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劃編制思考

時間:2022-09-12 04:19:50

導語: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劃編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劃編制思考

1貴州旅游扶貧的背景

貴州省是我國率先提出旅游扶貧的省份之一,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農民增收致富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長期觀測點,其鄉村旅游及旅游扶貧工作,被稱為“貴州模式”[1]。

2貴州貞豐縣規劃案例介紹

2.1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概況

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于2015年12月3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號)批復成立,是全省首個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位于黔西南州貞豐縣東北部,核心區以雙乳峰、三岔河和北盤江大峽谷為中心,共20km2。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的目標是以山地旅游為主導,大力整合旅游資源,緊密結合扶貧開發,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養生、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會議會展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試驗區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旅游產業成為引領貞豐縣扶貧開發的主導產業。到2020年,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全國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勝地。

2.2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總體實施規劃要點介紹

2016年,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管委會組織編制了《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總體實施規劃》[2]。

2.2.1規劃的總體思路

發揮對接黔中地區核心旅游資源的門戶優勢,引領區域旅游的聯動發展,依托獨特旅游資源,結合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全域鄉村旅游以及核心旅游景區、節點,形成以旅游產業為引領的扶貧開發建設。

2.2.2核心旅游資源與特色

貞豐縣地貌多樣、布依族文化較為濃郁,最具代表性的雙乳峰、北盤江大峽谷、三岔河、必克和巖魚布依古寨均位于試驗區內。1)雙乳峰。雙乳峰是喀斯特地貌的峰林絕品,酷似女性的乳房,被布依族群眾當作“大地母親”和“生命之源”來崇拜,已建成AAAA級旅游景區。2)北盤江大峽谷。北盤江大峽谷位于貞豐縣北部與關嶺縣接壤處,有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灘、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等,兩岸山勢幾乎垂直挺立,既秀麗險峻,又雄奇壯美。位于北盤江鎮的一段峽谷被稱作花江峽谷,有花江鐵索橋及崖畫等人文歷史資源,著名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曾在此取景拍攝。從花江峽谷至打邦河匯入北盤江董菁水庫處的這段河道,可以通行船只游覽。是靠近黃果樹瀑布,與之一水相連的重要峽谷景觀。3)布依族文化。以必克和巖魚為代表的布依古寨,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較大的布依古寨之一。這里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銅鼓十二調”,有被譽為“天籟之音”的布依八音古樂、布依勒尤,還有原生態布依歌舞。民族歌舞良好的參與體驗性,結合布依族民俗節慶活動和特色手工藝品,使布依古寨成為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入結合的重要場所。4)休閑度假水庫。三岔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毗鄰者相鎮和雙乳峰景區,自然景觀優美、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是開展民族歌舞表演,舉辦露營、康體運動等戶外休閑活動,發展養生度假等特色項目的理想場所。七星湖水庫處于深丘峰林旁,緊靠貞豐縣城和布依族村寨,是一處具有商務會議、休閑度假等功能的城市生態公園。

2.2.3總體空間布局

1)空間結構。規劃區形成“一帶、一環、三核、兩區、多節點”的總體空間結構。“一帶”是縱向貫穿試驗區,連接周邊高等級旅游資源,引領區域旅游聯動的旅游發展帶。“一環”是將規劃區內主要景區節點和重要發展區域串聯起來的環狀旅游線路,是旅游發展的核心骨架。“三核”是在旅游中起核心作用的發展節點:北盤江大峽谷、雙乳峰景區和七星湖片區。“兩區”是結合旅游資源特色形成的兩個差異化發展片區。北片區依托北盤江大峽谷的獨特自然條件,打造以水上運動、極限運動、大眾運動為核心的旅游產品,形成“樂游山水、悅動激情”的旅游主題。南片區以雙乳峰景區為核心,以雙乳峰母親文化園、三岔河露營康養度假基地、者相鎮民族文化體驗園、必克和巖魚布依風情古寨、七星湖商務休閑度假公園、破爛云戶外休閑運動基地作為重點內容,形成多種主題互動、與鄉村旅游深入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區域。2)旅游道路規劃。規劃區形成以旅游主環線為骨架、鄉村道路網狀連通的旅游道路系統。旅游主環線由國道、省道和旅游公路構成,實現快速交通連接。鄉村道路主要是結合旅游需要的縣鄉道路,滿足游客對鄉村旅游的深度游覽和體驗需求。3)旅游線路設計。規劃設置包括:鄉村旅游體驗、布依文化體驗、三國文化體驗、挑戰文化體驗、山水觀光、山地運動等多種主題的游線,滿足不同的旅游客群需求。

