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戰略論文

時間:2022-01-10 08:53:00

導語:對外開放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開放戰略論文

一、中國對外開放戰略道路的歷史選擇

(一)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理論途徑

國際經濟聯系的主要途徑是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開放戰略,也就是在這兩個方面的戰略選擇。

1、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的對外貿易戰略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引擎,這條由古典經濟學所闡述、并為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所證實了的道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仍然具有適用性。這不僅是因為外貿可以擴大發展中國家的總產出和出口,而且因為外貿可以換回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品及中間產品等,為發展中國家實行工業化、改變傳統經濟結構、提高產出與收入水平、實現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促進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削減進口,減少對國外的經濟依附;節約外匯、平衡國際收支;發展本國幼稚產業,實現工業化;發展制造品的生產和出口;增加工業部門勞動就業,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等等。可見,該戰略的立足點,一是為了消除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障礙,二是為了消除貿易條件不利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為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出口促進戰略,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利用本國自然條件優越或勞動力便宜等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先進的產品,通過擴大出口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出口的擴大有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均收入,促進工業基礎的強化和工業化進程;出口的擴大有助于提高本國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使產業結構高級化;由于出口促進的多為工業和制造品工業,因此出口擴大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就目標而言,出口促進戰略的實施是為了實現全面工業化和迅速增長經濟,并克服進口替代工業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2、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的國際資本流動戰略

發展中國家國內資源不足,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資源,因此,通過引進外資、利用外國援助等途徑從外部獲取資源是必要的。國外資源的流入,可以解決一國儲蓄不足、外匯短缺、資本品稀缺等問題,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引進外資的主要利益在于:可能幫助發展中國家填補儲蓄缺口,解決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從國外獲得國內生產急需的特殊的商品和勞務;從國外獲得可以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技術、新的生產方法,以增強國內提高產㈩水平的能力;彌補國內技術、管理、企業才能方面的不足,等等。

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發展中國家應該適時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原因在于: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進一步開拓內外市場,帶動國內出口;利用全球要素價格差異,增強本國經濟競爭力;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二)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現實選擇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對外經濟基本上是處于封閉狀況。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有著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資本和外匯都很短缺,發展經濟面臨嚴重的資本不足的約束;二是就業壓力非常大,人均國民收入很低,發展經濟面臨國內市場不足的約束;三是國內資源比較便宜,例如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等都比較便宜。我國經濟在當時的這三個特征,決定了我國當時對外經濟的基本戰略選擇是:在貿易方面,實施出口促進戰略;在資本流動方面,實施引進外資戰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雖然提出了改革和對外開放,但在改革開放的前10年,我國的對外經濟實際上發展較為緩慢。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國的對外經濟才開始得以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才開始在規模上有了起色。這種對外開放戰略自1992年開始大規模推進,到了1997年,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因為1997年我國經濟遇到了兩個挑戰,一個是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首先表現為對外匯的國際炒作,似乎只有外匯儲備豐厚的國家,才可以阻擊這場危機,因而有利于外匯儲備增加的限人的貿易戰略、獎人限出的資本戰略的對外開放戰略,就更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另一個是中國宏觀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了總需求不足,總需求不足導致了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口大量增加。對于這種總需求不足,當時我們雖然也試圖通過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而啟動,也就是試圖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而加以刺激,但當時因為各種原因,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所推動的政府投資對啟動總需求有些作用外,別的措施似乎見效都甚慢,因而我們后來加大了國際政策對需求啟動的力度,也就是通過擴大進口和積極引進外資而啟動國內需求,后來恰恰正是因為這些擴大出口和積極引進外資的舉措,才通過開發和占領國際市場而釋放了國內需求嚴重不足的壓力,彌補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不足,有效地帶動了經濟增長,從而收到了啟動經濟的巨大效果。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WTO的其他成員,通過中國加入WTO,等于是承諾了中國享有WTO成員的基本權利。同時,這個承諾更多的是中國向所有的WTO成員的承諾。總的來看,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的開放邁進了一大步。

