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薄弱村精準脫貧實踐探討
時間:2022-09-21 03:39:58
導語:經濟薄弱村精準脫貧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江蘇省響水縣針對經濟薄弱村靠自身實力一時難以脫貧的實際,通過采取社會多元籌資、合作社配備股權、公司統一經營、集體分紅獲益、政府監督管理等措施,為全縣97個經濟薄弱村每村配200萬元股金,入股縣政府投資平臺,確保每村每年不少20萬元的分紅收益,整體解決經濟薄弱村脫貧問題,為經濟薄弱村脫貧探索了一條新路。
促進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是夯實鄉村振興戰略物質基礎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江蘇省響水縣針對經濟薄弱村靠自身實力一時難以脫貧的實際,通過采取社會多元籌資、合作社配備股權、公司統一經營、集體分紅獲益、政府監督管理等措施,為全縣97個經濟薄弱村每村配200萬元股金,入股縣政府投資平臺——灌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確保每村每年不少20萬元的分紅收益,整體解決經濟薄弱村脫貧問題,為經濟薄弱村脫貧探索了一條新路。
一、響水縣推動經濟薄弱村精準脫貧的基本做法
響水縣經濟薄弱村精準脫貧模式概括起來就是“四化補四缺”。(一)多元化眾籌,解決發展資金短缺。資金充足是經濟薄弱村脫貧的關鍵。響水縣堅持政府、扶貧、社會、集體的“四輪驅動”,多元化籌集經濟薄弱村發展資金。去年以來,共籌集1.94億元(97個村經濟薄弱村每村200萬元),其中,縣財政安排1000萬元,渠北片區豬場建設省扶貧補助資金1000萬元,城鄉建設用地出讓金中提取10000萬元,縣慈善總會組織27個企業定向捐贈資金3170萬元,集體資產資源折現4230萬元。目前,前四項已籌集到位,共籌集15675萬元。(二)公司化經營,解決發展平臺失缺。項目人才是經濟薄弱村脫貧的保證。響水縣以灌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城投公司)為統籌幫扶經濟薄弱村轉化的縣級專項平臺,落實好發展項目,實施專業化經營,使經濟薄弱村脫貧有了可靠保證。響水縣灌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響水縣裕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專項運營海邊30MW光伏發電項目,吸納40個經濟薄弱村的股東加入,每村配股200萬元,合計8000萬元,按10%收益,每村每年獲得20萬元投資收益;成立響水縣興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專項運營中小企業園屋面分布式16MW光伏發電項目,吸納20個經濟薄弱村的股東加入,每村配股200萬元,合計4000萬元,按10%收益,每村每年獲得20萬元投資收益;成立響成立響水縣強民現代養殖股份有限公司,按縣里規劃,統一建60個萬頭豬場,對外招租經營。吸納縣內37個貧困行政村的股東加入,每村配股200萬元,合計7400萬元,按10%收益,每村每年獲得20萬元投資收益。(三)股份化合作,解決經營主體空缺。發展載體主體資格是集體經濟薄弱村脫貧的前提。響水縣集體經濟組織職能原來普遍是村民委員會代行,無法直接入股縣級平臺。為此,響水縣借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采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模式,引導各村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成立獨立經營的法人實體,不但可以投資入股縣級平臺經營,還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展經營決策、民主管理、收益分配,激發內生活力。(四)規范化監管,解決監督管理欠缺。規范監管是經濟薄弱村脫貧的保證。97個經濟薄弱村向公司入股合同和公司向村發放的股權證書,全部由縣農辦鑒證;對村股金分紅每季進行一次,由縣農辦負責監督;村紅利收入使用,由縣鎮農經部門統一監管,確保股金分紅到位、紅利收益合規使用。同時,全面加強村級集體資金監管,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意見》、《關于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響水縣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票據管理制度》、《響水縣村級社區股份合作社收益分配方案》,建立監管制度體系,嚴密監管資金流向,嚴把資金審核關、支付關,切實解決支出票據不規范問題,確保從源頭上杜絕違反財經紀律問題,用好管好集體資金,充分發揮好集體經濟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積極作用。
二、響水縣推動經濟薄弱村精準脫貧取得的成效
