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我國地區工業發展新趨向
時間:2022-01-13 11:31:00
導語:略析我國地區工業發展新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十一五”時期,必須盡快研究制定工業節地政策,積極引導工業合理集聚和轉移,強化工業發展的空間管治,繼續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進一步優化工業布局,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促進各地區工業協調發展。
關鍵詞:工業布局;地區工業發展;空間管治
一、“十五”時期中國地區工業發展態勢
“十五”時期是中國工業經濟迅速增長和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重要時期。在這期間,中國各地區工業呈高速增長態勢,地區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對地區增長的拉動作用日趨明顯,地區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隨著地區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中國工業布局和地區工業發展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工業布局的集中化趨勢加強。工業布局較為分散一直是困擾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在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工業布局已出現向優勢地區集中的趨勢。一是工業企業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線地區集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制造業集聚帶和工業走廊的雛形。如,長江三角洲制造業帶、珠江三角洲制造業帶、京津制造業帶、山東半島制造業帶、閩東南制造業帶和哈大制造業帶。其中,山東半島制造業帶由濟、青工業走廊和青、煙、威工業走廊組成。二是生產要素和企業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國內資金、勞動力和人才等生產要素都出現向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一些工業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在規模逐漸做大后,也開始把總部、研發機構、營運中心甚至生產制造環節搬遷到鄰近的中心城市。三是工業企業逐步向城鎮周邊地區集聚,形成一些集中連片的工業密集區。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在本土本鄉建立起來的大量分散的鄉鎮企業,目前已開始出現逐步向交通和發展條件較好的城鎮地區集中的趨勢。
據我們研究的結果表明,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度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自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度明顯提高,而1997年之后則呈現出穩步提高的趨勢。也就是說,在“十五”期間,中國大部分工業產品的地理集中度都在逐步提高。地理集中度下降的產品主要有三類:一是能源和原材料產品。如,原煤、原油、天然氣等。這些產品實際是在向中西部資源豐富地區轉移,由此導致其地理集中指數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場影響較大的產品。如,卷煙和啤酒等。三是近年來迅猛擴張的一些加工產品。如,汽車、大中型拖拉機、微型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等。這些產品主要是由于各地競相發展或新興地區的崛起(如,大中型拖拉機)導致地理集中度趨于下降。以大中型拖拉機為例,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大中型拖拉機生產量從4.10萬臺增加到9.83萬臺,增長1.4倍。其中,前3位地區所占份額由70.7%下降到60.4%,而第4位至第7位地區所占份額則由25.6%增加到36.6%。這期間,上海所占份額由26.8%下降到8.6%,而河北所占份額則由0.5%急劇提高到l6.4%。
2.工業園區化進程不斷加快。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工業企業“退城進郊”、“進區入園”,并對規模較小、布局散亂的工業點和工業園區進行調整、合并,使地區工業發展的集聚規模效應日益凸現,工業園區化比重不斷提高。目前,以高新區、開發區等為主體的各類工業園區已成為各地加快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僅以國家級開發區和高新區為例,2004年,全國49個國家級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的l7.8%,出口額占全國的10.4%,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7.9%和7.3%。如果包括5個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國家級工業園區在內,2004年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136.07億美元,占全國的22.4%;實現出口803.04億美元,占全國的l3.5%;實現工業總產值17949.11億元,工業增加值4855.62億元,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9.6%和8.9%(商務部,2005)。同時,2004年,53個國家級高新區實現出口占全國的13.9%,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l2.1%,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10.1%。這說明,目前中.國約有20%左右的工業產出是依靠國家級開發區和高新區實現的。如果包括各級地方政府興辦的各類園區,目前中國工業的相當大部分都集中在各類工業園區中。
3.各地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在“十五”期間,有關部門和地區越來越重視特色經濟的發展。例如,自2002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先后確定4批紡織產業基地市(縣)特色城(鎮),并在這些地區進行產業集群的試點。到2005年底,全國共有45個市(縣、區)、59個鎮成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集群的試點地區,其紡織經濟總量超過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1/3。同時,自1995年以來,科技部還先后在全國建立一批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截止2004年,共認定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84家。其中,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共建立特色產業基地56家,占總數的7l%。特色產業基地按技術領域分布為:電子與信息l6家,生物工程與新醫藥l8家,新材料26家,光機電一體化2l家,能源與環保設備3家(科技部火炬中心,2005)。此外,科技部還在全國設立29個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1607億元。其中,軟件產業收入1045億元,占全國軟件產業銷售收入的69.9%;軟件出口l2.83億元,占全國軟件出口的49.3%。
在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各地區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加快。據初步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共有各類產業集群748個。其中,廣東130個,浙江l18個,江蘇l10個,山東79個,河北60個,河南45個,6省合計542個,占全國總數的72.5%(顧強等,2005)。在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地區,產業集群已成為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成為推動地區工業快速發展的“發動機”。例如,據統計,廣東省經濟規模達到20億元的專業鎮有160多個。在這些專業鎮中,以工業產品為主的專業鎮約占90%以上。2003年,這些專業鎮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廣東省的份額接近l/3(王璃,2004)。另據浙江省經貿委調查,2003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在l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有149個,工業總產值合計達1萬億元,約占全省總量的50%(董樹榮,2005)。江蘇省則已形成各類產業集群約110個,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5320億元,相當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近40%(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司,2004)。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國還缺乏統一的集群統計標準,所以各地對集群的統計差別較大,標準不一,缺乏可比性,只能作為參考。
