種土地使用形式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獲取土地資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積累,造成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護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1.2土地資源質量退化及生態破壞

(1)土地沙漠化。

我國現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比建國初擴大了34.4%,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7.6%。據報道:我國土地沙化的擴展速度,20世紀50-60年代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這一速度己經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減退的重要原因。濫砍濫伐、過度墾殖,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原因。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6.8%,建國以來修建的8.4萬座水庫中的總庫容已淤積了40%,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3)土地污染。

2積極推進政策調整,切實做好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工作

2.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調整產業政策,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等。經濟較發達的特大城市的產業一般都處在“二、三、一”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的結構,這是因為,就土地利用集約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產業的利用集約度大于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又大于第一產業。

產業技術政策與產業布局政策的調整應是由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資源集約型的產業轉化,促進技術結構的升級和布局的集中。在農業內部進行調整時,也應該向土地集約利用性的農業耕作方式和種植方式轉化,鼓勵發展各種土地節約型技術和項目。

(2)正確引導城市化進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度。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時刻受到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的約束,所以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應注意以下問題:

(1)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導地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質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土地資源進行再分配,應著眼于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處理“吃飯”和“建設”的關系,規劃方法應以“供”定“需”,并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因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處于主導地位。

(2)控制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勞動、資本和技術,充分挖掘土地潛力,以獲得土地最佳的綜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要達到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和耕地數量壓力緩解的雙贏,其唯一的途徑是土地集約化利用。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采取“高度”內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的“攤大餅式”外延擴展,采用組團式發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潛力,提高利用率與產出率。

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發展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

2.2加強對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護耕地資源的數量穩定

(1)以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實施彈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出于國際和國內糧食安全考慮做出的正確決策,目的是保證“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一直以來,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種規定中著重于耕地的數量保護,對新開墾土地的質量標準要求模糊,更沒有考慮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應當以這樣的耕地總量指標作為實現動態平衡的目標,實施有彈性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2)嚴把用地審批關。

根據動態規劃嚴把用地審批關,對改變用途的耕地加強批后實施監管,堅決糾正、收回各種違規、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用地。對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項目,一律不批準用地。對重點地區、重點城市、重點項目組織檢查,強化建設用地批后實施的監督管理,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備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評價機制。

(3)全面實施國土資源管理聽證制度。

擬定或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擬定或修改區域性征地補償標準和安置方案、擬定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方案的,應當告知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為今后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踐行執政為民、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提供較為完善的實體和程序保障。

2.3加強對土地資源質量保護,減少因質量下降而導致的資源流失

(1)實行以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以及休耕為主的農地保護措施,保護土地質量。

實行農地保護可以減少土壤的侵蝕量,減輕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休耕就是將容易發生侵蝕的地區的耕地轉化利用方式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從長遠看,通過農地保護措施,可以維持和穩定糧食以及一些重要經濟作物的生產能力。按照經濟學家和農業專家的相關分析,農業有其自身的生產周期和生產規律,在這個生產周期中,土地資源的利用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中心,提高土地生產力。

我國的耕地面積持續下降趨勢明顯,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態退耕的順利進行、有效遏制耕地質量的進一步下降,必須集約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產力,以中低產田上改造為中心,大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我國中低產田土比例大,投入增產效益明顯,改造中低產田較開墾荒地、土地復墾投入少,用工省、見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產能力應該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中心,荒地開墾和廢棄地復墾要進行經濟性研究。

2.4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

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在給農業帶來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破壞,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障礙之一。①農藥的使用導致抗藥性蟲害的出現。一種殺蟲劑對某種害蟲長期使用,害蟲對農藥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人類施藥次數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從而加劇了環境污染。②農藥的使用導致農業生態體系中生物群落發生變化。多數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益蟲,中毒的昆蟲被啄食,又害死鳥類,使害蟲的天敵大量死亡,而天敵的繁殖能力遠不如害蟲,結果反而有利于害蟲的迅速繁殖,破壞了天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現代農業是以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為特征,而與此密切相關的肥料更是現代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在肥料、種子和水等糧食增產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達30%-40%。但是肥料在我國的使用仍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肥料對糧食增長率的作用不斷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國尚處較低水準。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還帶來環境污染等影響,這是肥料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所以,加強農業生產中的環境保護,在農藥和化肥方面應該實施科學施用的原則。一方面,化學肥料的開發、生產和施用等諸多方面都應予以重視;另一方面,要科學施用化學農藥,將農藥對土壤生態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劉吉平.我國土地持續利用亟待研究的幾個問題[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3).

[2]陳美球等.土地健康與土地保護[J].中國土地科學,1998,(4).

[3]黎明.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4]鮑榮華等.土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