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波動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8 03:43:00

導語:物價波動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價波動問題研究論文

什么是“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因此,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就等于是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也就等于是抓住了“看不見的手”。如果管理機構不能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場運行,最終必然被“看不見的手”所任意擺布,進而導致市場的極度混亂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如果管理機構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和指揮“看不見的手”,并使其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來進行服務。

前言

自從商品市場在人類社會中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物價波動問題,尤其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一問題表現的更為突出。傳統物價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可以實現物價穩定,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不但不應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反而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其實,物價波動不僅要受到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投資效益的限制。由于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獲得收益,而并非市場供求平衡,因此市場供求狀態服從于市場投資收益,進而形成市場供求狀態限制物價波動幅度、市場投資收益決定物價波動方向的局勢。在現實的市場運行過程中,物價自由波動不但不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在實際的市場經濟管理過程中,不應該通過物價波動來調控市場供求關系,而應該通過對供求本身的調整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即供給不足時擴大生產和減少積累,需求不足時擴大消費和增加積累。

物價波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是平衡市場商品供求關系的正確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經營者非法投機的必然結果,是投機者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的一種具體表現。對此嚴重的犯罪行為,政府不應該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這種和善的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不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縱容侵害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而必須建立穩定物價的嚴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對物價波動進行嚴格的限制,進而有效打擊犯罪行為,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現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基本都是信用貨幣,物價波動將破壞這種由政府進行擔保商業信用,進而損害政府的公眾形象、降低政府的公眾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眾多偉人頭像的貨幣信用的喪失,將意味著這些偉人頭像變成了投機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為投機商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合伙人”,嚴重地損害了他們的光輝形象。

一般習慣地認為,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即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于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多種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目前現實中的正在運行的市場模式,只是多種模式其中的一種,而且是運行效率最低的一種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不僅存在通貨膨脹或生產過剩的某種單一危機,而且存在兩者兼有的“雙重危機”。在此狀態下,如果擴大需求,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積壓。物價波動不僅破壞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導致“雙重危機”,而且它還是導致諸多社會弊端的罪魁禍首。它對社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費社會財富及自然資源,擴大貧富差別等等。無論這些嚴重后果的任何一種的存在,都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極大的損害。

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商品供給的“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問題,因此,不僅要保證單一的“動態平衡”或單一的“靜態平衡”,而且必須保持“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的雙重平衡,否則將形成市場風險,最終導致市場經濟的全面危機。探討市場平衡辦法:建立商品市場的調控基金,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基金購入商品,一方面作為市場的商品儲備,繁榮市場和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擴大企業商品銷售,增加企業效益;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基金銷售商品,一方面保證市場供給,維護貨幣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貨幣,維持市場供求的雙重平衡。

在以往的貨幣發行過程中存在著兩個極大的誤區:一是認為擴大貨幣發行就會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認為貨幣發行只局限于個人和機構之間往來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其實,在商品供給不斷增加和對商品價格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擴大貨幣發行不但不會引起通貨膨脹,而且還可以起到大幅度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在貨幣發行過程中,不僅有小面值的通用現金貨幣可以發行,而且還有一個新的貨幣品種——機構之間往來專用的大面值“融資貨幣”可以投放市場。目前政府和企業之所以感到貨幣資金供給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發

行貨幣的主動權,不敢主動發行貨幣;沒有開發出供應機構之間大額經濟未來的專用貨幣,不知道如何去大量發行貨幣。一旦貨幣發行被當作一種主動的市場調控手段來加以利用,那么企業的“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實現將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市場經濟將進入一個嶄新高速的發展階段;一旦新的貨幣品種得到開發利用,那么必將引起一場新的金融革命,進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種金融風險及政府和企業的債務風險。

企業經營的基本目的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必須通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兩步來進行實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單純創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實現“貨幣效益”,那么其經濟效益將是虛擬的效益;如果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發行創造了“貨幣效益”,而企業不能創造相應的“商品效益”與其配合,那么經濟效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商品效益”與“市場均衡”之間互為反比關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場供求差額就越大,否則相反。市場供給相對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貨幣效益”與其相應產生,否則不能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并且會造成商品大量積壓,阻礙企業生存發展。企業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貨幣效益,只要他們能夠實現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就能使市場經濟獲得超常的發展速度。但是,發展生產需要穩定的物價環境,沒有穩定的物價環境,市場供求關系就會遭到破壞,生產發展必然受到阻礙;擴大需求必須首先穩定物價,否則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使擴大需求的措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物價穩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穩定物價是目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

2001年7月4日(星期三)于沈陽

目錄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1)

(一)導致永久性通貨膨脹………………………………(1)

(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5)

(三)導致整體經濟萎縮………………………………(8)

(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10)

(五)限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11)

(六)破壞貨幣信用………………………………………(11)

(七)導致企事業單位的債務危機……………………(12)

(八)損害廣大民眾利益………………………………(13)

(九)導致大批勞動者失業……………………………(15)

(十)擴大貧富差別……………………………………(16)

二、物價穩定的主要優勢……………………………………(17)

(一)促進生產發展……………………………………(17)

(二)擴大市場需求……………………………………(18)

三、穩定物價的方法選擇…………………………………(23)

(一)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穩定物價……………(23)

(二)通過行政監管穩定物價………………………(24)

(三)通過法律制約穩定物價………………………(25)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是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時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時物價下跌、供給等于時物價穩定。同時認為,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的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因此得出結論:在常規市場經濟運行失衡的情況下,放開物價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實,物價波動是由市場運行效益和市場供求狀況這兩個因素所決定的,而并非單純由市場供求狀況所決定。在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的過程中,市場供求狀況所起到是限制物價波動幅度的作用,即供給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小或下跌的幅度較大,需求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大或下跌的幅度較小,而市場運行效益則決定物價的波動方向,即有利可圖時物價進行波動,無利可圖時物價停止波動。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物價上漲可以給它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所以抬高物價是其經營的必然選擇,而降低物價會降低效益或導致嚴重虧損,所以必然被其強烈抵制。因此,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無論市場供求狀況如何,物價始終保持不斷上漲的波動趨勢。由于市場供求狀況只能限制物價波動幅度,不能改變物價的波動方向,所以市場?┣笞純霾荒芷鸕嬌刂莆錛壅塹淖饔茫錛鄄ǘ膊荒芷鸕狡膠饈諧」┣蠊叵檔淖饔謾2喚鋈绱耍椅錛鄄ǘ菇賈縷淥矯嬤疃啾錐說牟勻死嗌緇岬姆⒄構鉤杉蟮奈:Α?/P>

(一)導致永久通貨膨脹

市場的魅力是它可以使投資者獲得盈利,如果投資者不能在市場中獲得盈利,那么投資者必將退出市場。雖然投資者不是在市場中都能夠獲得了盈利,但有很多的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中獲得盈,就像股票市場可以使投資股票的人們獲得盈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在股票市場中獲得盈利,又好比彩票市場可以使投資者獲得暴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獲得暴利。盡管市場具有極大的投資風險,但是貨幣持有者們還是踴躍的向各種市場進行投資,不惜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由此可見投資人投資商品市場目的的明確性。由于市場投資者們所追求的是市場盈利而并非市場供求平衡,并且抬高商品價格可以給投資以豐厚的利潤回報,因此,無論市場供求狀況如何,通貨膨脹都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表現。見圖

市場供給與物價波動和通脹盈利之間是成正比的關系,物價上漲,供給增加,通脹盈利增加;市場需求于物價波動和通脹盈利之間是成反比的關系,物價上漲,通脹盈利增加,市場需求減少。雖然通貨膨脹會導致市場需求的下降,企業商品銷售數量的減少,但是,直觀的商品經營效益確顯現上升趨勢。因此,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必然選擇抬高物價、減少商品銷售數量、提高商品銷售盈利的經營方式。見表

