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9:10:00

導語: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進入新的快速增長階段。本文分析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和出口經營主體結構的特征與演變規律。我國軸承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總體反映了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稟賦和比較優勢特征;東部地區是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區域;軸承產品出口市場比較集中;軸承產品貿易的市場化程度在顯著提高,但國有企業出口比重顯著減少。

關鍵詞: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經營主體結構

軸承產品在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近年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取得長足發展,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出口產品結構仍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入世后軸承產品出口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軸承產品貿易變動趨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筆者從軸承產品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及經營主體結構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及特征,提出優化其出口結構的策略。

一、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一)軸承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從表1可看出,目前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競爭優勢的球軸承、圓錐滾子軸承、軸承滾動體和軸承散件。1998年以來,我國軸承產品結構呈現以下特點:

1.在所有產品中,球軸承出口額占軸承總出口額的比重最大,但下降幅度也大,由1998年的75.85%下降到2006年的55.42%,而其他產品的比重都在增加。圓錐滾子軸承所占比重增長幅度最大,由1998年的5.45%增加到2005年的11.66%,增加6個百分點;軸承散件和軸承滾動體次之,分別增長3個百分點以上。

2.1998年相鄰兩類產品出口額占軸承總出口額比重的浮動范圍高達65%,而2006下降到40%,并且1998年有4類產品的出口比重小于l%,而2006年只有1類產品的出口比重小于1%。說明軸承產品出口的比例逐漸合理,軸承產品出口風險逐漸下降。

3.按1998~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排序,球軸承的增長速度最小,帶座軸承次之,而球面滾子軸承、圓柱滾子軸承、滾針軸承、圓錐滾子軸承和軸承滾動體增長速度較大,分別達到108.9%,56.67%、44.68%、28.9%和27.41%。球面滾子軸承由199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的第6位。

4.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反映了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稟賦和比較優勢。一方面,我國出口軸承產品以有傳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和原材料消耗大、中低技術含量的球軸承和軸承零部件產品為主,主要是微型、小型和中小型深溝球軸承。2006年球軸承產品出口為9.13億美元(占軸承產品出口總額的55.42%),軸承零部件出口為3.41億美元(占20.73%),兩類產品的出口合計達12.54億美元(占總比重的76.15%)。另一方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各類滾子軸承產品出口比重較低,但增幅較大。2006年,我國各類滾子軸承產品出口為2.68億美元,占軸承產品出口總額的16.26%,1998~2006年各類滾子軸承產品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25.38%,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

(二)軸承產品出口的地區結構。我國主要的軸承產品出口省份是浙江、上海、遼寧、福建、江蘇和廣東等。2006年軸承產品出口超過1億元的省市有:浙江省(31.78億元,占全國軸承產品出口總額的56.58%),其余依次為上海市(6.87億元,占12.23%)、遼寧省(4.12億元,占7.34%)、福建省(2.79億元,占4.97%)、江蘇省(2.32億元,占4.14%)、廣東省(2.25億元,占4.01%)、甘肅省(2.18億元,占3.88%)、山東省(1.14億元,占2.04%)。上述8個省市的軸承產品出口占全國軸承產品出口總額的95.2%。其中,浙江是長期以來我國最大的軸承產品出口省。

總體來看,我國主要的軸承產品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見表2)。2006年東部地區軸承產品出口份額占全國的91.32%,出口額前10位的省(市)中,有7個屬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軸承產品出口為2.72億元,占全國份額的4.84%,其中只有甘肅省超過2億元,在全國排第8位。而中部地區7省軸承產品出口較少,2006年中部地區出口軸承產品為2.16億元,僅占全國軸承產品出口份額的3.85%。(三)軸承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1981年,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集中在亞洲,占出口總額的82.60%。近年來,因不斷加大對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國家的出口,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1)2000年,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主要市場已擴大到為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三洲合計占當年出口總額的93.48%。其中,亞洲占出口總額的47.72%,歐洲占23.37%,北美洲占22.39。2005年,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仍為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但三洲合計占當年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到83.37%,其他地區占16.63%。其中,亞洲、北美洲分別下降到35.89%和20.91%,而歐洲的比重上升到26.57%。(2)從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國家或地區分析。2000年,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市場為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l000萬美元出口額的僅有13個,占當年出口總額的73.69%;2005年已擴大到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1000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已達有28個,占當年出口總額的89.35%。出口比重排序在前10位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占當年出口總額的16.20%)、日本(占8.24%)、德國(占7.18%)、意大利(占5.75%)、中國香港(占5.61%)、韓國(占5.39%)、阿聯酋(占4.65%)、新加坡(占3.89%)、法國(占3.41%)、印度(占3.38%)。我國向這1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的軸承產品總額為9.15億美元,占同期軸承產品出口總額的58.09%。

