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衡對策

時間:2022-03-08 05:36:00

導語:經濟平衡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平衡對策

兩會結束后,總理預言道,2008年將會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在這句話之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隨著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從宏觀到微觀,從股市到企業,這句話被反復提起并且值得令人細細揣摩。這種困難在更多的層面上揭示的不是舉步維艱,而是在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在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之際,國內各種宏微觀層面經濟運行問題的集中爆發。而這毫無疑問給宏觀調控帶來了極大挑戰。更為關鍵的是,解決這些諸多問題的宏觀調控之間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矛盾。

因此,2008年經濟困難就困難在于我們需要尋找到這些宏觀調控矛盾之間的中國平衡。就是需要在現在“剪不斷理還亂”形勢下,在通脹加劇與失業率增長之間、在經濟過熱可能與經濟下行風險之間、在宏觀層面流動性過剩和微觀層面流動性緊縮之間,尋找到它們的平衡點。

2008年第一季度我國CPI高達8%。縱觀全球,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接近120美元的關口。由于能源的不斷攀升,用以代替石油的生物能源需求增加;加之美元持續大幅貶值,世界范圍內糧食的供求失衡;這些種種因素共同導致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飛漲。在人民幣加速升值的趨勢下,我國一季度外貿順差銳減。一旦國際能源價格持續高位運行,而國家的補貼和管制有限,那么原材料購進價格將有被釋放的趨勢,世界范圍內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將會通過各價格指數傳導到國內,進而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

再從我們自身來看。在過去數年中,巨額的對外貿易順差,大量的FDI以及在利差、匯差、高額資產回報率引誘下涌進了難以計數的國際游資,共同積累起了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由于我國施行強制結售匯制,這就迫使央行不得不發行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造成了貨幣供給的居高不下。大量的外匯占款也是我們流動性難以回收的原因之一。

此外,數據顯示一季度PPI也隨之上升。其中成本推動除了國內原材料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的壓力之外,還有勞動力成本增加所致。一旦物價大幅波動,帶來工資大幅上漲的壓力,加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物價的上揚。也就是說,我們通貨膨脹有從最初由豬肉的供需失衡造成的結構性上漲,向成本推動型、全面通貨膨脹演變的危險和趨勢。

綜上所述,我國現在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其實是由輸入引致的結構性通貨膨脹、貨幣的過多投放、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等多種通貨膨脹類型的綜合疊加。

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穩定人民生產生活、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去年以來,央行曾先后十三次上調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六次上調一年期存貸款利率。

抑制通貨膨脹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今年第一季度,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企業盈利銳減、外貿順差減少、企業家信心下降。我們拋開突如其來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速減緩和人民幣升值加速等因素的影響,毫無疑問,去年過于頻繁的緊縮政策是其中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在我國當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2%及以上的時候,此后存款準備金率每上調0.5個百分點,可以收縮基礎貨幣約2000億,也就是可以回收流通中的貨幣大約一萬億。由此可見,頻繁的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確實回收了大量流動性,但也僅僅足夠(甚至不足以)對沖由于外匯占款而投放的貨幣。利率上調一方面帶來的人民幣加速升值可以使得我們的進口更加便宜,抑制出口,在減少外貿順差的同時增加國內供給,在供需平衡這方面緩解CPI繼續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投資,增加儲蓄,有效緩解流動性。

然而,當前過高的利率使得大量的資金又重新回到銀行體系,在回收流動性的同時也使得部分資金從股市撤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的急轉直下,給企業的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穩定帶來了相當的困難。嚴格的信貸控制,使得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貸款出現了相當的困難,企業資金受到了嚴峻的考驗。缺少了資金的依托,企業毫無任何發展可言。進一步,大量企業盈利的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最終受影響的還是實體經濟。這些最困難的中小企業解決了中國就業人口的80%,一旦企業的發展受阻,大量的失業人口將會給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GDP增速的下降將會導致以就業為首的諸多問題的爆發。

“當一項公共需求無法通過合法的方式活的滿足的時候,哪怕是最理智的人群也可能做出最瘋狂的舉動”。緊縮政策、嚴格信貸和股市幾個月內暴跌50%……當企業通過正當渠道獲取資金受阻的時候,民間信貸悄然活躍。于是在利差、匯差和高額資本回報率之后,國際游資又多了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理由。并且,其后果無需贅言。至少這將使得我們萬般權衡之后上調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變得毫無意義。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資本的流入看不出好壞,真正的危機發生在資本流出的時候”……

在這一輪下行風險中,出口企業首當其沖。進入2008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如今對美匯率已經進入了“6”時代。在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需求下降直接導致了出口的大幅下滑,沿海大量的出口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長遠的轉型契機是一方面,短期內更重要的是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減緩。長久以來,我們的三駕馬車并非齊頭并進。投資和出口為GDP的增速做了大部分貢獻.尤其是出口。直至去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仍然到達驚人的67%。于是,在人民幣快速的升值過程中,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出口的銳減將會給我們的實體經濟造成重創。

在國內外諸多因素的作用下,企業盈利增速減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出口企業面臨生存困境,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利潤下降甚至是虧損都將會導致同一個后果,那就是經濟增速的放緩甚至是下行風險的出現,以及由此引發的失業率上升。

松,則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宏觀流動性過剩;緊,則失業率上升、經濟下行、微觀流動性緊縮。“兩害相權取其輕”不是最好的辦法。我認為首先,在當前通脹居高不下的時候絕對不能放松從緊的貨幣政策。無論從對人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生產生活還是對國家經濟實體的影響。關鍵在于,這個緊要有一個度。其次,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并非單純的緊縮能夠解決,它們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再次,對于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以及由此導致的失業人數上升,從根本上來說是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短期內則是需要在財政上給予支持,對企業流動貸款松動。總之,貨幣財政、緊縮寬松適當搭配,尋求走出困境的中國平衡。

參考文獻:

[1]張洪武.金融制度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