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選擇探討

時間:2022-04-22 11:46:40

導語: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選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選擇探討

摘要: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主要依賴于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組織和實踐對課程思政的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針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案例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重點討論了案例中不同思政教育目標的融入問題以及案例思政的實現方式和具體實踐問題。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案例;計量經濟學

課程思政是推進思政教育的必然選擇,課程思政改革需要針對不同課程內容的特點,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它的課程思政就需要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來進行。由于在講授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方法時,必須結合特定的題目或者案例,所以,有目的地選擇既能講清楚課程的知識點,又能履行思政教育使命的案例就成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中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進行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案例選擇,還必須解決好以下一些問題。

1案例由誰選擇

1.1教師選擇為主

任課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負責人,不但承擔著課程理論的講授任務,更肩負著在課程教學內容中進行思政教育的使命,而計量經濟學課程幾乎全部的內容都是基于案例來講解的,思政要素的提煉也主要來源于這些案例,所以,教師理應對課程思政的案例負責,不但需要恰當地選擇能夠講解課程理論和方法的案例,更要在理論和方法的講解中融入一定思政教育目標。

1.2學生選擇為輔

教師為主的案例選擇并不是說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沒有主動性的學習不能夠實現預想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也參與其中,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被動的教育才會變成主動地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劃定某些特定的范圍,讓學生參與一部分案例的選擇。這個特定的范圍,可以結合案例的組織設計來考慮。只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和啟發,他們是可以找到合適的案例的,而在尋找和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標就會逐步實現。但由學生進行案例選擇的前提一定是教師有預先設定的思政教育框架,學生的工作是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完成的,學生不能不受約束地任意發揮。

2案例如何組織

2.1總體組織原則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所選擇的每個案例是為課程特定的內容服務的,相對來說,各個案例之間缺少特定的聯系,對案例的講解和分析以能夠解釋概念和學習方法為前提,這就使得課程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相對完整,而對案例所反映的問題缺乏重視。課程學習中學生不會思考案例內容本身的意義,只會關注依托于案例之上的課程知識點或者需要掌握的理論方法是否得到了清晰的呈現。課程思政改革,就需要若想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在不影響課程既定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的前提下,讓學生重視課程案例內容本身帶來的思考。課程思政不需要也不應該改變課程既定的理論體系和教學重點,只是希望學生在完成課程知識學習的同時,在案例分析中得到教育和啟發,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政案例的總體組織原則是不偏離課程原有的理論講解體系,但在課程知識體系下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組織和設計。

2.2具體組織方式

在能夠講解清楚課程的知識點以及相關的方法理論的前提下,對思政案例的組織和選擇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照思政教育的目標設定主題,然后尋找相關案例;另一種是在根據不同章節內容講解需要而選擇案例時,有目的地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案例,然后將所有的案例的思政教育價值重新進行梳理,獲得一個相對完善的課程思政案例教育體系。盡管兩種方式最后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但顯然后一種方式更容易實施,案例組織工作能夠比較容易完成。