二、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主要成就

(一)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自1978年實行對外開放戰略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206億美元,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7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04.3倍,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增長18.1%,進口增長16.7%。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躍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農副產品等為主的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與此同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快速增長,而初級產品進口額占比下降。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個百分點。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從貿易依存度來看,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非常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年度進出口總額及外貿依存度如圖1所示。

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給我國帶來了貿易順差的大幅增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度貿易順差情況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直觀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大部分年份為貿易順差,特別是從2005年始,中國年度貿易順差額超過1000億美元。2007年更是達到2622億美元的新高。

外貿對經濟的貢獻也不斷提高。按支出法測算GDP的公式為:GDP=C+I+G+(X-M),其中C為消費、I為投資、G為政府購買支出,X為出口,M為進口,(X-M)為貿易順差,可見,貿易順差與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支出一起進入GDP核算,隨著對外開放以來,貿易順差的增長,其占GDP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長,1982—1994年間這一比例在正負間波動,1994年不到1%,2007年這一比例達到7,7%。

(二)吸引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投資發展迅速

自1978年實行對外開放戰略以來,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1983年以前,中國吸引外資很少,對外直接投資也很少。1983年我國吸引外資只有6.36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只有0.44億美元。到了2007年我國吸引外資達到748億美元,增長了117倍,1979—2007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602億美元,平均每年262億美元,2002年以來利用外資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2003年到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額(非金融部分)分別為29億美元、55億美元、123億美元、176億美元和187億美元。非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87億美元,增長了425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年度流量如表3所示。

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1992年以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開始直線飛躍,在2001年達到691.95億美元高度后有所下落,但到2007年又達到歷史新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年以前不到10億美元,1993年達到44億美元以后,直到2003年一直在下落,從2005開始對外直接投資有大幅度的增加,年度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遠遠大于對外直接投資,從而在資本項目下,我國逐年獲得順差。從圖4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從1993年始,來自直接投資的資本項目年度順差開始超過200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561億美元。

(三)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

如前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貿易項目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在資本項目下同樣積累了大量的資本項目順差,貿易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形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使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1978年以前,外匯儲備從未超過10億美元,直到1983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8.9億美元,2007年底達到1.53萬億美元,25年間增長了約1700倍,見圖5。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四)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簡要評價

中國現行開放戰略框架的主要特征是,我們在國際貿易下采取了積極擴大出口而限制進口的方略,例如在出門上實行了出口退稅比例較高的有利于擴大出口的退稅政策,在進口上實行了比較嚴厲的進口關稅政策,甚至不允許進口;在資本項目下,我們實行了大力吸引外資而限制資本外流的政策,例如對外資實行包括稅收優惠和土地優惠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但對資本外流卻嚴加控制。與這種開放戰略相聯系,我國的外匯體制實行了國家嚴格控制的行政性管理體制,不僅外匯的流動被嚴格控制,例如資本項目下的外匯兌換從不放開,而且外匯的價格也是政府控制的,實行政府定價原則,因此,外匯的流動和定價,都不是自由的和市場化的。這種以獎出限入的貿易戰略、獎入限出的資本戰略、追求外匯儲備偏好為主要特征所構成的開放戰略。

這種對外開放戰略,非常快速地形成了貿易順差和使外資大量地流入了我國,因而非常有效地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同時又為我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人們的收入。當然,這種戰略也對我國的改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形成了開放帶動改革的體制變革效應。我國對外經濟的這種戰略選擇,在當時是對的,是符合當時我國的國情的,我們對此不應有任何指責。然而,隨著國內經濟及世界經濟的發展,這種戰略需要調整了。

三、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當前面臨的挑戰

(一)外貿依存度過高,使得國內經濟更多地暴露于國際經濟波動及國際貿易環境波動的風險中,增加了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難以持續平衡增長