4.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在“十五”期間,各地區為搶占市場制高點,紛紛加大產業結構升級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沿海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支撐其工業經濟增長和擴大出口的主導力量。例如,國家級開發區在“三為主一致力”(以利用外資為主、以發展制造業為主、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方針的指引下,2004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8237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6%;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2100億元(不完全統計),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517.88億美元,占全部出口額的64.5%,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31.3%(商務部,2005)。在科技興貿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迅速發展。2005年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2182.5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28.6%。其中,僅廣東、江蘇、上海就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9%,深圳、上海、蘇州、天津和北京5個城市就占全國的60.1%。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的比重看,2005年,天津、江蘇和上海已超過40%,廣東和北京已超過30%,深圳達46.5%。
二、當前中國地區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國地區工業發展尚存在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
1.地區工業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十五”期間,中國地區問工業發展差距不斷擴大。若以各地區平均水平為100計算,從2000年到2004年,東部地區人均工業增加值相對水平由157提升到170,而中部地區由69下降到63,東北地區由133下降到115,西部地區由49下降到47。在這期間,四大區域之間人均工業增加值的變異系數由0.501增加到0.562,而31個省區市之間人均工業增加值的變異系數則由0.773增加到0.788。這說明,無論是在省區層次還是在4大區域層次,中國地區間工業發展差距都在不斷擴大。可以說,這種差距擴大是地區間工業增長不平衡和工業化推進速度不同的結果。對中西部地區來說,工業化推進緩慢是導致其與東部地區工業發展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2001年至2004年問,各地區工業對GR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47.5%。其中,東部地區為53.1%,中部地區為41.4%,東北地區為43.7%,而西部地區只有36.9%。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各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加2.8個百分點,其中、東部地區增加4.2個百分點,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增加1.2和1.5個百分點,而東北地區則減少0.6個百分點。這說明,在“十五”期間,東部地區工業化的推進速度要遠快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甚至出現了下降趨勢:
2.工業集中化與協調發展的矛盾加劇。近年來,中國工業布局出現了集中化的趨勢。在2000年至2004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份額提高3.5個百分點,而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分別下降0.4、2.5和0.6個百分點。另據我們研究表明,除煙草工業外,鋼鐵、石化、電子信息、紡織等其他制造業生產能力都向沿海地區集中。在28個制造業行業中,1985年至2003年,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分別有18個、13個和7個行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幅度在5個百分點以上(魏后凱等,2005)。全國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生產能力向沿海少數地區過度集中,容易造成工業分布“過密”與“過疏”問題。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能源、礦產資源和勞動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工業生產能力向沿海少數地區過度集中.既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加劇了工業生產與能源、原材料產地和勞動力豐富地區之間的脫節,造成大規模的民工流動和運力緊張狀況。因此,如何處理好產業集中化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關系,將是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3.區域內源性發展的動力不足。近年來,各地區工業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招商引資,靠外力來拉動。尤其是在沿海一些地區,外商投資、貼牌生產和加工貿易對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而當地企業往往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內源性發展的動力不足。由于各地在招商引資方面相互競爭,紛紛對外來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實行種種優惠,而對本地居民創業和本地企業家培育不夠重視,導致一些企業為尋求優惠政策而“搬家”。其結果,這些外來企業很難與當地經濟融合為一體,缺乏根植性.沒有在當地落地生根。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他們很容易遷移到其他成本更低、政策更優惠的地區。
4.各地區工業稅負嚴重不合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了由東向西逐步推進的梯度開放模式,并先后設立種類繁多的“特殊經濟區”。如,經濟特區、高新區、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由此導致各地區之間工業稅負嚴重不合理。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中各項稅金所占的比重大體反映了地區工業平均稅負的大小。其中,中西部地區工業平均稅負要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更高于東部地區。若全國平均水平為100,從2000年到2004年,中部地區工業平均稅負的相對水平由122提升到135,西部地區則由166提升到172,而東部地區則由80下降到79。若東部地區為100,在這期間,中部地區工業平均稅負的相對水平由153提升到172,西部地區則由208提升到218。從地區內部看,各種“特殊經濟區”的工業平均稅負水平要遠低于其他地區。例如,2004年54個國家級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85%,工業增加值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8.9%,而其稅收收入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3.63%(商務部,2005)。
