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國民經濟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3:32:00
導語:農業經營國民經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6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農業和農村正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業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促進農村社會和諧,首先要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農村生產力的落后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農村生產力發展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本文基于農村調研和對“三農”問題的感悟,提出與農業規模經營相關的幾個宏觀性問題和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國民經濟中的農業特性
在農村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存在片面發展工業的傾向。有相當數量的基層干部認為,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不能將希望寄托在農業發展上,而應該放在發展工業上。這種認識看到了工業發展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從側面說明了各地競相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思想根源。其問題在于忽視了農業發展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認為可以在農業弱小的情況下通過工業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上,其觀點真實地反映了農業的現實狀況,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基層干部和農民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高度一致:在現有的農業經營制度下,傳統農業所能提供給農民的收入處于極低的水平上,農民收入主要依賴外出打工,土地只能解決吃飯問題,并不能靠土地過上好日子。
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在以下問題上達成共識,即農村工業化的推進可以實現對農業的完全替代嗎?在工業化過程中一定要削弱農業嗎?我們的結論是否定的。農業的現實狀態是產生輕視農業發展重要性的實踐根源,但絕不是一種符合經濟規律的理性表現,這一現實狀態不是我們舍棄農業的理由,而是應該對農業更加關注的信號。
筆者認為,在思想認識上糾正這一偏差并在實踐中切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需要把握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具有的特性。
從相對量觀察,農業呈現出的狀態是“小農業”,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呈現出下降趨勢,這一規律已經被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實。這里的“小”是指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
從絕對量觀察,農業呈現出的狀態是“大農業”,農業所提供的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農業的產業組織規模通過國家在基礎層面的投入增加、專業化協作體系、農業生產新的組織形式、城鄉之間聯系的拓展等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里的“大”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業的外部表征。
從質上觀察,農業呈現出的狀態是“強農業”,現代科學技術被廣泛而深入地運用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擁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農業產業具有較強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支撐現代農業的高度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這里的“強”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業的內在規定性。
我們可以將此概括為“小、大、強”模式,以此描述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特性。“小”可以指引我們發展工業和服務業,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大”可以提醒我們處理好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防止顧此失彼,實現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強”可以引導我們依據農業的產業特質,致力于構建堅實的農業生產力基礎,為新農村建設繼而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我國現實情況下,農業生產力的高低取決于農業產業要素的配置結構,這一結構可以由以下幾方面因素組成: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經營主體(農戶)數量、人均耕地、經營方式和勞動工具。
在農業產業要素配置結構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帶有不確定性;農戶數量大約為2.4億戶,人均耕地為1.3畝,農戶數量和人均耕地表現為一種硬約束;采取分散的經營方式,這表現為一種制度選擇;勞動工具在關鍵環節主要采用傳統的勞動工具。在現實的經營制度中,勞動工具同樣在進步,如農作物成熟后雇用收割機收獲,使用自有的三輪車運送肥料等。但是,這些進步出現在產前和產后環節,而未出現在產中環節,不會對農業產出產生實質性影響。這種狀態的形成同農業的發展水平相關,也同農業的經營制度相關。現代農業的建立一定要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發生革命性變革。由此可以判斷,現實的農業生產力狀況與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的產業特質是不匹配的。
二、產業體系中的工業和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還相當艱巨。現在的問題是,依靠什么機制可以促使農業的持續發展進而使之趨向于現代農業。歷史已經明白無誤地說明,割裂國民經濟中的產業聯系,按照強烈的產業偏好,集中資源發展單一產業的戰略選擇難以實現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的統一。在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取決于我們把握產業關聯的能力,在我國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尤其重要的是建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1.工農業產業關聯中的勞動力轉移問題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將貫穿整個工業化過程,是農業和工業產業關聯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業勞動力逐漸轉移至工業和服務業,使農業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呈現出下降趨勢。基于這一理論,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持肯定態度,地方政府也將組織了多少農民外出打工當作政績。農業勞動力外出就業,緩解了農業勞動力過剩的壓力,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城市和發達地區提供了勞動力資源,這些應該給以充分肯定。但是,現實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在滿足工業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同時卻產生了對農業產業的實質性損害,雖然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建立在個人理性的基礎之上。我們認為,應將這一持續性的經濟現象放在產業體系中去觀察和體味,在總量效能判斷的基礎之上加入結構效能判斷,在區域和產業效能判斷的基礎之上加入社會效能判斷。