30年來,我國實施的這種以擴大出口為基礎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使得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的貢獻排序是:出口、投資、消費。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表現為出口拉動型。從國際經濟波動來看,當前,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已明顯減緩,歐、日經濟也深受其害,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整體減緩已基本成局,其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尤其對那些依賴美國經濟程度較高的國家,出口形勢有可能變得更為嚴峻。有人已做八、預測,如果美國經濟減緩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可能減緩0.5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經濟可能受此拖累放緩0.2—0.3個百分點。也許這種預測有點過頭,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蕭條局面,對中國的出口影響肯定是不小的。近年來我國出口增長與美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粗略測算,美國GDP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會使我國㈩口增長率下降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如果美國經濟減速明顯,將對我國出口乃至經濟增長的穩定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從國際貿易環境波動來看,中國產品遭遇貿易伙伴國的反傾銷,大有勢頭越來越猛、品種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之勢。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7年5月底,已有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37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573起,反補貼2起,保障措施調查51起,特保調查11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了中國約186億美元的出口貿易。2003年,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反傾銷、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額約22億美元,涉案部門與2002年相比,增長了178%。從涉案數量和涉案金額看,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最嚴厲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和歐盟。僅2003年,美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立案達到11項,涉案金額達18.5億美元,占涉案總金額的84.1%。雖然從貿易總額上看,我國產品遭遇反傾銷的總額度只占貿易出口量的1%,但是,近幾年來遭遇反傾銷的商品卻呈非線性增長。有理由相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貿易救濟措施的最大受害國。

(二)巨額的外匯儲備不僅機會成本巨大,而且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增大,加劇了國內流動性過剩,對國內經濟形成強大沖擊

巨額的外匯儲備雖然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但持有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機會成本巨大。由于人民幣匯率機制缺乏靈活性,導致貨幣供應量飆升。流動陸過剩,進而刺激投資,導致國內經濟過熱,助長了國內經濟結構的扭曲,并且大大增加了物價上漲的壓力。首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在不考慮順差國的海外直接投資時,經常項剛匝差為順差國帶來的收益:美國國庫收益率x順差額;其機會成本:國內投資利潤率x順差額。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利潤率通常高于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因此它們保持經常項目順差一般意味著其國民福利的減少。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講,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引資國(資本項目匝差),這個國家就應該成為經常項目逆差國。雙順差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用高回報的股權同發達國家交換低回報的債權。除非外國所有權同技術引入不可分割,與FDI成功轉化為相應貿易逆差的情況相比,FDI未能轉化為相應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將導致國民福利減少。雙順差必然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而外匯儲備代表了一個國家對美國的補貼。外匯儲備越多意味著對美國的補貼越多,而對外國的補貼自然代表本國福利的損失。總之,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說,發展中國家通常不應該追求經常項目順差。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多恩布什(RudiDornbusch)所言:“對于一個貧窮國家,不把資源用于國內投資以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而將其用于購買美國國債肯定是不理智的。”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引資國,該國就應該把資本流入轉化為相應的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同時,隨著美元的貶值,使得我們外匯儲備本身也會有很大貶值。

其次,從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來看,這種戰略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過多的外匯流入我國,從而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性貨幣發行數額太大。1993—2006年我國M2供應量和外匯占款情況見圖6。從圖6可以直觀看到,樣本期間,隨著外匯占款的增長,我國的M2供應量在大幅度增長。

我們根據相關數據計算的外匯占款占M2供應量的比重見圖7。從圖7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樣本期間,外匯占款在M2的比重,在1993年只有2.51%,自1995年始,即超過了10%,自2004年始超過20%,到2006年達到28.64%。其經濟意義是,2006年約1/3廣義貨幣供給來源于外匯占款。因為外匯占款過大而導致貨幣供給過多,從而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使得包括消費品價格、投資品價格、資產價格在內的價格全面上漲,引發了國內經濟嚴重失衡,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經濟泡沫的壓力。

(三)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遠遠超過對外直接投資,會給未來的國際收支帶來一定隱患