單位:億元

人們在投資商品市場時,所追求的是商品經營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商品銷售的輕松狀態。雖然抬高物價會降低商品的銷售難度,但確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經營利潤,因此商品經營者在選擇經營方式時必然選擇抬高物價和主動促進商品銷售的經營方式。根據物價波動理論分析,在市場供求平衡的情況下物價將停止波動,并保持永久性的穩定。“供求平衡”的概念是什么呢?是指市場中的商品總體上能夠銷售出去,不存在積壓商品。試想,在目前市場中商品大量積壓的情況下物價都始終處于上漲狀態,那么在商品整體暢銷和市場中不存在積壓商品的“合同式”供求模式下物價會體現怎樣的波動趨勢呢?當然答案只有一個:更加嚴重的永久性通貨膨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然它也是檢驗任何一種經濟理論的唯一標準。從實際情況來看,物價的長期波動并沒有使其趨勢逐漸平穩,而是始終保持通貨膨脹的態勢,由此可以證明物價波動理論不符合實際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物價波動不僅受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盈利狀態及其它物價波動條件的限制。企業在商品市場中進行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盈利,而盈利的前提是成本之上是商品銷售價格,因此,物價波動必然受到市場盈利狀況的嚴格限制。物價長期的自由波動不但沒有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而且物價波動的幅度也沒有趨向于穩定。物價波動的實際趨勢并沒有指向物價穩定,而是指向通貨膨脹,這就充分說明物價的自由波動不會以波動的停止為終點,而是以通貨膨脹為永久的波動狀態。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隨市場供求狀況進行波動,就是說市場供求狀況的主動的變化因素,物價是隨之變化的被動因素,同時又說物價波動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把物價波動當作主動因素,市場供求當作被動因素,這兩種觀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物價是隨供求關系來進行被動的,那么就沒有必要對物價進行主動的調整;如果通過調整物價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那么就是不相信市場供求關系對物價所進行的自然調整,即否定了傳統的物價被動理論。既然承認物價隨供求關系而波動,并且認為物價的自由波動可以促使市場供求達到平衡,那為什么還要強行調整物價,故意違反自己所承認的物價波動規律?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傳

統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以穩定物價為追求目標,以縱容物價波動為實現目標的基本方法,這就是該理論的荒謬所在。對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狀態之間相互影響的因果關系的認識矛盾:一方面主張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來穩定物價——認為物價波動不是合理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主張通過物價的自由波動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認為物價波動是合理的市場行為。那么到底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物價波動,還是物價波動決定市場供求關系?以誰為主動因素或以誰為被動因素是合理的市場調整方法呢?物價波動理論對此根本無法進行解釋。如果物價的自由波動可以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那么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由物價進行調控的市場,應該是一個供求平衡和物價穩定的市場,而不是永久性通貨膨脹的市場。物價波動理論的錯誤有二:一是認為只有市場供求狀況從經濟角度可以對物價波動起到獨立限制作用;二是認為市場供求狀況可以改變物價的波動方向。在為利潤而運行的市場經濟中,無論商品供求狀況如何,物價都將始終保持不斷上漲的波動趨勢。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況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價上漲與下跌的幅度差別

在現實的物價可以波動的市場中,即有暢銷漲價的商品存在也有滯銷降價的商品的存在。在其它物價波動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漲價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不能與降價商品的降價幅度保持一致,那么就會造成供求失衡。假設目前市場中有A、B兩種商品,A商品供給1000元,B商品供給1000元,市場需求2000元,市場供求處于平衡狀態。當A商品漲價50%的時候,A商品的市場供給增加至1500元。這時,B商品必須降價50%,即B商品的市場供求必須減少至500元,才能保證市場供求在物價波動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雖然商品漲價沒有幅度的限制,但商品降價確要受到幅度的嚴格限制。一旦商品漲價的幅度超過100%,那么商品供求平衡就必然會被打破,物價波動理論將與現實完全脫離。況且任何商品經營者都不會為實現市場平衡而做出大幅度的降價犧牲,即使有此犧牲精神,也不會使市場達到平衡。

實際是物價波動情況必須與坐標中的直線相符合,否則物價波動將導致市場供求失去平

衡,而實際上的物價波動情況是不可能與坐標中的平衡直線相符合的。物價波動理論只是在該坐標直線上適用,而實際的物價波動并不在該直線上,況且該直線并不包括完整的物價波動內容。

因為:商品漲價幅度≠商品降價幅度

又因:物價上漲的限制>物價下跌的限制

所以:實際商品漲價幅度>實際商品降價幅度

在總體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暢銷商品漲價的幅度會高于滯銷商品的漲價幅度,它們兩者的相互關系如“實際波動曲線”所表示的那樣,A商品的上漲幅度增加時,B商品的上漲幅度會相應減少,而不是象“理論波動直線”所表示的必須與A商品上漲幅度相反的同等幅度的下跌。從該坐標中兩波動線的對比可以看出,物價波動理論與實際物價波動情況相差的距離是多么的遙遠。漲價沒有幅度的限制,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降價有嚴格的幅度限制,最多下降100%。因此,物價上漲與下跌不是同等的波動條件,其波動不會趨向于市場供求平衡,而是趨向于通貨膨脹。

2、物價上漲與下跌的時間差異

確定暢銷商品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因此它的價格會很快的上漲;確定滯銷商品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它的價格會滯后下跌(即使它的價格會出現下跌的情況)。暢銷商品的價格很快上漲,滯銷商品的價格沒有及時跟上,這必然要造成整體的通貨膨脹。在暢銷商品價格首先上漲之后,滯銷商品與暢銷商品之間的價格對比發生了變化,這就涉及到一個商品“絕對漲價”與商品“相對降價”的問題。所謂“絕對漲價”,就是某一商品價格的絕對上漲;所謂“相對降價”,就是說雖然某一商品的價格沒有發生變化,但相對漲價商品而言,它的價格對比發生了相對下降的變化。在新的市場供求關系的條件下,原來的暢銷商品和滯銷商品將處與接近的銷售狀態,因此滯銷商品不用通過降價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銷售速度。不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從表面看,“商品漲價的時間=商品降價的時間”的公式就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由于物價上漲在先,降價在后,而且是否降價不可確定,所以市場總是物價趨勢不顯現平穩,而是顯現通貨膨脹。

3、物價上漲與下跌的利潤差異

任何一個市場的投資者,他參與市場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盈利,否則他將不會進入市場。如果某一種經營行為不能為其帶來效益,那么投資者必將拒絕這種行為。商品漲價的利益得失與商品降價的利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投資者將完全接受商品漲價的要求,拒絕商品降價的要求。由于物價波動直接受到市場利益的嚴格限制,而并非市場供求關系的直接限制,所以物價波動不能發揮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功能。市場競爭也是盈利之爭,而并非平衡之競爭。對于商品漲價來講,它可以為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可以使經營者的財富大幅度增值,所以商品漲價非常順利;對于商品降價來講,它將給經營者造成損失,使其財富相對減少,所以商品降價是非常困難的。見圖

對于漲價商品來講,自然收益豐厚,不會拒絕漲價的要求,而對于降價商品來講,必然導致嚴重虧損或減少盈利,企業當然要拒絕大幅度降價的平衡要求。比如一種商品漲價20%,在原來的價格基礎上會增加20%的盈利,而降價20%將在原來的價格基礎上增加20%的虧損,這就是物價漲跌波動的又一個不平等因素。僅從本小標題的本身即可以看出,商品漲價的利益得失與商品降價的利益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相等的。物價波動的穩定條件是市場對漲價與降價限制的完全平等,由于實際上物價波動存在著很多的不平等條件,所以物價波動的實際趨勢不指向物價穩定,而指向通貨膨脹。根據目前的物價波動理論來判斷:如果市場處于平衡狀,那么物價將停止波動;如果物價波動可以促使市場平衡,那么目前的市場應該是平衡的市場,而不是失衡的市場;如果物價波動可以促進市場平衡,那么限制物價波動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是平等的,否則物價的波動趨勢將不會指向供求平衡。假設目前的市場處于供求平衡和物價穩定的狀態,那么必然遇到以上3種物價波動不平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失去原有的平衡狀態。通貨膨脹可以使企業擴大盈利,但企業每實現10%的利潤,那么市場中就會出現10%的購買力缺口,導致10%的供給過剩。企業利潤的實現是以市場商品供求平衡的破壞為代價的,它們兩者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同時兼得。企業參與市場經營是也盈利為目的,所以他們必然拋棄市場平衡,追求經濟效益,進而導致永久性的通貨膨脹。

(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其實不然。物價波動不但不能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由于通貨膨脹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種市場供求狀態,而物價在不斷上漲的過程中,本身即可以“制造”生產過剩,因此,只要有通貨膨脹存在,那么同時必然伴隨生產過剩的存在。見表

單位:億元

一般認為,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于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物價波動與商品供求之間共存在9種對應關系。但是,在常規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只有“物價上漲——供大于求”這種組合是最為常見。在這種雙重危機的市場運行模式下,擴大需求將導致通貨膨脹,壓縮需求將導致生產過剩,社會經濟很難獲得較高的發展速度。即使在物價波動模式下社會經濟是不斷發展的,但它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此模式是一種高消耗低效率的原始市場運行模式。這種雙重危機的組合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于市場經濟的常規運行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貨膨脹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永久性存在。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在總供給等于總需求(靜態平衡)的情況下,物價將處于穩定狀態,否則物價將發生波動。其實市場中的物價波動是受動態供求狀況影響的,靜態的供求關系不會直接影響。動態供求狀況與靜態的供求狀況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兩者平衡其一必將失衡其二。那么物價應該按那一種供求狀態來進行波動呢?想必該理論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解釋。因此,可以說物價波動觀點沒有足夠完整的理論依據。

①總供給=總需求.④靜態需求>動態供給.