5.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目前,中國各地區經濟基本上還是一種資源消耗型經濟。工業能耗、物耗高,土地利用效率低,單位產出“三廢”排放量大,這種狀況不符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尤其是在珠三角、長三角等一些地區,隨著各種產業的不斷集聚和經濟密度的加大,目前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日益緊缺,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在中西部一些地區,迫于加快發展的壓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相互競爭,競相低價出讓工業用地,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閑置和浪費現象嚴重。在環境保護方面,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三、中國未來地區工業發展的政策導向
在“十一五”期間,除沿海少數地區已進人工業化穩定推進階段外,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仍將處于工業化快速推進時期。為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工業布局,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促進各地區工業協調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盡快研究制定工業節地政策。當前,中國工業粗放用地、浪費用地的現象十分嚴重,工業用地效率十分低下,節約用地的潛力很大。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工業節地政策,把工業布局調整與工業用地政策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工業節約集約用地。一是加強對工業用地的統計調查,建立完善的工業用地數據庫和后評估制度。二是盡快組織編制《中國節地技術政策大綱》,研究并推行工業節地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設立行業和地區差別化的企業用地準入門檻,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四是實行工業用地存量盤活鼓勵政策,鼓勵建立新型廠房和定制廠房,包括標準廠房,提高工業用地集約程度。五是加快工業用地出讓制度的改革,盡快將工業項目用地納入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范圍,逐步形成工業用地的市場配置機制。六是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對礦山塌陷地的整理和復墾。
2.積極引導工業合理集聚和轉移。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調控作用,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和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和各類工業園區合理集聚,逐步形成一批新的產業集聚帶和制造業基地。同時,要采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辦法,引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產業逐步向周邊和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防止出現經濟“過密”和“過疏”現象。為引導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當前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綜合政策措施。一是要制定相應的戰略規劃。國家應鼓勵沿海地區加快產業升級,鼓勵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尤其是軟環境,完善地方產業配套體系,為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條件。同時,要禁止沿海將那些浪費資源、技術落后、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擴散到中西部。二是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應體現差別化。尤其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重點考核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等指標,并在產業選擇方面設置更高的市場準人標準。包括單位產出能耗和“三廢”排放量、單位土地產出率等約束性指標。三是對到中西部投資的沿海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如,土地、財政貼息和稅收刺激等(魏后凱,2006)。中西部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要防止沿海企業“圈地”,大搞“花園式”工廠,浪費土地資源。在產業導向上,要設置相應的進入門檻,有選擇地招商引資,而不能“來者不拒”。
3.進一步強化工業發展的空間管治。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要求,明確界定各類主體功能區的范圍,并制定差別化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指標體系,對各地工業發展實行空間管治,以促進工業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一是對那些經濟過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小、發展潛力有限的地區,實行優化開發、優化提升或者優化整合,促使其加快產業升級,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質量,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能力,優化和改善空間結構,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防止經濟過度集聚,避免出現“膨脹病”,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二是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較大,經濟開發密度不高,目前已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地區,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行優先開發,引導人口、要素和產業合理集聚,形成新的產業和城鎮密集帶。三是對那些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地區,應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環境整治,鼓勵生態移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四是對那些依法設立的各種自然和文化保護區,實行強制性保護,有的還要實行搶救性保護,嚴禁從事不符合其發展方向的各類開發活動。公務員之家
4.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所謂特色優勢產業,是指那些具有區域特色和經濟優勢的產業的總稱。對任何一個地區來說,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為此,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大力推進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特別是要借鑒廣東專業鎮和浙江“塊狀經濟”的經驗,促進各類工業園區及縣域、鎮域經濟向專業化、特色化和集群化方向發展,鼓勵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提高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 上一篇:分析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徑及涵義
- 下一篇:探析人海關系和海洋循環經濟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