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城市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9 03:40:00
導語:經濟全球化與城市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經濟全球化為參照坐標研究城市化發展趨勢,是近年來國際城市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Friedmann,1986;Castells,1989)。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城市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繼發達國家城市化之后,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主流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大城市繼續占據支配地位,城市間的合作將跨越區域界限,形成嶄新的有機聯系的世界城市網絡。經濟全球化將形成多極多層次的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使城市化過程空前加速,涌現出更多的城市。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
唐子來(1999)在研究了城市化的一般過程和發展規律后發現,新世紀里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趨勢仍然是城市化。與城市化的各個歷史階段不同,當今世界還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織一體,使城市(特別是大都會地區)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表現為以下特征:第一,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突出,管理/控制-研究/開發-生產/裝配三個基本層面的空間配置已經不再受到國界的局限。第二,各國的經濟體系越來越開放,國際貿易額占各國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各種發展資源(如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第四,信息、通訊和交通的技術革命使資源跨國流動的成本日益降低,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第五,在全球化進程中,空間經濟結構重組導致城市和區域體系的演化(城市規劃原理,2000)。
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城市從工業時代過渡到信息時代,第三產業成為城市發展的后續動力。隨著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開始崛起,并逐漸取代工業而成為城市產業的主角,并由它繼續推動下去。這種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生產性服務的增加和消費性服務的增加。《世界發展報告》的統計表明,在1960-1980年期間,發達國家在制造業中就業的人數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制造業產值比重則從40%降為37%;但同期城市化水平卻從68%上升到78%。其原因正是第三產業的拉動所致,這段時期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從44%提高到56%,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也從54%提高到60%。
二、城市發展突破了傳統的等級體系框架,正在形成新的城市網絡體系
伴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主要城市的金融服務和專門化服務水平迅速增長,由銀行、投資公司、法律機構、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共同組成的金融綜合體已經成為各部門的決策中心(Green,1993)。這些大都市金融綜合體正在成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一體化系統的節點(Mitchelson,1994)。傳統的城市體系基于國家的框架,分為首都、區域中心等級別,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下的生產、流通、交換系統的機制的形成,傳統城市體系的框架立論基礎正在改變。城市作為城市系統的一部分,不是按照傳統理論的領土的連續性,而是建構在功能節點(中心城市)以及節點間的軸(商品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之上。
Castells(1996)進一步指出,這種空間的邏輯“以流的空間”為主宰,建立在把生產和管理的戰略節點全球性地聯系在一起的電子線路上。不過這并非這個社會唯一的空間形式,相反,人們見到“地方的空間”一如既往地作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領域的組織形式。應當說,主宰當今世界的重要機制是基于“地方的空間”之上的“流的空間”。并且,我們的社會已經演化成為基于“流的空間”的網絡社會。Borja和Castells(1996)在《地方與全球》一書中闡述:全球化最為直接和最為突出的地方影響是城市的空間和社會結構。全球經濟網絡的控制性節點是商務產業(advancedservices)和研究開發活動(researchanddevelopment)最為發達的城市。在全球競爭中,城市必須提供這些產業所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telematics)和相應的人力資源所需要的生活環境。同時,信息技術使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可以分散在全球范圍的不同地域,同時仍保持了生產過程的整體性。
正如Batten(1993)所指出的,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實體網絡(即基礎設施)的節點、密度和效率連接到世界各地;
第二,能否在世界無形的網絡體系中發揮人口、知識、資金、貨物和服務的全球性交換作用;
第三,能否創新性和適應性地不斷發揮網絡中固有的協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導向作用。
三、城市化的主流轉向東亞地區,給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隨著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從全球范疇而不是國家、地區的范疇認識城市化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客觀認識“經濟全球化”背景,對研究我國城市化政策、制定城市化戰略步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發達國家的經濟重構產生了所謂的新的國際勞動分工。一方面是生產性服務業向大都市集聚,產生所謂的“世界城市”,因而有了“功能以世界城市體系”的提法;另一方面,制造業的轉移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機會,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憑借這個機遇迅速崛起,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相應地城市化進程也大大加快(陳振光,2001)。
根據阿銳基(2001)對20世紀社會、經濟根源的研究,資本積累的世界性過程的中心從美國逐漸轉移到東亞地區。東亞的資本積累過程中的程度,可以從(圖1)中描繪的趨向來測定。該圖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明顯的趕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核心組織[1]”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例子。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只有日本的成就非同一般,優先于并帶領地區騰飛。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韓國和臺灣地區離開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而香港和新加坡地區加上西班牙則離開了低收入群體,穩步進入中等偏上收入的群體。
附圖
資料來源:WoytinskyandWoytinsky(1953);WorldBank(variousyears);EconomicPlanningCouncil(1977,1982,1988).