②動態供給=動態需求.⑤靜態需求>動態需求.

③靜態供給=靜態需求.⑥靜態供給=動態供給.

⑦動態平衡:商品產量/時間=商品銷量/時間(市場無積壓商品)

⑧靜態平衡:總供給=總需求(市場商品總量=社會貨幣總量)

⑨總供給(總的商品供給)=總需求(總的貨幣需求)

動態平衡的概念:等待購買的商品。商品積壓的時間:商品等待購買的時間。在供求平衡的情況下,市場中不存在等待購買的商品,即市場商品存量為“0”。在動態平衡情況下,市場中的商品將以合同的方式進行供給,商品生產之后即可以銷售(這對企業來講是最好的銷售效果),因此,任何商品都沒有市場存放的時間,即商品積壓時間為“0”。但是,這種情況只能在完全合同化生產的模式下才能形成,而市場經濟不是完全的合同經濟,也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合同經濟。

“①、②、③”為理論要求的供求平衡公式,“④、⑤、⑥”為實際的市場運行狀況。如果“④、⑤、⑥”不能同時保持平衡狀態,那么市場平衡也就不可能不存在。在傳統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下,“④、⑤、⑥”是不可能保持平衡的,因此,物價波動理論所期待的供求平衡(雙重平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場供求平衡不是單一的平衡(靜態平衡或動態平衡),而是一種雙重的平衡(靜態動態同時的平衡)。物價波動觀點只看到單一的市場平衡,忽略了雙重的市場平衡(或兩種單一平衡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這種觀點當然也就經不起市場的實際檢驗了。

物價波動情況下的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動態的市場供求狀態并不代表靜態的市場供求狀態。物價波動直接受動態供求狀態的影響,而不受靜態供求狀態的影響,但靜態供求狀態對未來的動態供求狀態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也就會對未來的物價波動會造成影響。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目前市場中的商品總量與社會中的貨幣總量相比數量較少,因此,實質性的生產過剩情況并不存在。這種觀點的錯誤所在是把市場中商品供求的“動態平衡”與“靜態平衡”混為一談。所謂“動態平衡”,指市場中的商品產量與商品銷量之間的相對平衡;所謂“靜態平衡”,指社會貨幣總量與市場商品總量之間的相對平衡。它們彼此之間同樣是較為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見圖

動態供小于求動態供求平衡動態供大于求

靜態供小于求靜態供求平衡靜態供大于求

動態供給:單位時間的商品生產總量靜態供給:某一時間的市場商品庫存總量

動態需求:單位時間的商品銷售總量靜態需求:某一時間的社會貨幣儲備總量

動態供求狀態與靜態供求狀態之間同樣不是單一的三種對應關系,而是多重的九種對應關系,它們與三種不同的物價波動狀態構成更為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見圖

物價上漲物價穩定物價下跌

靜態供小于求靜態供求平衡靜態供大于求

市場中整體的物價上漲造成動態的生產過剩,對動態的市場破壞造成破壞。企業生產是根據市場中的動態需求來進行的,只有動態需求可以實現企業的商品銷售。靜態需求是一種潛在或未來市場需求,它不能為企業實現動態的商品銷售,因此企業不會根據靜態的不可確定的需求來制定實際的生產計劃,這就必然導致靜態供給的萎縮,進而對市場的靜態平衡造成極大的破壞。由于動態的商品生產面對動態的市場需求,所以存在于靜態之中的通貨膨脹風險總是被動態的生產過剩現象所掩蓋。由于經濟學家要控制靜態的通貨膨脹風險,所以他們制定的經濟策略必然加重動態的生產過剩。另外,市場供求平衡公式還可進行細分:

企業在物價波動的市場環境下,由于商品大量積壓,因此導致生產資金周轉的困難。為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企業從銀行大量貸款。企業貸款主要用于商品生產,因此造成市場動態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及價格的上漲、靜態生產資料需求的下降及潛在的生產資料供給過剩的風險,造成動態生活資料需求的下降及生活資料供給過剩、靜態生活資料供給的減少及靜態生活資料的通貨膨脹風險。探討商品市場的供求平衡問題,不能只從單一的動態平衡或靜態的角度去進行思考,也不能從單一的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的角度去進行思考,而要從全面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物價的波動方向取決于市場的盈利狀況,所以資本家追求利潤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回報,而物價波動理論追求市場平衡,但始終沒能實現市場平衡。

(三)導致整體經濟萎縮

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是單一生產的發展,而是生產和需求的共同發展。由于物價波動將導致需求下降,因此必然導致社會整體經濟的萎縮。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物價上漲幅度的不斷增加,市場商品的銷售量在不斷減少,因此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也就隨之不斷萎縮。一般認為,通貨膨脹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其實是市場需求在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通貨膨脹在促進經濟增長。由于在物價自由波動情況下擴大市場需求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被誤認為是通貨膨脹在促進經濟增長。

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當物價上漲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增加,商品需求總量相的對下降;當物價下跌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減少,商品需求總量相對增加。見圖

通過該公式可以計算出,在供求失去平衡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市場供求關系的相對平衡。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當物價上漲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增加,商品需求總量相的對下降;當物價下跌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減少,商品需求總量相對增加。馬克思說:“需求按照和價格相反的方向變動,如果價格跌落,需求就要增加;相反,價格提高,需求就要減少”。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的量比公式如下:

當該系數為“1”時,市場處于平衡狀態,否則處于失衡狀態。

此關系成立的基本條件是:在供小于求情況下,提高物價或降低需求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當供大于求時,降低物價或擴大需求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在物價靜止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正比關系:在供小于求情況下,擴大供給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當供大于求時,擴大需求或壓縮供給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雖然說“雙重危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但“物價穩定——供求平衡”也不是最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最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是“物價穩定——供小于求”,因為只有此種模式與人類社會的真實供求狀況完全相符。只有此種模式,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一個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使社會中的潛在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大幅度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說穩定物價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關鍵環節。在整體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市場供給也會隨之相應增加,同時,企業通過商品價格的上漲,其盈利幅度也會隨之增加。通貨膨脹是幅度越大,市場供給越高,企業的盈利幅度以就越高,同時市場需求相對減少。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在供給大于需求的區域(供大區),可以通過降低物價,或擴大需求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在需求大于供給的區域(求大區),可以通過抬高物價或壓縮需求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由此可見,通貨膨脹有降低市場需求的作用。因此,在企業盈利幅度增加的同時,由于商品銷售量的減少,其實際的盈利數額在計算數字上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實質上的盈利水平是顯下降趨勢的。見表

單位:億元

在市場整體通貨膨脹的過程中,一些物價上漲幅度超過平均通貨膨脹幅度的企業增加效益,其資本可以得到不斷的擴張,而一些物價上漲幅度低于市場平均通貨膨脹幅度的企業將造成虧損,導致資本的不斷萎縮。為了在市場中獲得盈利,企業必須大幅度抬高物價,否則將被通貨膨脹所消滅,因此市場競爭自然地變成了抬高物價的競爭。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需求不斷下降,市場中的商品銷售數量及整體盈利水平不斷下降,整體市場經濟處于不斷萎縮的運行趨勢。

(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合理的應用,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其實并非如此。實際情況是,通過物價波動把資源非法地配置給肆意抬高物價的投機商們,而廣大勞動者確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資源配置表面上是如何利益資源的問題,而實質上它是爭奪自然財富及社會財富及損害廣大民眾利益的問題。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都是全體民眾的共同財富,不能當成投機商的獵物任其隨意侵占。如果所謂的優化資源配置就是把資源配置給投機商,并任其隨意侵犯廣大民眾的利益,那么這種資源配置將無任何合理性可談。

以人類目前生活的地球來看,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是目前經濟理論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目前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都非常重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問題。那么物價波動對資源的浪費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前面已經探討過物價波動導致雙重市場危機的問題。在生產過剩狀態下,由于大量的商品積壓,使其商品不能及時投入消費。由于其中有很多商品是具有一定保持期限的,如果不能及時投入使用,必然造成巨大的物質浪費。市場中的任何商品的生產,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資源。商品的大量損失同時也是資源的巨大浪費,這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極其有害的。另外,生產過剩將導致勞動力的過剩,企業生產能力的過剩,這就必然造成人才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企業生產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給人類社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

