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

時間:2022-03-15 02:44:00

導語:深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

摘要: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有利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創造經濟效益、發展城市經濟,有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中,具體應處理好政府行為與市民意愿、歷史遺產保護與商業開發、現實需要與留有余地的關系,并以城市“品牌”開路進行資源整合,進行市場化運作。

關鍵詞: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

一、城市歷史文化資源

半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有必要在保護中經營,在經營中保護。在這種保護與經營的關系中,半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1、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有利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絕不是要破壞這些歷史遺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護。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采用“政府規劃、政府投資+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即“半產業化經營”。其益處有:一是因為有政府的規劃與投資,不僅不會對歷史文化資源造成破壞,而且還會在政府指導下引起市民對當地歷史文化遺存的高度重視,并主動保護之;二是半產業化經營之后產生的經濟收益反過來會回饋歷史遺存的保護,為當地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一種經濟上的保障。

2、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創造經濟效益、發展城市經濟。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本身是一種無形資產,一旦經營成功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必然會產生規模效應,帶動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創造經濟效益。半產業化經營之后,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變成了當地的經濟資源,為城市帶來的經濟利潤將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有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總體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競爭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體現:一是有利于積聚財富,發展城市經濟;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設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應解決的問題

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是指由“政府規劃、政府投資+產業化經營”的一種新的經營模式。經營中應積極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政府行為與市民意愿的關系。城市歷史文化對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強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糧的重要來源之一。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間有一種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制定規劃、招標、組織實施、檢查督促等手段,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予以保護和經營。當然,市民的參與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梢哉f,沒有市民的支持和認同,這項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政府與市民結合、優勢互補,既能使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定位準確,又能使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2、處理好歷史遺產保護與商業開發的關系。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壟斷性,對城市來說是一種人無我有的獨特資源。城市的中心區既是商業的黃金地段,往往又是歷史遺產的富集區。現代商業開發必須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前提下進行。

3、處理好現實需要與留有余地的關系。開發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應留有余地。我們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迅速過渡的時期,城市在集聚膨脹的同時也在快速地吞噬著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學規劃與積極搶救,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就會喪失殆盡且不可逆轉。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們保留和弘揚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半產業化經營中還要處理好現實需要與留有余地的關系。

三、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的內容

1、通過半產業化經營整合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優勢總是以資源優勢為前提,資源的整合又與良好的政策環境、正確的資本運作、相關的服務系統分不開。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發展路徑,但半產業化經營模式在整合城市歷史資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幾年前浙江省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資源,在政府的推動下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投資休閑旅游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涌現出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宋城集團、杭州樂園等一批休閑、娛樂主題公園,為杭州打造“世界休閑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2、通過半產業化經營建設城市文化?,F階段,我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競爭力則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論輸贏。以麗江古城為例:墨綠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塵脫俗的山水美景,揚州煙花三月的爛漫,讓人怦然心動。這就是利用文化資源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成功案例。通過半產業化經營建設城市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要注重歷史和傳統。歷史和傳統是一個城市的個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歷史和傳統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詩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須通過文化策劃、創意和不同的傳播渠道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再利用,繼承并發揚光大、進而創造與衍生這種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與雕塑風格。建筑與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個方面,是一個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藝術環境的整體表現。城市形象標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凱旋門和埃斐爾鐵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北京的天安門等等。這些實實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個城市的形象變得鮮明具體,可以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三要重視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魯迅和紹興、沈從文和鳳凰古城等都是將名人和提升城市競爭力聯糸起來的典范。

3、通過半產業化經營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城市文化不僅為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創造城市經濟價值、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寶貴遺產,它不僅僅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強對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推動城市不斷向前發展。因此,經營好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是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4、通過半產業化經營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煥發獨特的魅力和萌生鮮活的生命,要想在未來的城市商業化競爭中取勝,一個城市首先必須提煉出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必須給予人們一種獨特體驗,否則城市之間將缺乏本質上的差異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城市財富,是城市競爭力的制高點。一座城市的真正價值實際上存在于城市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頭腦中,城市競爭說到底是品牌的競爭,它包括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和聯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認識的程度,即品牌對社會公眾影響的廣度;美譽度是指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可,對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評價;忠誠度表示該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們對城市有一種依戀感;聯想度是指通過品牌而產生的所有聯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會想到“下有蘇杭”。

四、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的對策建議

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積累、沉淀、改造、創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無形力量。一個包括歷史文化底蘊、現代文化內涵、市民文化素質、城市文化設施與配套服務系統在內的城市文化品質的整體水平,可以反映這個城市的現代文明水平。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行市場化運作。要充分發揮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配置經濟資源,而文化是社會資源的重要部分,文化產業可以而且必須接受市場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資源通過市場的配置和產業化方式運作,可以產生利潤、創造新的社會財富。這不但有利于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利于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的運作也必須通過市場化運作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起到增加就業、創造價值、刺激消費、涵養稅源等重大作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以“品牌”開路進行資源整合。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半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中,應以“品牌”開路進行資源整合。例如廣州市近年來著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國花城,激情商都”來構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將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活躍的當代工商業基礎,與廣州人熱情開朗、鐘愛自然、善于經商、勇于創新的性格特點融為一體。這種選擇可以集中政策優勢、投資優勢和人力優勢,厚積薄發,值得借鑒。對于已經形成產業基礎的城市,依然應緊緊圍繞城市“品牌”這一主線,并根據城市本身的市場、資源和技術能力等因素,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資源整合。

3、要注重滿足現有文化消費需求,進而創造和培養新的文化消費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后,渴望滿足發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要注重滿足現有文化消費需求。當然,滿足文化消費需求不是被動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物質載體,生產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使文化產業得到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強.伏羲文化是建設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5(3)

[2]徐惠蓉,王嵐.經營城市:21世紀經營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07

[3]白越世.中國現代化路徑選擇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