圖1從比較的角度看東亞的興起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組織核心=100)
聯合國根據1990年世界各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對全球未來城市化進程進行了分析和預測,詳見(表1)。
表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未來年平均城市人口增長率(%)
地區1970-19751986-19901995-20002020-2050
發達國家1.50.80.80.5
發展中國家3.74.53.82.2
資料來源:“全球城市化展望”,聯合國,1990年。
由此可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城市人口都將經歷一個持續高速的發展期,從而使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結果是全球特大城市聚集區的數量和分布發生了
顯著變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的數量近幾十年大大地增加了。1950年全球800萬人口及以上城市集聚區只有2個,全部分布在發達國家;1970年有10個,5個分布在發達國家,5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1990年,增加到20個,其中6個分布在發達國家,14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分析2000年將會進一步增加到28個,其中6個分布在發達國家,22個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四、中國城市化進入加速期,具有后發優勢
1998年底,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30%,城市化進入了中期階段,這是一個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階段。根據諾瑟姆(RayM.Northam)的"S"型城市化發展軌跡,城市化發展速度在30%-70%之間呈加速狀態。在50%時加速度達到最高點。可以預測,2010年之后,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會以每年至少1個百分點的遞增速度上升,至2020年達到60%左右的水平。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長期以來較工業化的發展處于滯后狀況,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確立和完善,城市化發展的推動力將越來越大,因此,中國出現加速城市化的過程已屬必然。
趙寶江指出,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將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梯度,這種發展梯度已經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態勢。東部沿海地區有可能出現普遍的繁榮,并帶動一部分城市率先進入信息城市的行列。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機遇,使中國有可能發揮后發優勢,進而搶占若干技術制高點,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構造新的城市網絡體系。未來中國的城市化將出現難以避免的快速發展過程,導致更多設市城市的誕生。中國有必要建立世界城市和自己的創新中心城市,使之盡快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新節點,并把中國各級各類城市融合到新的城市網絡體系之中(顧朝林,1999)。
【參考文獻】
1FriedmannJ.TheWorldCityHypothesis.DevelopmentandChange,17:69-83,1986
2CastellsM.TheinformationalCity,London:Blackwell,1989
3唐子來.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城市管理的新議題.城市規劃匯刊,1999(3):75-76
4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GreenM.B.AGeographyofInstitutionalStockOwnershipintheUnitedStates.Annals
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Vol.83,pp.66-89,1993
6MitchelsonR.L.andJ.O.Wheeler,TheFlowofInformationinaGlobalEconomy:the
RoleoftheAmericanGeographers,Vol.84,pp.87-107,1994
7CastellsM.TheSpaceofFlows:ElementsforanUrbanTheoryoftheInformation
Age,NewMedia:TechnlogyScienceandCulture,No2,1996
8BorjaJordiandManuelcastells,LocalandGlobal:ManagementofCitiesinThe
InformationAge,EarthscanPublications,London,1996
workCitiesVersusCentralPlaceCities:BuildingaCosmocreative
Constellation.InAndersonA.E.,BattenD.F.,KobayashiK.andYoshikawaK.:The
CosmocreativeSociety,Heidelberg;Springer,pp.137-150,1993
10陳振光.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城市體系發展趨勢.城市規劃匯刊,2001(1)
11杰奧瓦尼·阿銳基著,姚乃強,嚴維明,韓振榮譯.漫長的20世紀——金錢、權利與我們社會的根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12顧朝林,張勤,蔡建明.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跨世紀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商務印書館,1999
- 上一篇:市場經濟轉型與城市管治論文
- 下一篇:經濟合作問題一體化思考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