(四)軸承產品出口的經營主體結構。(1)國有企業在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中的主導地位已被外商投資企業取代,且呈現負增長。按全國軸承產品出口額前20家企業的出口總額計算,2002年國有企業共出口軸承產品5165萬美元,占前20家企業出口總額的21.42%。比1998年減少3322萬美元,增幅為-39.14%。在軸承產品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出口出現大幅度的負增長,不僅表明我國國有企業軸承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而且表明我國軸承產品貿易的國家壟斷程度不斷降低,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軸承產品的地位逐步上升,已居于主導地位。在出口額前20家企業中,2002年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出口軸承產品為10526萬美元,占20家企業出口總額的43.66%,比2000年增加2989萬美元,增幅為39.66%。(3)私營企業的出口實力迅速提高。在出口額前20家企業中,私營企業1998年出口額占前20家企業出口總額的16.76%,2002年已達32.76%。

二、調整和優化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的對策

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球軸承和軸承零部件產品上,而高精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各類滾子軸承產品出口比重較低;東部地區是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區域,占市場份額的91.32%,而中西部地區省份軸承產品出口所占份額小,只有8.69%;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市場比較集中,主要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地區,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中國香港、韓國、阿聯酋、新加坡、法國和印度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同時,我國軸承產品貿易的市場化程度在顯著提高,國有企業在我國軸承產品出口中的主導地位已被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取代。對此,本文對優化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結構提出以下建議:

(一)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軸承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各類滾子軸承的研究開發投入力度。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借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現有產品的升級和出口產品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附加值,增強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應大力開發航空航天軸承、冶金設備用精密、長壽命軸承、新型轎車軸承、鐵路客車軸承、精密數控機床軸承、機器人用精密薄壁軸承、辦公機械專用軸承、特種材料軸承、環保新型軸承等產品。

(二)中西部地區應加大軸承制造業的投資力度,提高軸承產品市場占有率。我國軸承產品出口的主要區域是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省份出口所占份額小,只有8.69%。因此,中西部軸承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首先要充分利用勞動力、原材料資源優勢,鞏固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軸承產品,如球軸承、軸承散件及軸承滾動體等的出口。同時,要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技術改造為手段,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出口創匯——引進、吸收、消化——擴大再出口的良性循環,帶動中西部地區軸承出口的快速增長。

(三)堅持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斷開拓新市場。目前,我國軸承產品出口市場仍比較集中,不僅不利于擴大市場占有率,而且帶來很大的貿易出口風險。因此,我國要實行多元化市場的出口戰略:(1)穩定亞洲市場,積極開拓大洋洲市場。在亞洲市場,日本、中國、韓國和中國臺灣的軸承企業占據亞洲軸承市場相當大的比例。近年來,由于日本企業把發展重點放在高附加值軸承上,普通軸承主要依靠進口,而我國軸承產品的質量可與日本產品媲美,且價格低廉,只有日本國內產品的三分之二。所以,日本已成為我國軸承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另外,由于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是微小型家電、計算機等新興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產品的主要加工區,我國對其出口也在不斷增加,擴大對其高檔次微小型軸承的出口前景光明。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軸承對亞洲的出口重點仍是日本、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同時也應加大亞洲地區潛在市場的開拓力度,如阿聯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市場。大洋洲市場主要是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澳大利亞基本沒有軸承工業,所需軸承90%以上依賴進口。目前我國軸承產品對澳大利亞的出口金額極小,需加大開拓力度。(2)鞏固和發展北美市場。北美軸承需求大國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目前我國出口到美國的軸承雖然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因此,我們可通過采用在美國合資辦廠或將自己的產品直接為美國主機廠配套等方式,提高我國軸承在美國軸承市場的競爭力。(3)注意開發歐洲市場,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歐洲市場占全球軸承需求量的31%,是世界三大軸承市場之一。我國軸承企業應充分利用其軸承“物美價廉”的優勢,加大歐洲市場的開發力度。(4)注意開發拉美和非洲潛力市場。拉美軸承市場以巴西、阿根廷為主,主要是汽車、農機和礦山設備軸承。而非洲的南非為最大消費國,以礦山用軸承為主。近年來,拉美和非洲發展中國家機電工業快速發展,軸承市場潛力較大,是我國軸承出口的潛在市場。

(四)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努力擴大出口。要對國有大中型軸承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使其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在企業內部,要加快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投資力度,根據市場需要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由勞動密集型軸承產品向高精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軸承產品轉變。同時,采取靈活的經營方式,在努力擴大現匯貿易的基礎上,發展補償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使出口同進口、利用外資和勞務合作、技術出口、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等業務緊密結合,利用各種渠道擴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