物價波動造成趨勢性的通貨膨脹,導致對市場需求的激烈競爭。在一定市場物價水平的情況下,競爭實際上是企業經營成本的競爭。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從這一角度講,掠奪自然資源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自然資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目前的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都是從低成本的角度去開發資源的,他們根本不考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問題,結果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將給人類未來的生存造成巨大傷害。比如對森林的開發利用,雖然森林開發與植樹造林相結合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但這必然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不利于市場競爭,因此企業只是破壞性地開發森林,而不是在開發森林資源的同時有效地保護森林,這必然最終導致森林的徹底毀滅,事實上森林的大面積縮小充分說明資源破壞程度是何等的嚴重。

(五)限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

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科學技術也就沒有今天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為什么說物價波動會限制科學技術的開放利用呢?因為市場在動態的生產過剩狀態下科學技術的利用空間將被大幅度壓縮。科學技術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產品開發,它將增加市場中的商品品種,同時也增加市場中的商品數量;二是提高現有商品的生產效率,它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增加市場中的商品供給數量。在生產過剩狀態下,提高生產能力只會造成更多的積壓,導致企業更嚴重的虧損,因此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必然受到極大的限制。

在生產過剩狀態下,由于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激烈競爭,所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競爭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種技術開發出來,它必然成為開發者的所有財產,不會在社會中普遍推廣使用,這就限制了科學技術的全面推廣。另外,物價波動將導致失業率上升,這就必然增加小規模商品生產企業的數量。企業生產規模與科學技術的應用規模及企業生產效率是成正比的關系,小規模生產的生產效率低于大規模生產的生產效率,這是已經被無數加以證明的無可爭辯的事實。人類社會的單位生產規模,從個人、家庭的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小規模生產,發展為企業、公司、集團的幾十人、幾千人或幾萬人的大規模生產。在這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生產規模總體上還是顯現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而小規模企業增加的趨勢則對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形成極大的阻礙作用。

(六)破壞貨幣信用

貨幣是領取商品的流通式信用憑證,也可以說它是領取商品的流通式專用“合同”或重復使用的庫存商品“提貨單”。它是積累商品的證明。目前社會中存在著重多的財產所有者,每個所有者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分別以消費品和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會和市場之中。貨幣的作用是證明其所有者擁有市場中一定數量的商品,它是商品的儲備憑據或商品存儲合同。當貨幣所有者需要消費商品時,他就到市場去領取商品,并把貨幣的所有權轉讓給商品生產者或商品經銷者。其實商品的所有權不是商品所有者而是貨幣所有者,在頻繁的市場交易過程中貨幣所有者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市場中商品的所有權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這一角度講,貨幣可以起到積累商品和轉移商品所有權的作用。在這種不斷的財產轉移過程中,如果物價發生上漲的變化,那么原來貨幣所代表的財富的數量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貨幣所有者的財富就會受到損失,貨幣信用就會遭到破壞。

貨幣主要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一是實物貨幣,它的流通價值是由它自身的消費價值來進行決定的,它基本上不存在信用損失的問題;二是信用貨幣,它的流通價值是由發行者來進行擔保的,一旦物價發生波動,貨幣信用將遭到敗壞。目前在市場中進行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基本用途就是以其最簡便的保存方式來儲備品種繁多的和不易保存的商品。信用貨幣的價值不是來源于憑證本身,而是完全來源于它的市場信用,信用一旦喪失,貨幣也將隨之銷售消失。信用貨幣是由政府委托發行的,這種貨幣的信用完全是由政府來進行擔保,貨幣信用實質上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財產占社會財產總量的比例越高,貨幣信用就越是可靠,因為貨幣是由政府發行的,是政府的商品債務。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商品與其相應存在,那么一旦其它非政府控制的商品所有者拒絕與政府發行的貨幣進行兌換,那么市場供求關系必然遭到嚴重的破壞。貨幣信用指貨幣領取商品的信用,一定數量的貨幣可以在任何時候兌換相同數量的商品,從這一角度講,貨幣信用完全是一種商業信用。貨幣信用是由政府控制的市場中的商品供給作為基本保障的。如果一定數量的貨幣在不同的時間里不能從市場中兌換同等數量的商品,那么就說明貨幣信用遭到了破壞,同時也損害了政府的信譽,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在市場經濟中,任何交易都是債權、債務轉的換過程,商品與貨幣之間的交易也不例外。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首先以貨幣支付工資,形成商品債務,之后再用它投放市場的商品贖回貨幣,償還商品債務。如果政府不能以商品償還貨幣債務,那么也就說明它破壞了貨幣信用,違反了市場公平交易的規則。從實際物價整體上漲的情況來看,貨幣信用顯示不斷下降的發展趨勢,這充分證明市場侵略行為的長期存在。實際上,貨幣發行人或商品經營者也決不會在市場交易中多付給貨幣持有者超出貨幣信用的商品,他們最多是執行原來的商品支付協議,即維護原來的貨幣信用。貨幣發行人和貨幣信用擔保人必須保證貨幣領取商品的信用,如果不能保證,貨幣將難以在市場中長期順利地進行流通。

貨幣信用也有“動態信用”與“靜態信用”之分。所謂“動態信用”,就是市場具體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貨幣信用;所謂“靜態信用”,就是社會中的貨幣總量相對市場商品總量的交易信用。在靜態市場供求平衡的情況下,社會中的每一元貨幣,都有等量的商品與其對應存在,無論這些貨幣分批購買商品還是同時購買商品,市場都能夠全部滿足,因此不存在靜態貨幣信用的丟失問題。但是,在靜態商品供給小于靜態貨幣供給的情況下,一旦大量的貨幣需要兌換商品,那么必然導致動態的通貨膨脹危機,導致嚴重的動態貨幣信用的丟失。貨幣信用最終是由市場中的商品來進行維護的,市場中的商品存儲豐富,貨幣信用就會受到很好的維護,否則相反。靜態貨幣信用是動態貨幣信用的根本保證,沒有動態貨幣信用的存在,動態貨幣信用也將很難維持長久。

(七)導致企事業單位的債務危機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負債經營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其實不然。對于債權人來講,如果負債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本金和利息,那么將對債權人造成嚴重損失。對于負債人來講,如果他所投資的項目不能獲得足夠的收益,那么他將無力歸還借款本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負債經營一旦出現虧損,它不但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還將給債權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它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雙重的破獲作用。另外,負債經營的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差,這些不利因素都將對經營者造成不利影響。由于債務危機中有大量的債務糾紛案件發生,這就增加了社會司法部門的工作量,造成司法部門人力和物力的嚴重損失。在債務糾紛過程中,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處理糾紛,這必將造成更大范圍的經濟損失,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更加嚴重的破壞作用。

1、導致企業債務危機

動態的生產過剩是物價自由波動的必然反映,在此狀態下,市場購買力極度短缺,因此大量企業都不得不采取賒銷商品的方式來進行經營,這就在市場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債務。另外,企業由于資金短缺,相互之間大量借款,或向銀行大量貸款,這就形成了巨大的貨幣債務。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債務給企業經營所造成的壓力是非常嚴重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就是因此而走向破產的。另外,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債務(三角債)不僅給一些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將導致嚴重的債務糾紛,給執法機構造成極大的工作壓力。在危機狀態下,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騙手段日新月異,欺騙圈套防不勝防,進而給企業經營造成極大的困難。政府在清理“三角債”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由于生產過剩這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目前“三角債”仍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2、導致金融危機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金融機構的債務危機,它是債務危機的又一種存在形式。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風險的存在而產生的,它是由銀行的存、貸款比例來進行衡量的,“存貸比”越高,金融風險越大,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也就大。在企業經營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將隨之大幅度增加,否則企業經營將難于維持,這就形成高比例的金融風險。在生產過剩狀態下,市場中的商品大量積壓,企業實現利潤的機會逐漸減少,虧損面逐漸擴大,因此,企業償還銀行貸款的能力也隨之逐漸下降,金融風險逐漸增大。其實,金融機構的經營是非常被動的,它一方面必須保證對存款客戶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確不能保證貸款客戶本息的按期償還,一旦存款客戶大量提取存款,那么將造成銀行支付存款的嚴重困難。銀行是依靠客戶存款利息和企業貸款利息之間的差額來獲得盈利的,一旦企業不能償還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銀行將因無條件地支付存款客戶的利息而造成虧損。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銀行不能支付存款客戶本金的程度,那么銀行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營業了。一旦銀行停止營業或倒閉,那么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從目前的貸款情況來看,企業貸款中的較大一部分都是從短期貸款變成中期,最終變成長期貸款和呆滯貸款。銀行貸款的短期償還要求和企業借款的長期占用要求形成不可調解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銀行貸款從局部方面來看是一種可以按期償還的借貸行為,但從整體方面來看它是一種永遠不能還清的債務,一旦要求從整體方面歸還貸款,要求貸款從整體上運行下降趨勢,那么銀行將沒有能力繼續維持經營,因此必然導致嚴重金融危機的爆發。