3案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基于課程知識的思政元素的提煉,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案例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政要素,將它們系統性的提煉和總結就能夠很好地完成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以案例來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就能夠得以實現。結合以往的案例教學經驗,總結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可以考慮分層次、分目標地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的使命,具體地講,可以從案例中提煉如下一些方面的思政要素,進行課程思政建設。(1)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比如通過研究吸煙與肺癌發生的關系這樣的案例,提醒學生健康生活的重要,鼓勵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對身邊事的關注與思考。比如通過研究學校食堂飯菜銷售數量與影響因素分析的案例,通過研究大學生消費支出與生源地、家庭收入、是否得獎學金等因素關系的案例,學會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得到有信服力的結論。(3)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認識。這樣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居民消費支出變動的研究,地方教育支出與地區經濟發展、地區人口數量、人均教育消費等影響因素的關系研究,中國國內旅游收入的增長與國內旅游人數、各類型人口人均消費、鐵路里程數的關系研究,我國各行業投入產出關系的研究等。這些案例用真實的數據來分析中國經濟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既能看到成績,也能顯示問題,對學生的教育和啟示更有說服力。(4)對我國經濟政策效果的科學評價。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不斷地有具體的政策被推出,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測量,政策作用是否明顯等,都可以借助計量經濟學中具體案例來分析。比如關注中國儲蓄和收入以及相關政策的關系,就可以了解相關政策的效果。(5)對專業知識和專業問題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本門課程選修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其中大量的案例與學生的專業學習領域相關聯,比如我國進出口貿易問題、股票市場問題、勞動力就業問題等,都分別能與各自專業的學習相呼應,案例所揭示的變量間的關系能讓學生對具體的專業知識有更切實的體會。而且,結合這部分內容可以將案例搜集的工作安排給學生,這也能培養學生對專業問題的敏感性。(6)對國外經濟發展狀況的了解。經典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國外版本的居多,教材中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國外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使用這樣的教材進行教學,自然就能夠對國外的經濟發展概況獲得一部分數據上的認知,也能夠將這些結論與我國類似問題的研究結論相對比,清楚認識兩者的差異。(7)對科研精神的追尋。思政案例的選擇除了需要考慮課程的知識點講授所需之外,還可以考慮搜集一些故事類的案例進行講解,以此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激勵性,讓學生對課程所屬學科的發展多一些了解。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多次獎勵成果都與計量經濟學相關,可以將這些內容進行總結,指出這些成果的意義,同時教導學生要對未知問題具有嚴謹的探索精神,要對科學問題保持熱情,要甘于寂寞,不怕困難和失敗,要具有努力拼搏和不怕困難的精神,這也應該成為學生以后做任何事情的一種行為準則。同時,結合課程的學科特征,鼓勵學生求真務實,要以事實和數據說話,遇到問題不要想當然。

4案例思政的方案如何實踐

好的方案還需要好的實踐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思政工作需要借助案例教學來完成,思政案例的設計和選擇方案明確后,接下來就必須尋找到有效的實踐方式和實踐途徑。課堂講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主要的實踐方式,這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同時也需要學生層面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教師的講解只有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才能體現為設定的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

4.1上機操作的實踐

計量經濟學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課程所有的理論知識都依賴與上機實踐來完成,這為課程思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途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努力進行多種思考,這本身就是將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了課程的理論方法的教學中,兩者相輔相成。只要案例選擇恰當,問題設計合理,學生的每一步工作除了包含對計量方法的實踐之外,同時必然包含著對案例問題的理解、分析和思考。每一個案例的上機實踐的完成都標志著學生對案例問題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的接受,這種影響伴隨著整個課程的全部教學工作。

4.2學生案例搜集和分析的實踐

上機實踐操作多數情況下是學生對教學選定案例的上機和分析實踐,雖然也是以親身的操作來領會教學內容和體會案例的思政教育含義,但還是缺少了自己對問題的獨特尋找和發現的體驗,而在教師的要求下自行搜集案例,設定研究問題,并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思考,這種案例思政的方式將更能促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理論方法的同時增強對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案例搜集和案例實踐的方式相互配合,學生對案例的政教育意義體驗將更為深刻。教師可以圍繞前文設定的幾種思政教育目標來布置任務,明確學生工作的方向,做好引導者的工作。

4.3案例討論的實踐

通常數量分析類課程以習題演練和上機操作為主要教學實踐方式,定性理論講解居多的課程討論課安排較多,但計量經濟學課程在課程思政改革時,討論課必不可少。這些討論基本上針對課堂上講授的案例、課后布置的作業案例、學生自行搜集的案例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案例討論,其設定的目的除了要增強學生對課程理論方法的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經濟理論的認識以及由此衍生的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具有數據支持的結論更能夠讓學生對案例所反映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對案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的意義也更愿意主動接受。案例討論可以安排專門的課時,也可以分散在方法講授和作業講評等各個環節,分散性的討論和實踐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為它沒有體現為刻意的說教,能夠做到思政內容和教學內容的自然融合,學生接受于潛移默化之中。

參考文獻

[1]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2]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3]馮梅,曹輝,李曉輝.以思政案例為載體的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20,(15):37-39.

作者:趙明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