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結合論文

時間:2022-07-22 09:09:00

導語: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結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結合論文

信息產業的基礎設施是電信。日本延誤了電信市場的開放,使日本的電子公司失去了移動電話和通信市場。而1984年美國進行了電信改革,打破壟斷,電信價格大幅度下跌。1996年英國全面開放電信市場,打破了電信與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網絡電腦的分割,通過多媒體進行綜合發展。90年代歐洲的愛立信,諾基亞和西門子聯合推出GSM體系,美國則在全球推銷自己的CDMA系統。日本的松下,索尼到1997年才推出自己的手機,喪失了市場先機。

美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戰略,在90年代獲得成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1995~1998年間,美國1/3的經濟增長來自于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在國內總收入(GDP)4.1%的增長率中,信息產業的貢獻達1.2個百分點;計算機和電信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4%。到2006年,美國將有一半工人受雇于信息產業或成為信息技術的使用者。高新技術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催生了一批新興關聯產業,如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1970年,美國每輛汽車電子裝置的價值只有25美元,1990年上升到1383美元,2000年,美國汽車電子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上千億美元。在1998年美國資本設備實際投資16.5%的增長率中,信息設備的貢獻就占9.6個百分點,占總增長率的58%。美國信息產業占經濟的25%,生物產業將使新經濟的比重再增加15個百分點。

以美國帶動的信息全球化,已經全世界達成了共識。2000年9月在沖繩舉行的8國首腦會議通過了<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指出:信息通信技術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動力之一。信息通信技術將對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變革。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2/3的8個國家達成共識,要協調一致,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成果和益處,同時要在這種革命性變化中制訂信息技術的各種相關規則。

21世紀全球發展的巨大的動力,仍然來自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增長1/3,達到80億,2050年達到89億,人口老化現象將影響全世界。今后幾十年知識激增和因特網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一場真正的知識革命正在開始,知識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本尤其受重視,它的重要性超過體力勞動、自然資源以及實物資本。富國創造的的財富都歸功于人力資本。在美國高效率的知識工作者在就業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識經濟”中老的工業部門將降到10%的比例。

信息產業在全球發展方興未艾。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崩盤,并不說明信息產業的失敗,它可能標志著積極的轉折:美國的信息產業進一步與傳統經濟結合,美國信息革命的進一步全球化,“新經濟”將繼續發展。

3。“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化信息產業的基礎

美國政府于1993年制訂<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指出:“國家信息基礎結構是一個能給用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組成的完備網絡”。

1991年戈爾提出“建立地球村的基礎結構”,1994年提出“維持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創建連接各個網絡的全球網。。。。必須建成并開通一個全球性的信息基礎結構(CII),為每個人提供周游世界的環球信息高速公路。通過這個網絡,消息和圖象能夠以光速從任一大城市通往每個大陸上的任一小村莊。”

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紀信息時代手段社會基礎結構,相當于工業革命初期美國的鐵路網。目前,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掌管的INTEINET網,又稱為互聯網,已經成為跨國界的計算機信息網絡,與155個國家和地區的計算機網絡連接,有400多萬臺主機,15000萬用戶。它本身不是信息高速公路,但它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隨著微機的普及,全球上網人數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長。美國的微軟,麥克考,波音公司合作,到2001年由90億美圓發射288顆衛星,使互聯網,商業,金融和互動媒體服務24小時覆蓋全球。100多所大學和IBM合作,計劃推出第二代互聯網,比現在的互聯網快100---1000倍,其能量直接為媒體產業帶來革命。