面對滾滾而來的FDI,在未來,中國可能陷入一種為支付投資收益而㈩口的尷尬局面(余永定,1997、2003)。舉個例子,假設中國的外國資本(FDI)存量為5000億美元,如果其投資回報率是10%,投資者既可以把利潤匯回本國也可以把利潤用于再投資。把利潤匯回本國意味著外資要匯出500億美元的收益。這樣,在經常項目中的投資收入這一項里,中國是負值。為了保持經常項目平衡,中國每年要有相應的500億美元貿易順差來彌補投資收入項目逆差。把利潤用于再投資則表明在華外資存量將以10%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未來外國投資者將有更多的利潤匯出。目前中國經濟處于高速成長期,FDI的收益是很高的,這意味著中國國際收支中投資收入一項的逆差很大。但是。在中國的國際收支統計中,這一點并未體現出來。過去外資總是聲稱它們在中國的收益率很低,之所以在中國投資是因為看好中國的投資前景。事實并非如此。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所作的調查研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高達22%(中國經濟學家似乎并未得出這樣的結論)。鑒于FDI仍將持續流入中國,在未來5年內中國投資收入逆差可能會迅速增加。如果中國貿易順差不能相應迅速增長中國就會出現經常項目逆差。當然。如果外資用得好,勞動生產率提高比較快,中國是有能力通過增加貿易順差來抵消投資收入項目逆差的,但國際環境是否允許我們做到這一點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此外,如果中國對外投資迅速增加且收益率很高,中國的投資收入項目逆差也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太小,所以利用中國的對外投資收益來抵消未來的外資在華投資收益的匯出,以對付可能的投資收益逆差收益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太大。

此外,如果說自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20多年內,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解決城市大工業升級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計算,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截至2008年6月,中國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貸差已經超過了13.4萬億元,截至2008年9月,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9055.85億美元。考慮到金融機構沉淀的資金和巨額的外匯儲備,我們需要追求這些資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經濟收益最大化。

基于上述分析,這種以獎出限人的貿易戰略、獎人限出的資本戰略、追求外匯儲備偏好所構成的開放戰略,不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四、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未來調整方向

(一)將國際收支平衡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

追求外匯儲備的偏好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特征。追求外匯儲備也就是追求國際收支盈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受重商主義財富觀的影響。重商主義認為,財富就是貨幣即金銀。衡量一個國家富裕和發展程度的標準是看它擁有的貨幣量,而推動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積累貨幣。因此,國民財富增長的唯一途徑是開展對外貿易,即把本國的剩余產品賣給別國以換回貨幣,或者通過轉口貿易以賺取貨幣形態的利潤。重商主義主張的發展戰略是獎出限人的對外貿易,早期重商主義主張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輸出,以及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來積累貨幣,即通過調節貨幣的運動來達到積累的目的。晚期重商主義允許貨幣輸出國處,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但必須保持商品的輸出超過輸入,即通過調節商品的運動來達到積累的目的。

然而,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標志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何全方位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更合理地配置資源,是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相比僅僅依靠國內市場而言,通過擴大總需求促進增長,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相比國內資源而言,通過擴大總供給促進增長。

從理論上來講,在開放經濟中,國際收支平衡(對外平衡)與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一起構成現代政府宏觀經濟目標,可見,國際收支平衡是國民經濟均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收支的失衡,必然對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國際收支的均衡和失衡進行調節,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這就是為什么現代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常常把國際收支平衡作為統籌國內外經濟均衡的重要目標的原因。從實踐方面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驗證了這一理論解釋與預測的正確性,改革開放發來,中國所實行的出口促進型、外資依賴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雖然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它所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既對當前的國內經濟形成強大沖擊,也給未來的國際收支帶來隱患。隨著當前國內經濟及國際經濟的變化,我們應該將追求雙順差的戰略目標,調整為追求國際收支平衡的戰略目標,以減輕外部經濟對國內經濟的沖擊,以確保國內外經濟的均衡。