3、導致政府的財政危機

政府在財政方面的巨額赤字是造成其財政危機的根本原因。在商品經營企業的銷售及盈利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將出現困難。政府財政收入不足和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迫使政府大量地發行國債,這就造成政府巨大的債務負擔。國債需要按期償還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償還巨額的國債,那么將導致嚴重的債務危機。目前解決償還國債的辦法是發行新國債,將發行的一部分用于償還舊的國債,另一部分用于彌補財政的資金缺口。這樣做的后果是國債和利息的逐年增加,進而造成財政更大的資金缺口。國債的資金來源是企業和個人,國債不斷大量的發行必然造成該項資金來源的枯竭。一旦這有限的資金來源不能負擔政府大量的國債發行,而舊的國債又必須進行及時償還,那么就會導致更加嚴重的財政危機。

(八)損害廣大民眾利益

人民利益是國家的基本利益,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行為及理論都是正確的,都是人民所擁護的,反之,一切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為這些錯誤行為進行辯護的理論同樣是錯誤的,而且錯誤的程度更為嚴重,必定最終被人民所拋棄。衡量一種行為或一種理論正確與否,不是看它是出自什么水平的理論家之手,而要看它是否符合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1、勞動者是物價波動是主要受害者

在目前的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財產所有者,各個財產所有者之間都是通過市場交易相互進行往來的,而物價波動則導致這種看似公平的市場交易以及不公平的方式在進行著。對于商品供給者來講,降低商品供給可以抬高物價,可以侵占貨幣持有者的財產;對于貨幣需求者來講,降低需求可以壓低物價,侵占商品所有者的財產。那么在此財產相互侵害的過程中,為什么總體上是貨幣所有者的財產受到侵害,而不是同等水平的侵害呢?因為無論怎樣的物價水平,貨幣所有者都不能停止消費,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商品可以消費,可以不去銷售;貨幣不能消費,不能不去購買。在長期的通貨膨脹過程中,商品經營者之間在進行著相互的財產侵犯,他們的傷害不是單一的,是相互之間的,而他們對廣大勞動者的財產侵犯確是單方面的。市場財產侵犯的主動權掌握在商品經營者一方,勞動者是物價波動的主要受害者。

有觀點認為,物價波動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傷害,因為在物價波動的同時,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其實,物價波動對勞動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是指它對現實工資收入和過去工資節余的合計損失,并非現實工資收入的單方面損失。雖然在物價上漲的同時,個人的工資收入也會隨之增加,不會對個人的財產造成動態損害,但是,它對個人的靜態貨幣資產將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個人工資的增加并不能證明物價上漲對個人財產不會造成損害。單從商品經營者的利益出發去研究經濟問題是錯誤的,應該從全部財產所有者的利益出發來研究經濟問題,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是完善、合理的和可行的。物價波動理論偏向于通貨膨脹,偏向于商品經營者,損害廣大商品消費者的利益,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這種單一的商品消費者所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物價是由商品經營者制定的,由于勞動者不能取消自己的消費需求,所以只有任憑商品經營者的宰割。物價波動的主動權在商品經營者一方,勞動者始終都是被動受害的一方。長期的物價波動給勞動者造成的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如果計算起來恐怕任何商品經營者都無法對其進行全部的補償,但勞動者的財產損失應該得到全部補償,即使是物價波動贊成者的財產損失也同樣應該得到全部的補償。人類社會應該是一個以強扶弱的文明社會,而不應該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野獸社會。

其實,通貨膨脹對大部分商品經營者的利益都是具有極大傷害作用的。試想,通貨膨脹將必然需求下降,一旦需求下降,那么市場中商品經營者的盈利機會就必然相應下降,企業經營就會遇到困難。市場被破壞了,市場需求的壓縮將給商品經營者以毀滅性的打擊,最終造成商品經營者和商品消費者兩敗俱傷的嚴重后果。商品經營者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盈利要靠廣大勞動者的消費來進行實現的,傷害廣大勞動者的利益也就等于是傷害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商品經營者們以為,勞動者創造出商品的產值之后就可以把他們一腳踢開,他們不清楚商品經營者利潤的實現也不能離開勞動者為他們提供的市場需求,因此,在他們傷害廣大勞動者的同時,也就不知不覺地傷害了自己。

2、物價波動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經濟犯罪行為

物價波動的結果不僅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更主要的是所有者之間的產權變化,它涉及到所有者財產得失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法律主要是為保護各個所有者的財產權益而建立的,任何一個所有者都不能隨意侵占另外一個所有者的私有財產。如果侵犯他人財產的行為一旦發生,那么將被視為經濟或刑事犯罪,就會通過法律對其進行嚴厲的制裁。目前存在的經濟犯罪現象主要有偷、騙、搶、貪等等,這些犯罪行為都是法律制裁的基本對象。但是,有一種侵犯他人財產的經濟犯罪行為不在法律的限制之內,它就是長期存在于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危害極大的肆意抬高物價的犯罪行為。物價波動給民眾造成的財產損失是任何一種經濟犯罪行為都不能與之相比的。見表

設:每年通貨膨脹率2%,個人貨幣資產60000億單位:億元

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年內民眾的財產損失共計5764億元。試想,怎樣的經濟犯罪或刑事犯罪能夠給民眾造成如此普遍和嚴重的財產損失呢?

物價波動理論是提倡物價波動的,它表面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實質縱容經濟犯罪,但它并沒有意識到是在縱容經濟犯罪。物價波動理論是維護犯罪行為的經濟理論,它為犯罪人侵害被害人提供了一種即隱蔽又殘忍的犯罪手段。物價波動的市場體制是靠欺騙和侵害廣大勞動者利益來進行維持的。物價波動理論給物價波動以“調節市場供求關系”的美稱,打著發展市場經濟的幌子,其實質是對廣大勞動者財富的貪婪侵占,對廣大勞動者的任意欺騙,對廣大勞動者辛辛苦苦得來勞動果實的殘酷剝削,并造成廣大勞動者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變的更加艱難。面對這一血淋淋的犯罪事實,物價波動理論的倡導者們確熟視無睹,似乎理論的發明者和倡導者本身不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受到物價波動的傷害,其實他們也是物價波動的受害者,只是為了發展市場經濟,他們愿意犧牲個人利益而已,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贊揚的。

(九)導致大批勞動者失業

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失業問題,一直是政府和理論界所關心和急待解決的疑難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就必須首先了解它產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物價波動導致需求下降,因此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自然就會大幅度減少,勞動者失業的數量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了。在動態生產過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異常就激烈,為占領市場,企業必然會采取各種強力手段降低經營成本,而降低勞動者工資本身即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講,市場競爭也是壓縮勞動者工資收入的競爭,當然也是擴大社會失業隊伍的競爭。另外,企業在競爭中的失敗,也將導致大量的勞動者失業。這充分說明物價波動是導致勞動者大批失業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的壓縮勞動者工資收入的競爭中,勞動者的工資收入逐漸減少,勞動強度逐漸增加,生存難度逐漸增大。在此激烈的勞動崗位競爭的情況下,有職業的勞動者都很難生活,失業者的生活就更加難以維持。由于大批勞動者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來求生存,這必然導致社會中犯罪現象的增加,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進而導致政治危機和引起嚴重內亂事件的爆發。

有觀點認為,勞動者失業之后可以到“第三產業”去“再就業”。其實,在整個市場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并非“世外桃源”,它的勞動崗位同樣異常緊張,因此,它同樣不能滿足社會中大量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要求。勞動力過剩是一種整體普遍現象,而并非個別局部現象,決不能從局部的角度去解釋整體方面所存在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在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市場中尋找就業機會是非常困難的,試想,以政府、企業那樣的能力都不能解決勞動者的就業問題,那么以勞動者自身的微薄之力又怎么能夠解決其高難度的就業問題呢?由此可見,讓勞動者失業之后自己去尋找新的職業是一種即不現實又不負責的做法。另外,該理論還認為,失業者的生活可以靠社會福利來進行解決,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荒唐的。試想,假如社會福利能夠無償地為失業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那為什么不能給他們“無償”地提供一些勞動的機會呢?難道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極其完美的地步,不再需要勞動者去進行建設了?另外,如果社會福利暫時沒有能力滿足失業者基本消費需求,那么失業者又靠什么來維持日常生活呢?讓失業者依靠社會福利去進行生活,等于是給失業者開了一張生活上的“遠期支票”。此“支票”何時能夠兌現?無人曉得。在“支票”兌現之前失業者將如何生活?當然還是自謀職業。

“古典”學派認為,如果存在失業,則通過勞工之間的自由競爭,貨幣工資必然下降,直到實現充分就業為止;物價的自由升降可調節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故總供給衡等于總需求,普遍的生產過剩不可能出現,充分就業也能持久保持。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是無限的,問題不在于需要多少勞動力,而在于它是否能夠為這些勞