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現實和邏輯思維可以證實:農業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和區域性轉移在效能上存在差異,在現實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工業較為發達的區域多是就地轉移,而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則主要是異地轉移,這一現象可以說明這種效能差異;農業勞動力中不同素質的勞動力轉移在效能上是不同的,高素質勞動力的過多轉移可能掩蓋著對農業持續發展的威脅;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產業去向以及具體從事的工作性質不同在效能上也是不同的,從事和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工作可以對農村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帶動效應。
在眾多經濟現象中,結構具有決定性意義。當我們僅僅從總體上觀察勞動力轉移問題時,看到的往往都是正效應,而掩蓋了可能存在的負效應。因此,對勞動力轉移盲目肯定的傾向應予糾正。我們認為,較好的勞動力轉移結構應該是:就地轉移的比重逐漸提高;一定數量較高素質的勞動力轉移至非農產業,而一定數量的高素質勞動力從事農業;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產業領域和農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依據我們的思考,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過程特別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拐點:由異地轉移為主轉向就地轉移為主,由較多的高素質農業勞動力單向轉出到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留在農業內部甚至是出現一定數量的高素質勞動力回流到農業內部;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與農業較少產業關聯的領域轉向與農業具有更加密切產業關聯的領域。當然,這幾個拐點出現的時間可能存在差異。
勞動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流動必然由“實現較高要素價值”的取向所決定。我認為,我們可以將農業勞動力的流向及其結構作為檢驗現代農業建設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信號。
2.工農業產業關聯中的資本轉移問題
農業生產力的現實狀態是現實經濟和社會進程的自然結果,這一進程對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現有的制度集合已經難以為農業生產力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考慮這一問題的基點應該集中到如何在現實的農業生產力基礎上建立現代農業。我們認為,建立現代農業就是要將現代生產方式嫁接到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領域,而承擔這一使命的載體是資本。因此,資本進入農業是農業生產力進一步成長的必然選擇。
資本進入農業,是工農業之間要素流動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在現實的經濟格局下,誘發農業發生實質性變化的資本要素不可能以農業內部的資本形成為主,農業中資本要素的形成來源在一定時期內將以工業資本的轉移為主,而引發資本投向結構發生這一變化的臨界點則是農業具有比工業資本較高的投資收益率,當然,這一規定不具有整體意義,只要處在較低收益率的工業投資低于任一農業項目的投資收益率,這一資本轉移就可能發生。這一現象既可能由于工業投資的收益率下降而發生,也可能由于農業投資收益率的上升而發生,或者是兩者同時出現而發生。市場機制的產業均衡效能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穩步推進使工業資本向農業領域的轉移具有現實可能性。
資本進入農業,要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有新的突破。現實的經濟和社會進程決定了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由此構成資本進入農業的一個巨大障礙。如果依靠農村生產力自然成長形成農村的基礎設施環境,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進程。最近幾年國家已經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可以相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這方面的投入還會繼續增加。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是應該利用所有可能的形式和途徑形成農村基礎設施的立體投入系統,提高各類投入的效能,以盡快形成資本的進入環境。我們往往將基礎設施僅僅理解為硬件,從實踐層面來看,還應該包括資本文化的建構。硬件設施可以降低資本的進入門檻,軟件設施可以降低資本的運營成本,從而提高經營績效,留住資本。
資本進入農業,還要變革現有的土地經營制度。因為分散的土地經營制度阻斷了資本進入農業的路徑。一提起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人們可能馬上想到廢除現有的農業經營制度,將土地收歸集體統一經營。一些人也以此為依據論證不能改變現有的經營制度。制度演化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在現有經營制度基礎上產生新的經營方式的可能性。這一過程可以表述為:農民謀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工業化進程為農民提供越來越多的利益機會-務工收入穩定地高于農業收入-隨著非農收入的增加農業收入在支撐農民生活提高方面的作用下降-農民產生放棄耕種土地的意愿-在獲得一定經濟收益的同時自愿出讓土地經營權-新的農業經營制度產生。值得強調的是,與這一過程同時發生的是一部分農民(原有農民和新進入的農業經營者)以新的經營方式從事農業。在這一進程中,制度創新所提供的利益空間具有關鍵性作用,這種作用既體現在一部分農民放棄原有經營方式的過程中,也體現在新型農業經營方式逐漸形成的過程之中。
3.工農業產業關聯中的工業發展問題
正像片面工業化傾向不能最終完全替代農業一樣,建設現代農業也不能將工業徹底排除在農村之外。農村工業化在農村生產力的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工業重要性認知產生的原因。而在現階段,推進農村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形式是招商引資,徐州市就有一個發展基礎較好的縣級市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千條路,萬條路,招商引資是出路。應該看到招商引資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應該重視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