(二)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

要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戰略目標,尤其是要解決當前中國國際收支失衡對國內經濟造成的沖擊,需要找到正確的戰略重點作為突破口。國際收支平衡的數學表述:BP=NX+CF=0。其中,BP為國際收支盈余,NX為貿易賬戶盈余(凈出口),CF為資本賬戶盈余(資本流量)。國際收支盈余:官方外匯儲備的增加:貿易賬戶盈余+資本賬戶盈余。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有兩種途徑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第一,實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各自平衡,確保國際收支的總體平衡;第二,實現經濟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綜合平衡,即一個項目下的盈余用另一個項目下的赤字來沖銷。然而,實現貿易項目的平衡會對經濟增長形成負面沖擊,因為凈出口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下,很難在短期內將經濟調整為內需拉動型,對外需的依賴只能逐步減少,只有在內需足夠大的條件下,實現貿易項目的平衡才可以減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果經常項目的不平衡在短期內難以平衡,那么著眼點就應該放在資本項目,促進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逐步實現資本項目的平衡,而且能夠確保外匯儲備的有效利用,并且減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

根據當前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實際,我們認為,中國未來對外開放戰略的重點在于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原因在于:第一,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解決當前外匯儲備過多問題,實現外匯儲備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只要我們的對外直接投資收益率高于購買國外債券的利率,就可以減少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隨著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儲備的減少,可以減輕外匯占款的帶來的人民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從而有利于解決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第二,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可以確保未來國際收支的平衡。可以預期,在中國巨大國內市場和高經濟增長的吸引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仍將保持增長的勢頭,外商直接投資的利潤在未來的匯回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對未來中國國際收支的負向沖擊。如果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很大,從而帶來的國外的投資收益較大,就能抵消在華外資收益的匯出,那也就不會存在未來發生收支危機的隱患。因此,我們應該將出口促進型、外資依賴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重點,調整為對外直接投資促進型的對外開放戰略重點。

此外,根據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經驗,對外直接投資會對國內經濟的其他方面形成正向影響。第一,對外直接投資會帶動出口。Lipsey等(2000)對日本、美國、瑞典數據的研究表明,從制造業公司水平而言,日本母公司對國外一個地區的出口與母公司在當地的生產正相關,這種關系隨時間越來越強,美國、瑞典情況與日本類似,只是強度較弱。Wilamoski和7inkler(1999)對美國與墨西哥的FDI與貿易關系的研究發現,美國FDI是兩國貿易劇增的主要原因,而且出口效應超過進口效應。項本武(2006)對中國數據的研究也表明,中國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促進中國對東道國的出口,但對從東道國的進口卻具有替代效應。第二,對外直接投資會帶動國內就業。Lipsey(1994)對美國情況的一個研究結果是,海外生產份額高的美國公司相對于國內生產的公司來講,就業人數更多,國外生產需要更多地服務于總部的R&D及監督就業。Blomstrom等(1997)對美國與瑞典的比較研究表明,瑞典公司在給定母公司生產規模的條件下,國外生產越高,國內就業越多,在發展中國家的效應特別大。瑞典公司較少將勞動密集型生產配置于低工資國家,國外生產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需要母公司監督和輔助就業。第三,對外直接投資會增加中國國民收入。Feldstein(1994)在對美國FDI流出的收益的計量研究中表明,一個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能以一個相當大的幅度提高美國的國民收入的現值,每1美元的FDI能為國民收入增加1.72美元的現值,接近于這些資金機會成本的2倍。第四,對外直接投資會促進國內經濟結構升級。Wolff(2000)認為,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的中等技術含量經濟體轉變為90年代的高技術含量的經濟體,轉型速度比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和德國要快得多。Blomstrom等(2000)認為,FDI流出在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中起著重要作用,日本公司生產活動的區位重新配置改變了日本經濟的特征。

因此,大力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解決當前國內外經濟失衡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形成和完善我國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的關鍵。對于我國經濟未來的進一步增長來說,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內容提要30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以獎出限入的貿易戰略、獎入限出的資本戰略、追求外匯儲備偏好為主要特征所構成的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到了需要做出適當調整。其調整方向為,將國際收支平衡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

關鍵詞對外開放戰略成就挑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