2.2.4近期實施計劃

實施內容重點是由政府主導的近期建設項目,主要是旅游公路、鄉村道路、棧道、停車場、碼頭、市政管線和渠道等基礎設施,其次是景區景點、旅游服務設施、環境景觀等旅游發展方面的項目,再次是村莊改造、文化廣場等展現民族文化特色的項目。

3對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劃編制思考

旅游扶貧是一項以發展旅游的方式,實現脫貧目標的系統性工作。“反貧困”并不能代表旅游形式,也不是一種旅游產品,它只是旅游發展與管理的一種手段、目標之一[3]。對于旅游方面的規劃是旅游扶貧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區別于其他扶貧規劃的顯著地方。

3.1規劃要融合于區域旅游主題,并協同區域旅游資源進行發展

旅游發展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依托于核心旅游資源,往往不局限于單個行政區域內。而扶貧工作是由政府主導的公眾事業,受到政府行政范圍的影響,往往局限在單個行政區域內。針對旅游發展與扶貧工作在空間范圍上的差異,旅游扶貧規劃的編制,必須立足旅游發展要求,從跨行政區劃的層面進行統籌謀劃,再對目標行政區劃內的具體發展進行安排。規劃案例所在的黔西南州,是貴州省山地旅游發展主題的代表性地區,是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永久性會址的所在地。基于對這種區域性旅游主題的融合與深入擴展,規劃提出以山地運動、極限運動等作為旅游內容的具體方向。另一方面,積極對接周邊高等級旅游資源“黃果樹瀑布”,憑借距離上的鄰近優勢,通過發展緊扣“水”主題的、將山水觀光與山水體驗結合的旅游項目,引導旅游熱點向規劃區延伸,并通過規劃區進一步擴展至周邊區域,形成串聯式的旅游發展格局。

3.2規劃要著力塑造全域旅游發展

旅游發展以核心旅游資源為依托,旅游資源的品質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游發展的特點和影響力的大小。旅游資源在空間上的不均衡分布,使得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也存在空間不均衡。處于景區景點附近、旅游線路沿途的地區,更容易獲得旅游業的帶動發展。但是,貧困更容易發生在經濟發展落后、基礎條件欠缺的地方,這往往不是景區景點及旅游線路附近的地方。因此,旅游資源分布與貧困分布的空間不對稱,需要通過全域旅游的發展進行平衡。規劃案例以地區旅游發展的骨架線路和鄉村道路網絡為基礎,以景區景點為基點,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形成全域旅游的發展局面,從而擴大旅游扶貧影響范圍。

3.3規劃要因勢施策,多方位促進脫貧目標的實現

貧困問題是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造成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貴州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既表現為生態環境脆弱、缺乏資金、缺乏技術所致的欠發展型貧困,又表現為民族傳統思想濃厚、社會發育程度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受主觀因素制約所致的貧困。貴州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規劃編制,要采用生態搬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優化、旅游村鎮建設、歷史文化村落建設、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結合運用,達到改善人地矛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效果。通過多個方位的共同努力,實現脫貧目標。規劃案例所在的黔西南地區,是我國典型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的人口承載能力較差,因此,生態搬遷成為十分重要的改善貧困方式。生態搬遷工作不僅要尊重居民意愿、做好群眾思想發動工作,更應該充分研究居民在遷移地的生計發展,以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保證貧困人口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避免產生新的貧困。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村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它成為民族特性與主流社會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對促進貧困人口的民族思想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優化和旅游村鎮建設,能夠直接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機會。教育培訓是提高貧困人口勞動競爭力和生存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3.4準確把握規劃的效用,促進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旅游扶貧工作是一項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協作,才能達到良好效果的綜合性工作。政府是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的主導者,在旅游扶貧工作中,政府的職責主要是管理旅游規劃和旅游企業,引進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旅游地居民進行教育培訓等[1]。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地區謀求發展的基本條件,對地方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是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旅游扶貧規劃的編制,必須契合政府的工作特點。尤其要圍繞政府在旅游扶貧工作初期階段的主導作用,編制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實施內容,促進旅游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作者:黃興旺 權武 軒玉鑫 謝佳 單位:成都新智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吳曉東.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長效機制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35-36,40,135,140.

[2]軒玉鑫.貴州貞豐民族文化旅游扶貧試驗區總體實施規劃[Z].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

[3]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