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城市化趨勢與經營戰略
時間:2022-05-12 01:17:00
導語:小議城市化趨勢與經營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實證談起:經營城市需要戰略謀劃
目前,中國經營城市較為成功的,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既有東部較發達地區的城市,也有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如杭州“對城市的土地、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基礎性資源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創造了城市發展的良好條件”(朱鐵臻:《經營城市: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新理念》,《江海學刊》,2002.2)。貴州都勻市政府從1998年開始,采取“資本置換”運作方式進行舊城改造和市政建設,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城市功能得到較大改善。該市通過土地資源、閑置廠房等出讓,實現了以資產到資本的轉化,為城市建設籌集到雄厚資金。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教授贊許為經營城市的創新之舉。
筆者認為,經營城市并不是把城市的所有資源和資產都拿來經營,它主要是指政府把傳統的由政府直接投資并組織生產的公共產品推向市場,實現從資產向資本的轉化,為城市發展和建設積累資金,謀求滾動發展;同時,政府要推進社會公平,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經營城市的精髓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
經驗表明,經營城市即使只在公共產品范圍,仍然需要把握重點,找準難點,才有成功的亮點,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現在不少地方經營城市的內容過于瑣碎,比如,把橋梁冠名權、廣告權等等都開列進去。這有可能導致“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經營城市需要戰略謀劃。
經營城市的機制和戰略,與現在和未來幾十年的中國城市化趨勢息息相關。
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趨勢可以概括為:
★大城市、特大城市持續發展;
★由多中心城市帶動的區域城市群(帶)發展迅速;
★中等城市呈崛起發展態勢;
★小城鎮與城鄉一體化同步發展;
★大城市第三產業將上升為支撐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還將繼續進行工業化,而且以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為主;
★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城鎮環境生態建設將更加嚴格,難度加大。
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形勢非常嚴峻。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市場才出現飽和過剩現象,我國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上下,就已經出現市場過剩現象,而且突出地表現為農產品價格下降。短缺經濟時期,農產品增量,農民就增收。現在,農產品增量,農民增收撲朔迷離,甚至因為成本上升,還會減收。其根源就在于農村人口過于龐大。所以,我們必須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大城市和大城市為中心帶動的城市群(帶)要發展;中小城市要崛起,小城鎮要發展,而且要由原來的數量增長轉變為適度擴大規律,突出特色,提高質量,綜合發展。唯其如此,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才有望達到60%左右,城鄉人口數字才可能發生置換。這必然導致我國城市大規模建設,資金需求將大規模上升。因此,經營城市公共產品,最佳選擇在于實現產業他、市場化。現在,城市基礎設施缺口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尤顯嚴重,兼之這期間將有4億左右人口轉移到城市,城鎮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建設任務更加繁重。
中國的城市化趨勢,注定了城市經營呼喚戰略指導。
經營城市的重點、難點和亮點
經營城市的普遍內容
經營城市的普遍內容,包括經營城市的基本力量和被經營對象的內容。
經營城市的力量有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
政府力量是指從事經營城市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它主要體現在政府以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自然地理條件為據,把持公共物品生產大局,適時決策,制定實施政策和措施,把建設項目等交給民間力量去實施,政府監督其遵守城市規劃和計劃。在此過程中,政府及其主管系統視自己為法人,視城市資源、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為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政府從中獲取一定資金,用以擴大再生產,專注于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發展的能力和競爭力,提高環境質量,改善居民生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上述政府力量進行決策和管理的行為,就是經營城市概念的內涵。
從事“城市經營”的是民間力量,如同企業生產一樣,它們依據政府決策、政策和規劃、計劃,把城市資源如土地等、城市環境要素、城市水、路、電訊、公共建筑和服務設施等都作為商品進行生產和經營,經過市場運作,使之與資金貨幣和一般商品相結合,進行資本置換。這種使城市資源、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環境通過民間力量進入市場經濟的活動過程,就叫“城市經營”。
把政府力量經營城市的行為內容和民間力量“城市經營”的行為內容結合起來,就是經營城市的普遍內容。
經營城市的重點、難點和亮點
本文討論的經營城市的重點、難點和亮點,是相對于經營城市的普遍內容而言的。
經營城市的重點是土地、水、路和環境。這是涉及城市發展全局的經營內容,對經營城市具有戰略意義。
經營城市的難點體現在需要處理的一些關系:
第一,降低政府成本與規范市場運作的關系
在經營城市中,政府要從直接經營中退出。但由此可能滋生直接從事城市經營的民間力量無法左右政府的管理效率問題。外商一般反映中國“政府成本太高”,辦事效率太差。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化發育還不成熟,比如房地產市場,不僅政府的宏觀調控欠缺,而且中介、金融、城市居民的認知都存在問題。因此,必須認識處理好降低政府成本和規范市場運作的關系,還得認清經營城市非一日之功,要承認發展的階段性。同時,必須認識經營城市的范圍、規律和效果,不能盲目行動。比如,根據我國城市土地資本經營中仍存在轉讓與劃撥“雙軌制”、土地供求問題突出,必須建立完善土地儲備制,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降低政府成本與規范市場運作的關系很復雜,不可草率處置。
第二,在經營城市中要細分可經營性資源和不可經營性資源,并處理好這種關系。現在有人主張“對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各種資源進行經營”。其實,并不是所有資源都適宜民間資本介入經營,如世界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一些特殊的旅游景區。城市的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宮和一些公共活動場所,還是該由政府撥款,因為服務公眾政府責無旁貸。
第三,經營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城市資源和設施的市場運作,會產生效益最大化的傾向,由此,必須認識到,經營城市中,不論外商投資,還是國內民間投資,對城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必須進行環境評估,嚴格保護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四,城市經營要嚴格執行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經營的建設項目,不允許超越具有法律效應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的范圍。在加強政府管理的同時,還應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
第五,經營城市要提高政府和主管部門干部素質和理論水平。這樣,就可以杜絕“包裝”、“亮麗工程”等所謂“政績工程”勞民損財。
經營城市的亮點——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環境包括硬環境與軟環境。通過“經營城市”,可以有力提升城市硬環境的現代化水平,這已經被杭州和都勻市的經驗所證實。軟環境既包括城市的教育、文化水平、政府服務和行業服務質量,以及法律、規章制度和政策等,也包括市場化體制和效率。經營城市過程中,硬件建設上去了,就可以直接提高城市功能、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同時可以推動包括直接從事公共物品生產和經營企業的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總之,提高了城市競爭力——經營城市由此星光閃亮。
- 上一篇:小議政府對糧食市場的管控模式
- 下一篇:小議國際熱錢對中國經濟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