動力的付出者提供足夠的工資回報,使其能夠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勞動者不僅需要吃飽穿暖,而且還要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撫養老人。因此,低微的工資收入遠遠不能滿足一般勞動者的日常消費需求。況且,勞動力本身是具有一定價值的,如果市場上的勞動力價格遠遠低其價值,那么就會出現勞動者不愿從事廉價勞動的現象。經濟犯罪是一種高風險高收入“職業”,這正適合一些不愿意廉價出售勞動力的勞動者。在社會不能為勞動者提供具有較高回報的勞動崗位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活,他們必然通過任何可能的行為,比如盜竊、詐騙、搶劫等犯罪行為來“創造”財富,這就必然導致大量犯罪現象的不斷發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的工資收入也應隨之不斷提高,否則社會的經濟發展就失去了意義。同時,每個勞動者都應該有穩定的生活來源,使其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否則一些人的生活將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的。如果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使社會成員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那么這種發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社會中的物質財富都是由勞動者創造的,那么他們同樣有能力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問題是社會能否為他們提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關于勞動者的失業問題,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進行思考: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又有很多的閑置勞動力沒有用武之地,如果把閑置的勞動力調動起來去做那些急需完成的工作,那么一定會取得意外的巨大收獲。

(十)擴大貧富差別

物價波動使一部分商品經營者不斷擴大收益,其財富不斷擴大,于是商品經營者變得更加富有,而廣大勞動者的財產則不斷受到損失,財產逐漸萎縮,于是他們變得更加貧窮。久而久之,也就在商品經營者和廣大勞動者之間逐漸形成了巨大的貧富差別。貧富差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等量勞動的價值差別

由于商品經營者占有巨大的財富,他們可以通過很少的勞動付出,獲得極大的財富收入。同樣的勞動付出,但所得到的勞動回報確有著天壤之別,這怎么能使收入低微的勞動者安心于自己現有的勞動崗位呢?同時,這種巨大的收入差別還會導致大量的勞動者對社會就及政府產生極大的不滿情緒,進而引起動亂事件的發生。雖然政府都制定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但在現實分配過程中,這一原則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在市場經濟中,實際執行的是按不同的地區環境、不同的企業條件、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財產數量等等非平等因素所制定的非平等分配制度。

2,導致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成功的商品經營者的財富在大幅度增加,他們可以過高檔次的消費生活,而失敗的商品經營者和廣大勞動者的財富確在逐漸減少,他們只能過低檔次的消費生活,甚至有很多人的消費條件根本不能滿足其最低水平消費的需求。在貧富差別巨大的社會中,一方面富人擁有大量的閑置財富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窮人的生活極度艱苦,甚至最基本消費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富人在社會中抵御生存風險的能力遠遠強于窮人。在危機到來在之時,首先面臨生存威脅的是數量較多窮人,對于他們來講,最直接的求生途徑就是侵占富人的財產。富人與窮人在日常消費水平方面的差距極其巨大,富人的消費水平使窮人百般羨慕、百般嫉妒、以至百般仇恨。窮人們大多夢想自己能夠過富人那樣的富裕生活,但是,他們大多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對于窮人來講,最直接的,容易實現的獲得財富的途徑,就是侵占富人的財產,因為只有富人才擁有可供他人侵占的大量的私有財產。窮人“侵犯”富人的財產,要拿回由自己所創造的那部分財富,富人當然不會把財產輕易讓

給窮人,于是雙方發生所謂發生階級斗爭。階級斗爭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的大規模

的發生,它的慘烈和在斗爭過程中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員和財產的損失都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每一次爆發都將給人類以毀滅性的打擊。

3、導致廣大勞動者日常生活的貧困

有觀點認為,目前人類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實并非如此。在貧富差別逐漸擴大的社會中,雖然社會成員的平均收入在逐漸增加,但并非每個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有些人的收入甚至顯下降趨勢。貧富差別和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中的貧富差別是成反比的關系,即社會中的貧富差別越大,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中的貧富差別也在逐漸擴大,如果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低于社會貧富差別擴大的速度,那么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就會顯下降趨勢。在具有貧富差別的社會中,它的大多數財產被少數人占有,而廣大民眾只占有較少數量的財產。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越是處于底層的勞動者人數就越多,但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確越少,因此其生活也就越為貧困。物價波動理論必須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是擴大貧富差別還是縮小貧富差別?是以少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利益還是以全體民眾的利益基本利益?是以少數人的奢侈生活為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還是以全體民眾共同富裕的生活為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如果擴大貧富差別,那么怎樣才能給廣大勞動者一個足夠的生存空間?

4、壓縮市場需求

貧富差別越大,貨幣積累率越高,動態購買力越小,因此越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點可以通過現實情況來進行證明,也可以通過“恩格爾定律”來進行證明。

根據此定律可推導出:貧困地區消費率較高,市場購買力利用充分,商品普遍暢銷,經濟發展效率較高;富裕地區消費率較低,市場購買力利用不足,商品普遍滯銷,經濟發展效率較低。由此可進一步推導出:貧富差別率越高,“系數”越低,商品消費率越低,市場需求越少,商品積壓越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越為緩慢。

二、物價穩定的主要優勢

物價波動具有多少、多大的弊端,那么物價穩定自然也就具備多少、多大優勢。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物價穩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優勢:

(一)促進生產發展

商品生產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環節,脫離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了。企業商品產量是由市場需求量來決定的,市場需求量大,企業生產發展的空間就大,否則相反。在物價波動情況下,由于市場需求受到壓縮,所以企業生產發展空間非常狹窄,甚至原來的市場也遭到破壞。在此情況下,企業現有規模的生產都難以維持,發展生產更是舉步維艱。

反之,物價穩定則對企業生產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市場具有穩定的需求,在這穩定需求的作用下,企業商品生產的速度將大幅度提高。在不考慮增加新需求的情況下,物價穩定和物價波動條件下的生產速度有著極大的差別。見表

設:物價波動幅度挖10%單位:億元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四個生產周期的商品產值合計為:400000億元,而在物價波動條件下,四個生產周期的商品產值合計為:343900億元,比物價穩定條件下的商品產值少56100億元。如果考慮增加市場需求的因素,那么這一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商品的生產目的是為了使用,如果不能及時得到使用,那么一方面會造成企業的商品積壓,阻礙企業生產運行,另一方面民眾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市場需求得到很好的保護,市場中的商品銷售較為暢通,因此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將隨之不斷擴大。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效益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抬高物價,二是降低成本。但是,無論那一種盈利方式,它都將導致市場需求相對或絕對的下降。如果物價能夠保持穩定,那么就可以通過擴大市場需求的方法來彌補由于商品產值和成本之間的差價所造成的巨大需求缺口,就可以實現商品全部快速的市場銷售,并獲得商品全部銷售的完整效益。

目前企業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是生產企業,二是服務企業。生產類企業在消費過程中有商品產出,而服務類企業在消費過程中沒有商品產出,它只為生產類企業提供服務。在同等生產效率的情況下,生產企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會的生產能力就越強,否則相反。在供求平衡的市場中,商業基本上沒有推銷的任務,因此它的規模也將大大縮小。但是,在供給過剩的市場中就需要商業來發揮其強大的商品促銷作用,否則企業生產的商品將很難銷售出去。物價波動的市場需要龐大的商業進行配合,因此它的很多企業都服務于商品銷售,而不能從事商品生產。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市場中的商品銷售壓力減輕,不需要很多的企業服務于商品銷售,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投資在商品生產方面的作用,進而使社會的整體生產能力大幅增強。

(二)擴大市場需求

目前人類的需求具有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人們生活的消費需求,它是一種無限的需求,永遠都不能得到滿足,一旦滿足,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就走到了盡頭;二是指市場的消費需求,它是一種有限的消費需求,是由貨幣流通而產生的,是社會經濟運行總的成本支出。市場經濟的發展是通過市場中的商品供求和商品需求來進行實現的,單純的商品供給或商品供求都不能代表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在市場經濟中,一切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是通過供給和需求來進行實現的,供給和需求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來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需求也應該不斷擴大,否則將會限制生產的發展。沒有需求也就沒有生產,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也就有多大的生產發展空間,從這一角度講,需求是生產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需求的直接方法就是增加貨幣投放。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增加貨幣投放會導致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雖然貨幣投放可以起到擴大市場需求的效果,但由于通貨膨脹的因素,其效果將被大幅削弱。見表

