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評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07:46:00
導語:西方經濟學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流行的時代,說它是庸俗的經濟學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說的西方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它既指新古典綜合派,也指新制度經濟學。(當然,有人認為西方經濟學的范圍很寬,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第一頁,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西方經濟學由于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么會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雇傭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它們為什么大多數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如什么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于有一部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最后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于需求量為什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0個蘋果就難受,因為第10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于每個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好處叫做消費者剩余。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經濟學里叫價格。至于價格的漲跌,是擁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取義,那有什么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已,至于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里的供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于財富的不同認識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至于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所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經濟現象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后的結論自然是需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于在產品生產出來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么可能正確呢?它怎么可能不庸俗呢?轉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業由于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你怎么也不會有企業。當然,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于或等于它釋放的貨幣。最后,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于它是屬于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減稅對窮人沒有什么幫助,能夠幫助的只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政府要么增加債務,要么減少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么沒有什么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府采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么貨幣政策呢?同樣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濟學就沒有什么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理論,由于它們沒有把市場看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因素。
再比如價格的作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認為,價格可以用來配置資源。價格為什么可以用來配置資源?理由是,價格高的產品,由于利潤豐厚,可以讓更多的資源流入到這種產品,相反,價格底的產品,由于沒有利潤,資源會逐漸流出這種產品。資源流入或流出某種產品,是價格的分配作用的結果,它是以當時的技術和所有制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直接手段是技術,間接手段是技術發展的所有制。
對于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有效用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這些理論,馬克思已經作了很深刻的批判,這里就不再重復。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分析商品的價值呢?我們首先要區分產品和產品的載體。產品是一種功能,一種能夠滿足人需要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需要載體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單位產品的載體會越來越少。產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則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而獲得,勞動是產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產品價值存在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通過集合人的要求權是產品有價值,隨著所有制的滅亡,產品的價值也將隨之滅亡。
- 上一篇:科學的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