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誠信建設論文

時間:2022-12-29 02:06:00

導語:國有企業誠信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誠信建設論文

1產權制度創新:企業誠信建設的基礎

在現代公司制企業中,企業產權包含三個層次的權利分配:①由多個投資主體擁有的出資人所有權;②由出資人出讓的所有權聚合而成的企業法人所有權;③由經理人員行使的企業經營權。目前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到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階段,所謂理順企業關系,也就是要從這三個層面上建立起合理的企業制度,使出資人所有權、法人產權、經營權三者關系明晰化,并在此基礎上搭建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階層等組成的企業組織結構框架,形成多級制的資本委托關系。

首先從經營環節上明確資本的委托關系,既明確經理人或經營者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對理順產權關系和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具有直接的意義。一方面,經營者擁有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其經營決策不僅對企業的成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還直接影響到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另一方面,經營者的目標又與企業所有者的目標不完全一致,企業所有者追求資本價值的最大化,而經營者看中的是報酬的最大化以及人力資本的增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少一種紐帶使二者的利益相統一,經營者的行為就有可能偏離所有者的目標。同時,由于經營決策活動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最高,所有者與經營者又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前者很難對后者的努力程度和行為實行有效的監督。由這兩個層面所決定,企業就必須對經營者的責、權、利做出科學而明確的規定,力求通過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統一形成對經營者的激勵,使他們有積極性“自己監督自己”。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過承包制改革和公司改造后,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已經擁有相當大的經營決策權或對企業的控制權,并由此形成了對經營者的極大激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效率;然而,從報酬激勵方面來看,國有企業經營者從企業獲得的報酬仍然不合理,不僅薪酬水平總體偏低,與公司經營績效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結構形式單一,年薪制作為一項合理的制度尚未全面鋪開。更重要的是,我國上市公司經營層總體持股數量少,持股比例偏低,經營者應有的剩余索取權仍未受到重視。經營者在獲得控制權激勵的同時并未獲得報酬激勵,因而并未實現經營者與所有者在利益上的統一。顯然,這是導致企業短期行為不講誠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形式上來看,國有控股公司的成立使國有公司形成了出資人所有權———法人產權的雙重產權結構,也形成了股東會、監事會、經理階層所組成的公司治理框架,進而形成了多級制的資本委托關系。然而,實踐結果表明,這種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仍然未能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反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企業經營權變成了“內部人事控制權”。關鍵原因在于現行產權制度中,資本的委托關系仍然采取了行政性方式,國有控股公司的絕大多數不僅是原來的行政主管部門翻牌成立的,而且它擁有的國有資產的支配權和經營權一樣,是通過行政權利無償得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國有控股公司一方面擁有很大的權力,因而可以控制董事會的決策;而另一方面,使國有控股公司對經營直接選擇權變成了“廉價股票權”,從而使一些不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通過賄賂國有控股公司經營者或因迎合了國有控股公司經營者的價值取向而取得企業經營者的位置。同時,由于資本的行政委托方式使國有公司的經營者和企業經營者形成了上下級關系,而后者又是由前者選擇的,后者經營不好前者也有重大責任,因此二者之間形成了“共榮辱”的關系,必然使前者無法形成對后者的剛性約束。因此,在目前國有資本的行政性委托關系中,不僅包含著法人產權所有者謀求短期利益的可能性,而且必然會引發對經營者的逆向選擇及經營者在經營決策活動中的道德風險,進而導致企業在眾多方面的不誠信行為。

2企業文化創新:企業誠信建設的核心

企業文化的構成與形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2.1企業管理哲學

企業管理哲學是現代企業對外經營、對內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信念。如IBM公司的基本精神信念有三條:尊重個人、服務顧客、追求杰出。為貫徹和向員工灌輸這些公司價值觀,又將其具體化為:①為企業確定明智、可行的方向;②盡量向顧客提供有效而完美的服務;③提高技術、改善產品、不斷創新;④提供平等的機會,使員工在公司發展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和精神上的滿足;⑤對股東負責,讓他們的投資得到適當的回報;⑥盡力促進公司所在地的公益事業;⑦勇于承擔公司應該承擔的各項社會、法律責任等7項原則。在商場如戰場的市場競爭中,一個企業若想戰勝眾多競爭對手,沒有統一的精神信念全力以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確立企業精神,重塑員工靈魂,使之為企業目標服務,就是企業管理哲學的主要作用。因其提出和倡導者通常都是企業家或公司負責人,所以企業管理哲學又被稱為企業家文化。