單位:億元

從具體的計算數字來看,貨幣投放不會起到擴大市場需求的作用,但實際上,由于貨幣投放是在原來的物價水平上進行的,所以對當時是市場需求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就是物價波動情況下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夠在目前的商品市場中創造一個穩定的物價環境,那么市場需求就會隨著企業生產的不斷擴而大幅增加,最終從整體上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市場交易的實質就是勞動力與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易,交易平衡,企業則沒有商品剩余,企業獲得剩余商品,交易就會失去平衡。在勞動力和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換過程中,不斷的有勞動產品的結余,這樣才能使企業經營獲得利潤。但是,企業盈利是在商品銷售之后,而并非以積壓商品體現盈利,這就形成勞動力與勞動產品交換的巨大差額。由于企業的商品不能完全進行銷售,所以造成“盈利”商品的全部積壓。見圖

交易障礙

勞動力和勞動產品都需要與貨幣進行交換,它們之間不能進行交換,因此在它們中間存在著極大的“交易障礙”。由于這種阻礙的存在,造成:一方面儲蓄增加,另一方面商品積壓;一方面勞動者失業,生活艱難,另一方面勞動產品積壓、損失、浪費,生產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解決的辦法是:投入新的貨幣資金,將勞動力和勞動產品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勞動者和企業資本的作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另外,擴大市場需求還將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擴大需求的數量限制

隨著市場商品供給數量的增加,市場需求也應該得到同步的增加,否則將會限制企業的生產發展。如果市場需求過大、供給不足,那么就會形成對市場中商品的搶購現象,并造成社會整體方面的消費困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即要不斷地將自己生產的商品投放市場,同時也要從市場中不斷地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企業即是市場商品的供給者,也是市場商品的需求者。見圖

從一個完整的商品生產或經營的過程來進行分析:企業供給市場的商品總值就是它的生產總值,企業從市場中所購買的商品總值就是它的成本總支出,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公式表示為:

商品供給-商品需求=商品效益(計劃效益)①

產值-成本=計劃利潤(計劃效益)②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利潤(實現效益)③

貨幣收入-貨幣支出=貨幣效益(實現效益)④

企業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其產值構成市場商品供給總值,其成本構成市場需求總值,兩者的差額構成商品生產利潤。當產值(商品供給)大于成本(商品需求)時企業獲得利潤,但是會造成部分商品的積壓,導致生產過剩現象發生。任何一個盈利企業都不能用自己的生產成本完全回購自己所創造的產值,對于一個盈利的市場來講也是如此。那么盈利的企業或盈利的市場所制造的需求不足缺口由誰來進行彌補呢?當然是盈利企業的需求缺口由虧損企業進行彌補,盈利市場的需求缺口由虧損的市場來進行彌補。其實,在不擴大市場整體需求的情況下,企業是不會獲得整體效益的。只有擴大市場的整體需求,才能使企業有一個整體盈利的機會,才能使大部分企業都能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

任何一個完整經營過程的結束都將體現為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其它形式的交換都包括在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之中。比如貨幣在支付個人工資的時候沒有發生商品與貨幣的交換的情況,因此它沒有完成全部的商品經營過程,只有個人用自己的工資到市場中購買商品之后這一商品經營過程才告結束,對于服務行業來講也是如此。對于一個完整的商品經濟過程而言,貨幣重新回到企業之后這一過程才告結束。為什么說一個完整的商品經營過程要在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中結束呢?因為個人或服務企業的收入來源于商品生產企業,包括于商品生產企業的成本支出,包括于商品生產企業的市場商品總供給。見圖

個人效益=個人工資收入-個人生活支出.

企業效益=企業經營收入-企業經營支出.

銀行效益=銀行經營收入-銀行經營支出.

服務效益=服務行業收入-服務行業支出.

政府效益=政府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支出.

效益總和=企業效益+個人效益+銀行效益+服務效益+政府效益

政府、銀行、企業、個人等都存在一個貨幣收、支的平衡問題,但在貨幣收、支平衡的情況下市場不存在整體貨幣效益。參與交易的某一方面貨幣收入的增加,必然導致另一方面貨幣收入的減少。在一個完整的經營過程中,貨幣收入大于貨幣支出的一方可以實現預計的貨幣效益,從而可以進一步擴大資本經營的規模,而貨幣收入小于貨幣支出的一方將形成虧損,其資本經營規模也將隨之萎縮。凡是參與市場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在市場中取得貨幣效益,而貨幣在不增加發行的情況下是一個固定的數量,因此從整體角度講,不增加貨幣投放就不能從整體上實現貨幣效益。凡是參與市場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貨幣效益,即實現全品種的商品節余,而并非實現商品效益這種單一品種的商品節余。全品種的商品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全面消費需求,單一品種的商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全面消費的需求。比如:勞動者不能只用某一種商品來進行生活,企業不能只用某一種商品來進行生產。市場經濟的生產,對于某一企業來講是單一品種的商品生產,因此,它在生產過程中不但要創造商品效益這種單一品種的商品節余,而且必須將其轉變為貨幣效益這種全品種的商品節余,否則企業經營就會出現困難,嚴重者將導致企業破產。

企業盈利的兩個步驟分別是:1、創造商品效益;2、實現貨幣效益。創造商品效益是企業在生產經濟中的基本職能,而實現貨幣效益確是市場的基本職能,這是一個基本分工的問題,決不能混為一談。在目前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不但要創造商品效益,而且還要大搞商品促銷活動,負責創造貨幣效益。其實,從整體角度來講,企業的這種努力完全是徒勞的,因為創造貨幣效益不是企業的基本職能,企業即不能發行貨幣,也不能發放貸款,更不能發行國債。企業是商品效益的創造者,不是貨幣效益的創造者,貨幣效益要通過銀行的貨幣發行來進行創造。那么銀行發行多少貨幣可以滿足企業實現商品效益的需要呢?首次擴大投放的數量應該與企業整體的商品效益相等,之后投放商品效益增長的部分。見表

單位:億元

①本期貨幣投放=本期商品效益.

②本期貨幣回籠=上期貨幣投放.

③貨幣投放凈值=本期貨幣投放–本期貨幣回籠.

=上期市場需求×利潤率–本期貨幣回籠.

④本期商品效益=本期市場需求×本期利潤率.

表中的市場運行模式是動態與靜態雙重平衡的運行模式:在動態供給過剩的情況下,政府擴大貨幣投放,并由市場調控部門購買過剩商品作為市場中的商品儲備,以滿足被擴大的動態和靜態的商品需求。在企業進行下一階段生產,并從市場中大量購買商品的時候,市場調控部門銷售商品、回收貨幣,形成新的購買力儲備,以準備為企業實現新的貨幣效益。如果政府的貨幣投放不是用于市場商品儲備,而是直接用于商品消費,那么在企業為進行下一周期生產而從市場中大量回購商品的時候,就會出現商品供給不足的缺口,最終妨礙企業下一周期的商品生產。貨幣投放數量的多少取決于企業整體商品效益的多少,整體效益越高,貨幣投放量也就越多,否則相反。企業整體商品效益的多少取決于它們投入經營的商品總成本(市場需求)及計劃利潤率的多少,成本及計劃利潤率越高,商品效益也就越高,否則相反。社會資本總值的增長速度取決于社會整體盈利水平,取決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雙向增長。如果把貨幣投放作為一種主動的經濟調整手段,而不是被動地投放貨幣,并有效地為實現商品效益而服務,那么社會的資本總值就會大幅度得以提高,其綜合國力也將隨之增強,國家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也將隨之大幅度提高。

2、擴大需求的方法選擇

目前用于擴大市場需求的方法是五花八門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一是真實的擴大需求,即貨幣發行,它可以起到增加貨幣供給總量的作用;二是虛假的擴大需求,即擴大貨幣債務(比如國債及企債發行和銀行貸款等),它可以起到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作用。貨幣是發行者的商品負債,貨幣發行是商品負債的發行,商品負債必須用商品來進行償還,貨幣發行之后將永久地流通于市場,只要市場中有商品存在,其商品負債就可以不斷地得到償還,貨幣信用就會得到保護。貨幣債務是負債人向債權人的貨幣借款,它需要負債人用貨幣來進行償還,而不是用商品來進行償還,否則將違反原來簽署的貨幣借貸合同。這就是貨幣與貨幣債務之間的本質區別。比如銀行貸款是一種貨幣負債,償還銀行貸款必須用貨幣來進行償還,負責將違反原來簽署的貸款合同,給銀行的貨幣流通造成阻礙,一旦存款客戶提取存款,銀行只能以貸款企業的商品來進行償還,當然存款客戶是絕對不會同意這種支付方式的。不僅銀行貸款要求也貨幣進行償還,其他形式的貨幣負債也具有同樣要求。目前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債務也是貨幣,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由于對貨幣概念的錯誤理解,因此也就無法確定貨幣的準確定義。雖然通過貨幣負債可以提高現有貨幣的流通速度,進而擴大動態的市場需求,但是,貨幣負債需要償還,一旦償還,由它所創造的市場需求也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需求將出現更大的缺口。另外,貨幣債務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利潤,造成企業經營上的巨大負擔,阻礙企業生產發展。因此,擴大需求應該采用擴大貨幣發行這種真實的需求擴大方式,而不易于采用擴大貨幣債務這種虛假的需求擴大方式。

