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產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8:37:00

導語:我國文化產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文化產業分析論文

1文化產業資源的內涵

任何一個產業的崛起和發展都與資源的開發密切相關,中國的文化產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對中國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其中心任務就是,如何有效地把有限的資源(即投入)轉變成為有形的產品(即產出,包括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為其他產業提供的附加值等多種形式)。它所依賴的不僅有其他產業的共性資源——資金、技術、設備等,而且還有特殊性的資源——文化資源,即文化可以像物質資源一樣,通過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賦予它具體的商品或商品屬性,使其較之原來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整體上看,文化產業資源的要素組合可以劃分四大類:(1)貨幣資源,這是文化產業投資和運作的動力。(2)技術資源,包括文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術和裝備等。(3)專利資源,包括著名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是法律保護的無形資產。(4)智能資源,它是直接決定文化含量的人力投入,包括三種形態:一是符號化的文化知識;二是經驗型的文化技能;三是創新型的文化能力。

2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文化資源浩如煙海。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輕視了將其看作是一種寶貴的社會經濟資源,而僅僅是在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與繼承的層面上,以辦事業的方式對其進行開放和利用。這就使得今天的中國仍處在既是一個文化資源的大國,又是一個文化產業的小國的狀況。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體制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國內現有的體制對工業產權和版權的保護還遠遠沒有和國際接軌。在中國,泛濫的盜版滋養了地下工廠、黑作坊并促使其迅猛發展,對我國出版業、音像制品和電影產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另一方面現有體制條條分割束縛了文體資源的合理流動?,F行文化系統中不少單位特別是國有文化系統的文化單位仍然依照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管理,把專業分工劃分得過于狹窄,結果各自為政,壟斷分割。各單位擁有的信息、知識、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難以合理共享,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更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不能以資源為紐帶實現聯合,文化產業資源閑置浪費,利用率低,存在重復建設,低水平使用等現象。

2.2政策法規滯后限制了對國內文化資源的開放

為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制訂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其他資源投入本國的文化產業,最大程度以挖掘本國的文化資源,將其從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中國是全球著名的恐龍蛋化石之鄉,但相關的恐龍蛋化石資料卻在好萊塢拍攝的巨片《侏羅紀公園》及其續集《失落的世界》中得到了廣泛采用;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巾幗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卻用這個素材拍攝了動畫大片《花木蘭》,還將這張“中國牌”打向世界市場并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我國的文化資源在國內遭到冷落,在國外卻倍受青睞,真有點“墻內開花墻外香”,如何能夠減少這種尷尬,使中華文明在我們自己手里發揚光大僅靠國人的自覺性還不夠,還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以保護開發。

2.3文化產業資源整合中缺乏創新型智能資源

文化產品和服務中包含大量的知識,但一般的文化生產可能是簡單復制,而高級的研究開發不僅可以制造出商品,而且還可以創造出大量新的知識,作為下一階段生產的新資源,即創新型智能資源。這一過程可表述為:

創新能力+資本+技術+知識(產權)→新的產品+新的知識。

“國際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明確提出了研究開發的投入指標:(1)投入指標,包括研究開發的專業人數,研究開發經費;(2)活動指標,包括舉行國際會議和參加的人數,國際合作者人數等,并提出了研究開發的產出指標,包括直接產出即研究成果,間接產出,即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等。

與國外許多文化企業集團都注重研究與開發投入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研究開發的經費很少,各主管單位雖然有實驗室,但大多屬于政府的行政機構,缺少經費來源也無專門的研究開發項目。有的文化企業急功近利,不愿投入經費進行研究開發,由此造成項目開發上的大最低水平重復。因此,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病因就在于缺乏前瞻性的研究開發。

3我國文化產業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

(1)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合國內外兩種文化資源。過去我們的文化產業主要是針對國內市場,但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在繼續關注國內市場的同時,更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也即是不僅“防守”和“拿來”,而且要“進攻”和“走出”。中國的文化產業也要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轉換為同時面向國內和國際兩種文化資源。2000年新年,上海大劇院和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聯手舉辦了“上?!はつ?000年的跨越”衛星雙向傳送音樂會。雖然在兩地不同的舞臺上,在同一時間內縱情高歌,但卻能通過兩地的衛星電視,同時傳送給南北兩半球的廣大電視觀眾,這是一次文化創意、藝術人才、技術設備、市場資源的綜合性國際大配置,是上海的文化資源和國際文化資源在又一次相互交融中得到了最有效的整合。這種文化資源的全球化大配置,無疑將會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2)以政府推動為形式,以市場化運作為內容,通過機構重組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經濟體制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相反在諸多領域還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推進資源配置方式逐漸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從傳統體制內的配置方式,逐步轉向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采用的方式可選擇企業或個人投資,彩票集資、基金投資及各類捐贈、贊助,也可以隨著信用交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融業的發展,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或通過產權交易、兼并、購并、聯合等方式實施存量重組。

(3)加強文化產業的研究與開發投入,加快創新性資源積累。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取決于持續而穩定的研究開發積累,不可能要求投入馬上就有產出,急功近利只能是拔苗助長。首先政府方面要設立文化產業研究開發項目,研究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項目、可操作的途徑、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等。其次鼓勵文化事業單位聯合設立研究機構,保證每年文化企業收入的1%以上投入到研究與開發上來,并對現有的文化資源進行調研,提出優化整合文化資源的方案,為指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最后要積極與國外文化企業合并,利用國外、國內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發動一些文化產業的交流活動,在觀念、方法上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摘要: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又是一個文化產業小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與其對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足密切相關。因此要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必須深入挖掘我國的文化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整合國內外兩種文化資源;以政府推動為形式,以市場化運作為內容,通過機構重組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加強文化產業的研究與開發投入,加快創新性資源積累。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資源;智能資源;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