(1)一些地方政府制定招商引資指標,將指標分解到所轄的機關事業單位,并制定具有剛性的考核辦法。這一做法使政府體系的正常運轉受到影響,產生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公務員之家
(2)人們在重視招商引資發展效能的同時,忽視了對招商引資成本的計量。招商引資在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經濟總量、提升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些效能的取得是以一定的成本付出為前提的,這些成本應該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土地資源成本、基礎條件成本、行政資源成本,除了這些直接成本之外,還應該包括相應的社會成本,如項目產生的環境污染與職業損害、過分強調招商引資對其他經濟和社會事務產生的不良影響等等。經濟活動的意義只有在成本和收益的相對關系中才會存在。如果按照這一理念去觀察現實中的招商引資,一部分招商引資活動的成效是值得懷疑的。
(3)強烈而普遍的招商引資需求最終會將需求方置于極其不利的地位。招商引資在一定階段是一種重要的發展手段,但不是唯一的發展手段。現實中存在的片面招商引資傾向使招商引資需求急劇膨脹,由此形成需求方之間激烈的“買方競爭”,而這種格局最終迫使需求方作出利益讓步,使其成本上升,收益下降,而同時供給方則待價而沽,坐收漁利。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量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決定于資本規模的形成、資本投資方向在產業和區域方面具有的相對優勢、資本所有者的投資意愿、資本投入過程和運作過程是否具有基本滿意的效率等等。
筆者認為,應該提倡理性招商引資,除了以上問題之外還要思考如何在引進外來資本的同時發揮當地資本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資本的趨利性決定資本的流動性,引進資本之后應該將重點轉向穩定資本,使資本進得來,留得住;要關注引進資本的產業關聯,形成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鏈條,避免因招商引資出現新一輪產業趨同;要關注引進資本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在片面工業化理念中,如果還存在關聯理念的話,這種關聯也僅僅體現在工業內部的關聯之上;各個招商引資項目都會面臨產品乃至產業壽命問題,由此決定了還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銜接問題,在發揮招商引資項目現有功能的同時,為企業的產品更新和技術進步創造條件,使資本在現有空間中完成產業蛻變,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本潛能。
在產業體系的框架之內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工業,可以實現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可以實現短期發展和長期發展的統一,可以為國民經濟提供持續而穩定的動力支持。
三、農村生產力成長中的“產業-空間”結構
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既然現代農業和工業發展存在共生性,就必然存在農業和工業的現實結構,這種結構首先表現為兩者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其次表現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方式,再次還表現為一種“產業一空間”結構。以上三種表現形式的集合構成農村生產力的成長狀態。因此,農村生產力的成長是一個產業概念,既包含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自內涵的提升,也包含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過程。農村生產力的成長也是一個空間概念,城市化就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這一空間概念的表現形式。這樣,農村生產力的成長就是一個產業關系和空間關系不斷發展的過程。據此,我們將產業視角和空間視角融為一體,就得到了表示農村生產力成長狀態的“產業一空間”布局。這一布局的要點可以表述如下:
1.在空間層面上,分為村鎮、中心鎮、縣及縣級市、地區中心城市、省會及以上城市,與此空間層面相對應的產業分別是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工業中心、服務業中心、金融中心等。
各空間層次和產業之間的對應關系是不全面的,也可能是不準確的,在實踐中可能存在模糊地帶。但是這并不會影響問題的本質:在宏觀層面上必須形成既有相對分工,又有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功能體系。
2.縣及縣級市將逐漸成為工業中心。
這一理念的形成來自于對工業化進程的現實思考,一些地方不顧實際條件,工業項目遍地開花,村村辦工業,由此產生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嚴重地損害了基層組織的公信力,損毀了農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工業中心的形成來自于上聚和下移兩種形式,工業本身所擁有的集聚效應必然誘導分布在縣級以下的現存工業向上聚集。與此同時,則是分布在縣級以上城市的工業向下轉移至縣及縣級市。與這種工業中心的形成同時發生的是其逐漸承擔起與其產業定位相適應的產業使命。
3.在城鄉一體化的制度結構中,產業分工是做強產業的基礎,而產業協同則維系分工的存在并為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激勵。
因此,在這一布局結構中產業關聯和空間關聯內生于結構本身。這就形成了一個具有明確功能定位、具有內在關聯、相互支持的產業體系,并且在空間上通過專業化協作連為一體。現代農業的依存環境可以說明這一特性。
4.這一結構不是一種現實描述,而是一種趨勢描述。前文所述的村村辦工業、一些鎮不加選擇地引進各類工業項目、農村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等現象都和這一結構相距甚遠。但是,趨勢背后的內在規定性最終會引導經濟活動實現這一趨勢。揭示這一趨勢意在盡可能地實現理性發展,以降低發展的成本,擴大發展的效能。
5.農村生產力的空間載體是村、鎮,農村生產力的產業載體主要是現代農業,少數中心鎮僅僅承擔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使命。
面對農業十分弱小的現實,這一匹配預見可能難以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將出現“基礎空心”。但是,在農業產業基礎建立起來的現代農業中,在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下,在產業支持機制和互動機制建立起來的條件下,我們就能理解這一匹配構想。
6.這一構想是一種基本狀態。
國家之大,且發展水平、文化傳統、發展路徑等方面存在差異,由此決定了發展格局的多樣性,出現與基本狀態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另外,人們也可能以蘇南和發達地區的情況否定這一構想,我要說的是:這些地區的發展之路可以為我們所復制嗎?其發展模式的經濟性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嗎?所謂“村村像城鎮,鎮鎮像鄉村”的現象希望能給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之路以警示!
- 上一篇:國民經濟增長的模型調控論文
- 下一篇: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特殊性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