目前的貨幣發行只局限于小面值現金貨幣,由于它的面值較小,不適用于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大額經濟往來,比如商品批發、設備購銷等等,所以它在的主要用途是滿足企事業單位與個人或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小額經濟往來,比如工資發放、商品零售等等。由于在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大額經濟往來方面沒有專用的貨幣充當媒介,所以它們之間只能依靠貨幣債務進行往來。貨幣債務與貨幣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區別不同,貨幣債務在使用上有額度、期限和利息的限制,而貨幣在使用上則不存在這些限制。擴大貨幣債務一方面不能滿企事業單位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貨幣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它們的經濟負擔,導致其運營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發行一種大面值的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一方面保證企事業單位在彼此之間大額經濟往來方面的資金供給,另一方面化解企事業單位巨大的債務危機。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是一種大面值的憑證貨幣,除面值和流通范圍之外,其它方面與目前市場中流通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完全相同。見票樣

貨幣發行不能只局限于單一品種的小面值現金貨幣(生活資料交易貨幣)的發行,它必須兼顧大面值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生產資料交易貨幣)的發行,否則將造成貨幣發行的品種缺欠,導致企事業單位在大額經濟往來方面的巨大資金缺口,進而嚴重阻礙企業的生產發展。金融創新不僅是創造新品種的貨幣負債務,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品種的貨幣資產,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短缺問題。

三、穩定物價的方法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清通貨膨脹全面阻礙社會發展的真實面目,既然通貨膨脹社會發展有極大的阻礙和破壞作用,那么就應該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對其進行嚴格控制。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對通貨膨脹起到決定性的控制作用呢?下面提供三種方法以共選擇:

(一)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穩定物價

在物價始終顯上漲趨勢的市場經濟中,穩定物價其實就是限制通貨膨脹。物價波動理論的最終目的還是穩定物價,只是用來穩定物價的方法不當而已。前面已經對物價的波動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證明物價波動不能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因此,物價波動的結果是通貨膨脹,而不是物價穩定。物價波動理論主張通過壓縮市場需求或擴大商品來治理通貨膨脹,這是一種最不明智的選擇。雖然通過壓縮市場需求或擴大商品生產可以限制通貨膨脹,但它只能減輕通貨膨脹,不能制止通貨膨脹,而且壓縮市場需求和擴大商品生產都會加重生產過剩危機,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物價與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但不是相等數量反的比關系,而是具有一定差額的反比關系。見圖

1、“平衡線”計算公式:X=Y

2、“盈利線”計算公式:X=Y+100

在不考慮需求變化對供給影響的情況下,物價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平衡直線”和“盈利直線”來進行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X”與“Y”在盈利直線上不是相等關系,而是“X=Y+100”的。需求下降只能降低通貨膨脹的幅度,而不能制止通貨膨脹。比如,在需求下降50%情況下,原來的通貨膨脹就會被壓縮50%,但原來的物價水平絕不會也隨之降低50%。市場需求降低50%的事情經常出現,而整體物價水平降低50%確是一件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在需求被壓縮50%的情況下,市場商品的銷售數量也會被壓縮50%,市場的整體盈利水平也將隨之下降50%,而通貨膨脹在市場需求嚴重損失的情況下,只是在幅度上有所控制,而沒有完全制止,更沒有出現物價整體同比下降的情況。通過分析可知,采用限制需求的方法穩定物價不但會導致市場需求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不能取得限制通貨膨脹的良好效果。因此,限制通貨膨脹應該避免采用壓縮市場需求這種低效率、高付出的傳統方法。

(二)通過行政監管穩定物價

以往的市場經濟很沒有發現可以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能夠穩定物價的,最終都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監管來對物價進行控制,社會主義國家如此,資本主義國家同樣如此。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講,由于大部分資本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場中的大部分商品是由國有企業所提供,所以政府很容易通過行政手段對物價實施監管,而且監管的效果也非常好;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講,大部分資本集中在私有者手中,市場中的大部分商品由私有者提供,所以政府很難通過行政手段對物價實施監管,更談不上取得良好的監管效果。商品可以承認貨幣信用,也可以不承認貨幣信用;貨幣可以承認商品的交易價值,也可以不承認商品的交易價值。一旦政府以外的其它資本所有者拒絕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兌換政府發行的貨幣,那么就會造成政府的貨幣信用極大損失,政府將難以控制由此而產生的極大的物價波動。從我國建國早期通過行政方式限制物價波動的例子來看,雖然當時的市場中的商品供給嚴重不足,但其物價并沒有發生劇烈的波動,可見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顯。如果在當時放開物價,那么通貨膨脹必將發展到異常嚴重的程度,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必然也是極其嚴重的。

目前各個國家在通過調整市場供求狀態穩定物價的同時,普遍采用行政方式穩定物價。通過行政手段穩定物價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1、國家財產所占社會總財產的比例,比例越大,政府行政命令的執行就越順利,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2、行政干涉市場商品定價的范圍,范圍越大,物價波動的機會就越小,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3、行政處罰的力度,力度越強,商品經營者違規的可能性就越小,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有些政府在采取行政方式穩定物價的同時,有意對一些商品采取放開價格的政策,認為這樣可以“搞活”市場,其實這是一種自相茅盾的經濟政策。本來通過行政方式限制物價已經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對某些商品的價格采取放開政策,那么不僅放開價格的那些商品的價格會很快上漲,而且被限制價格的那些商品也會隨著市場物價水平的整體上漲而上漲,最終導致市場中所有商品的全面通貨膨脹。

通過行政方式法穩定物價的優點是,它能夠對物價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不會造成廣大民眾及遵守規定企業的財產損失,不會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造成任何負面影響。不足之處是,它主要適合資本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適合資本高度分散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資本分散將意味著政府資本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政府只有權利給自己的商品定價,沒有權利給他人生產的商品定價,所以它不可能有效地通過行政手段對整個市場的物價進行控制。社會主義國家過去曾經有過很多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物價波動的具體實例,可以充分證明其效果的可靠性,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資本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的原因。任何政府都沒有完全放棄對物價的行政管理,即使在一個物價波動非常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這就充分說明,放開物價不能制止通貨膨脹,更不能實現物價穩定,只有限制物價,才能有效地制止通貨膨脹,才能最終實現物價穩定。

(三)通過法律制約穩定物價

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法律,都是由政府為了維護兩個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一是維護國家成員的人身利益,即政治利益;二是維護國家成員的財產利益,即經濟利益。如果法律能夠有效地維護國家成員的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那么這種法律就是一種完善的法律,否則應該進行修改或補充。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廣大民眾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這種損害是不受任何法律保護的,這就充分說明法律在保護廣大民眾經濟利益這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缺陷。此缺陷應該通過建立“物價法”的方式來進行彌補,否則不能使其法律得到完善。既然物價波動是一種經濟犯罪行為,那么就應該以法律手段進行限制,如果通過經濟手段來進行限制,那么就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在依法穩定物價的市場中,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一旦確定,將通過法律對其進行嚴格,使其價格永久保持商品上市時的原始水平。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一旦確定,就成為該種商品的“法定價格”。如果這種“法定價格”被不法的商品經營者進行破壞,發生價格變化,那么國家法律部門將對違法的商品經營者進行嚴厲制裁,并令其商品價格回歸到原來的水平。這樣,物價波動就會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整體物價水平就會永久地保持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

通過法律限制物價波動的方法適用于任何的市場經濟體制,它具有效果好、成本低這兩大優勢。所謂效果好,就是通過嚴格的法律制裁來嚴懲市場投機者的犯罪行為,并令其賠償所造成的一切損失,還原商品價格,這必然取得穩定物價的良好效果;所謂成本低,就是社會為穩定物價所付出的代價低,具體體現為現有物價管理部門的取消和對現有市場需求的保護。從目前來看,還沒有那一個國家采用依法穩定物價的方法,但與前面兩種方法相比,此種方法具有極大的優勢,是用于穩定物價的最佳方法選擇。

通貨膨脹不是不能治理,也不是不能根除,關鍵是政府是否想對其進行治理,是否想對其根除。如果在這一問題上含糊不清,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甚至認為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那么它自然不會采取限制通貨膨脹的有力措施,自然不能取得治理通貨膨脹的良好效果。如果政府能夠堅定信念,認清通貨膨脹對社會發展的嚴重危害,并及時地將“物價法”建立起來,那么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需求將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經濟運行的作用,國民經濟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高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