2.2員工文化

員工文化則是企業家文化在員工中的推廣和認同。作為企業精神信念的企業管理哲學,一般由企業家首先提出,并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大力倡導并堅決推行,使之得到企業員工認同,從而成為員工的精神信念,即員工文化。其形式有培訓和激勵溝通兩大類型,在培訓類中又包括價值觀培訓和業務技術培訓。前者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基本素質教育、公司發展史教育等內容,用軍訓、升旗儀式、唱公司歌、背誦公司信條、學習企業規章等教育訓練方式方法,旨在灌輸培養員工忠誠于企業的信念;后者則重在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及專項業務水平,使之適應公司發展需要。而激勵溝通類則包括慶功會、演講、懇談會、員工俱樂部,由公司出面組織為員工舉辦的生日聚會、旅游度假獎勵等活動,包括員工持股技術入股等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員工的關愛,通過經常的溝通、訓練,創造使員工忠于企業、熱愛工作、奮斗進取、力爭創新的文化氛圍;讓員工在不斷為企業做貢獻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并實現自身價值。顯然,增強企業凝聚力,溝通并激勵員工,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是員工文化的主要作用。

2.3企業營銷文化

企業營銷文化,是企業對外經營的信念,以及體現這種精神信念的活動。它植根于“商品質量觀”和“用戶至上觀”基礎之上。前者將產品質量和服務視為企業的生命,認為產品質量和服務是無聲的推銷員;后者將顧客奉為上帝,認為只有全心全意服務顧客、尊重顧客,才有顧客對企業的信賴和支持,才有流入企業的滾滾財源。營銷文化主要包括廣告宣傳等公關營銷活動、質量保證體系、售后服務以及對社會公益事業的參與支持。如捐資助學、賑災救濟、捐資造橋修路等活動。這些活動在宣傳企業及其產品的同時,旨在以真誠和實際行動來表明企業的社會責任心,從而贏得顧客的信賴和支持。因此,在任一消費行為都可有多種選擇的現代社會,以“誠信、質優”而建立了企業信譽,在消費者中具有良好口碑,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具有良好聲望的那些杰出企業,必將成為消費者長期和最終選擇。因為,購買這些企業的產品,不僅消費者放心、安心,有效地滿足了消費需求,更可通過購買和消費,表達他們對產品優良、信譽卓著、社會聲望良好企業的認同和贊賞,從而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顯然,以企業形象吸引顧客、贏得人心,爭取社會支持和贊許,這是企業營銷文化的主要功能。

3監督機制的創新:企業誠信建設的保證

我國國有企業自改革以來,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者采取了業務監督、財務監督、人事監督、監事會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這些監督形式對維護國有資產權益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較為可取的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嘗試。

3.1稽查特派員制度

稽查特派員制度就是讓稽查特派員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表,以財務監督為核心,通過查賬,評價國有重點大型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經營管理業績和了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狀況,對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的任免、獎懲提出建議,從而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督和約束,維護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益,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實行稽查特派員制度是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的變遷,它明確地向企業經營者發出威脅信號,假如經營者有侵蝕國有資產的行為,國家會派人稽查,查出問題后,將對違法的經營者予以處罰,甚至判刑。由于稽查特派員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表,直接進入企業稽查,大大縮短了委托———鏈,降低了委托———成本,將降低企業經營者侵蝕國有資產的預期收益,增大其侵蝕國有資產的預期成本。稽查特派員制度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的豐富,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使國有資產所有者在企業內部實現了人格化,將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監督和約束落到了實處,較好地解決了過去多頭監督、重復檢查又無人真正承擔責任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于核算偏差、弄虛作假等現象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把對經營者的獎懲任免的人事管理權與對國有資產的運營狀況結合起來,較好地實現了管資產和管人的結合,克服了過去管人和管資產分離的弊端,也迫使經營者從自身利益出發關注國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

3.2會計委派制度

會計委派制,是政府部門和產權管理部門以所有者身份委派會計人員,代表政府和產權管理部門監督國有單位或集體企業資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情況的一種制度。主要目的是解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可以認為是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行為。20世紀90年代初,該制度的試點最早在江蘇省蘇州市、湖北省襄樊市、利川市等地進行,此后,試點工作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在實際操作中,對國有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可以通過向國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向國有企業委派會計機構負責人或總會計師等方式來實現。委派會計人員的工資、獎金與所在單位分離,以保證其實行會計監督的獨立性。從各地的試點情況來看,會計委派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行會計委派制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由政府部門向國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或會計機構負責人,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寓監督于管理和服務之中,對企業實行全過程控制,對國家和企業雙重負責。這樣做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國有產權代表缺位問題,有效地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

摘要誠信———這一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石,已變成我國企業極為難得的稀缺資源,誠信建設刻不容緩。要搞好企業誠信建設,應該抓好三個中心環節,即要以產權制度創新為基礎,以企業文化建設創新為核心,以企業監督制度創新為保證。

關鍵詞國有企業誠信建設