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波動與金融戰略選擇

時間:2022-05-22 11:09:00

導語:經濟周期波動與金融戰略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周期波動與金融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在借鑒西方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經濟周期波動。與此同時,波動起伏的CPI、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資源嚴重浪費、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等現象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要想確保經濟的繁榮,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創建穩定的經濟環境,只有如此,我國的經濟才能持續不斷地增長。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并不穩定,美國金融危機的陰霾還沒有散去,歐洲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在這種情況下,認真研究經濟周期的波動,恰當選擇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周期的含義

經濟周期,又叫商業周期或者景氣循環。經濟周期是指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經濟擴張和收縮互相交替、循環出現的一種周期性現象。具體到一個國家,經濟周期是國家的總體收入、總體支出與總體就業狀況的循環往復。經濟周期通常包括四個階段,即:擴張、頂峰、衰退、谷底。

二、美國經濟周期性波動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工業經濟不斷繁榮的作用下,美國經濟出現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自然資源以及生產規模的影響,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經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供求背離,從而導致了美國經濟的大幅度波動。上世紀90年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使美國的生產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國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大力推動下,美國的經濟不但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且其通貨膨脹率也維持低位。這段長達十年的黃金時期,知識化的投入有效抵消了自然資源稀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知識要素具有的邊際效益不斷遞增,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柔性化的生產為經濟的穩定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美國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相對穩定,經濟整體也出現穩定上升的態勢。隨著美國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金融手段不斷得到創新與發展,虛擬經濟快速實現了繁榮。到2007年,快速繁榮的虛擬經濟終于導致了美國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海嘯般瞬間擊垮了美國的經濟,引起了美國經濟巨大的波動[1]。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一共出現了三次中周期的波動。在這三次波動過程中,美國政府分別采取不同的金融手段來應對,從而使美國經濟起伏不斷。

(一)第一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一次中周期第一次中周期是1973—1978年。此次中周期波動一方面受到美元超發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打擊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中東的石油輸出國收回了石油的定價權,石油的價格提高了兩倍多,從而引發了此次中周期波動。

2.第一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為了應對這次中周期的經濟波動,美國的金融政策頻繁變動,時而寬松時而緊縮。當貨幣政策寬松時,通貨膨脹率急劇攀升;當金融政策緊縮時,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完全停滯。為了有效改善經濟狀況,1978年,美聯儲采取了一攬子的金融政策:增加1%的貼現率,對數額比較大的存款加征2%的準備金,支持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率。但是,這些方法并沒有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狀態,通貨膨脹率依然居高不下[2]。

(二)第二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二次中周期第二次中周期是1978—2007年。第二次中周期依然是由于油價暴漲引起的。1978年,伊朗局勢動蕩不安、兩伊戰爭爆發等因素引發全球石油價格暴漲,從而給本來經濟就存在諸多問題的美國帶來了沉重打擊,美國經濟出現全面衰退。

2.第二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美聯儲于1979年下半年開始實施全新的金融政策,改變公開市場的操作方法,通過控制銀行存款準備金的總量控制M1。這種金融政策的實施快速地抑制住了通貨膨脹率以及快速下行的美國經濟。

(三)第三次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三次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房價的持續下跌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紛紛破產,大量投資基金接連關閉,使得美國經濟快速下跌,從而引發了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

2.第三次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第三次中周期的經濟波動給全世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不但是美國,世界大多數國家出于本國經濟的發展紛紛向市場注資,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國的央行在短短的48小時內就向市場投放了大約3262億美元的資金,而美聯儲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就向銀行進行了3次共380億美元的注資,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美聯儲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多次向市場注資。中國政府也不例外,也向市場投放了4萬億的流動性[3]。

三、我國經濟周期的波動狀況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與世界上大多數經濟體一樣,我國也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周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共出現了三次中周期規模的經濟周期,在這三次中周期規模的經濟周期過程中,我國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政策。

(一)第一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一輪中周期第一輪中周期是1981—1991年。從1981年開始,我國經濟出現逐年上升趨勢,一直到1989年的上半年,這段時間是擴張階段。1989年的上半年,我國的經濟在第一輪中周期中達到了峰值,此時,我國出現了經濟過熱以及高達17.8%的通貨膨脹率。1989年的下半年,過熱的經濟出現衰退,這次衰退一直持續到1991年,此時為下降期。在這一輪經濟周期中,我國經濟總量不斷上升,首次出現了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的現象。

2.第一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第一輪中周期,我國基本上采取的是帶有擴張性質的寬松金融政策。在本輪周期性波動的起始時期,由于經濟快速上升(GDP高達15.2%),市場上流動性嚴重不足,為此國家采取了寬松的金融政策。通過超發貨幣的政策彌補市場上流動性的不足,這樣就導致了流動性泛濫,并使基礎建設與信貸出現嚴重失控。為應對這個狀況,1985年,我國調整了金融政策,收縮銀根。但是,由于執行力度不夠以及前期超發貨幣的積累效應,我國經濟上出現了“軟著陸但不著陸”的尷尬現象,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高達8.8%)。1989年,我國政府再次調整金融政策,以非常嚴厲的金融從緊政策應對這種狀況。但是,由于政策力度太大,導致經濟快速萎縮,1989年GDP降至7.2%,1990年降至3.8%。盡管后來連續兩次放寬信貸,但是經濟發展仍然乏力。