互聯網是社會資源大規模重組的根本工具,這種分配是一種全局式的聯動,是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可避免的。最近五年美國互聯網創造的百萬富翁比過去五十年所有工業創造的百萬富翁還要多:在1992-1999年,有409家互聯網公司上市,市場價值達1.3萬億美元,其中僅1999年就有309家互聯網公司上市。互聯網經濟成為美國的第一大經濟,美國在大概五、六年的時間里,把資源從一些傳統行業轉移到了年輕人手中,使整個國家重新煥發了活力。美國信息產業已經占經濟25%,再加上生物技術將有15個百分點。互聯網的特點是:通訊互聯網化。微機通訊與可視電話。網絡電視裝置。不用買微機,可以在電視機上直接上網,收發電子郵件,購物。網絡微機和簡易電腦。不用大硬盤,用網上軟件和空間。內聯網。銀行,保險公司,大企業,院校和國家機關在互聯網上建立全球范圍的內部使用網絡。衛星通訊的互聯網高速入口。衛星上有500個頻道的電視節目。網上服務公司跨國化,比如互聯網全球漫游服務,用戶可以在外國上網。互聯網的多樣化功能。可以在網上直接購買信息產品,傳遞照片和錄象帶。信息高速公路的特點是:高速化,多媒體化,智能化,按照完備的,交互式的,用戶驅動方式運行。它由高速通信平臺和大量的應用信息系統組成,關鍵技術有13項: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高效率軟件系統,超大容量計算機高速接口,光纖傳輸技術,同步數字系列,異步轉移模式,高速通信協議,數字圖象壓縮,大容量存儲,智能網,多媒體通信,個人通信,信息安全。信息高速公路由通信網,數據庫,計算機應用系統,網絡規則和個人5個部分組成。

4.信息時代的特點

第一,自然資源和社會財富主要體現在信息和知識上,新型生產力有高技術含量,高速度跳躍性發展,高度競爭性,高度社會化和人性化。

第二,生產方式是計算機處理信息,信息高速公路傳輸信息。傳統產業向自動化,柔性,分散型生產發展。

第三,智力資本作為獨特的生產要素取代人力資本并且排在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首。傳統經濟中的直線管理正向扁平型管理轉變:圍繞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門職能來管理。由于資本的全球化與創新快速化兩者的合力,項目管理正改變著傳統的職能性的組織管理。社會知識化,公司扁平化,勢必使更多的權力下放,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文化,低層員工參與創新,被授予決策權,并對業績改進負責,信任與對過錯的寬容,成為核心文化。

第四,知識經濟將傳統教育推到產業前沿,知識老化的周期不斷縮短,人們無法滿足小學、中學、本科、碩士、博士等階段性學習,學習將成為終生行為。

第五,倫敦、紐約、東京三個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的一批精英正進入硅谷、上海等新興的資本市場,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經濟全球人才中心。新經濟中,留人則日益成為人力資源的瓶頸。

第六,從科學管理到數字化管理,指利用計算機,通信,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量化管理對象和行為,實現計劃,組織,協調,服務,創新等職能。基于網絡,企業的知識信息資源和財富可數字化;運用量化管理技術解決企業管理問題。定量化,智能化,綜合性,集成性,動態開發性,系統性。

第七,新型市場交換方式:擴大交換客體和市場空間,提高交換速度和頻率,改變交換方式和手段,交換電子化,信息化,符號化。信息產生附加值,電子信息量急劇膨脹,對經濟流動產生決定性影響;

第八,主導產業將以信息技術為中心,人的智能和創造性獲得前所未有的發揮。新型勞動方式:生產和辦公自動化,勞動者擺脫勞累,危險的工作,許多人在家上班。高科技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主體性提高。使用計算機記憶和模擬,邏輯思維,知識積累,記憶反應能力為計算機代替,悟性(靈感,直覺和頓悟)最為重要,人將更有創造力。

第九,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發生質的轉變,遇事“拆零”的分析方式將由整體性思維方式所取代,高科技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主體性提高。使用計算機記憶和模擬,邏輯思維,知識積累,記憶反應能力為計算機代替,悟性(靈感,直覺和頓悟)最為重要,人將更有創造力。

第十,信息化和自動化的家庭生活:可視電話,電視與衛星的聯網,個人計算機,移動電腦,人腦控制的計算機全面進入家庭。特別是互聯網的終端,將由目前的計算機,手機,繼續向微型化發展。微型芯片將起到關鍵作用,一個芯片相當于一部微型電腦,將被安裝到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門窗,灶具,錢包,紐扣,首飾之中,自動行使各種功能。

第十一,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大大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將出現文化產業的革命:多媒體技術將文字,數據,圖片,照片,語音,立體聲,動態視頻等多種媒體,融和成為有機整體,的三維動畫,電視片頭,影視特技技術,將產生影視數據庫,點索播放系統,現代廣告等。。