響水縣利用政府的力量,主動作為,創新幫扶機制,助力經濟薄弱村脫貧,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果。(一)成功走出了經濟薄弱村增收脫貧困境。響水縣大膽轉變支持經濟薄弱村增收脫貧發展路徑,由縣政府主導,多方籌集資金,為每個經濟薄弱村配股200萬元,入股縣政府投資平臺,由公司統一資產經營,選擇的光伏發電和豬場出租經營項目效益高且穩定,加上公司的強大實力擔保,每村每年可獲得穩定可靠的20萬元投資分紅收益,一下子解決了經濟薄弱村脫貧達標的問題。(二)重新構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組織載體。為解決村配股向公司入股法人主體的問題,響水縣村村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以村集體成員為合作社成員,以村集體凈資產作為合作社出資,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領取了營業執照,取得了合法的經營資格,為村發展集體經濟構建了一個合法的組織載體,初步形成了村黨總支統領、村委會自治、村合作社經營,各方配合、協調運轉的新型村級組織架構。(三)初步緩解了經濟薄弱村發展的長久生計問題。響水縣通過為每個經濟薄弱村增配200萬元股金,為每個經濟薄弱村每年帶來20萬元經濟收入。縣里統一要求,各村要拿出其中至少40%的資金,幫助低收入農戶脫貧,為解決低收入農戶脫貧提供了新的資金渠道。同時,為各村逐步化解債務、發展集體經濟、改善民生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水源頭。(四)進一步拓寬了低收入農戶產業就業扶貧路子。響水縣通過政府投資平臺發展光伏發電和生豬養殖兩大特色產業扶貧項目,不僅解決了全縣97個18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實現整體脫貧,還吸收了一大批低收入農戶就業和創業,促進了低收入農戶脫貧。預計60個萬頭豬場項目可帶動300多人就業創業,可為低收入年增加收入1800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集體經濟和農戶“雙脫貧”。
三、經驗啟示
響水縣政府不等不靠,主動謀劃,大膽創新,務實解決經濟薄弱村集體增收脫貧的經驗做法,值得經濟欠發達地區借鑒學習。(一)解決經濟薄弱村增收脫貧要敢于打破傳統路徑依賴。鹽城市年收入低于18萬元的經濟薄弱村有610家,占全市村總數的27.3%。響水縣更是高達97個村,占全市村總數的63.8%。這些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缺資金、缺項目、缺人才,經濟薄弱村增收脫貧變成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過去一談到幫助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傳統的做法都是由各級財政資金資助村集體辦增收項目,由村自主經營自我解決。有的村建標準廠房出租,有的村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經營農業項目,有的村與第三方合作合股經營工商項目,但實踐下來效果并不理想,不是資產難出租且租金偏低,就是好項目難找且收入不佳,有的甚至虧損。響水縣吸收過去的經驗教訓,打破傳統的路徑依賴,變資金為股金,變自營為他營,變創收為分紅,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路子,對解決經濟薄弱村近期增收脫貧達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然從長遠來看,發展村集體經濟最終還是要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靠自我發展。(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建好股份合作組織載體。響水縣為促進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村建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這一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載體。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積極做好集體清產核資工作,合理確認成員身份,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產量化到人,健全股份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根據營業執照規定的經營范圍,大力開展統一經營服務,盤活用好集體資源資產,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開拓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使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三)扶持低收入村發展集體經濟要籌好用好管好脫貧幫助資金。首先,多渠道籌集幫助資金。響水縣作為全省重點幫扶的貧困縣,不僅充分利用政策規定,拿出全縣6.3億元土地出讓金的15%左右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還通過整合扶貧、涉農項目資金和公開向社會捐款的辦法,多渠道籌集幫助資金,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其次,從實際出發,用好幫扶資金。響水縣采取交由第三方經營、村集體入股分紅的做法,直接扶持了村發展集體經營項目增收,實現了資金安全、收益穩定。最后,管好幫扶資金和收益,切實加強對經濟薄弱村幫扶資金的監管。響水縣強化審計監督,每年對運營資金開展政府審計或第三方社會審計;強化民主監督,經營成果、盈利分配方案每年都要向股東大會報告,廣泛接受群眾監督。
作者:楊群義 王書奎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 上一篇:地區“精準扶貧”調查思考
- 下一篇:電力物資采購風險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