(二)第二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二輪中周期第二輪中周期是1992—1999年。從1992年開始,一直到1994年,短短三年的時間,我國經濟快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也隨之快速上升,這段時期為擴張時期。1994年的上半年,經濟擴張達到了頂峰,此時出現了經濟過熱以及高達14%的利率。1994年下半年,第二個中周期達到頂峰。1995年,我國的經濟開始出現衰退,一直到1999年。在這次周期波動的過程中,國內需求顯著下降,利率水平快速上升,人民幣快速貶值,中國開始進軍海外市場。從2000年的上半年,一直到2001年的下半年,我國經濟出現了一次短周期的經濟周期。期間,2000年的上半年經濟逐漸上升,2001年的下半年經濟又出現了下降。

2.第二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在上一輪經濟周期的應對過程中,金融政策的有效性盡管效率不高,卻為本輪金融政策的選擇提供了參考。為應對上一輪經濟周期帶來的負面影響,本輪經濟周期一開始金融政策就得到了強化。1993年,我國開始大力加強宏觀調控,采取從緊的金融政策回收市場的流動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抑制了通貨膨脹,同時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外匯儲備。1994年,金融政策從緊被改為適度從緊,并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工作的重點。1996年,金融政策一方面兼顧從緊,另一方面兼顧適度寬松,確保了經濟軟著陸的順利進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的經濟再度出現通貨緊縮,金融政策隨之改變,積極的金融政策替代了適度從緊的金融政策,經濟狀況得到了快速的改善。

(三)第三輪中周期與金融政策的選擇

1.第三輪中周期第三次中周期是2002—2007年。從2002年開始,本輪經濟周期進入擴張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2008年達到頂峰。在這個時期內,我國大部分行業的總供給都遠遠超過總需求,除房地產和原材料等商品價格上漲外,其他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普遍下降。我國的房地產業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擴張,并快速走向了繁榮。2008年下半年,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國內企業嚴重虧損,海外市場迅速萎縮,大批企業停產,企業倒閉現象司空見慣。

2.第三輪中周期的金融政策的選擇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快速擴張,再度出現經濟過熱現象,為此,我國的金融政策再度轉為適當緊縮,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等措施降低市場的熱度。2006年,我國經濟熱度繼續升高,為此,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力度,大規模回收市場的流動性。2007年,我國延續2006年的金融政策,持續收緊,通過連續6次提高存貸款利率和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方法繼續回收市場的流動性。2008年下半年,為應對美國的金融危機,確保我國經濟的正常增長速度,我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的金融財政計劃,向市場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資金。同時為了增加資本市場的流動性,9月—12月短短4個月時間,我國連續5次降低存貸款利率,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盡管我國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應對措施,但是,我國的經濟還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GDP出現了明顯的下降[4]。

四、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背后的金融政策分析

與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在強有力的金融政策的干預下進行的,從本質上來講,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的特殊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體制并沒有真正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與市場經濟體制下會出現經濟周期的波動一樣,依靠金融政策干預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樣也會遇到相同的難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當各經濟主體之間出現比較嚴重、難以協調的問題時,能夠進行協調的也只有政府,此時政府就會采取一定的金融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確保經濟能夠沿著國家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在調控過程中,由于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各經濟主體之間矛盾重重,政府的應對措施常常會出現許多困難。從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上來看,頻繁變動的金融政策對其影響相當大。金融政策寬松,市場流動性增強,經濟就會繁榮;反之,金融政策緊縮,市場流動性降低,經濟就會衰退。目前,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對經濟的監控、分析,還是對經濟前景進行預測都缺乏經驗,這樣常常使得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的滯后,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的各種經濟體互不和諧的現象,從而導致我國經濟周期波動頻繁[5]。

五、當前我國金融政策選擇的建議

2012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起始年,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但是整體看來,我國的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一方面是確保轉型期經濟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要面對居高不下的CPI,金融政策究竟是寬松還是緊縮,我國政府正處于兩難境地。另外,國際經濟形勢變幻無常,美國經濟危機的陰云尚未散去,歐債危機風云又起,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政策的取向。為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政府要認真加強經濟形勢的分析,準確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努力創建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良好局面。正是因為金融政策對于經濟周期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干預性,因此,現階段必須大力加強對市場經濟形勢的分析,選擇恰當的金融政策。

(一)大力加強市場調研,合理制定金融政策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主體逐漸分化,不同的市場狀況與金融政策對不同的經濟主體造成的影響不同,有的甚至會嚴重阻礙某些經濟主體的發展。為此,政府必須大力加強市場調研的力度,從細節入手,準確掌握各經濟主體的發展狀況,合理制定金融政策,確保金融政策對不同經濟主體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二)大力加強金融傳導機制建設

認真分析西方發達經濟體,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金融傳導機制的主要途徑是利率與資產價格。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金融政策存在著許多問題,利率與資產價格仍無法正常運用。為此,在我國必須大力加強金融傳導機制建設,創造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逐漸將信貸傳導機制轉變為利率與資產價格,確保金融傳導機制的暢通[6]。

(三)努力轉變政府職能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都是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的。事實證明,這種干預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展,阻礙了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為此,必須恰當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努力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轉變政府職能,確保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解放市場,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

六、結語

總之,無論是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還是我國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存在著經濟波動的現象,認真分析和總結經濟波動的原因以及金融政策在經濟波動中發揮的作用,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從長期發展進程來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要想避免頻繁的經濟周期性波動,避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必須大力加強金融政策建設,加強金融傳導機制建設,努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努力減少金融政策變化對我國經濟周期帶來的負面效應,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