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經濟主要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06 11:04:00

導語:勞務經濟主要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務經濟主要特征論文

1.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不斷釋放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變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的進步進一步發展了生產力,農產品產量、商品量、農業勞動生產率得以迅速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迅速增加。剩余勞動力為尋求更加充分的就業機會,必然向農村以外轉移。湖南省農業人口多,耕地少,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僅1.4畝,剩余勞動力數量相對較多,向農村以外轉移的“推力”更強。

2.農業比較效益低。據湖南省2000年農業生產效益調查:每畝水田種糧食獲得的純收入僅150.7元(不含勞動力成本),若扣除用工作價,每畝的純收益只有16.6元。養豬的純收入也不高,平均每頭只有43.3元。農業效益如此低下,所以農民說“辛辛苦苦種養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

3.鄉鎮企業不景氣,促使農民外出務工。近幾年來,關并“五小企業”,大部分鄉鎮企業轉制,鄉鎮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迫使農民外出尋找工作。僅攸縣就有近1萬鄉鎮企業職工北上南下尋求新的就業門路。

4.外出打工收入相對較高是主要的拉動因素。目前,農民外出一般是到縣城、大中城市,城市收入明顯高于農村,棄農進城轉入二、三產業符合人口流動總是由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流動的規律。據調查測算,2000年湖南省外出務工農民(含季節性外出人員)人均勞務收入達4339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高出一倍多。外出從事勞務,如能找到比較固定的工種,每月收入少則400-500元,多的達到1000元左右,月平均工資為600元左右,比在家務農的收入高得多。因此,農民總結說,“早外出早富,遲外出遲富,不外出不富”。

5.城鎮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較大的勞務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近幾年來各地更加大了城鎮化建設步伐,經濟增長和各項建設投資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較大的勞務市場。

6.城鄉差別也是導致農村勞動力外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文化生活相對貧乏;而城市較高的工資和生活水準、娛樂和文化上的優勢以及較好的發展前景,吸引著農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村居民,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愿望比較強烈。

二、現階段“勞務經濟”呈現的主要特征

1.外出勞動力規模比較大。據2000年抽樣調查,湖南省農村外出從事勞務者達842.3萬人,占全省鄉村勞動力總數的30%。其中,到外鄉的人數92.7萬人,到外縣的人數110.1萬人,到外省的人數403.3萬人,在本地從事勞務的人數為236.2萬人,分別占全部外出勞務人數的11.0%、13.1%、47.9%和28.0%。

2.“勞務經濟”增勢強勁。據510個農戶調查結果表明,今年1-5月,調查戶共有常住人口1966人,勞動力1343人,其中,勞動力外出人數為43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人,增長8.7%;外出勞務天數為41066天,比上年同期增加5226天,增長14.6%,平均每個外出人員在外時間為3個月以上。在外勞務者中,出省人數為20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人,增長5.9%。由此推算,今年湖南省農村外出勞務人數將達到915萬多人,其中到外省的人數將達到455萬多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32.6%和16.2%。

3.外出勞動力以青壯年為主。調查的436名1-5月外出務工的人員中,男性約占65%,女性約占35%。30歲以下的占55.3%;31歲-45歲的占31%;46歲以上的占13.7%。

4.外出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由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外出從事勞務的一般是文化素質相對高一點的和有一技之長的人。據攸縣農調隊調查,目前攸縣在外縣、外省從事勞務打工的勞動力中,大專文化的約占2.1%,中專文化的約占7.2%,高中文化的約占14.4%,初中文化的約占58.8%,小學文化的約占16.9%,文盲或半文盲占0.8%。外出務工人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遠高于全省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水平。

5.外出勞動力分布較廣。據調查,目前湖南省農村外出勞務人員中,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廣東、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蘇、上海、北京,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陜西、新疆、西藏也有湖南農村的打工者;有13.1%外出勞務者分布在省內各個城市;有18%的分布在外縣外鄉中;還有19.9%外出勞務者在本鄉鎮范圍內,在當地鄉鎮企業勞動的人員有8.7%。

6.外出勞務主要靠“三緣關系”,存在明顯的自發性。目前農村勞力外出主要是靠“血緣、人緣、地緣”關系,家庭成員帶領,親朋好友介紹,本地外出人員的示范,以及自行外出闖世界等方式。有關部門和鄉(鎮)村培訓和組織農村勞動力輸出的也有,但比重不大,農民自發組織十幾或幾十個人打工的較多。有的外出打工人員由于沒有熟人介紹和門路,在外地轉了10多天,找不到工作,只好打道回府,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上幾百元。

7.外出勞務者大多以“非正規就業”方式從業,并具有兼業性和“候鳥型”的特點。目前,湖南省農民外出勞務大多是非正規就業,從事的行業比較廣泛,但以體力勞動和經商為主;多數外出勞務者一年以內從事過多種職業。農村外出勞務者絕大多數仍然保留或種植責任田,有50%以上外出勞務人員一般只在春節回家一次;如果家庭缺乏勞動力,責任田則轉包給他人,個別地方也存在拋荒現象。有40%以上的外出勞務者是農忙在家,農閑外出的“候鳥型”打工。

三、“勞務經濟”的作用和影響

1.從事勞務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幾年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收入下降,農民收入之所以還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勞務收入的增長。湖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在農產品價格下跌階段,也正是依靠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從事二、三產業,走進小城鎮和大城市,在脫貧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2000年湖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97元,其中勞務性收入就占了1/3以上;農民農業純收入下降15.5%,人均純收入還增長了2.3%,主要是由于勞務收入增長了13.5%。

據對510戶調查,今年1-5月外出勞務人員人均勞務總收入為1919.5元,比上年同期的1785.4元,增加134.2元,增長7.5%。如按常住人口計算,農民人均勞務收入有425.7元,比上年同期的365.7元,增加60.1元,增長16.4%。這充分反映勞務收入的增長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外出從事勞務是緩解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的重要方式。湖南省目前農民出省勞務人數達400多萬人,相當于全省城鎮就業人數的一半,并且已經超過了全省鄉村從事非農產業人數的一半,出省勞務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緩解全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的重要方式。

3.有利于發揮城市的“擴散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外出打工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熟悉了市場,轉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許多典型事例也說明,一些農民工在經過幾年的打工生活后,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他們回鄉后興辦企業,帶動了一方農村脫貧致富。

4.勞務輸出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外出務工人數不斷增多,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形成了滾滾的“打工潮”,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一些與勞務輸出有關的中介和服務行業或應運而生、或不斷壯大。2000年攸縣全縣輸出的勞動力達11.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30.1%,收入達9億元,占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50%左右。其中,僅在深圳市從事“的士”的勞力就達1萬余人,包租或購買“的士”5200多輛。“勞務經濟”的迅速擴張,給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5.外出勞動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是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據有關部門測算,改革開放以來,約有15%-20%的經濟增長是勞動力部門轉移的貢獻,農村勞動力功不可沒。其次是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改善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的比例關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再次是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從事的大多數是臟、累、苦等城市人不愿意從事的工作,既滿足了城市用工需要,支援了城鎮建設,也沒有對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構成實質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