第十二,虛擬現實。將加速科學技術及工程設計等領域的發展,也將擴張互聯網的文化內蘊。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新型認識工具也將大大促進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甚至將引發一場哲學革命。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虛擬世界是全體虛擬環境或給定仿真對象全體,虛擬環境是由計算機生成,通過視、聽、觸覺等作用于用戶,使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的交互式視景仿真。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特殊的多媒體技術。它綜合運用計算機三維圖像技術、模擬(仿真)技術、傳感技術、顯示技術和伺服技術,把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等媒體集成起來,具有綜合處理音頻、圖象、文字等類信息功能。在多媒體的情境中,實現人一機器的互動,構成了新型的多維的人機和諧的信息系統。目前,隨著互聯網日益走進我們的生活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從最初的人員培訓,工程技術,科學實驗和探索等方面的應用,擴展到社會及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社區生活,虛擬國家等。仿真性的虛擬用于培訓如“虛擬飛機座艙”。1998年春克萊斯勒公司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汽車,直接從計算機屏幕走上生產線,利用數字設計模型省略中間汽車樣機生產,避免了1500項設計差錯,節約了8個月的開發時間和8000萬美元的費用。建筑公司工程投標可以制成體驗器,把顧客帶入未來建筑物。旅游業可通過虛擬現實讓顧客觀賞。超越性的虛擬現實,可發揮人的認識探索能力,提示未知世界奧秘。如模擬宇宙太空和原子世界,展示宇宙黑洞的巨大引力。幻象性的虛擬現實,把憑空想像用計算機圖像、音響等功能,將其變成可以看到的、聽到的多媒體作品,給人們帶來廣闊的想象時空。

單純從技術層面來分析,它只是一種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從文化哲學的層面看,它是人作為符號動物充分發揮其“符號化的想象力和智慧”的自然延伸,是人類繼運用語言文字符號之后的又一次中介革命,是人類超越現實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符號化活動是虛擬現實的本質。

“虛擬現實”被理解為運用技術手段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生活進行人工仿制和再造。它是以0和1組合的BIT數據,通過計算機自動的符號處理為基礎,以“知識、信息、消息、圖象、文學作為自己的形式,以場的狀態而彌漫在空間。虛擬帶有比特的非原子特性;“比特沒有顏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傳播”以及超越自然時空等特點。它是信息的DNA,是計算機二進制轉化和處理后的0和1的字符串。以比特為基礎的“虛擬即是符號化”。它的首要意義不再是對自然的超越,而是對人的自身作為文化動物存在的思維空間和傳統的符號空間的內在突破和超越。人類不斷運用符號來擴大或超越現實世界的界限,他們的思維和視野就在不斷地擴展。符號化思維的實踐意義就在于它賦予人以一種新的能力,一種不斷更新人類世界的能力。正是在這種能力的運用中,人類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文化世界。虛擬現實使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

第十二,從全世界的現狀來看,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又必須與傳統工業相結合,并改造它們。廣大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傳統產業的接受者,離信息社會還遠得很。發展中國家必須同時完成發展信息產業,又改造傳統產業的雙重任務。因此,也可以把計算機和互聯網,看成是傳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過程中,關鍵的生產工具,尖端和先導技術。

第十三,隨著因特網時代的到來、知識迅速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生產增長下降的規律”就失去了作用,而起作用的則是“生產不斷增長的規律”。因為知識能產生更多的知識,而且擴大了增長的范圍。現在就連高度發達的國家每年的增長率也可以達到4--5%,不再是1%。世界經濟在質量上也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這使人們對原來提出的有關增長極限的設想產生了懷疑。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為什么把計算機和互聯網看成是21世紀信息和智能社會的開端,而不是20世紀工業社會的延續,更為適當。另一方面,計算機和互聯網與第二次新科技革命也有密切關系:作為電子技術,在20世紀初萌芽,30年代用于航空和電視,50年代出現計算機,

70年代建立互聯網,90年代首先在美國進入家庭,并開始改造傳統產業。在推動全球化方面,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也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工業社會向信息智能社會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